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哥这段时间为何如此行事古怪呢?
  难道……这事儿与安民有关?要不然……大哥为何特地提起他呢?
  不会,理应不会呀?
  曹德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曹安民不过就是一个龙骁营的百夫长,他才几斤几两重?怎么就能影响到大哥曹操的行事呢?
  不会,一定不会。
  至于,安民……这孩子总的说来,还是让他曹德颇为放心的,至少,安稳……不惹事。
  说起来,只有经历过曾经琅琊郡凤鸣山贼人劫掠的事件,曹德才会体会到生命的真谛,立下那么多的功劳有什么用?只要安安稳稳的能渡过一生就好!
  便是为此,曹德很满意曹安民在龙骁营中负责斥候一营……
  这个算是军营里最安全的职位了,他曹德还等着儿子给他养老送终呢。
  不过……
  今儿个曹操的询问,让他总是心不在焉。
  他忍不住询问身侧一道从书房走出的荀彧。
  “荀令君?在下有一事不懂,还望荀令君解惑。”
  “德公子但说无妨。”荀彧显得很客气……
  曹德则是眼珠子一转。“荀令君可知晓?我大哥方才提及安民?是何用意啊?”
  “这……”
  荀彧顿了一下,欲言又止……
  可等了片刻,荀彧还是开口了,一开口就是一个问句。“德公子,昨日是龙骁营放假回家探亲的日子,安民公子回来了么?”
  “没有吧?”曹德不假思索……
  咋忘了这事儿了,龙骁营每月有一天回家探亲的假期,昨个就是啊。
  以往,每次探亲的假期,将士们会领了俸禄,将俸禄交给家人。
  当然了,这个俸禄的发放,龙骁营需要上书尚书台,由尚书台统一批复……故而,荀彧也颇为了解。
  只是……
  “没有么?”不等曹德细想,荀彧明知故问……
  紧接着,他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这就怪不得了……这次龙骁营回家探亲,有四个人的俸禄没有领,分别是贵公子、典都统、程司马与黄忠将军!”
  讲到这儿,荀彧顿了一下,下面的话加重了语气。
  “在五日前,贵公子与他们三个一道出了趟许都城,似乎是往江淮陈国的方向行进,或许……这便是曹公,或者说是陆公子对陈国的图谋吧!”
  ——“啥?”
  ——“只……只他们四个?”
  曹德顿时打了个激灵,他整个人炸了。


第二百三十三章 狂澜于既倒,于绝境处翻盘
  陈国即将大乱,陆公子却派他们四个去……去力挽狂澜?
  或者,这根本不叫做力挽狂澜,应该叫螳臂当车才对吧?
  曹德觉得头晕目眩,若不是硬撑着,他差点就要瘫坐下去。
  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怪不得,大哥曹操看他的眼神有些古怪,原来……原来他的儿子如今正身处陈国这个暴风眼中。
  或许……他的确是去执行任务。
  可当此局势下,这任务必是九死一生。
  曹德不确定,他的儿子是否知道内情,可……其实这并不重要,荀令君方才就已经讲明,袁术派张辏Ъ僖馔冻希翟蛐写躺敝佟
  若然陈国国主、陈国国相殒命,那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袁术必定会疾风骤雨一般的对陈国发起总攻,整个陈国怕将沦为一处血腥屠戮的修罗场。
  而他的儿子曹德正身处于这修罗场之中。
  除非,除非他们能在国主与国相中救下一人……但,可能么?他们仅仅只有四人哪!
  曹德整个人惊慌失措,他迈出两步,就打算出司空府往司农府行去,这么大的事儿,他得去问问陆羽啊。
  好歹讨个交代不是……
  可刚刚迈出两步,他又站定了。
  这又怎么能去呢?
  严格地说起来,陆羽是他的恩人哪,不光是他的恩人,还是曹老太爷的恩人!
  昔日……儿子入龙骁营时,他曹德还特地嘱咐过,为了报恩,让他赴汤蹈火,纵是刀山油锅也不能怕。
  当然了,那时候的话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再怎么说,曹德还是希望儿子能够保全的。
  这……
  现在……
  “咕咚”一声,曹德一口吐沫咽进肚子里……
  淡定,不能急,要冷静,深呼吸……
  曹德一连做了一系列的动作,他试图让悸动的心情平复下来。
  可心头尤自剧烈担忧啊。
  “儿啊,陈国这九死一生的地儿,你去之前……为何不告诉为父一生呢?”
