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纪帝国- 第5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在法律上并无阻碍。

    因为整个中华帝国,法律明确规定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

    你可以说自己是德裔,是中德混血,但民族,依然只能是中华民族。

    这已经是一个开放而自信的民族。

    他们恢复了先祖的荣光,甚至实现了千百年未曾实现的梦想。他们的国土从南到北纵贯整个亚洲,从东到西也横穿了整个亚洲。他们打赢了迄今参加的一切战争,他们的威力笼罩了半个太平洋和大半个亚洲。他们的舰队被公认为这片大洋的绝对霸主,他们的陆军被各**事界认为最强,甚至没有之一。

    他们在任何人面前,已经不需要去刻意强调自己的强大。

    对于强者来说,自信是一种常态。

    而对于资深强者来说,炫耀,只能说明他正在走向虚弱。

    在这个时代,这个新崛起的强国,就和它的国民一样:信心十足,略带警惕地尝试着各种新事物,对一切善意的表达给与积极的回应,对于某些不怀好意的挑衅则往往报以过分强硬的反应。

    他正在逐步适应自己这个一等强国,东方独霸的身份,并且开始越来越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威慑力,为自己的国民谋取最大的利益。

    在去年中西两国移交菲律宾的过程中,选择留在菲律宾的西班牙裔,对此有了最为切身的感受。

    他们那些黄皮肤的中国邻居,面对这些白人,毫无亚洲殖民地人民的卑怯和谄媚,也没有某些日本人那种有些歇斯底里的民粹病。他们只是把这些白人看成和自己差不多的普通人,好奇于对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却也仅此而已。

    在这些人面前,反倒是“国小力弱”的西班牙裔,内心中隐隐感觉到了身为小国族裔,在一个民族主义的大国之中生存所特有的自卑感。

    时代,不同了。

    ……………………………………………

    巴厘巴板。

    作为勃泥共和国的首府,这座石油港口逐步具有了更多人文色彩。

    勃泥**带来的最大影响,首先就是中国移民的大批涌入。这个新生的华人国家,人口在一年中膨胀了四成,新涌入的移民迅速填补了离去的土著居民留下的空间。

    这个国家的大部分领土还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

    蚊虫肆虐,饮水不洁,雨水和台风频频,热带疾病泛滥。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顽强的中国移民依然以其民族固有的勤劳与智慧,与自然展开了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斗。

    水稻农场,甘蔗园,烟草种植公司,橡胶种植园,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商行货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必将经受血与泪的洗礼,但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他们。

    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要他们来了,除非被当地政权施加暴力,否则他们在数代之后都必然成为这里的成功阶层。

    更何况这个国家属于华人:它的国王就是中华帝国皇帝陛下本人。

    ………………………

    关岛。

    这座面积不到六百平方公里的岛屿,早在五年前已经开始了要塞化,并成为了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中部的主要前出基地。

    这座岛屿四季如春,全年平均温度在26到27摄氏度。现在正值雨季,最高峰兰兰山上的菖蒲随着海风波涛起伏。

    岛上的原阿普拉港已经被改名为东关港,被陆地紧紧环抱,是天然深水良港。这座港口尽管戒备森严,巨炮林立,却已经是军民两用。港湾之内的商船桅杆上飘扬着各国各色旗帜,但最显眼的,却是几艘巨舰。

    正在海试的长沙级战列舰长沙号,岳州号,巍峨的宝塔式舰桥上飘扬着帝国海军的金龙闹海旗。

    这种最新型的巨舰标准排水量高达两万七千吨,最大设计航速二十四节,单弦齐射火力达到十门十二寸炮,舷侧主装甲带最大厚度高达十五英寸。

    这支以两艘长沙级和两艘猎豹级改型为核心的临时编队,在舰队油船的支持下,可以从关岛直扑东面三千七百英里外的夏威夷,或是南面三千五百英里之外的悉尼。

    遂行防御作战之时,该编队可以得到关岛基地驻屯的潜艇部队,以及岛上机场驻扎的飞机和飞艇的全力配合。

    一个大队的长程侦察机和一个中队的飞艇,负责关岛附近海域的警戒,而潜艇的巡逻路线已经前出到了夏威夷以西两千海里。

    …………………………………………………………

    加罗林群岛,特鲁克岛。

    美丽的泄湖,如同一汪纯净的翡翠,被环抱在珊瑚礁岛屿之中。

    加罗林群岛一直是菲律宾群岛的附属岛屿。

    由于历史的改变,西班牙没有在美西战争中丢掉菲律宾,也自然就不会在几年后把这些群岛卖给德国人。

    在亚洲战争之后,面对中国在婆罗洲掀起的风潮,西班牙选择了转让菲律宾群岛,退出亚洲,保全名誉,并获得丰厚的赎金。

    特鲁克迎来了新的主人:中华帝国海军。

    为了避免刺激澳新,引发中英之间的猜疑,中国海军并没有直接在特鲁克建立军事基地。

    这个天然泻湖,就作为南太平洋的优良中转港得到了发展,而大批为“规避台风”而修建得坚固异常的“民用建筑”,则以气象台,仓库,观察站,办公楼,医院等名义拔地而起。

    这个工程,将持续很多年。而最终的特鲁克,将不仅仅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它将作为中华帝国前出南太平洋的主要锚地,并将彻底要塞化。

