摆摊子的掌柜给小筐里装上木炭,没碰钱。
无人机飞走,又来一个:“好羊肉装十斤。”
掌柜点点头:“好滴!”
又一个无人机到旁边等:“羊排半扇。”
帮工的伙计看掌柜的,掌柜瞪他一眼:“装啊,八辈子求不来的福分,瞅我作甚?”
东西装好,两架无人机离去,再来一架,带挂钩,轻轻把一个小篮子放到桌子上,动一动脱钩,嗖~~
“东家!”伙计又看掌柜的。
“什么?”掌柜的凑近前观瞧,筐里一个瓷小罐,他打开盖,香香的辣椒油味道飘散出来。
“谢李东主!”掌柜朝着远去游艇的‘背影?’大喊。
有明年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看着船来船又去,感慨道:“大唐巡洋舰,初见在天边。未曾观全貌,眨眼水云间。”
“好!给你舀一匙子辣椒油。你墨下来,我留下,做个见证。”
掌柜才不管对方的所谓诗好不好呢,反正证明自己摊子上东西李东主喜欢吃。
他寻个小碟子,舀一匙子辣椒油,送给学子。
伙计此刻机敏,送上始终有准备的文房四宝,请对方写。
文人聚会的地方,都备上笔墨纸砚,万一谁想写点什么,好提供。
游艇上,李易操刀分肉,羽林飞骑拿把小斧头剁羊排。
“一小罐辣椒油换来如此多的东西,划算!”李易说着分出一半没切的肉给两个徒弟。
“师父,那一罐辣椒油能换两只羊,罐子不小。”
李归藏操刀切肉,提醒师父。
“当初遇到为师时,你可不这般傻,莫非为师把你教废了?不如你另寻……”
“师父!民心不以物来兑,其掌柜先赠送,方得回报。师父所送非辣椒油,乃褒奖民之向唐心。”
李归藏手上动作不停,话却变了内容。
“再敢气师父,我就叫师父把你送毕宰辅那里去,你继续如最初气他那般气他。”
小丫头端起师姐的架子训斥师弟。
“是是是,不敢啦!”李归藏缩缩脖子,手就没控制好。
“你切的是什么?你顺着纹理切,一会儿烤完怎么咬?一咬一条嚼不动?”小丫头逮到机会继续说。
李易面带笑容,没毛病,他以前学习手术的时候就总被这样说。
有一些细节都留下心理阴影了,但真管用啊!
作手术的时候,一到那个地方,保证特别精神,不会犯错。
李归藏看看肉的大小,改刀,能改,挨说他也高兴。
师父偶尔会开玩笑,师姐关心自己。
师姐说话的时候手上不出错,果然啊,自己还不能切人,得练。
永穆公主和小兰在旁边用签子穿串儿,笑着看师徒三人。
万昭远和古玄的媳妇儿同样穿串儿,不出声。
“李郎,河南府干活的百姓到了交接班儿的时候了吧?”
十斤肉一会儿的工夫便穿完,半扇羊排速度更快,上铁签子,竹签子不行,炭火烤,羊排没熟呢,签子先烧断了,除非不停地扇风。
“早换了,天黑即换。哦!刚换,还要多干两个小时其他简单的活计。”
李易开始烤串儿,想到施工安排的事情。
……
如李易所说,河南府到京兆府的铁路线上一群人在铺铁轨。
天冷的地方趁土未冻,投入的人力最多,两个时辰换一班。
去年到京兆府的大量人口正好派上用场,他们两个时辰的力气活,干完吃饭,找其他轻松的事情干一个时辰,睡觉。
河南府的四个时辰一班,中间有吃饭的半个时辰,他们吃着,其他人会接手半个时辰。
等他们休息后,别人吃饭,他们负责半个时辰。
另外有整理石子、搅拌水泥、平整路基石头这样的事情,再干一会儿。
一个人一天能干四个时辰,加上一个半时辰的吃饭时间,其余会洗澡,睡觉。
修桥的同等安排,大家不允许有其他娱乐活动,除非夫妻间的,给时间。
用人数来换取时间,每个人干活的时候保证处在最佳状态。
挑石头,别人挑一百斤,有人想逞能,挑一百五十斤,不允许。
挑担子走路速度快,还是不行。
李易不同意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赶工,多加一班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钱而已。
他希望大家身体好,多生孩子,不留下病根。
像铁人精神,他佩服,当时的时代大家都那样。
如今在大唐,他不想有铁人出现,铁人透支了太多的生命。
“一天我要吃进肚子多少钱啊?哈~~好酒!”