  “报恩……不等于送葬啊!”
  一下子,曹德的眉头凝的更紧了。
  “荀令君……总算找到您了。”一个书吏气喘吁吁的进来。“陈国……陈国飞鸽传书,曹公看过书信后一言不发,如今……只能……只能请您拿主意了。”
  书吏整个人看似很紧张。
  这等飞鸽传书的传讯方式很少使用,究其原因,便是难度并不低,而且……容易丢失信笺。
  要知道,飞鸽需要飞行百里,然后准确的找到驿馆,将信笺送至,驿馆取下信笺再绑在另一只飞鸽的腿上,报送到下一个驿馆,以此类推。
  可……万一飞鸽不小心撞到树上了;
  或者不小心被某些猛禽盯上了、吃了,再或者……它心里产生了什么别的想法,比如发情了,想谈恋爱了。
  那多半这一封信就无法准时送到。
  故而……若非急的不能再急的信笺,汉朝时都不会采用飞鸽传书的方式。
  偏偏,这一次书吏收到的便是飞鸽传书。
  很庆幸……这些飞鸽均是意志坚定的鸽子,它们把信送过来了。
  荀彧敏锐的察觉到这些细节。
  同样的,此刻的荀彧心头也有诸多疑问,陈国如今的局势到底如何?
  要知道……
  寿春城细作的探报,袁术欲用卑鄙的伎俩图谋陈国……接到这个探报的时间是在昨日!
  也就是说……算上路程上的消耗,多半陈国在昨日就已经出事儿了。
  现如今,荀彧最关心的是陈国是否沦陷?
  陆羽派出的四人……究竟在那执行什么任务?又能否全身而退?
  这一封信,可以水落石出了吧。
  此时此刻,曹德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荀彧也即刻就打算展开一阅。
  可就在这时……
  司空府门外却喧闹了起来,竟是皇宫的几个小黄门来了。
  隔着司空府的大门,小黄门看到荀彧,直接了当的问道:“荀令君,今日来此颇为冒昧,只是……陛下心系淮南局势,又听闻有一封江淮急件,故而派我等来问上一句?江淮那边有什么消息么?”
  急报刚到,天子派来的使者后脚就跟来,果然哪……还是那句老话,作为皇帝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称帝。
  天子刘协对江淮的局势亦是盯着呢。
  不光盯着,他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大汉的土地上平白无故多出了另一个皇帝?他要怎么向祖宗交代呢?
  荀彧顿时精神一振,提醒道:“既如此,请容荀某先看过这急件。”
  说着话,荀彧展开了信笺。
  不对……
  这急件不是来自陈国内,准确的说是曹营派往陈国外围的细作发来的情报。
  他们并没有处于这暴风眼的最中央,故而可以第一时间将眼前发生的一切报送回来。
  当然了,这也很符合常理。
  如今……
  陈国必是陷入乱局,程昱他们四个能逃命就不错了,又哪有功夫发来急件呢?
  荀彧继续看下去,曹德则是脑袋拼命的往这边瞅……
  荀彧是越往下看,越是心惊肉跳……脸都绿了,曹德也好不到哪去,他屏住呼吸,整个人一副哀莫大于心死的模样。
  出事儿了,果然,陈国出事儿了。
  尤其是看到刘宠遇刺,陈国内部爆发内乱,整个南城沦为血腥杀戮的修罗场,曹德觉得自己眼前一黑。
  事态已经往最恶劣的方向发展了么?
  这一刻,曹德已经完全不在乎什么局势,什么大业,他真正担心的是他的儿子呀。
  他就这么一个儿子,好不容易成了才,结果……现在变成了九死一生。
  倘若曹安民真的出了事儿,曹德哭死的心都有了。
  “德公子……这……”荀彧试着开口。“没有贵公子的消息,或许……也算是好消息吧?”
  这算是安慰么?
  曹德的脸色更惨然了,他的身躯不由自主的颤抖了起来,甚至脚下一阵发虚。
  没有消息?这就是坏消息呀,但凡……他的儿子逃出来,又岂不会第一时间飞鸽传往许都,至少报个平安,可……
  他想到了一个最坏的可能,整个身子不由自主的颤抖了起来,这是要……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哪!
