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雄-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口蜜腹剑”与“刀子嘴豆腐心”正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处世和为人之道,像张九龄和周子谅这样有操守的文士,无疑便属于后者。他们在坚持心中的道德底线时,会将话语说的十分果决无情,但在对付政治对手时,却总是不愿意将事情做绝,更不会祸及家人。

    但是,无论是李林甫,还是张九龄,他们绝对不会想到,周承业这个家伙却是一个能够将“口蜜腹剑”与“刀子嘴豆腐心”合二为一的妖孽。在面对李林甫这种奸险之人时,周承业会比李林甫还“李林甫”;在面对陈贵云、宝顺、月儿和念奴这些诚实善良的人们时,周承业却是典型的得理就不饶人的家伙,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时刻提醒善良的人们,让他们避免被坏人算计和坑害。

    闹腾了一段时间的周家二郎与杨家三娘的婚事风波,到了这时便算是告一段落。因为当事的鄢陵崔家和长安李家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缄默,所以这件事情很快便淡出了长安百姓的视线,而人们的注意力如今却是被即将到来的“千秋节”所吸引。

………………………………

第九十三章 千秋节

    

    李隆基出生于八月五日。当他成为大唐帝国的九五之尊后,每年的八月初五这天,朝中大臣便会在宫中庆贺皇帝陛下的寿诞。

    一开始,这样的庆祝活动还比较简单,也没有形成固定的流程和礼仪。

    到了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时,正逢李隆基的四十五岁生日,他便让宫人在“花萼相辉楼”之下大摆筵席,宴请百官。这天晚上,大唐百官齐聚于“天下第一楼”前,人声鼎沸,乐伶出没,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酒酣耳热之际,尚书左右丞相源乾曜、张说率领文武百官上表奏曰:“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李隆基听了之后十分的受用,于是当场定下今后每逢八月初五举国欢庆“千秋节”,到了这一天,全国休假三日,专门用来聚宴欢饮。乡里之间则要赛白帝,报田租,举国都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将皇帝的生日作为全国性的一个节日来庆祝,这在李隆基之前还从未有过。

    自从有了“千秋节”之后,在宫中的庆祝活动便相应地有了一整套规矩和流程。到了这一天,所有的庆祝活动结束之后,大臣们排着队向皇帝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皇帝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颁发铜镜,相互表示庆贺和祝福。

    根据“千秋节”这个节日,李隆基便用“千秋”两个字来作为铜镜的名称,因此这个时期制作出来的铜镜也被人们叫做“千秋镜”,而这种“千秋镜”自开元十八年开始铸造以来,到如今的开元二十三年,已经持续了六年。

    可不敢小看了这“千秋镜”的制作,它虽然只是采用了黄铜,可大唐每年新增的铜量毕竟有限,这些年一直面临着“坏钱”驱逐“好钱”的煎熬,而一面铜镜便要用铜数斤到十数斤不等,加之臣子们轮流向皇帝敬献了“千秋镜”之后,皇帝还要给大家回礼一面铜镜,如此一来,每岁千秋节,其实都要耗费一笔数量颇大的黄铜,这对于正闹着“钱荒”的大唐而言,真是一种浪费。

    去年千秋节的时候,宰相张九龄没有向李隆基敬献铜镜,而是送了一本名为《千秋金镜录》的书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整本书都是由张九龄用工正的楷体一笔一划书写完成。

    若论用心和费时的程度,张九龄敬献的这本《千秋金镜录》绝对是最珍贵的贺礼,毕竟其他官员敬献的铜镜,只需要提前几个月让手工艺人精心打磨而已,官员本人则完全不必投入什么精力。

    然而,就是这本《千秋金镜录》,却让李隆基对张九龄有了意见。因为《千秋金镜录》中所写的内容,却是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故事和历史,而张九龄献书的用意则是提醒李隆基要居安思危,常怀警惕之心,不可好大喜功。

