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雄-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子谅说道:“确实如此,当今圣山乃是极为睿智之人,他近年来虽然喜欢听一些讨巧的话语,可心中是一点都不糊涂,如果张相忽然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法,只怕皇帝立即就会察觉和怀疑。”

    “所以,今年千秋节,张相送给皇帝的礼物不仅要有一面中规中矩的铜镜,还应该有一本书!”

    “怎么还送书?!”周子谅有些不解地问道。

    周承业一脸奸猾地笑着说道:“嘿嘿,虽然都是送书,可里面的内容就有讲究了!去年张相送的书因为内容全都是关于盛衰兴替之事,自然会惹得皇帝不高兴;可是今年张相如果将李三郎登基以来训诫和指导臣下们为国为民的名言警句全都摘录成册,这样一来,肯定会让皇帝十分开心的!你不妨想一想,天下任何人对于皇帝过往所说话语的认可,都不如当今文坛领袖、有着贤相之誉的张九龄的认可和称赞来的分量重!”

    “你这浑小子,要称圣上,不要张嘴就是皇帝,闭嘴就是李三郎!”周子谅被周承业这个肉麻露骨的做法搞得有些反胃,赶紧找个由头训斥一下周承业。

    “父亲,你也别嫌我这个主意有些露骨肉麻,若是我去告诉李林甫或者别人,他们一定会感激我给他们指了一条讨皇帝欢心的金光大道!千秋节那天,多少朝中大臣挖空了心思想要博皇帝高兴,如果张相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却因为顾及个人的名节而不愿委屈行事,今后就别想让我再给出任何主意,因为这样不懂迂回变通的人,不值得我周承业去费心费力!”

    周承业最后这段话,说的非常严肃认真,既是说给他老子听,也是想通过周子谅之口,说给张九龄去听。

………………………………

第九十五章 周家二郎不简单

    

    正如周承业说的那样,周家如今全力支持和帮助张九龄,其实就是在帮助周家自己。周子谅虽然对周承业提出的政治实用主义无法全部接受,但他却毫不犹豫、毫不掩饰地将小儿子说过的话带给了张九龄。

    张九龄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自然要比周子谅高出许多,他在听了周承业的建议之后,面无表情地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说道:“二郎分析的不错,如今的圣上,已经与二十年前那个年轻天子大不相同了。是我习惯了从前的君臣相处之道,却忘记了变通和迂回,搞得如今与圣上渐行渐远。唉……,皇帝只有一位,如果做臣下的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只怕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亡政息,到了最后除了留个好名声,天下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呢?”

    周子谅听了张九龄的这番感慨,觉得心情有些沉重,他轻声问道:“那么,九龄公会怎样准备千秋节的贺礼?”

    张九龄露出了豁达的笑容,斩钉截铁地说道:“呵呵,难得二郎如此为我思虑谋划。就算只为二郎一人,这次我说什么也要把这张老脸丢到一边去,好好地讨一回圣颜大悦!”

    周子谅闻听此言之后脸色大变,急忙摆手说道:“我家那个混账小子哪里值得九龄公如此违背本心,还请三思呀!”

    张九龄摇摇头,有些郁闷地说道:“你家那个可不是什么混账,而是我此生唯一仅见的妖孽!存诚不妨往后再看,他日将李林甫玩弄于掌股之间的人,必定是你家的二郎!”

    “如果他真成了李林甫那样的权奸,只要到时候我尚有一口气在,第一个便饶不了他!”周子谅狠狠地说道。

    “恶人尚需恶人磨,更何况你家二郎可是一个用阎王手段行菩萨之事的大善人,大唐有了他,将来还不一定会有多么的热闹呢!”

    “既然九龄公同意如此行事,那么这几日还请专心书写那本《千秋兴盛语录》,至于准备千秋镜这种小事,便交给我家那个小混账去忙碌!”

    “哈哈哈,你家那个小混账,这次说不定就连送给圣上的千秋镜也会令人大吃一惊!”

