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但我一样可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做一番爷们能做的事情来!”
“好!徐公公这股子志气当得起我周某人的敬重!你家中之事今后不需操心,我会定期让人送去足够他们生活的物质,你就安心在宫中伺候圣上,仔细替高将军办事!”
两人在车中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不仅收获了对方的信任和支持,而且在今后一段漫长的岁月里,共同书写出了一段肝胆相照的友情。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只要目前大家不要误会周二与徐友林之间存在着基情就好。
当日夜里,周二返回家中不久,他在宫中受封的消息便不胫而走,不仅身在吏部的周子谅听了之后惊的合不拢嘴,就连许多从未关注过周二的世家和豪门也开始讨论起这个青云直上的小伙子来。
先是薛琇将周二得到皇帝器重的消息传到了东宫,惹得李瑛心中称奇,急忙将另外两个兄弟喊到一起,议论如何抓紧时间将周二招揽过来。
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现在都能想到以周二的发展势头,说不得过不了几年就是第二个王忠嗣,甚至以周二全面发展的本事,将来的地位比武将出身的王忠嗣还要厉害。
这绝对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情,王忠嗣打仗厉害不假,可他却没有周二的这副好文采,更没有周二那位眼看就要走上高位的亲爹照拂,还没有承恩楼这种日进斗金的商铺在背后作为经济支持。反观周二,如今他是要名气有名气,要圣眷有圣眷,要靠山有靠山,要财力有财力,差的就是年龄和历练,只要假以时日,这货到底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来,还真不好预测。
李瑛对最先发现了周二的李琚说道:“八弟,这次你还真是看对了人,虽然招揽周二不成,毕竟抢了一个先手,今后一定要多加留意周二的动向,想尽办法将其招揽到过来!”
李琚点头说道:“二哥放心,就算今**不交待下来,我也会尽力而为的。我总觉得这个周二身上藏着许多的秘密,只要他真的愿意为我们出力,将来一定能成为我们可以依靠的最大臂助!”
李瑛又对薛琇说道:“抽个适当的时间,将咱们前段时间暗中帮助承恩楼的事情透给周二,看他是个什么反应。不过千万不要逼迫和yin*他,就是单纯地向他示好就行。”
薛琇也是点头允诺,心中盘算着如何进一步加强光禄寺与承恩楼之间的合作。今日在宫中,虽然周承业是最大的受益人,可他最近也是频频被皇帝夸赞,这可全都借了这位周贵人的喜气啊!
武惠妃当日夜里陪在李隆基的身边侍寝,所以没有机会见什么人,不过第二日皇帝上朝之后,她却让手下心腹太监牛贵儿去了一趟国子监,将他弟弟武忠,也就是现任的国子祭酒给喊到了宫中。
国子祭酒便是国子监的主管,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部长。
武惠妃将武忠喊来,自然是特意交待他,今后要暗中对周二照拂一些,不要因为周承业还是个毛孩子就挤兑人家,需要知道这个以前毫不起眼的毛孩子,头顶上可不止四门助教一顶官帽子,万一被他寻个机会在皇帝面前抖落出一些四门学的糗事出来,他这个国子祭酒就有得忙活了。
当然了,以现在武惠妃的身份地位,还不至于多么重视周承业,更不会忌惮和害怕周承业的成长会威胁到她的地位。她做一番安排和交待,也就是希望能够与周二结下一段善缘,今后万一李瑁当了太子,身边也有几个可用之人。
首辅宰相张九龄在听说了“周二受封记”之后,当时就美滋滋地喝了一杯酒,然后对自己的小孙子张锦玉说道:“今后要多与你周家世叔要多来往,别看他人年轻,这做人做事的水平,比他爹周子谅都不差的!”
张九龄这话说完没过多久,他的铁杆下属严挺之便兴冲冲地赶了过来,然后说道:“老张,周家二郎这次可是给咱们长脸了呢!啧啧,这小子真不得了,一下子竟然让陛下封了三顶官帽子,虽然个个都不大,可这都是实打实的乌纱帽哇!”
