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倒也是。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绝不相信北人生来就比南人聪明这一套东西。
北方世族学问大,还不是因为北方开发好,读书的机会多;有名师有学风才慢慢形成了大量的人才,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博学大儒。
马良本来并不算特别热心;可想到可以让荆州子弟的学问大幅提高,他顿时热忱起来,可又颇带几分焦虑,缓声道:
“可是我等蛮夷之地,哪有这么多的经书卷文可供研习?那些经卷诗书都是中原世族的珍藏,轻易不可示人,我等……”
说到此处,曹植忍不住哈哈大笑,霍得长身而起。
“《诗》《书》《小戴》,春秋三传,我自幼就背的滚瓜烂熟。便是有什么疏漏,中原名儒皆为我好友,我作书请教一番,谁还不愿教我?就算把他们的家藏拿来给我一观也可,这还有什么为难之处?”
司马孚也飞快地点头道:
“不错,我家将门之后,家藏兵书《太公》《吴子》《孙子》,吾兄仲达更是一等一的兵法大家,如果季常想要,我也可以借来给季常印书,只要留下我司马家的名字便成。”
司马孚觉得自家是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倒是这知识变现、名流后世极其重要,如果云山这造纸、印刷之术果然可以通行,那这未来如此方便的手段定能飞快向天下推广,却不是一两人能阻挡得住。
与其对抗,还不如趁机从中牟利,掌握此道就是掌握天下读书人的希望,光是售卖书籍就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至少三四代人衣食无忧。
至于再后世的人如何……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就不是司马孚能考虑到的。
众人一拍即合,关平抓紧给众人分配任务——
马良督造纸张,找能工巧匠准备雕版。
曹植收集书籍,起码先把自己的诗卷刊印出来,准备大量印刷。。。coM
司马孚则负责教授、培养荆襄子弟,准备先在军中如开蒙一般教众人识字,之后再由军人缓缓推广,如果军队能变成一个大学校,之后退伍的军人也能以点带面,慢慢让知识普及开来。
众人说的兴冲冲地,曹植脸上却多了一点唏嘘之色。
他缓缓地摇摇头,叹道:
“云将军此法,与前汉英杰不谋而合,天子……哎,天子也曾想做过这种事,可惜了。”
“蛤?”关平倒是还真是不清楚这段故事,尤其是不太了解那位被囚禁许都的天子如何,于是好奇地询问曹植。
曹植博闻强识,加上司马孚从旁边补充,很快给关平马良这两个乡下人描述一段大汉相当曲折的往事。
西汉那时候虽然文字载体不够丰富普及,但汉军高层是真的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想把军人教会。
当年戍边的士卒都得在长官的要求下开始学《仓颉》,完成起码的扫盲,只有读书识字的人才能当军官。
随着儒学的推广,汉代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的蒙学,人们的求知和文化氛围相当浓厚,整个社会在知识进步的情况下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尽管这种学习的氛围完全无法覆盖到江南、西域,但不管怎么说发达的中原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一切都再向好的地方发展。
关平听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二百年前的大汉居然就开始搞这个——他敢打赌千年后的那个乱世也差不多就这个水平了。
怪不得大汉当年这么强……
“之后呢?”
“之后?”曹植无奈地叹道,“自从王莽之后,一切都变了。”
王莽的大乱实际打断了大汉的经络,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各种规矩都开始被一点点毁坏。
刘秀虽然重新建立大汉,但他严重依赖各地豪强,导致东汉朝廷对基层的掌控力大大削弱,知识开始向世家豪族阶层富集,百姓识字的机会也开始越来越少。就算军队中有人扫盲成功,回家之后也很难带动众人不断的学习,同时上升渠道变得越来越窄,掌握知识的意义不大——反正就是给地主种地,一代代的有啥区别,这还学个屁。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致命的是后来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并起,打仗基本就是在不断地拉壮丁,不断地征召士卒。
你指望曹操手下招降的那些连自己人都抢的青州兵启蒙?