    张九龄这边同意了周承业的建议,从皇家档案库内调来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的文献,将李隆基从登基以来说过的话语和做出的批示统统翻出来,从中找出一些对于治理国家具有指导意义的语句,然后逐一进行润色,认真注明当时皇帝说这些话的背景以及说完这些话之后达到的效果。

    张九龄这么用心的整理一遍之后,结果发现李隆基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提出了不少好主意,比之太宗的贞观之治来,竟然是毫不逊色。这样一来,他对于李隆基的认识又深入和全面了一些,这对于他今后揣摩皇帝的心思变化,绝对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九龄在府中闭门谢客专心著书,一心想让张九龄在今年千秋节上大出风头的周承业也没有闲着,他正在进行着一项很危险的实验和发明制作。

    唐代的时候,人们用来照面的还是铜镜,这种镜子因为材质的关系,始终无法做到后世玻璃镜那般纤毫毕现、明亮逼真。穿越者周承业曾经在书中看到过后世的威尼斯工匠如何采用水银与锡箔制作玻璃镜的内容,所以他打算亲自动手制作一面早期玻璃镜来。

    这个想法很有新意,但真正动起手来,却是十分困难。

    首先,周承业花费了一大笔钱,从西市胡商那里购买来了几块透明度和色泽度都比较好的玻璃。可别小看了这时候的玻璃价格,它可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值钱,几块玻璃便让周承业花了四百贯钱!

    接着,周承业四处找人帮忙,终于找来了一批密封存放的水银和一些锡箔。水银这玩意在秦始皇为自己造陵墓时便被大量使用,所以在唐代想要寻找到并非难事。锡也属于常见的金属,早在青铜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开采和使用这种物质,周朝的时候,锡制的容器便已司空见惯。

    准备好了所需的材料之后,周承业又废了一番力气,给自己制作了几个外观酷似猪鼻一般的面罩,然后专门在西市的宅院之中开辟出一间房屋作为实验室。

    到了实际制作的阶段,周承业早早地便将杨玉瑶打发到了杨玄珪家中去,就连成义和念奴也跟着杨玉瑶一起走,整个院落就剩下四名昆仑奴守卫。

    水银这玩意可不是好玩的,一旦形成水银蒸汽,那可是剧毒无比的重金属!

    也算是天佑周承业,又或者因为是他前期的准备工作实在做到了位,总之用水银和锡箔制作玻璃镜的过程十分顺利,周承业在使用第一块玻璃时,便制作出了一面比起铜镜来强了许多的镜子。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法的熟练,到了最后一块玻璃,也就是第四块玻璃时,周承业终于制作出了一块看上去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镜面。

    周承业强忍着心中的激动,转身退出“实验室”,然后跑到院中一处通风的地方,将脸上的猪鼻子狠狠地一把扯了下来,然后仰头放声大笑!

    “哈哈哈,老子终于造出了玻璃镜子!嘿嘿嘿,金山银山要来啦!欧也欧也,老子就是天下无敌!”

    激动够了之后,周承业立即给四块镜子上沾有反光层的那一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红底漆,确保已经镀上去的金属反光层不会脱落。随后周承业用尺子量出这几块玻璃的长宽,然后去了一趟铜器店和银器店,让店中的工匠按照他画出来的图形制作了四件形态各异的以铜打底,外框包银的镜架。

    周承业带着这四具镜架返回住处,然后将已经晾干的玻璃镜子轻手轻脚地镶嵌上去,于是四架明光照人的镜子便最终成型了!

    按照周承业的行事风格,除了其中最好的那架镜子送给张九龄,让张九龄在千秋节上敬献给皇帝之外,其余的三架残次品,不卖出个两千贯的天价来,他就不叫周承业。

………………………………

第九十六章 皇帝很激动

    

    转眼之间,秋意渐浓,一年一度的千秋节终于到了。

    按照惯例,今年的千秋节庆祝仪式,依然是在花萼相辉楼下举办。

    说起这花萼相辉楼,可真不简单!此楼简称为花萼楼,始建于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兴庆宫之内。花萼相辉楼自建成之日起,便位列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山西鹳雀楼这四大名楼之前,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名楼”。