“呵呵,我不是早就说过了此子有宰辅之才么?你当我是随口乱说的么!你悄悄这半年来他办的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漂漂亮亮的,让人看在眼里觉得舒坦,听在耳中觉得快活?”张九龄一脸得意地说道。
“嘿嘿,说起来,这小子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几个被他整过的家伙,如今都在坐蜡呢!不过要是他做过什么欺负良善、伤天害理的事情,还真是连半件都不曾有呢。我每次在承恩楼上见到那些个脸色红润,活泼可爱的半大孩子,心里就莫名地觉得欣慰!”严挺之有些动情地说道。
“嗯,二郎行事,一贯是菩萨心肠、阎王手段,今后绝对是能干大事的人。所以,我们要在暗中继续关注着他的成长,可不能让某些人坏了他的前程!”
正在为洛阳杨家之事担忧的杨玄珪,闻听周二在宫中得了厚赏之事后,拍着手对老婆说道:“哎呀,这下可不用愁了!二郎这小子真是每每皆有惊人之举,杨家只要有他帮着谋划,今后都不用愁了!”
杨玄珪的老婆白了老板一眼,却是提醒他道:“你有这闲扯的功夫,还不如亲自登门去拜访二郎一下,借着询问玉燕婚事为由,正好探一探他的口风,看你上任的事情有没有眉目。”
杨玄珪闻言一个劲地点头,急忙出去置办人事礼物,准备亲自去一趟西市别院,向周承业道喜。
两位客居长安的超级牛人李白和杜甫闻听周二的这番造化之后,在羡慕的同时也是相互鼓励,觉得看到了希望。
周二头上的三顶帽子之中,第二顶可是因为他的诗名,而李白和杜甫的才华当然不在周二之下,既然周二都有机会受封,相比他们二人今后也会有类似的机会。
最替周承业觉得高兴的,自然是他的亲人和爱人了。
周承志在得知自己沾了弟弟的光,可以进入国子学读书时,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然后对周承业说道:“二郎放心,我今后在国子学一定做最优异的学生,不辜负你的这片苦心!”
周二冲哥哥做个鬼脸,然后说道:“这次你可不必谢我,要谢也得谢英明神武的陛下,是他坚持非要把你弄到国子学去的。我倒是觉得吧,如果你不去国子学,那么李崒那几个混蛋就不敢回四门学!这次你先放心去国子学,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办法将谢俊明和欧阳琛也送过去陪你的!”
周承志摆摆手说道:“这个倒是不用着急,只要今后有你照顾他俩,相比他们的日子一定会很好过,现在让他们就进入国子学,动静实在有些大,会引起外人对周家的非议。”
一旁的周成月急的插不上话,此时终于憋着劲儿说道:“哼,如今大兄虽然离开了四门学,可二哥却成了那里的助教,你一定要好好收拾那群坏蛋,看他们今后还敢不敢仗势欺人!”(未完待续。
………………………………
第一八玖章 南北禁卫军
虽然没有料到拍皇帝的马屁会有如此巨大的收益,可是当小林子第二天亲自将三封任命文书同时送到周府上时,周承业这位年轻的千牛卫府司隶参军四门助教武库署监事表现的却是十分的低调
周二的任命文书原本是不需要宫中太监亲自送来的,小林子跑这一趟,定然是受了高力士的吩咐而高力士让小林子跑这一趟,却是为了替周承业壮胆。
周二的官职虽然是由皇帝亲赐,可每年得到皇帝亲赐的官简核去,像他这样的小官儿在那些真正的大佬面前,根本不算个啥
比如说左右千牛卫府的两位大将军,官居正三品,乃是绝对忠于皇帝的高级武官,平日里都是跟一些王侯将相们打交道,他们绝对不会对周承业这个小小的司录参军有什么特殊照顾,更不会因为周二是皇帝亲赐的小官就会对他青眼有加
想要明白左右千牛卫府的大将军为何这么牛掰,就得先弄清楚千牛卫的机构设置,而想要弄清楚千牛卫的机构设置,就得从非常有名的大唐卫府制度和南北禁卫军说起
所谓的卫府制度,便是以“卫”统“府”的简称其中“卫”指的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这十六卫
所谓的府兵制度,则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失唐在天下各地设置“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六百多个,“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熏凡是年满二十的便需入役,而过了六十岁之后则可以免除兵役这些府兵平时在家生产,到了农闲的时候则参与军事i,练,倒与后世的民兵预备役有些相似
有唐以来,各地府兵需要到京师长安轮流“番上”当各地折冲府卫士从驻地前往西京长安服役宿卫时,各卫分别统率这些番上卫士作为皇帝的禁军,番上的周期则根据其所在折冲府距离长安的远近而定,距离越远,周期越长
