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关公-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允虽然不是荆州世族,可他在荆州军中还是有不小的声望。

    他一回来,曹仁之前编出来的种种谎言不攻自破。尽管张允不敢指责曹仁,可逃回来的那些士兵有了主心骨,纷纷指责曹仁瞎指挥,不听徐庶的劝告,这一巴掌一巴掌狠狠拍在了曹仁的脸上,打的曹仁脸都肿了,恨不得直接把张允绑了送给程昱。

    ·

    眼看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曹操无可奈何,只能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又把匆匆赶回江陵的奋武将军程昱叫上,共同商量曹军未来的进退之事。

    曹操把那张本来已经“销毁”的陆绩来信展开放在桌案上请程昱先看,程昱皱眉看了片刻,摇头道:

    “丞相相信徐元直吗?”

    徐庶之前力保张允是忠臣,在曹仁刚回来的时候众人对他喊打喊杀。

    可现在张允逃回来,已经被荆州军称为“江上苏武”,徐庶的名声也大涨,之前骂徐庶的人各个脸都被抽肿了。

    程昱把徐庶的铮铮忠言和陆绩的泣血告书放在一起,曹操横看竖看,更觉得自己脸上火辣辣的,只能缓缓地摇摇头,坦诚地道:

    “不信。当时我就不信这书信是陆绩所书,现在看看,嘿,果然如此。”

    都是自己的幕僚,曹操自然没必要说假话。

    徐庶又不是张郃,处理点不疼不痒的文书肯定尽心尽力,但投降之后接着奋力处置自己故主之事他是绝对做不出来。

    他承认自己的性格弱点被敌人抓住,徐庶也好、所谓的陆绩也罢,就是利用这一点反复生事,酿成惨重后果,大大影响了曹军的团结。

    程昱摇头微笑道:

    “为何不是陆绩所书?回来的水军说,与关平并肩作战的是一个叫陆议的小将,此人正是陆绩的亲侄子。

    我刚刚收到江东的消息,说长坂坡大战之后,关平便去了江东,还立刻得到了张昭的召见。”

    “张昭!”

    曹操拍案而起,浑浊的眼中满是凶狠的杀意。

    “你说什么?张昭!”

    程昱缓缓颔首:“不错,他们谈了什么不知道,但关平确实单独赴宴,没带诸葛亮同去!那,那人可以作证!”

    张昭在江东名声着重,平素来往的都是儒雅文士、道德高人,若是接见诸葛亮的时候顺带见见关平能说得过去,但单独请一个刚刚被打的失魂落魄的武夫赴宴,这怎么可能!

    陈琳也失声惊呼道:

    “我听坊间传说,张子布有意投靠朝廷,难道都是假的?”

    程昱阴恻恻的目光落在陈琳脸上,微笑道:

    “自然是假的。”

    “我现在终于明白一件事,为何张昭明明常说心向朝廷,这么多年一直寸功未建,还频频破坏丞相的好事。”

    “他之前与周瑜离心之事都是做出来的,他才是江东叛贼的首领!

    当年孙策死后,他们就已经开始暗中谋划。丞相,我等需要改变谋划,不能再信张昭的鬼话了!”



    第40章 程昱三策

    

曹操当年就想趁着孙策遇刺控制江东,只是他当时尚在平定河北,只能通过一些别的手段。

    可惜江东势力庞大,妫览、戴员、孙辅先后失败,江东的势力却越来越大,现在已经不好剿灭。

    程昱冷笑道:

    “那张昭本是彭城人,又跟孔融的关系不错。自孙策死后,他一直自称要徐徐西归投靠朝廷,又与周瑜一直不睦。

    但丞相想想,孙权是靠谁压服江东诸族,又是靠谁坐稳江东,平息一众反叛?当然是张昭啊。”

    曹操听得冷汗直冒,心道也是,他手下都尽量不用徐州人,又怎会相信一个徐州(而且还是徐北)出身的大儒对自己格外真诚?

    “当年孙策遇刺,将大事全都托给张昭,足见其忠。

    之后张昭担心也遭行刺,便与周瑜一人主战,一人主和,这么多年一直拖着朝廷,让朝廷以为刘表、刘备才是最大的威胁。

    可现在看看,江东这些年趁朝廷不备,已经远胜孙策之时,手下兵精粮足又占据地利难以讨灭,全赖张昭之功。那陆绩不过一小儿,给丞相作书,肯定是张昭主使算计。目的就是为了……”

    说到这,程昱眼前一亮,突然想到一件事。

    “丞相之前对关平的防备是不是有所不足?”

