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雄-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位名声四起的人,也不是张九龄,因为大唐第一风度男、文坛领袖已经足够有名气。

    实际上,在有心人的暗中推波助澜之下,位于东市的陈记酒楼如今已经成了长安百姓茶余饭后说的最多地一个去处,而监察御史周子谅的二公子周承业,因为一系列的传闻而成为读书人眼中的“败类”,迅速蹿红于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之间。

     八 零 电 子 书  w w w 。 t x t 8 0。 l a
    自古以来,人怕出名猪怕壮。

    周承业这几天便因为预料之外的“出名”而感觉到了牙疼,他敏感地意识到有人在背后搞鬼。

    前几日,首席宰相张九龄在紫宸殿建议圣上下令对长安城的治安进行整顿,最终得到李隆基的同意。当时,张九龄实际上是故意留出来一个“空门”,等着有心人前来弹劾自己,结果皇帝和站殿的常参官以及御史台的御史们集体失声,直接无视了他在东市陈记酒楼摆宴的事情。

    李隆基当时没提这事,那是因为他的好心情已经被弄没了,当时只顾着发火,对于自己的宰相请客吃饭并未觉得有何不妥;李林甫以及他在朝中的同伙没有提这件事情,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此时提出来根本扳不倒张九龄,充其量只是为其挠挠痒;御史们集体失声,没有跳出来弹劾张九龄,那是因为受到威胁的是自己的同僚周子谅,而宰相现在正是在为大唐的御史出头,他们这时候指责老张不顾身份前去酒楼宴客,那跟挖自己墙角没什么分别。

    大家当庭没提这事,不等于没听见,也不等于就这么算了。

    李隆基怒气冲冲地离开紫宸殿后,在中午吃饭时便暗自琢磨:张九龄不应该呀,他这么讲究仪表风度的一个人,怎么会自贱身份地前往东市请客吃饭呢?这东市的陈记酒楼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虽然心里头疑惑,但李隆基还不至于因为这件事情就动了收拾自己首席宰相的念头,他吩咐自己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暗中去调查陈记酒楼的情况,想要把这事弄个通透。

    李林甫当日在政事堂议事完毕之后,便一脸若无其事地回了自己的府中,如果只看他这一天的表现,绝对是温良恭谦、本本分分地做了自己作为副相的事情,毫无与首席宰相张九龄争执的举动。

    这正是李林甫高明的地方。

    李林甫心里很清楚,他此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没有完全超越和取代张九龄,如果处处表现的强势,不把张九龄放在眼里,甚至是跟张九龄拧着干,那么他在皇帝心目中好不容易形成的良相的印象就会很快被透支,最终落一个两败俱伤地下场。

    毕竟,皇帝与张九龄的君臣关系那是经过了十多年的考验,没有那么容易被离间和分隔。一旦李林甫在皇帝心目中留下权奸的印象,那他可真是要走到头了。

    回到府中之后,李林甫习惯性地进了自己那间从来都不许外人进入的黑屋子,然后坐下来静静地思索着一些手段和诡计。

    李林甫已经从张九龄、周子谅、陈记酒楼这之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虽然在紫宸殿内他没有提出张九龄不该以宰相身份出现在东市的一家酒楼,但张九龄可以让人在外散步消息,借着陈记酒楼迅速出名的过程,将皇帝和朝中大臣的视线故意引到因为有了张九龄的支持,才有陈记迅速出名这种看法上来。

    而且,李林甫已经完全掌握了陈记酒楼的老板乃是周子谅岳父这个情况,所以他在有意将张九龄与陈记酒楼合在一起说事的同时,还不忘记让人将张九龄与周子谅联系起来,使得普通官员和老白姓认为周子谅是张九龄的人,所以宰相大人不惜自掉身价也要帮自己的人谋利。

    周承业作为周子谅的小儿子,如今又成了张九龄的义父,所以自然也难以逃出李林甫的算计。

    实际上,有唐以来,拜人为义父的事情不论是在世家大族之间,还是在普通百姓之家,都是司空见惯,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张九龄愿意收周承业为义子,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跟外人没有多少关系。

    然而,自从周承业在四门学馆内替自己哥哥周承志出头之后,便引起了李林甫的注意。特别是李林甫在仔细分析了最近这段时间与周家有关的诸多事件之后,他霍然发现似乎每件事情都跟周承业有些关系。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既然李林甫盯上了周承业,他就立刻看出了周家二郎的不简单,李林甫甚至隐约地怀疑周子谅最近几个月以来发生的变化,说不定就跟他这个小儿子有莫大的关系。

    感觉到了周承业的危险,李林甫于是让人四处散布不利于周承业的一系列谣言和消息。

    首先,李林甫以周承业在西市人集之上一掷千金够买男童女童为突破口,让人污蔑周承业购买这些男童女童乃是为了亵玩。也就是说,周家二郎如今不去青楼鬼混,换口味了,在家里猥亵小孩子玩!