一旦发生战事,尚书兵部会调集各地折冲府卫士组成大军随统军大将出征时,而这些被征发的卫士便成为了作战部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府兵可以自己自足,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各地折冲府只是负责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车练,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真正统领各地外府之兵的便是十二卫大将军,其中左右千牛卫府和左右监门卫府的大将军则统领内府之兵负责皇宫安全,并没有统率外府之兵的权力
如此看来,大唐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六百五十多个折冲府的领导机构这十六卫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十二卫大将军对于分散在各道各州的军府只是“异”,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一旦进入战时,是由皇帝临时委派行军大元帅作为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像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在平息安史之乱时,便十分荣幸地担任过行军大元帅这样的职务
由于各卫所率折冲府分散各地,平时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可以有效避免各卫将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问题发生
十六卫设置于皇城南门尚书省的兵部之中,被后世称为“南衙禁军”虽然,十六卫相当于大唐帝国的禁卫军,但为了限制十六卫的权力,大唐皇帝陛下还有另外一支只听从他本人调遣的私属卫队,这支部队同样也被后之人冠以禁军的称呼
这支部队长期驻扎在皇宫北门,被后世称为“北衙禁军”,其下设有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其前身乃是当年曾经追随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的元从禁军
南北两衙的各军交错宿卫着帝都和皇宫,相互之间起到了牵制和平衡的作用,这让身处大明宫中的李隆基心里觉得十分踏实,晚上也能安稳地睡觉,不再的有人会煽动某支部队起来造反,革了自己的老命
实际上,在周二降临大唐以来,他还从未听说过禁卫军这样的称呼后世之所以在肥皂剧中动不动就冒出什么“禁军,小“御林军”之类的称呼,完全就是不懂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人们胡编乱造出来的
除了在北宋的时候,曾经使用“禁军”来称呼朝廷直属的正规军队之外,中国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王朝从没有直呼禁卫军为“禁军”,更没有出现过“御林军”这样的称号,这个词完全是民间说书人的杜撰,起源则是西汉孝武帝所创建的‘羽林军……”
实际上,大唐的军事制度的真正完备,便是在李隆基的手中实现,而北衙左右龙武军的成立,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虽然这个时候尚未有人意识到左右龙武军的成立其实乃是大唐南北衙禁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唐朝军事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两世为人的周承业心里却是十分明白,南衙十六卫甚至包括左右千牛卫,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为什么说左右龙武军的成立象征着大唐南衙十六卫的衰落和北衙禁军的兴起呢?只因为南衙十六卫从性质上来讲是属于国家的军队,而北衙四军则是属于皇帝的私人卫队南衙十六卫隶属于尚书省的兵部,战时需要接受兵部的指挥,而北衙四军却是直接听令于皇帝本人
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唐所有的军队实际上都听从与皇帝的指挥,但皇帝的命令是直接下达到军队还是经过兵部转达到军队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毫无疑问,从加强皇帝本人的独裁统治角度来讲,直属于皇帝的私军自然是越多越好,而属于国家的军队够用即可毕竟,大唐皇帝就是一个最大的封建地主,在他下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