    “哦,仲德请讲。”

    程昱将徐庶的写给张允的作战建议拿到曹操面前,指着上面的文字道:

    “丞相且看,这字句是不是字字忠言,若是依照此法大战,或能全胜?”

    曹操仔细看了看徐庶的建议,点头道:

    “虽不算什么高明的计策,也是四平八稳,如果子孝依计而行,倒是不至于遭逢如此惨败。”

    “这就是了。”程昱自信满满地道,“徐元直工于心计,子和是子孝一母同胞的亲弟,之前与张允一道出兵死的不明不白,徐庶又故做好意给子孝出谋划策,子孝当然不敢听从,故此遭遇大败,这也不能完全怪子孝或者张允。”

    说到这,程昱压低了声音:

    “丞相有没有想过,有件事我们都中了徐元直的算计?”

    曹操凝思片刻,摇头道:

    “不曾,元直来后,一直沉默寡言,孤不曾听过他有何算计。”

    “嘿。”程昱冷笑道,“我记得徐元直刚来时,曾经说过诸葛亮之才胜他十倍。”

    “不错,难道这也有什么问题?”曹操感觉自己的头又疼的厉害。

    “是没有问题,但徐元直此人工于心计,却又不得不防。

    诸葛亮有卧龙之才世所皆知,我们之前防范的也全都是他的诡计,可丞相看看,之前子和是死在谁人手上,这次张昭是主动折节与谁相交,是谁胆大包天进攻江陵,又是谁在半途截击子孝?”

    程昱的声音很有蛊惑力,他说的众人毛骨悚然,却又暗暗感觉好像有那么一份道理。

    关平!

    都是关平!

    这所有的事件都有关平在其中作祟!

    “不可能!简直荒谬!”荀攸终于忍不住了,

    “这怎么可能?你之前说陆绩年少,可关家大郎才多大?今年不过十六七,他为校兵之将陷阵尚可,使其为谋主,岂不是荒天下之大谬?”

    程昱微笑道:“汝出身名门,自然不知。这关家大郎年幼时颠沛流离,数次与云长失散,若是没有什么阴狠算计,一少年人如何辗转多地,还能再与云长相逢?此等本事做谋主不可,做个谋划之士难道不成?”

    荀攸还想再辩,曹操摆摆手,示意他们少说两句。

    “既然如此,又该如何?”

    程昱看曹操的表情,也知道曹操已经信了七八成。他伸出三根枯瘦的手指,微笑道:

    “我军需重建军情校事,此一也。”

    曹操一脸黯然,众幕僚也跟着轻轻颔首,表示确实如此。

    曹操之前掌管军情的幕僚是郭嘉,他对军情的掌握非常到位,让曹军能及时发现反叛,并且组织暗杀行刺,如此便尽力减少了不必要的精力损耗,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处不断作战。

    郭嘉死后,曹操并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机要人员负责军情,之前又盲目自大,忽略了对荆州和江东的调查,居然没看出张昭才是最大的反叛之臣,这才导致曹军像被蒙住眼睛的猛虎,连连作战不利。

    “我军目前与荆州诸士不睦,宜暂缓进攻,实行德政,安抚人心,此二也。”

    曹军现在遭逢大败,军心不稳,曹操想起之前贾诩所说,也认为不适宜大战,于是也缓缓点了点头。

    “关家大郎手掌一军,又在荆州颇得人心,此人之后一定再来,必为我军大患。烦请丞相巡访荆襄勇士、江东刺客,刺杀此贼,此三也!”

    “三者皆备,我军顺流而下,孙刘焉能相抗?”

    不得不说,程昱这位奋武将军的格局确实比几位幕僚高出一截,除了荀攸不服,董昭、陈琳、陈群三人都是满眼敬佩,不住地连连颔首。

    曹操思考许久,也感觉确实有道理。

    只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荀攸阴阳怪气地道,“若是如程将军所言,关平武艺高强,又擅长机变,其来去自如,我等遣何人去杀?”