  他曹德可不像大哥曹操那般,有那么多儿子,曹安民的娘已经殒命在琅琊郡凤鸣山,这唯一的独子极可能也……
  泪水在曹德的眼眶中打着转儿……
  “荀……荀令君?敢问……陆……陆司农呢,他在哪?”
  曹德下意识的开口问道。
  作为父亲,他无法救儿子,至少……至少也得知道儿子赴陈国是执行什么任务吧?
  这算是老父亲对儿子的最后送别。
  呼……
  荀彧轻呼口气。“陆司农在城郊,今日……正是太学开学的日子啊!”
  太学?开学!
  曹德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心情,他疾步跑出司空府,翻身上马……朝城郊,朝那颍河之畔的太学方向疾驰而去。
  只是……曹德不知道的是。
  同一时间,曹操也换上了便装,天子刘协、皇后伏寿亦是换上了微服,他们齐刷刷的往颍河之畔行去。
  今日太学开学,这于陆羽,于大汉,甚至于曹操,均是一件大事儿。
  ……
  ……
  许都之郊,颍河之畔,太学就坐落在这四面环水的颍河之中。
  一处一米多宽的独木桥,连接着太学与外界,格外醒目。
  哪怕时过境迁,哪怕太学从洛阳搬到了许昌。
  可这座令万千士人魂牵梦绕的“梦想之桥”,绝对不会因为染上绿苔而减损它在世人眼中,散发出的纯金般的光泽。
  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幸运之桥,如今依旧用浑身古朴而细致的木纹为它铺成了别样的地毯,两旁的松柏似这座“尊贵”独木桥的卫士一般,挺拔而耀眼,护卫着每一个有资格踏上的学子。
  这让每一个有资格通过这里的太学生,心情激荡。
  陆羽与蔡昭姬赶到这边的时候,一干教员均在此间等候。
  陆羽挥挥手示意昭姬姐先行。
  “踏踏……”
  莲步轻移,蔡昭姬也不客气,当先走上了独木桥,缓缓行至那镌刻着“帝之辅弼,国之栋梁”的太学石经下时,她才停住脚步。
  望着头顶那八个浑厚潇洒、韵味儿端庄的纯金篆体大字,蔡昭姬心头难免悸动了一下。
  这一刻,她感觉到继承父辈遗志的同时,肩膀上亦压着厚厚的担子。
  太学,如今的太学,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景呢?
  蔡昭姬为首,陆羽为次,一行教员依次走过独木桥,每一个尚在桥上的太学子一律低头靠边,双手垂立,待蔡昭姬他们通过后,学子们才敢迈出脚步。
  倒是有一人,目光锐利,眸子中带着些许不忿儿。
  他小声的对身旁的太学生说道。
  “哼,看来,他就是陆司农……”
  “不过十余岁,与我们一般大小却成为了太学总长?凭什么?”
  此言一出,一旁的太学生赶忙摆手。
  “德祖,你疯了么?”这摆手的太学生乃是司马家的次子司马懿,而那个面露不忿儿的则是太尉杨彪之子杨修。
  “哼。”杨修尤自不服气,他自幼饱读诗书,家门显赫,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若不是父亲要求,他才不会来上什么太学,在一个同龄公子管束之下。
  杨修的嘴角咧开,露出一抹显而易见的不屑。“整个朝廷都在说陆羽多么睿智?多么机敏?立下多少大功?依我看,不舞之鹤尔!如今竟如此年纪就身居大汉司农之位,更是担此太学总长,我杨修就是不服!”
  “德祖!不可胡说。”看杨修情绪不太对,司马懿再度提醒……“无论如何,他也是陛下与曹司空钦定的太学总长,不可失了礼数?”
  闻言……
  杨修却好似来劲儿了一般,“太学总长?笑话!仲达,你且说说看?如今……整个大汉,所有诸侯都关注着淮南袁术称帝一事,而淮南与司隶交界处的陈国至关重要,这点我都能看出来,可为何……咱们这位一贯睿智的陆总长却看不出来?更没有向曹司空提议呢?”
  “一步慢,步步慢,明明大好局势,却失了先机,便是为此,我料定他名不副实,不舞之鹤罢了!”
  杨修高傲的挺起胸脯,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
  司马懿见劝不动,摇了摇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