黄河岸边,参与修桥的一个人在喝酒,烫的白酒,二两,五十二度的酒。
黄河水枯,依旧有水,他们需要光脚穿大裤头在下面工作。
两刻钟,上岸,套上裤子干别的活儿,半个时辰,重新下去,三班轮换。
刨除吃饭的时间,一共四个时辰。
现在他吃过饭就可以休息了,得喝酒,加快血液循环速度。
酒是烫的白酒,菜是鸡肉炖山药蛋子,主食籼米煮的饭,加上咸菜。
他先喝酒吃鸡肉山药蛋,喝完了,把饭扣在菜碗里。
说是碗,那个碗,碗口直径有二十厘米。
越干活、越吃饭、身体越结实,媳妇儿都说好。
不然干重活,又在冷水中,吃不好,媳妇儿不满意的。
“多少钱先不说,你跟你媳妇儿睡觉的时候,别弄出那么大的动静。”旁边的工友提意见。
“什么动静?你还听动静?”此人把筷子调整下,反握着一副当刀扎人的样子。
“什么动静你还……打呼噜,你侧身睡,能好一点,吃饭,你抓那筷子手不累呀?”工友决定不挑衅。
“说我?就像你和你媳妇儿……不打呼噜似的。”
这人学着说,因为对方也换筷子的抓握姿态了。
“吃饭吃饭,别闹啊!打呼噜还不好吗?现在生孩子朝廷给奖赏。”
这个班儿的班长警告,开玩笑可以,别较劲。
第两千零七十七章 民工如潮船归来
“嗨呦!嗨呦”
哗啦哗啦
“曲腿抬腿!呦吼!踩稳肩动!呦吼”
有人休息吃饭的时候,有人接班干活。
铁路上的人挑铁轨,地面被清理得干净,避免有人踩石头后崴脚。
黄河岸上搭起大木头杆子,绳子斜着顺下去。
绳子上面挂钩,钩上面挂筐,上面几十人转动绞盘,黄河下面的淤泥装进筐里送到上面。
上面也拿铁丝笼子装石头往下送,黄河有岸边的位置已经干了,中间还有的地方有水,不曾断流。
想修桥墩,需要别处的桥墩修好,这里用石头改变水流位置。
等修好桥墩,铁丝笼子还能带上去另做他用。
手葫芦负责吊运大的物件,众人喊号子,统一行动。
黄河两岸的人在努力,尤其住在北岸的人,他们早想有一座桥方便到河南岸。
已往过河摆渡,物件大一点便不方便,赶上上游下,雨河水暴涨,交通便中断。
家里攒点东西想换钱,只能等着,若人生病,本地的郎中医术有限,只能跑到洛阳找人。
卖钱的东西可以等,病不能等。
如今放宽人口流动,百姓想把家中织的布送到长安卖,过了桥有铁路。
一个村子派几个人赶车带东西过桥,直接送长安卖,价钱高。
这等小买卖不属于商人,不影响家庭成分。
淤泥送到岸上,百姓们看着开心,今年说是大量清淤,官府给钱,能长好作物的淤泥
黄河修个桥,直接投入一万余人。
从预定的桥头位置到洛阳城的路,投入五万多人。
从长安到海州的铁路第二条铁轨,投入不下六十万人。
火车帮忙运输东西,大家快等不及了。
被李易忽悠着,不对,是被李易送了政策的世家大族的人愿意主动出一部分钱,在用船运火车的河流上架桥。
他们派人到海州去经营,百姓不愿意卖地,官方的地朝廷直接接手。
他们投入许多钱在地上,铁路运输速度越快,他们赚钱越多,否则赔本。
人多力量大,并且热闹,晚上火把摇曳,瞧着安全。
月牙落下去,太阳升起来。
孩子们背上小书包去上学,早饭不吃,到学校吃。
教课的夫子多,明年在洛阳考科举,学子们提前到来的正好安排教书。
自愿,不强迫,教书安排房子,提供一天三顿饭,晚上给二两灯油,每日三钱的讲课费,加一份报纸。
穷书生需要,报纸上有时务策的内容,不看报,不了解大唐事情。
富人家的子弟同样教书,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绝对不是怕不教书考科举的时候被莫名其妙地取消成绩。
坊间有小道消息流传,据说陛下跟宰辅们某日言谈,席间曾说教授孩童不愿者,如何真心为大唐育民?