    程昱轻捻长须,微笑道:

    “丞相在江东也有心腹人,可令其下手行刺,若是不成,便说出关平所在。

    只要知道关平所在,我保举一人,足以取胜——

    此人姓黄名忠,有万夫不当之勇,又是荆州人,绝非关平小儿可敌。关平屡屡获胜必然骄横,下次再来,便令此人效仿那魏延假意投降关平,一刀便斩关平人头。”

    荀攸皱眉道:

    “那黄忠可是曾经刘表麾下中郎将黄汉升?”

    “然也。”

    “此人当年悍勇无双,可已六旬之年,又有何用?”

    曹操摆摆手:

    “既然是仲德推荐,必是猛将——表黄忠为裨将军,赴江陵听用。”

    之前曹操屡屡遭到算计,本心内又不想询问贾诩,现在有程昱指点,顿感拨云见日,将所有的指望都寄托在了程昱的身上。

    程昱也精神大振,继续道:

    “之前丞相赴荆州,虽然封赏不少,可调走刘琮,终究人心不稳。

    所谓用人不疑,不如令选荆州才俊,令其属本地之事,以安其心?

    我听闻马氏有子,名唤马良,此人颇有大才,极善文书,丞相若重用其为署理军事,众人自当信服。”

    曹操连连点头:

    “好,就依仲德之言。”

    程昱越说越兴奋,继续道:

    “校事统帅,觉察军机之大妙,非丞相亲族不可大用。

    之前丞相痛惩子孝,不如暂罢其领军,以示惩戒,暗令其领校事之任,守卫江陵。

    若如此,不消三月,则江陵稳固,百姓敬服,我军顺江而下,刘备孙权只好束手就擒,安敢与朝廷相争。”

    曹操越听越喜,连声夸奖道:

    “好,好,好,孤有仲德,此战必胜。此间大事,便多多依仗仲德了!”



    第41章 仲谋是个好孩子

    

江东,张昭最近的心情一直很好。

    尽管周瑜返回,可孙权在主要的问题上依然要听取张昭的意见,甚至公开表示,是否与刘备结盟最终要由张公决断。在此之前,不管别人怎么说孙权都不会听的。

    江东众将纷纷请战,甘宁、程普、吕蒙已经多次向孙权阐述利害,可孙权依旧不敢言战,这让张昭松了口气。

    呼……这就好啊。

    仲谋是个好孩子,知道听长辈的忠言,这点跟他那个轻狂孟浪的大哥不一样。

    哎,如果伯符能稍稍听话一点也不会死,伯符不会死……

    张昭摇了摇头,不再多想。

    当然,这几日为了安抚一下郁郁寡欢的江东众将,张昭还是稍稍给他们一点希望。

    比如张昭认为,应该跟曹操作战,只是要掌握时机,要师出有名,这样才能符合天意,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

    嘿,过几天关平一死,联盟自然不成。

    是关平自己孟浪送死,千载之下也不能怨我,哎说来那也是个至诚少年,也不知道刘惇能不能说服曹公留他一命啊。

    这天风和日丽,张昭吃了早饭,又来到书房,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卷书。

    唔,一拿就拿到左传了。

    张昭是研究左传的大行家,几乎可以称得上当世第一(活人),他写了很多关于《左传》的研究心得,这世间大多数人对《左传》的理解就是跟随他研究下去的。

    他坐在地上,谦恭地翻开书卷,立刻就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那篇章。

    郑伯克段于鄢。

    此篇在后世的名气虽然不如《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但在张昭眼中这才是《左传》第一名篇。

    故事中的郑庄公老谋深算,将“仁义”发挥到了极致,他故意纵容弟弟的骄横,令其野心不断滋长,做了不少坏事,在弟弟忍耐不住谋反的时候,他一出手就是胜负手,一次解决了弟弟和母亲两人的威胁。

    之后他在对待生母的问题上也算仁义尽孝,只是书中的文字总有种阴阳怪气的感觉,张昭每次读起来都觉得多有深意。

    今天横竖闲来无事,他又顺着高声朗读,可才读了几句,他突然感觉有点不舒服。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是书中郑庄公的名言,此刻读起来,张昭感觉自己老脸微红。毕竟,他最近做的事情可算不上问心无愧。

    “圣人用仁义战胜强敌,可惜我张昭现在没有这番本事啊。”他默默念叨着,又缓缓展开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