你指望吕布、袁术、孙坚、马腾、公孙瓒手下那些人读书?
有这空还不如把军营门口的大粪挑了,何况大家都知道识字多痛苦,打仗屯田就已经很累了,好不容易有闲暇造造人也比读书香。
于是,大汉开国之初已经步入正轨的法子飞快地失传,文盲率达到了相当逆天的程度,(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岂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饱食而退),关平一说此事,曹植唏嘘地几乎流下眼泪,感慨万千。
“就凭这个,我也不相信云将军是坏人。”曹植越发激动,“文章乃国之大事,这么多年诸将打打杀杀,只有将军愿意在军中做此事!就凭这个,我曹植佩服,将军说怎么做,我曹植就怎么做。”
关平也被曹植说的有些激动。
看来自己的法子是正确的。
若能重现大汉当年,吾辈义不容辞!
“对了,你说天子也想做此事?”马良好奇地问。
曹植脸色颇为黯淡,叹道:
“谁说不是。”
刘协也许没有冲天一怒跟曹操拼命的勇气,但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
在李傕和郭汜仍然时刻威胁他生命的时候,这位少年天子搞出了一套类似科举的方案: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
尽管当时天子治下是一个草台班子,尽管是当时形势所迫,但刘协分科且不看门第推荐,不得不说是一个相当不俗的尝试。
如果这个制度能一直保持下去……
一直保持下去,人才都跑到了天子那,曹操怎么愿意?
他在接到刘协之后的当年就取消了这个流浪太学,将敢给天子说话的人想办法一点点杀了。
可没有太学,如何蛊惑百姓,曹操思来想去,从他手下那些青州黄巾军中得到了灵感,一改之前教授儒学这种不接地气的模式,开始教授群众喜闻乐见的房中术和两千年后依然存在的喝小便养生大法(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为后世的微信群提供了海量的古方,魏晋时期的谈玄之风因此大盛。
曹植自幼饱读诗书,以正经儒士自居,自然不可能对左慈、甘始、封君达、东郭延年这种请你喝小便的人有什么好感,见云山在困顿时依然不忘普及教育,眼泪都忍不住流出来了。
好人。
好人啊。
陈群居然陷害云将军这种英雄,我曹植就算死,也一定要死死保住云将军,这才是大道未来的传承之人啊。
第189章 三个鸡蛋上行走
关平造纸之术先要长时间沤制竹子,可惜秋山并不知道具体要沤制几天,好在荆襄就是不缺竹子,马良索性叫人先弄了几千根泡在水中,其他的石灰等慢慢搜集。
听说沤制之后还要人工破碎,再煮成纸浆,最后还要一层层揭开;好多荆州士卒都感觉挺好玩,纷纷赶来观看,看看能不能有个当匠人的机会——要知道,同样是士兵,军中的匠人待遇总是稍微高那么一点点,这既然是由云将军特意督导,日后肯定还有重要;众人都盼着能早早学到一二;以后起码不用去厮杀。
乐进也对此事非常感兴趣。
作为一个以文化人为目标的荆州牧,乐进现在对一切能推动荆州文事发展的工作都非常感兴趣,听说此举能大大推动荆州文化的发展,日后造纸成功还能赚取不菲的利益,乐进连连颔首,微笑道:
“想不到坦之除了厮杀之法,还有如此本事,这倒是让我小看坦之了。”
关平笑呵呵地道:
“都是将军调度有方。日后这造纸若成,此纸可名乐将军纸,名留青史。”。。Com
乐进仰天大笑,心中说不出地受用。
他笑眯眯地看着池中的青竹,突然压低声音道:
“坦之,听说你跟刘备那边有点生意?”
“不错。”关平坦诚道,“不敢欺瞒将军,我军士卒的赏赐都是跟刘备、孙权江上买卖取得。”
关平坦诚自己通敌;可乐进并没有丝毫的不悦;他反到露出一丝笑容。
“当年大汉能厚赏士卒;所以才能战无不胜。
坦之这本事真的不错——你们;咱们跟刘备那边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好好谈谈?”