    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当宰相的送一套书来提醒皇帝要保持警惕,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虽然张九龄的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值得尊敬和赞扬,可他这种劝导皇帝的做法却非常不讨好。

    能这么办事的人,满朝文武中除了张九龄,也就严挺之和周子谅这种一根筋的家伙,换做是李林甫和周承业,他们绝对不会在皇帝兴致高昂的时候冒出来大煞风景。

    皇帝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神明,更不是从善如流的圣人,他高高兴兴地跟臣子们一起过生日,最喜欢听到的不是语重心长的警告和提醒,而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种祝福的话语。虽然百官口中年年都说的是同样的语句,可李隆基听了就是觉得舒坦,因为他在这个时候没有兴趣去分辨谁是在真心祝福,谁是在敷衍应付,他只在乎那种高高在上,百官敬畏拥戴的感觉。

    所以说,在去年千秋节上,张九龄其实走了一招废棋,甚至是一招“臭棋”。

    想要规劝皇帝,最好的时机自然是在皇帝自己生出愧疚之心,向大臣们表示后悔的那种时候。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臣下跳出来规劝皇帝,会让皇帝觉得心里好受一些,也正好顺着台阶往下走。这样做既可以达到规劝的效果,还可以增进君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当周承业从父亲周子谅口中得知去年千秋节的情形之后,当时就摇着头对周子谅说道:“义父如此行事,看似大公无私、刚正忠直,实际上不仅起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会疏远了他与皇帝之间的感情,真是适得其反啊!”

    张九龄是周子谅当官做人的榜样,周承业如此评价老张,却惹怒了周子谅。

    周子谅大声呵斥周承业说道:“你这个黄口小儿有什么资格评价张老相公的为人行事!难道当臣子的看到皇帝有可能犯错时,不应该及时指出来吗?”

    实际上,周承业刚才说这话的时候,就等着周子谅生气呢。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周子谅处处都跟着张九龄在学,他只要批评张九龄,实际上就是在否定周子谅。而一旦周子谅生气了,那么接下来周承业所说的话语,便可以让周子谅牢牢地记住,这对于周子谅的政治前途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要颠覆父亲以往为官处事的原则,所以周承业一脸平静地盯着周子谅的双眼,然后说道:“敢问父亲大人,皇帝真的是老天爷的儿子么?”

    虽然不知道儿子为什么突然转化了话题,而且突然问出来的还是有些犯忌的话题,但周子谅还是坚决地摇头说道:“老天爷亿万年之前便在那里,何曾在人间有什么儿子。”

    “那么,皇帝有没有常人的喜怒哀乐?”

    “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只要是人,他就有喜怒哀乐。”

    “那么,我们规劝皇帝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当然是让皇帝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勤于政事,不可嬉戏荒废。”

    周承业一口气问了父亲三个问题,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道:“父亲方才回答孩儿的三个答案,我完全同意和支持。那么,请父亲大人认真听一听孩儿接下来说的这段话!”

    “我之所以批评张老相公在去岁千秋节上的作为,并不是孩儿不敬重他老人家,不支持他老人家。恰恰相反,孩儿比天下任何人都希望义父可以在首辅宰相之位上长久任职,因为只要他为宰相,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和幸运!”

    “但是,孩儿却不认可他这种当众规劝皇帝的行事方式!因为皇帝也是人,他过生日的那天更喜欢听的是百官送上的祝福而不是语重心长的训诫和提醒!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皇帝,我是你的宰相,我在你过生日的这一天,摆着老资格把你训斥一顿,你真的会开开心心地接受并且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么?”

    “我不知道父亲你心里会怎么想,但是我知道你不是圣人,我也不是圣人,如果换了我是皇帝,谁要在我生日这天像张老相公那般行事,我心里会很别扭甚至会很生气。如果每年我过生日的这一天都有人在我面前当众说教,我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从我身边赶走!因为我才是这个帝国的主宰,因为我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我为什么要找一个让我成天不高兴的宰相来虐待自己?难道说这天下可以担任宰相的人只有一个么?”

