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量敢来冒犯。为了咱们的赚钱大业,你可不能出事呀!对了,别忘了,我现在可是多了一成干股哦!”
“滚粗,忘不了!”周承业抬脚将恩人踹出了周府大门。
周承业回到家中不久,周子谅也从张府返回。
周子谅让成义将两个儿子喊进书房,父子三人不知聊了些什么,直到夜深人静之时才各自散去。
第二天,周承志一早便带着成仁和成智两个书童去了四门学馆,而周子谅则起的更早,他要在早朝之前赶到大明宫的紫宸殿面见皇帝。
昨日周子谅单独去见了张九龄,对近日针对周府的诸多事件向张相做了详细的汇报。更为关键的是,周子谅毫不隐讳地提到了这是在自己提出了“末位裁汰”的官吏考绩建议之后才出现的情况。
张九龄作为大唐政坛上的一棵大树,久经各种斗争的考验,岂能听不出周子谅此话之中的意思,于是让人将严挺之请到府**商对策。
严挺之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听说有人竟敢动用社会底层的黑暗力量对付一位监察御史,当时就火冒三丈。他愤怒地对张九龄说道:“开元之初,长安城内的城狐社鼠被彻底的清剿过几次,换来了帝都二十年的清净安宁。如今,满朝上下都觉得天下太平,渐渐地放松了对长安城内的整治,却让这群地老鼠们再次冒头,竟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次的事情不可小视,必须借机发动一次大清洗,还长安百姓一个安宁!”
严挺之就是这个火爆的脾气,他可没有冲张九龄发火的意思。对于自己这位“老部下”的性格,张九龄早就习以为常,所以笑呵呵地说道:“挺之啊,你说的这些我何尝不知。正因为如今长安城内日益变得浑浊不堪,所以我们今日才要商量一个对策出来,借着陈记酒楼的群殴事件和大庄严寺的杀人事件,让圣上下旨卫府和长安、万年两县进行合力来一次大整顿。”
张九龄、周子谅和严挺之三人于是经过一番商议,定下了面圣时奏对的计策。
同样是这一日的大早上,李林甫黑着脸从自己府邸赶往大明宫。
从大庄严寺逃走的那个混混,第一时间赶回曲江池,将白狗小队遭遇无情狙杀的消息报告给了胡大。在此之前,万年县衙那边已经传来了消息,夜猫一伙人被关进了刑部大牢。
带着夜叉面具的胡大,虽然没有让手下剩余的十个头目看到他的脸色,但他微微颤动的双肩还是让人感觉到了他心中无尽的恨意和杀机。
胡大冰冷地对手下头目们说道:“好!很好!竟然早有准备,这次倒是我小看了对方。兄弟们立即全部转入地下,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可以露面!”
“大哥,如今夜猫还在刑部的大牢之中!”
“大哥,难道白狗兄弟就这么白死了么?”
一群头目激动地争论着说道。
“这个仇,我们记下了!谁杀了我们兄弟,我们便杀谁!但不是现在,我们现在要藏起来,不能让官府的人抓住!”
当日夜里,一位相貌普通的中年汉子与吉温在一处普通的民宅见了面。
吉温黑着脸质问道:“此次行事,为何不提前与我商量?”
中年汉子冷哼一声,说道:“哼,与你商量?青鼠被周府囚禁了多日,何时见过你出手营救?”
“这么一个小人物,还不值得我出手救援!再说了,青鼠被抓那也怨不得别人,夜潜小小的一座御史府都能失手,除了证明你的用人不察,证明青鼠是个饭桶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你可知道青鼠熟悉我们在曲江池的老巢,一旦他被撬开了嘴巴,我们可能要面临灭顶之灾!”
“现在已经不是扯这些的时候了,你们的所有人都要收敛隐匿起来,如果情形危急,便转移到西市放生池一带,切不可被官府的人抓住!”
