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陈群怔怔地看着曹丕那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脸,脸上的不忿突然全变成了冷笑:
“五官中郎将,曹公子,把你的手放开!”
“令尊曹丞相都不敢这样抓着我!”
第187章 但是我不能忍
天下到底是谁的?
是大汉天子的?
是,也不是。
是天下万民的?
是,也不是。
陈群坚持认为,这天下是他们这些君子的,曹丕居然这样狠狠抓住自己的领口……
他不高兴。
曹丕的手掌轻轻的颤抖,白皙的脸上已经满是愤恨之色,忍不住冷笑道:
“长文;家父确实不敢对你如此。
可当年你是怎么去的徐州?
黄巾可不是家父的对手,你不怕家父,却怕黄巾,难道黄巾能逼的汝等抱头鼠窜,我便不能逼你做事?你今日必须听我的,不然……”
陈群面色一变,一双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血色。
“曹子桓啊曹子桓;你也忒;忒没有城府!”
陈群之前就听说曹丕养寇自重;霍峻可能就是曹丕养出来的。
这不算什么,陈群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不然他当年离开刘备之后也不会短暂的投靠吕布。
他认为只要能争取到足够的权力,在大义的名份下随便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是应该的。
但这种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曹丕是什么身份,他是未来要抢夺曹操接班人的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声誉沾染这么多的污点?岂能亲口将威胁这件事给挑明?
像个无德无才的黄巾贼一样。
“曹子桓,你想如何?”
“不如何!”曹丕见陈群一脸落寞沮丧,口气稍稍松动,“你告诉我!你告诉我一件事!云山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说过了!”陈群双目含泪,悲愤让他忍不住哽咽起来,“我是为了谁?我是为了谁?我在刘备那里一样能受到极高的礼遇,如果我愿意投降刘备,他肯定会倒屣相迎!可我还是回来了!
你知道我是怎么回来的吗?我为了逃走,不停地讨好刘琰那个毫无本事的清谈之徒,后来为了逃出江陵,更是让人把我装在竹筐中;身上倒满了腥臭的鱼;一路忍着炎热,我特么饭都吃不下去!
子桓啊子桓,我是为了谁?我是为了你啊!”
“关平就是云山,曹子建不相信就算了,我等相交莫逆,你为什么不相信我?
荆州世族都听他摆布,整个荆南都是他的兵马,只要他愿意,刘备军顷刻就能占据整个荆州!
之前于禁是怎么被抓走的?为什么他能在此处来去自如?你就没有想过吗?”
“子桓啊子桓,我求求你好好想想,好好想想吧!你也想跟于禁一样被刘备捉住,做他的仆从?你是曹子桓啊!”
陈群一开始只是厉声大骂,可说到后面,他又是委屈又是沮丧,想起了自己经历的种种苦难,他双目清泪横流,到后来只是不断地嚎啕大哭,已经说不出话来。
曹丕的脾气来的快;可很快又后悔了。
陈群比他足足大了十岁,之前一直对自己极好;真的宛如自己的长兄一般。
他说的言之凿凿,甚至哭出声来,曹丕的手缓缓地垂下来,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平心而论,他当然愿意相信陈群。
可云山太重要了。
曹丕靠着云山襄助,已经登上了五官中郎将,实际上的副丞相,离正式确定为曹操的接班人只剩下了最后的形式。
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陈群回来了。
之前与曹丕交好的云山躲回了襄阳,曹植已经去襄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现在曹丕处在一个越来越尴尬的位置。
如果云山真的是关平,那曹丕之前岂不是一直都在关平的掌握之下?
如果云山不是关平,又如何解释陈群的丧心病狂?