乐进现在越来越以荆州之主自居;他还算有点逼数,知道自己凭借南阳、襄阳、南郡三郡是斗不过孙刘的,于是开始动了跟刘备讲和的念头。
大家不要打架,一起好好发财,有什么是不能谈的?
关平微笑道:“如果将军愿意,属下愿意去跟刘备仔细商谈。只是刘备志在匡扶汉室,总得北伐,若是走荆州嘛……”
刘备现在在荆南,北伐肯定要走乐进的地盘,到时候乐进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哼,本将现在这是站在三个鸡蛋上,孙刘曹都得罪不得,这又如何是好?”
关平低声道:
“属下倒是有个办法,就是不知道……”
“报!”关平还没说出自己的心思,只听襄阳城头锣声大作,刺耳的惊呼声从城头一直传到乐进府上。
这是乐进定下的有紧急军情的传报方式,只有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的大事才能用这种方法通传。
他大吃一惊,赶紧长身而起;带着关平一起飞奔出府门。
只见襄阳街道上众人一起散开,传报的士兵飞驰快马一路本来,匆匆将一封紧急军报送到乐进手中。
乐进冷着脸缓缓拆开军报,看了上面的文字,顿时瞪大了眼睛。
“这……”乐进的手掌一阵猛烈的颤抖,赶紧将军报塞到关平的手中。
“这,这真的是出大事了!”
·
曹丕在宛城生闷气,这几天一直醉生梦死,不理政事。
天气炎热,他酒后躺在榻上就是睡不着,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脚步声,烦闷地坐起身来,怒吼道:
“做什么?为何如此急躁!”
少顷,门外传来马谡的声音:
“公子,出大事了。”
“什么大事?刘备打过来了不成?”
“倒是没有打过来。”马谡干巴巴地道,“但是刘备亲自率军北上,刘巴开城投降,南郡已经落在刘备的手中了。”
·
许都,荀彧缓缓走进丞相府,一路上,丞相府众人都赶紧下拜行礼,而荀彧一脸微笑,不断地点头示意众人免礼。
荀令衣香。
喜欢整洁和熏香的荀彧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淡雅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高贵的熏香配上一袭无暇的儒袍,荀彧脸上淡定从容的微笑满是高士之气,平白给人几分掌控全局的感觉。
“参见荀令君。”司马懿躬身下拜。
荀彧微笑着点点头,看着最近颇为疲惫的司马懿,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
“仲达,国事艰难,也不要忘记做学问。
我之前给你的几卷经书,可曾仔细研读?”
司马懿额上的汗珠缓缓流行,苦笑着摇头道:
“近来,近来多务……”
荀彧点点头,郑重地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
“算了。仲达治经典也许难有成就,可儒道清流,终究还是得系于仲达一身。”
司马懿听得汗流浃背,只能不住地颔首。
荀彧并没有问曹操为何召唤自己,径自阔步走入曹操大宅之中,幽幽的清香让司马懿一时还以为自己在梦中。
等他回过神来,想要提醒一声荀彧的时候,荀彧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了自己的视线之中。
曹操巨大的书房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简牍,曹操就这么呆坐在一堆简牍中仰头缓缓看天,荀彧走进屋中默默无语,只是冲一边侍立的王必缓缓点了点头。
王必的额上汗如雨下,也朝荀彧点点头,示意他一切小心。
“文若来了,坐吧。”
曹操的声音极其沙哑,显然刚刚愤怒的嘶吼过,满地的简牍也正好能证明这一点。
赤壁大败之后,曹操经常莫名陷入暴怒之中,王必显然已经习惯了。
荀彧找了一点空地缓缓跪坐在地上,点头道:
“闻丞相召唤,不敢停留。”
“呵呵,文若啊,你知道长文回来了吗?”曹操像聊着家常一样问。
“吾已有耳闻。”荀彧平静地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