“那青鼠和夜猫怎么办?”中年人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让他们去死!不然,等你被抓住的时候,你可以替他们去死!”吉温说完这句狠话之后,便一脸阴鸷地离开了这处位于玄都观附近的民宅,钻进一辆普通的马车离开。
两人的谈话,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李大人”或者“相爷”这样的词汇。
当日深夜,李府那间神秘的房间内,只有李林甫与吉温二人。
“大人,这次的事情出了意外,曲江池那边今天惹祸了。”吉温有些紧张的响起。
“说说具体的情况。”李林甫平静而不带任何感**彩的声音响起。
吉温于是将今日午间发生在陈记酒楼和大庄严寺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
李林甫听完吉温的报告之后,许久没有再出声说话。
“张九龄为什么会去陈记酒楼?”
“忽然冲出来杀人的郭元忠跟周家到底是什么关系,怎么会这么凑巧?”
“青鼠现在到底是死是活?”
“周家二郎最近都在干什么?”
一连串似乎是自言自语的问题,在密室中轻轻回荡,却让吉温头上冷汗直冒。
“胡大那边的联系暂时中断,这群废物实在是让我失望!动用我们自己的力量,给我抓紧时间查出周府的动静。必要的时候,张府那边也不要放过,都派上得力的人盯紧了!”
“这一次,我们却是低估了周子谅和他那个儿子的能耐,今后这种错误决不能再犯!”
翌日早晨,在通往大明宫的官道上,李林甫与张九龄不期而遇。
“张相近来气色红润,似乎心情不错呀!”李林甫满面春风地打了声招呼。
“呵呵,人老了,不想多操心了,便轻松起来,所以身子骨也好了不少。倒是林相最近诸事劳身,这气色看起来不大好哇!”张九龄一样面带笑容地打着呵呵。
………………………………
第六十八章 三省六部紫宸殿
大唐长安有三大禁内,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
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唐高宗继位后,认为太极宫内比较潮湿,于是搬进位于长安东北角的大明宫内居住。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便是发生在太极宫正北的玄武门下。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之上,是一座相对**的城堡,俯瞰整座长安雄城。宫殿始建于贞观八年,是后世北京紫禁城面积的四倍还多。自高宗起,大唐的皇帝们便在大明宫内居住和处理朝政,盛世皇帝李隆基自然也是居于此地。
兴庆宫位于长安外郭城的东部,与东市成顶角之势,原是李隆基任临淄王时的藩邸,于开元二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进行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称为“南内”。
张九龄作为大唐第一宰相,走在通往紫宸殿的道路上,身后跟着默不做声的副相李林甫,还有一些官职五品以上的常参官也是按照序列鱼贯跟进。严挺之作为正四品的尚书左丞,今日也在朝见的官员之列。
所谓的常参官,就是可以经常面见皇帝的重要官员。按照大唐制度,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一种是在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为隆重;一种是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举行的朔望朝参;还有一种则是比较简单经常的常参。
这参加常参的官员,便是常参官了。所以说,能够隔三差五地面见皇帝的官员,那就没有一个是吃素的。
开元十八年,李隆基下令“许常参官分日入朝,寻胜宴乐”,于是逐渐形成了皇帝单日坐朝,常参官双日不复入阁的制度。今日正逢单日,作为大唐帝国的枢相,张九龄必定是要来面见皇帝的,作为副相的李林甫,自然也没有不到场的理由。
原本在张九龄和李林甫两人之间,应该还有一人的,但如今此人却在洛阳公干,所以并未出现在常参官员的队伍之中。
这位如今缺席的副相,便是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耀卿。
也就是说,张九龄为中书省负责长官,如今位居大唐首席宰相之职;裴耀卿为门下省负责长官,如今位居大唐第二宰相的职位;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大唐第三宰相。
按照大唐三省六部制的架构,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为大唐宰相,为何权力最大的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却不曾担任大唐宰相之职,却让位列六部之二的礼部尚书李林甫出任第三宰相的职务呢?