………………………………

第九十四章 实用主义

    

    “我为什么要找一个让我成天不高兴的宰相来虐待自己?难道说这天下可以担任宰相的人只有一个么?”

    “作为臣子的,如果只想着成就自己敢于犯颜直谏的美名,却不懂得采取适当的手段引导皇帝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样的官员除了会沽名钓誉之外,还能干什么?”

    “皇帝只有一个,可大臣却有万千,我们不能总是指望皇帝会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话语。作为臣子,应该珍惜每一次向皇帝进言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让皇帝真心接受你的意见和观点,这比犯颜直谏可要难多了!”

    “想要做一名为天下百姓办实事的好官,首先得保证自己的地位稳固,这样你说出去的话语才有人去落实和执行。否则,你就对不起自己一身的才能和当初的理想抱负!”

    周承业的话语已经说完,但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敲打在了周子谅的心房之上,让他久久的难以平复。

    正如周承业所言,天下有亿万人口,能够坐在龙椅之上的只有一人,而大唐自李隆基登上皇位以来,却已经有二十六人先后出任过宰相一职。以前,周子谅只想着要做魏征那样的铮铮言官,哪怕是惹得皇帝龙颜大怒,但该说的话一定要说出来,否则就是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但如今想来,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如果说了的效果跟没说一样,甚至比没说之前还要糟糕,那当初犯颜直谏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周承业通过这次谈话,将实用主义的思想灌输给了周子谅。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旧社会,坚持官场上的实用主义,那就是对老百姓最大的负责任。否则,朝堂之上只剩下阿谀奉承和趋炎附势的庸才,到了最后倒霉和吃苦的还是老百姓。皇帝高高在上,不会承担施政失误的责任,而大臣们却要在维护皇权和为百姓谋福祉两者之中求得一个平衡,既不能只会溜须拍马,也不可以一味强硬到底。

    周子谅用了很长时间,才将周承业所说的话语消化吸收,然后他有些担忧地问道:“如果按照二郎所说,当今圣上岂不是已经对张相生出了嫌隙之心?张相任中书令已有一年多,按照宰相三至四年更换的惯例,到了后年,张相被罢之后,难道连留在京中都无法做到么?”

    周承业记得,若是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向前运行,那么张九龄甚至没有任满四年,便被李隆基提前罢免了宰相之职,随后不久又被降职贬往荆州,没过几年就在外地郁郁而终了。而顶替张九龄出任中书令的李林甫,因为一直深得皇帝的信任,在宰相高位上呆了十几年,将无数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手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为什么李林甫能够担任十几年的宰相,而人品官德能力都在他之上的张九龄连任期都干不满?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不愿意让他干!

    因为张九龄没有看透人性,没有意识到李隆基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体制之下,从来都是大臣适应和顺从皇帝的变化,哪有皇帝去迁就和适应臣子的?

    周承业斟酌了一会之后,回答说道:“如果今年千秋节张相不能抓住机会弥补一下他与皇帝之间的裂隙,那么明年或者张相就要成为散阶之官了。”

    周承业口中的散阶之官,就跟后世的荣誉职位差不多,听着品级很高,也能享受不错的待遇,可惜手中却没有半分权力。

    对于儿子近乎妖孽一般的分析能力,周子谅如今是深信不疑的。他有些期待地看着周承业说道:“既然二郎今日不惜激怒为父,也要说出前面那些话语,想必一定有了稳妥的化解之法了吧?”

    虽然被父亲看透了小心思,但周承业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回答说道:“咱们周家的命运如今与张老相公在朝中的地位紧密相连,父亲今后的官运仕途也全凭张相在朝中关照和回护,所以我今日为张相谋划,说到底还是为周家,为自己在打算。”

    周子谅点头,默认了周承业这个说法。

    “想要修补张相与皇帝之间的裂隙,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若是被皇帝有所察觉,反倒会弄巧成拙。”周承业不急不慌地继续说道。

    周子谅说道:“确实如此,当今圣山乃是极为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