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千秋节,张九龄这个老家伙坏了规矩,竟然只送给皇帝一本书而不送镜子,这让喜欢圆满的李隆基心里藏着一个疙瘩,到现在还没有解开呢。
随着高力士一个一个唱名,然后高声念出臣子送上的贺礼,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李隆基心里渐渐有些忐忑和焦虑起来。他是真怕了老张这位与自己相濡以沫二十多年的老臣,今年又当着朝中百臣和花萼楼下的万民驳自己的面子。
你说的那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咱从小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你一心为国为民的品德,我也是深信不疑的。可你总得分个说话劝诫的场合吧?
老哥,拜托了,今天可是咱五十一岁的生日宴,你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成不?!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九龄近前献礼!”高力士的声音不急不缓,洪亮地从花萼楼上飘了下来。
张九龄一脸激动地来到李隆基面前,朗声喊到:“臣张九龄献上千秋琉璃宝镜一面,恭祝吾皇福寿绵长,君临万邦!”
李隆基眼见张九龄双手捧着一件物事走了过来,心中顿时觉得一阵放松,微笑着说道:“难得张相如此用心,朕方才听得明白,你所献的千秋镜名字有些独特,却是何故?”
张九龄一脸期待地说道:“恳请陛下移驾近前来一看便知!”
也就是老张敢说这句话,别人打死也不敢让皇帝起身走下龙椅来观看自己献上的东西。
李隆基心情正好,也知道张九龄的性格,既然他说了这话,那就表明今年所献的千秋镜一定非同凡物,所以兴致盎然地走到了专门摆放千秋镜的长案之前。
“陛下请看!”张九龄双手捧起周承业冒着生命危险精心打造的那面玻璃镜子,将镜面对准了李隆基的面庞。
李隆基一眼便看到了镜中那个清晰可见的自己,顿时有些激动地叫道:“此镜,竟然清晰如斯!真乃人间罕见也!”
………………………………
第九十七章 贼头贼脑的小子
随着李隆基一声情不自禁的惊呼,已经献过礼物的臣子们也顾不得什么形象礼仪,纷纷围拢过来一看究竟,而不远处尚未献礼的大臣们也是伸长了脖子,想要知道前方究竟发生了何事。
李隆基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轻抚镜面,结果便有一道印痕留在了上面。他方才一直用手端着酒盅,手指头上沾的酒渍留在玻璃上面看上去就是一道模糊的白痕。
李隆基见到白痕之后,有些后悔地急忙收手,然后懊恼地说道:“这一抚便留下了瑕疵,可如何是好!”
张九龄不急不慌地将镜子交给高力士捧着,然后从鱼带之中掏出一块手帕,轻轻在镜面上一擦拭,顿时整面镜子又光洁明亮如初。
围拢过来的群臣顿时纷纷惊呼:“此面镜子果真是人间奇宝也!”
到了此时,李隆基已经有些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原本还担心着张九龄今日会不会“犯二”,结果张九龄竟然给了他如此之大的一个惊喜。这一抑一扬之间,心里的那种巨大落差该有多大啊。
不等皇帝开口夸赞,张九龄却又说道:“启禀圣上,微臣这里还有一件重宝要当众献上!”
李隆基闻听此言之后,竟然有些发愣,还是一旁的高力士赶紧说道:“张相所献定非凡品,还请赶紧呈上来吧!”
张九龄于是转头对着远处的楼口喊道:“有请《千秋兴盛语录》!”
早在献镜仪式开始之前,周承业便来到花萼楼下一处供官员的随从们歇脚的地方候着了。在接到正式登楼的通知之前,他们这些人都被从头到脚地检查了好几遍,以确保随身没有携带任何危险物品。
本来周承业是不想来当这个“献宝金童”的,可张九龄威胁他说如果不跟着自己去献书,那他就将千秋琉璃镜乃周家二郎所制的秘密当众宣布出来。这一下,还想着通过玻璃镜发一笔横财的周承业老实了,气鼓鼓地跟着老张来了花萼楼。
老张一句话传来,周承业便双手捧着一个丝绸包裹着的书册躬身向楼顶走去。
眼尖的高力士老远便看到了周承业,于是露出会心一笑,结果恰好被另外一端正在等候献镜的李林甫看在了眼中。
李林甫虽然还没有亲眼见到张九龄所献的“千秋琉璃宝镜”,但他从不远处皇帝和诸位老臣们的表情和语言中已经知道了此次已被张九龄夺了彩头。如今,他看见一向不苟言笑的高力士竟然在看到一个书童模样的少年时露出笑容,顿时心里疑窦丛生。
周承业尽力弯着脖子,将头埋在胳膊以下,将手臂平伸高举着托住书册,稳步走到了高力士站立的位置,然后便停了下来。
高力士双手接过绸布包裹着的书册,然后和气地说道:“你可以放下手,抬起头来,在一旁静候待赏吧!”