    “花萼相辉楼”的名称,则来源于《诗经》中的“棠棣之花,鄂不恚|。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按照唐时的皇位继承制度,能够继承唐睿宗帝位的当是嫡长子、李隆基的哥哥李宪。但是,在唐睿宗李旦继位的过程中,李隆基骁勇善战、果断出兵,平息内乱,功劳最大。李旦想立李隆基为太子,却不合礼法,想立李宪为太子又心存犹豫。结果李宪深明义理,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因此坚决果断地请辞太子,后来更是在他父亲面前以死相逼不受太子之位。李旦没有办法,于是将帝位传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感念哥哥的德行义举,继位以后,在兴庆宫里专门为几个弟兄们修建了这处花萼相辉楼,时常请兄弟们登楼坐叙,一起观赏歌舞、喝酒下棋,十分的融洽欢乐。

    若是单论兄弟相处,这李隆基还真不是虚情假意之人。终其一生,他都对几个哥哥弟弟甚至还有一个妹妹十分照顾爱护,从未对他们动过任何杀心,却比后世很多坐上了皇位便开始对兄弟们动刀子的帝王更有人性。

    花萼相辉楼位于帝都长安“三大内”的兴庆宫之中,是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李隆基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处,在大唐臣民的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令人感到惋惜与遗憾的是,后唐的战火将这座名楼摧毁殆尽,使得后世少有人知晓“天下第一楼”究竟何指。

    作为官吏亲属,周承业这日傍晚终于有机会来到花萼楼下,设身处地的感受一番“天下第一楼”的恢宏与堂皇。

    本来杨玉瑶是想跟着周承业前来凑热闹的,而且周二郎也有办法带着佳人混进现场,但周二郎深知“红颜祸水”的道理,生怕自己尚未过门的小媳妇万一被“老淫棍”李隆基给看进眼里,所以宁可答应杨玉瑶为她亲手做一面最好的玻璃镜子,也不肯让小媳妇在花萼楼下抛头露面。

    开什么玩笑,老婆美不美,那是长给自个儿看的,又不是用来在人前显摆,像杨玉瑶这种尤物,尤其要做好“三防”工作,即:防单防病防李三。

    周承业漫无目的地晃荡在花萼相辉楼下的西街之上,一会儿从安兴坊的里弄中窜到胜业坊去,一会儿又在宁王李宪、歧王李范、薛王李业的府宅之前驻足观看,心中说不出来的满足与闲适。

    回到大唐已经将近半年,除了一些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适应之外,周承业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时代之中。虽然没有了现代化的科技产品供他使用,但那种可以步步为营谋划天下的感受却让周承业迷醉其中而难以自拔。

    看着不远处那座在夜色之中灯火辉煌的楼宇,周承业心中默默承诺:为了让子孙后代在千百年后还能看到这座人间第一楼,我一定要挽留住大唐盛世的脚步,不让她最终变成诗人们那令人哀伤的篇章。

    花萼楼下万民欢腾、歌舞喧天,左右金吾卫和四军兵士正甲仗鲜明地分列于各处;太常寺陈设了大量的乐伎伶人;教坊司则摆出了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牵引出上百匹披红挂彩的大象、犀牛、舞马走在楼下表演,这等壮观欢乐的场面,就算周承业在后世也没有见过。

    花萼楼上则是君臣齐聚,官员们按照勋爵品秩一溜儿排开,坐在皇家的御宴之上,觥筹交错之间也是一派其乐融融。

    等到所有的庆祝仪式都走完之后,便到了群臣向皇帝敬献“千秋镜”的环节。

    列为臣工按照事先排好的出场顺序,先是李姓诸王的子侄辈代表他们的父亲向叔父李隆基献礼,接着便是留住长安之内品秩高卓的散阶官员向李隆基祝贺,然后就到了朝中大臣们向皇帝献上他们精心准备的“千秋镜”这个环节。

    这“千秋镜”自然是因为“千秋节”而得名,寓意便是祝佑李唐江山千秋万代,一统天下。李隆基这几年过生日,年年都要收数百面的铜镜,早已将内库塞的满满当当,可他依然乐此不疲,每到这个节日的时候,照收不误。

    这跟后世的有些人喜欢收集火花、收集邮票、收集粮票、收集钱币是一种心态,他们从来不会嫌多,收集的品种门类越是齐全就越让收集之人感到开心和满足。

    去年千秋节,张九龄这个老家伙坏了规矩,竟然只送给皇帝一本书而不送镜子,这让喜欢圆满的李隆基心里藏着一个疙瘩,到现在还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