曹丕瘫坐在地上,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
关平这几日的生活非常悠闲。
他也给曹操写信,说自己遭到了陈群的污蔑,别的都能忍,被多次污蔑成这样实在是不能忍。
除非这次陈群给自己道歉证明自己的青白,不然三人成虎,自己以后再也不敢好好为国家效力。
爱咋咋地,反正我可以休息几天咯。
关平已经许久没有这么长时间的休息,前几天曹丕几乎每天都给他写一封信,央求他回来好好谈谈,没什么解不开的问题,云山坚持己见,不肯松口,这几天曹丕则直接断了消息,关平怀疑是不是这位贵公子最近在生闷气。
不过不要紧,他是完全不着急,因为现在一切都在他预期的道路上缓缓展开,甚至比自己预计的还要顺利。
等待的这些日子,借口去自己的食邑岘山看看,又从岘山坐船转移,通过荆城抵达千年之后。
这一年的历练已经让他不再是之前的懵懂少年,也感觉云珊珊、贾良才给自己讲述的历史有些出入,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去千年后一看究竟。
可让他大失所望的是,云珊珊和贾良才居然都不在,监狱里负责看家的只有那个叫秋山的鬼子,如果不是那鬼子恭恭敬敬的将云珊珊留下的纸条交给关平,关平几乎以为鬼子已经打了进来,而云珊珊等人已经遇害。
“关先生,鬼子已经开始进攻三镇,负责破坏交通线的事情交给我们。
我听说贵军之前很英勇的跟鬼子展开了作战,但听多年建设根据地的同志说,全民皆兵并不是给所有人发枪就有用。”
“我们的根据地有民兵、地方军、主力军之分,由主力军去地方军和民兵中发展队伍,在小规模战斗、破坏敌人交通线的战斗中逐渐壮大,之后再反哺主力军,保证主力军的兵员素质。
民兵之中,我们也分站岗放哨传递消息的儿童团和帮助战士修补衣服、纳鞋、救治伤员的妇救会,这样能极大限度的发挥民兵的力量,并且一直有人能参与训练、保证生产。
我理解贵军想要战胜敌人的迫切,可强行招募一群没有战力的士兵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不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举动,还请三思。
不知道这一战什么时候能结束,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能见面,还请同志们珍重,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随信附上一本刚刚得到的小册,我读过之后很有启发,请您一览,说不定又会有些体会。”
唔……
这就是关平最头疼的地方。
云珊珊一直把他当做了附近的某位友军军官,因此孜孜不倦的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可关平现在地位越来越高,在之后的战斗中作用肯定会越来越大,当然不能如之前一样以身犯险,再跟云珊珊一起作战。
他有些无奈,又把目光投向秋山。
秋山的手中紧紧捏着一本皱皱巴巴的小书,似乎有些不忍,但还是缓缓递给了关平。
关平随手翻动这本文字大小统一的小册,又想起了之前的那本装订精美的“天书”,不由得好奇地问:
“这字是如何写成如此模样的?”
“啊?”秋山怔了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印刷术……啊,就,就是用一块木板,雕刻上文字,然后刷上油墨盖在纸上。”
“这字不是反的吗?”关平一怔,又随即拍了拍脑袋。
对啊,这不是跟印章一样,为何前人就没有想到此事。
他又随即明白,不是前人没有想到,只是纸现在依旧极其难得,除了重要的军情,大部分的书卷还是靠竹简。
要是有了纸和印刷,可就方便多了。
秋山见关平看得出神,忍不住感叹道:
“很多年以前,贵国的发明还是非常厉害,推动了这个世界的进步。
可是后来漫长的岁月里,贵国却停下来了,我国从前也一直以贵国为师,可现在看看,洋人的坚船利炮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说到此处,关平又是一阵发懵。
大汉能在对四夷的战斗中频频取胜,固然是因为汉军作战勇敢悍不畏死,但能掌握更多、更强大的武器也是获得全胜的关键力量。
尤其是钢铁的普集更是让汉军一度有了一汉当五胡的恐怖战力,打的四夷难以支撑。
可听秋山的意思,千年之后的大汉非但无法保持这种强大的压制力,反而越发衰弱,甚至被四夷远远超过,这才在之后的战斗中步履维艰。
一瞬间,关平突然有赶紧将千年后的一切都带回他的时代的冲动,可他冷静下来,也知道云珊珊她们现在严重缺乏物资,很难支援自己,而且以千年的巨大差距,三八式步枪这样的东西就算搬回去了也难以仿制,更别提推动大汉保持对四夷的绝对压制力。
想到这,他心中又生出一股雄心。
学嘛,学就可以了,只要我能成功一匡汉室,作为功臣推广这种学问,能让大汉知道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想必我的后人也能居安思危,绝不会再被四夷轻易超越。
想到这,关平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云珊珊认为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法子能大量提高战力,我先从做学问开始试试看,如果能行就向全军普及。
“还有这造纸之法,不知秋山先生可知晓此数?”