很显然,高力士是认识周家二郎的,而且貌似对周承业的印象很好,不然他才不会费这一番口舌。
高力士转身捧着书册来到皇帝近前,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绸布,将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册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千秋兴盛语录》……”李隆基有些疑虑地伸手拿起书册,然后轻轻翻阅起来。
聚拢在皇帝身边的老臣们一脸好奇地看着皇帝在那里翻书,结果看到李隆基翻书的动作越来越慢,而脸上的表情却是越来越精彩,细心一些的人甚至看到李隆基拿书的手都有些颤动。
终于,李隆基抬起头来,强忍着内心的激动,一脸郑重地对张九龄说道:“有劳张相如此尽心费力了!”
张九龄也是一脸郑重地说道:“自古以来,君明则臣贤。圣上自登基以来,奋发作为,励精图治,我大唐经过开元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如今已达前所未有的强盛,微臣觉得为了子孙万代,务必将圣上这些年来的金玉良言编录成册,以供天下万民学习遵从!”
“好、好、好!”李隆基连说三声好字,然后将书册递给高力士说道:“让今日花萼楼中群臣遍阅此书。”
说完这话,心情激动的李隆基便欲回到龙椅之上,转身之时却忽然停了下来。他看着不远处正“贼头贼脑”地向这边张望的周承业,一脸嬉笑地对张九龄说道:“张相,你家这个书童倒是好玩的紧,见了今日这么大的场面,似乎一样的轻松自如嘛!”
李隆基此时说这话,没有分毫生气的意思,就是在没话找话,因为他到现在还没有从张九龄连番送出的惊喜之中恢复平静。
别看老张从刚才到现在都是一脸平静地站在外围,他可是一直在留意着李隆基脸上的表情。他知道此时皇帝说这话的原因,于是同样嬉笑着回答说:“陛下明察,微臣可没有这么好的命。这个贼头贼脑地家伙并非我家书童,而是做出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周家二郎承业。”
“哦,这便是近日来在长安城内声名鹊起的周承业?”李隆基此前便听高力士汇报过陈记酒楼和宰相宴的事情,加之又喜欢精彩新颖的诗句,所以对于周承业的名字早有耳闻。今日忽然见到了本人,他于是更加来了兴致。
李隆基朝着周承业招招手,然后笑着说道:“兀那大胆小子,还不给我滚过来!”
正在城楼上看风景地周承业,刚才看见李隆基转身之间却又停了下来,正好奇是什么缘故,却听到了皇帝跟自己打招呼,顿时后背一阵发凉,赶紧一路小跑地来到了皇帝的面前,像个做了错事被父母逮着的孩子一般,将头使劲往下低。
李隆基觉得调笑面前这个少年十分有趣,于是说道:“哈哈哈!刚才看你小子东张西望胆大地很嘛,怎么见了朕就变老实了?”
“回圣上的话,小的方才站的远,所以被这边的一团祥龙之气吸引,忍不住便想多看几眼。如今,小的距离天子太近,被龙威压的实在不敢抬头!”周承业满嘴的胡说八道,反正怎么能讨李隆基高兴,他就怎么说。
李隆基佯装有些恚怒,然后说道:“好油滑的小子!哼,听说你小子都被县学除了名,最近却时常在东市陈记卖弄诗文,今日朕便命你当众赋诗一首,若是做的好了,自有重赏;若是做的不好,拉下去打一顿板子!”