此消息之前在长安流行,现在洛阳也有了。
甚至有人拿长安的科举说事儿,某年某月某日某地考科举,老谁家的小谁,题全答上来了,结果一查,他没给孩子讲过课,便寻了个诗中的字词,说其对圣人有不敬之意,念其岁小,罢黜,令归家反思三载。
到手的进士没啦!三年后再考,估计考官可能、也许、大概
于是先来的学子非常努力,认真教,至于还没来的,他们认为那些人已失去机会。
孩子们享福了,吃完早饭,进自己的班级,一个班级最多的有三十余人,少的只十几人。
学子数量多,不给谁安排学生?真如此,对方能一头撞死在你面前,你是不想让我考上对不?
伴随着朗朗书声,太阳眼见要到正中时,一艘漂亮的船进顺着洛水进谷水,直接停靠在李家庄子的山脚下码头。
整个庄子热闹起来,一群人跑到码头搬运东西,无人机不能飞了,要偷摸送进去。
“慢点,不急着吃饭,我还不饿,旅途劳顿,先休息。”
一个个小机器人被人推着走,继续碎嘴。
毕构等人批改奏章,准备再看几本去吃饭,听说李易回庄子,直接放下工作,没心思了,下午再说。
万昭远上有减震的担架车,四下里观。
古玄一家人跟着好奇,传说中的李家庄子,虽不是灞水那个,也依旧有名。
“东主,长安庄子的事情安排好了。”
李易下船,旁边凑上来一人。
“宋德你来了?好!”
李易露出笑容,宋德需要忙的事情一堆,他能过来,证明灞水庄子全部理顺。
“昨天下午到的,同时用火车运来不少东西。看到新加入的工匠,我高兴。”
宋德一脸开心的表情,庄子壮大,将来会有更多的好东西出自庄子。
他需要用最快的时间熟悉情况,倒不用记住每一个工匠和其家人,各方面的数据表格却得制作好。
工匠哪方面厉害的,家人做什么活儿好的,孩子各年龄段有多少人。
旬信已经做了,但他还要有自己的判断,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船上有海鲜,晚上安排。”
李易点点头,快步走上前,李隆基来了,在跟万昭远说话。
晚招远激动得跟打了杜冷丁似的,一点都不疼了。
李隆基勉励他,没指望他能正常说话。
反正报纸上会写好,宣传出去,要分成期,今天从这个方面说,明天换一个方面提。
“快去收拾收拾,吃饭。”李隆基跟万昭远说完话,又对永穆公主说。
“嗯嗯,中午吃海鲜锅,晚上还吃海鲜,红烧!”
永穆公主应一句,带小兰跑了。
“这丫头!”李隆基摇摇头,向李易问:“江边和海边,哪里的生活好?”
“江边,江边有榨菜,土地好。
海边群岛水况复杂,所捕之渔获送到杭州去卖,卖不上价。
只有贝类干制后才略有收入,当地百姓收入来源太过单一。
他们需要增加其他产业,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还可采取先使用、后偿还的租借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船只和捕捞工具。”
李易语气平淡地回答,他早想好了。
农耕时代的百姓最需要土地,缺少好土地的岛子,必须扶持。
二人说着话往餐厅走,到门口时,毕构等在外面。
一见到李易,他就喊:“小易,你快安排吧!僧人道士们要把地方给布置没空之处余了。”
第两千零七十八章 往事不回红尘女
李家庄子西边的烈士陵园的更西边的梨园的又西边,一群僧人道士在忙碌,当午阳光的温暖都不比上这些人的热情。
从长安平康坊来的北中南‘大家’们,偶尔会站在远处观瞧。
对佛道儒三家最为精通的南曲‘大家’们随时能说出来很深的哲理,只是她们已经很久不曾去过寺和观了。
李易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