原来,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曾经出任尚书令实职,而他同时还被封为正一品的天策上将军,可谓是皇帝李渊之下军政一把抓的超级猛人。正因为秦王李世民是当时皇帝之下实际上的帝国第一人,而太子李建成却是帝国法定的储君,这才酿成了玄武门下手足相残的悲剧一幕。
李建成是名义上的老二,李世民是实际上的老二,这两人要是不打起来,那才真是出鬼了!
李世民干掉了自己亲哥哥,逼着他老子李渊退位之后,便成了大唐主宰。他本人深知“尚书令”和“天策上将军”两个职位对于皇帝的巨大威胁,所以大唐从此再无文官被任命为尚书令,再无武将被任命为天策上将军。
因为尚书省实际上不任命尚书令,所以便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在仆射之下又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则被称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按照此时的规制,三省之中的中书和门下二省的办公机构都设在宫内,唯独尚书省下面的六部设在宫外。因为六部之上没有了尚书令来进行约束,所以这六部长官实际上的职权可不小,尤其是主管官吏考评选拔的吏部尚书,就算遇到了宰相,照样可以不鸟。
六部尚书乃是正三品的高官,许多时候出任宰相之职的官员也就是正三品,甚至是从三品。很多时候,这新任的宰相便是由吏部尚书负责颁布任命文书,你说大家同样是三品官,吏部尚书如何真的从心里服气当朝宰相?
当然了,也有那种超级牛逼的宰相,可以玩死六部负责的长官。
比如,一代奸相李林甫。
当李林甫玩弄手段将张九龄赶出长安之后,他便接替张九龄担任了中书令一职,成为大唐首席宰相。在此之后的十多年中,李林甫不仅玩死玩残了许多朝中高官,就连太子也被他玩废了一个,至于那些在外为国杀敌的武将,更是被他无情地排挤和构陷。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如今,李林甫还是老老实实地,甚至是装出一副恭敬顺从的姿态,面带和煦如春风一般的笑容,步履从容地走在主相张九龄的身后。
如果周承业死在了那个雷霆交加的夜晚,那么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一年之后,张九龄就会被皇帝贬为荆州长史,而李林甫这位千古奸相就将顺利上位,从此走上口蜜腹剑、玩权弄术的“超级腹黑”人生。
然而,周承业如今活得好好的,他这只穿越而来的蝴蝶,已经开始扇动翅膀,不知道将来又会引起大唐怎样的一番变化?
进得紫宸殿内,数十名常参官按照班次序列各自站好,只等皇帝驾临。因为皇帝尚未到来,而且又是常参这种“内部会议”,所以紫宸殿内的气氛并不十分严肃紧张,众位臣工们相互小声交流着一些事情,与后世会场之中等候首长到来之前的情形并无二致。
大唐第一风度男张九龄气定神闲地站在最前面,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的情绪,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舒服之感。站在张九龄身侧的李林甫今日有些反常,他正与户部侍郎萧炅和其余几个关系户低声说着什么,听起来倒是无关紧要。
尚书左丞严挺之因为脾气有些“臭”,所以众人都不怎么理睬他,正好让他觉得十分清闲。他看似无意地左右看看,实际上却在留意着李林甫的一举一动。
看似平静的紫宸殿,今日注定是不会平静了。
不多时,便听得玄宗最为宠信的宦官高力士朗声喊道:“皇帝驾到!”
(这章看似不精彩,却是耗费了青阳半天时间去寻找资料。不把大唐朝堂的架构交待清楚了,今后许多朝堂争斗的戏份就会让书友们看着犯晕。)
………………………………
第六十八章 爱听好话的皇帝
听到高力士一声喊,殿内站着的众臣纷纷噤声,一个个挺直了腰杆,神情严肃地等候皇帝入殿。
李隆基是个十分讲究风度的皇帝,他的脾气一向温和儒雅,但不代表他喜欢臣子们在他的面前可以嬉皮笑脸或者没个正形。再说了,有大唐第一风度男张九龄站在最前面做表率,其余的常参官们都得精神十足地等候圣驾的来临。
不多时,一位年纪刚过五十岁的男子,在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