“啊?”
秋山听得一愣一愣:
“原理我倒是懂,不过那都是数百年前明清之际的法子,洋人机器造纸我就不懂了。”
“明清是什么?”
“就,就是贵国之前的朝代啊。那个,大清这才灭了几年?”
大汉灭亡之后,又有了明清?
那,那也是先进不知道多少年的法子,关平立刻狂喜:
“就是它,请速速说给我!”
秋山一脸莫名,许久才狐疑地道:
“兄弟,我多问一句。
你到底是何方神圣啊?”
第188章 学就完了
“季常,快遣人伐竹,我要造纸!”
关平回到自己的时代后立刻马不停蹄赶回襄阳,将秋山大概描述的造纸之法送给马良。
这年代的造纸术已经开始呈现普及的趋势,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在各种各样的纸上进行书写。
但现在阻碍纸张传播的主要有两大因素——
第一,汉末战争不断,蔡伦和左伯改进的纸张在中原大乱后推广的速度极慢;也只能在一群高士、贵族之间使用,现在中原世族铸币都铸不明白,常年战乱都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社会模式中,自然对改进推广造纸缺乏热情。
第二,现在的纸成本还是太高了。
尽管纤维纸比丝绢的成本低,可用树皮进行大规模的造纸一听就是很奢侈的事情,上层人用用就算了;底层人还是算了,反正他们也不识字。
听秋山说;造纸在后世已经完全推广开来,甚至已经成了唯一的书写工具,在乱世中联寻常百姓都用得起,这说明这技术肯定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他生怕自己忘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着秋山搜肠刮肚写下的字迹抓紧给马良复述了一遍。
马良听得一愣一愣,好半天才明白原来关平还真是想造纸。
他忍不住笑道:
“坦之,造了这个你想作甚啊?”
关平严肃地道:
“季常莫要笑,我要做大事。”
司马孚和曹植听说此事,也都好奇地前来围观。
听说关平有更便捷、更便宜的造纸手段,足以让纸张进入寻常百姓之手,都感觉颇为惊异。
尤其是司马孚,立刻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关平这造纸之法是用竹子,竹子江南为多,要是控制了竹林,再将这技术稍稍保密些时日,岂不是大赚特赚;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这还有一个问题啊……寻常百姓买纸做什么?”
天下大乱已经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里百姓要么流离失所;要么门头打仗,要么在田垄间耕作,他们字都不认识,用这些纸属实有些浪费了。
“天下虽乱,总有平定的那日。
至于百姓买纸做什么,我倒是有个想法——有了纸张,我等再雕刻模板,如印章一般,到时可以大量印刷经书……”
看曹植和司马孚又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他又紧接着道:
“诗卷、奏论、史册也能一一印制,让后人都知道今日今时之事,子建的诗文、叔达的高论都能一一记载。
如果百姓能一一读书明理,我等岂不是更多十万助力,未必就输给中原群雄。”
这……这倒也是。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绝不相信北人生来就比南人聪明这一套东西。
北方世族学问大,还不是因为北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