    其次,谣言指出周家忽然暴富,这些钱财的来路实在可疑,很有可能是周子谅利用职位之变搜刮和收受贿赂而来。

    为了替父亲正名,周承业不得已站出来承认了自己是陈记酒楼二老板的实情,而周家忽然多出来的钱财正是陈记酒楼分给自己的红利。

    周承业这么一站出来,却让李林甫更加有了攻击的口实。

    李林甫又让吉温出去找人大肆散布周家二郎有辱读书人的斯文,不安心在县学读书,却心甘情愿地去酒楼里面沾染铜臭,实在是太不像话。

    因为传言渐起,长安县学的学管再也不顾忌周子谅的身份,对外宣布开除周承业的学籍。

    对于这种结果,张九龄和周子谅得知之后,都是十分的生气,却是毫无办法。他们本来是希望周承业在玩够了之后会安心回去读书的,如今却被县学开除了学籍,今后周承业读书入仕的道路算是彻底的断绝,就算他做的诗文惊天动地,也成了读书人中的败类。

    只是让张九龄和周子谅没有想到的是,周承业本人却是无动于衷,似乎对于这个“败类”的头衔甘之如饴,十分的受用。

    他们不知道的是,周承业一直就不想去读那些酸文腐理,接受过二十一世纪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阶段文化教育,并且有着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地周承业,实在没有时间去学文化,有太多比读书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呢。

    不读书就不能做官么?在大唐朝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

第七十六章 科举与门荫

    

    正如周承业盘算的那样,想在大唐朝做官,真的不是只有死读书一条道可以走。

    按照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至少有三种途径可以做官,即科举、门荫和流外铨。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被誉为中国“四大文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当时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选官上只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于是形成。这么看来,史上有名的一代昏君隋炀帝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

    其实,隋炀帝何止不是一无是处,在他做皇帝的时候,真心干了不少惠及后世的大事。唐代的统治者们为了宣扬自己统治地位的合理性,所以把许多的屎盆子都往杨广头上扣,但最后却是基本上沿袭隋朝的许多做法和制度,比如这科举制。

    说好听一些,这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难听一些,这叫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从历朝历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到了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也有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形式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自从周承业从大哥周承志这里得知了读书入仕这条道路的艰辛之后,立即便放弃了读书做官的打算。在周二郎看来,这哪里是读书当官,简直是他妹的找虐呢。

    让周承业这样一个现代人成天坐在学馆里面看着繁体字,还要背诵四书五经,天天之乎者也,那比拿刀割他的肉还要痛苦呀!

    幸好,除了科举一途,周承业还有门荫和流外铨两条便捷通道可以走。

    说是两条路,实际上流外铨这条已经直接被周承业无视了。所谓的流外铨做官,又叫做杂色入流,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十分不爽,实际上也就是针对流外官员而设。

    大唐有数量庞大的流外官,充任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统称吏员。他们没有品级,按年度对其功过行能进行考课,经三考逐级升转,转迁时均要试判。最后可以经考试人流,成为正式品官。

    如果周子谅今后不能高升,一辈子就当个正八品的御史,那他的大儿子周承志从四门馆毕业时,除了走科举一途入仕,剩下的就是分配到各衙门充当吏员,也就是流外铨。

    周承业觉得科举太麻烦,杂色入流辱没身份,那就只好指望门荫做官了。

    所谓的门荫,就是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门荫者,即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唐荫任之制规定,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曾孙又降孙一等。

    在大唐朝,门荫入仕可通过学馆入仕和直接以门荫入仕。通过学馆入仕,就是充当弘文馆,崇文馆(三品以上官员子孙)或国子学,太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入仕途。

    直接以门荫入仕则需要先充当千牛和三卫,也就是皇帝或太子的侍卫,期满后兵部考试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

    有唐一代,因门荫得官而做出政绩留名于史册的极少。以门荫而至宰相的数十人之中,有政绩者不过褚遂良、姚崇和李吉甫、韦应物、李德裕父子等数人而已。一代贤相张九龄便是通过科举入仕,而一代奸相李林甫则是通过门荫入官,先为千牛直长,后来得到源乾曜的赏识和举荐,逐渐走上了高位。

    周承业不仅想要走门荫入仕这条捷径,他还想直接入仕,也就是先给皇帝或者太子当侍卫,然后再往上爬。

    如此看来,周承业这货岂不是想要做第二个李林甫?

    实际上,周承业的目标和李林甫还是有区别的。李林甫最终走的是在朝为官的道路,而且还是担任了文官。周承业则不同,他打算走外放为官,而且是武官这条道路。

    唐朝不似后世的宋朝,武官的地位与文官的地位一样高,在一些边关和偏远地区,出任节度使这种封疆大吏的几乎全是武官出身。正因为唐朝对于武官的限制较少,在兵制和军队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所以才导致了唐末各镇节度使自立门户,实际上分裂大唐的严重后果。

    周承业前世是军队大机关的高级参谋出身,将来要是混进了大唐武官队伍里面,说不得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脑子里面装着的这些来自后世的系统现代军事理论知识,那可是穿越者最大的一根“金手指”啊!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周承业经过这几个月的适应之后,已经暗暗定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要手握兵权,将刀把子始终握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这门荫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有先决条件。

    前面已经说过,想要门荫,那得是祖父辈或者父辈做了五品以上的大官才有资格,如今周子谅不过是八品上的监察御史,他距离正五品这道门槛,中间还隔着从七品上下、正七品上下、从六品上下、正六品上下、从五品上下足足十道级别。

    按照周子谅目前的晋升速度,只怕干到老死也不见得能混到正五品御史中丞那个位置,岂不等于是周承业门荫无望?

    周承业对于这个问题还真是不着急。虽然在大唐朝帮自己老爹混个高官不容易,想要让周子谅拜相封侯那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但是周子谅早就有了打算。

    前面有李林甫,后面还有安禄山这种人做榜样和示范,周承业只需要仔细琢磨他们是如何在李隆基手下步步高升,然后照猫画虎地给自己老爹也设计这样一条道路即可。

    就算是让周子谅连升三级,那也不见得没有可能。如今的李隆基好大喜功,贪图安逸,周承业只要开动脑筋整出一些稀奇新鲜的玩意,让自己老爹献给大唐皇帝,保准可以讨得李隆基的欢喜,只要皇帝陛下龙颜大悦,这升官的事情还远么?

    当然了,如今周承业之所以还没有行动,那是因为他一直在熟悉和适应穿越之后的生存环境,收集和分析可行的办法。别看有些人如今在朝堂之上闹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