………………………………
第九十八章 土鳖的进退之道
听到皇帝忽然命令自己当众作诗时,周承业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的苦逼了。他今日左眼皮一个劲儿地猛跳,来的时候就担心有什么事情发生,没曾想竟然应在了这里。
周承业恨不得抽自己几下,你说自己献书就献书呗,干嘛不把人家李三郎放在眼里呢,还在那边伸头张望,非得看看李隆基这个老男人有什么样的魅力。
看着李隆基身边的张九龄正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还轻轻地颔首,貌似在鼓励着自己,周承业心里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老张啊老张,你可知道俺跟你这种正牌的文坛领袖不同,俺平日里所做的那些诗文,其实都是偷的别人地,俺肚子里那点墨水跟你相比,那就是一口井与曲江池的差距哇!皇帝让我即兴赋诗,做的好了,自然可以从此扬名天下,可要是我做不出来,那今天这条乌龙可就摆大了!”
周承业的脑子正在飞速转动,但口中却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小子不才,本不敢在圣上和各位大人的面前献丑。但君有所命,小的不敢不从,只好勉力随兴而吟。”
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周承业的脑中忽然灵光一闪,他想起了历史上的李白,在未来的某一年便要进入皇宫大内,专门应李隆基的要求,写出了八首《宫中行乐词》,而这八首诗虽然与李白的传世名篇无法相比,可每一首也是经过精雕细琢,最是适合用于对付这种欢乐庆祝的场面。
“老李啊老李,别怪兄弟不告而取了,《宫中行乐词》一共有八篇,俺今天只小小的借走一篇来应景,反正你是斗酒诗百篇的大仙,以后我一定让你喝最好的酒,做出更多的诗文来!”周承业在心中默默告罪一遍,然后缓缓地抬起头来,举目远眺龙首塬,大声地朗诵道:
“水绿南薰殿,花红相辉楼。
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鸣珠佩,天人弄彩毬。
今朝风日好,宜作未央游。”
在外人的眼中,唇红齿白、清秀俊逸的周家二郎不过是低头沉思了几个呼吸,一张口便诵出了今日夜里最佳的诗篇!
在经过了短暂的沉默之后,李隆基首先开口赞道:“好!真是好诗!”
周承业听了这句夸赞之语,心里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正在腹诽着:是啊,真他么的好湿!老子紧张的全身都被汗水打湿了!
“工整精致,应情应景……”
“艳而不俗,媚而不妖……”
“周家二郎做的好诗文!”
群臣紧随皇帝之后的好评之语扑面而来,让已经缓过神来的周承业心中一阵无语。
这也算得上好诗?这跟老李那些传世名篇相比,充其量就只能算是交了几篇填字造句的作文而已!当年李白做《宫中行乐词》,那是出于无奈,为了皇帝的游乐宴会服务,所以诗文的风格还继承着南朝宫体,使用的都是华丽浓艳的字句,描写的是宫中奢侈享乐的生活,最后还要以颂扬作为结束。
在这样的诗句之中,根本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没有老李那惊为天人的本色文字。只要能够配合上曲子,使歌妓唱出一支新歌,博得皇帝和大臣们的高兴,便是所谓的好诗!
周承业忽然想起了后世那些让自己的耳朵都听出老茧来的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于是他的心里一阵莫名的悲哀。
从古至今,高高在上的人物们最爱听的果然还是那些不讲原则、不辨真假的奉承话啊!
“周家二郎,献书有功。当众赋诗,才惊四座,让朕心怀大悦!高将军,朕该如何赏赐他才好?”已经回坐到龙椅上的李隆基,一脸喜悦地对高力士说道。
高力士斟酌了一下,然后说道:“回圣上的话,老奴以为可让周家二郎自己提个要求,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便成全于他。”
李隆基点点头,觉得高力士这话说的讲究,既能显示出自己的宽宏大度,又加上了一些限制,不怕周家二郎漫天邀赏,于是对远处规规矩矩站着的周承业说道:“周家二郎,想让朕赏赐你一些什么?”
刚才高力士说话的时候,周承业便在心里琢磨起来。他知道此时自己开口,既是一次天大的机会,可一旦说出的要求低于或者超出李隆基的心理预期,要么自己后悔,要么会让皇帝觉得难堪,所以这个口还真不是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