    它就是这个帝国的南端。

    北纬七点四度。

    ……

    

………………………………

第一百零三章 1907年(上)

    

    第一百零三章 1907年(上)

    1907年注定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年份。

    这一年,中德合资的汉高公司第一次用硼酸盐和硅酸盐制备了洗衣粉— 威白洗衣粉,并在中德两国广泛设厂开始生产。德国的拜耳,中国的联合化学,沪上家化,津门日化纷纷购买专利使用权,添加其他材料,开发生产自己品牌的洗衣粉。

    洗衣粉的上市极大促进了家用洗衣机的旺销。

    早在1900年,中国广州的蓝天实验室抢先注册了电动洗衣机的专利,并推出了第一台样机。但真正推出大批量生产的家用电动洗衣机已经是1906年。

    随着各国经济的进步,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家务电气化和自动化也逐步开始。

    物美价廉的洗衣粉大规模推向市场,配合电动洗衣机,开始启动了这一场家务劳动方面的革命浪潮。

    获得专利授权的各家中国家电企业各处奇招,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动洗衣机,并不约而同地搭配洗衣粉进行销售。借助出口协会体制和专利授权的约定,几家中国制造商没有盲目地进行价格战,而是按照产品分档,采取了相似的定价水平。

    接着是电动吸尘器的家用化。

    工业用真空吸尘器早在1896年就已经被中国方面的金木实验室注册了专利。这是一个庞然大物,由气泵,装尘钢罐和过滤器组成,以手推车推动,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

    很快,获得授权的厂家推出了“洗尘服务”,即组织很多队伍推着吸尘器沿街叫喊,哪一家要吸尘的,由他们进去服务,一个人负责用气泵抽气,另一个人拿着长管子吸灰尘。

    随着电机的进步,吸尘器逐渐开始了小型化,现在已经可以由一个人操作了:尽管依然非常巨大。

    面对欧美市场的吸尘器借助一系列的措施总算勉强可以家用:至少可以适用于那些深宅大院的贵族和商人。

    家用吸尘器的推出受到了欢迎。习惯于铺设地毯,挂毯的欧美绅士家庭,很快就发现吸尘器对于改善室内卫生,预防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各家实验室还在根据几大经济研究所“未来的世纪是中产阶级崛起的世纪,是家庭生活电气化的世纪,是室外活动机械化的世纪”这一判断,大力研发家用电器产品。

    …………………………

    在这一年,中国的联合化学根据德国拜耳在1872年的试验发现,也就是“苯酚和甲醛在酸存在下,能形成树脂状物质”,结合德国拜耳公司提供的一些试验资料,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宣布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材质:塑料。

    这种塑料被命名为“酚醛”,联合化学很快建成了利用煤焦油提炼并合成酚醛的生产线,并开始广泛应用于电气行业,成为最廉价的绝缘材料。

    酚醛的推出引发了一场工具革命。

    原有的木质,钢制材料,大批量地被低廉方便的酚醛替代。酚醛首先在中国,随后在德美,最后在整个工业社会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酚醛塑料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发展。联合化学在塑料上面获利之丰厚,也刺激了一大批工业实验室和化学公司乃至大学致力于煤基和油基新材料的研发,尤其是所谓“高分子聚合材料”的研发。

    ……………………………………………

    在这一年,中华帝国皇室颁发了第一届“华夏皇帝奖”,也就是1906年度华夏皇帝奖。

    华夏皇帝奖下设数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社会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美术奖七大奖项,以华兴皇帝郑宇本人捐献的四千万华元为本金,以其投资所得为奖金,每年由十五名帝国科学院顶尖专家组成的评审会进行评审并公示,第二年的三月宣布前一年的获奖名单,每个奖项奖金高达二十万华元,远远超过了瑞典诺贝尔奖十五万瑞士克朗(相当于六万华元)的奖金额,且获奖对象仅限于中国籍,或长期居住于中国的定居者。

    这一奖项的推出轰动了世界科学界。

    对照着获奖名单,很多自恃水平更高的学者也开始转动了念头。

    中国五年发展规划中的引进海外高端科技教育人才计划,因此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这其中,争议最大,却也可以说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时年二十九岁。

    之所以争议大,是因为他太年轻,而且移民中国只有六年,并具有以色列和中国的双重国籍。

    之所以最没有争议,是因为他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光量子假说,在东西方科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在中国,一切的疑问,在中国皇帝公开宣布“我为相对论所倾倒”之后,全都烟消云散。

    很多人都在猜测,按照中国的惯例,这位德国犹太人很可能成为中国科学界最年轻的贵族之一。

    果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很快就受封男爵,并被正式评选为帝国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中华帝国的科技史上,以受封的年纪可以排入前五名。

    ……………………………………………

    不过,在这一年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中,说起对当时的局势影响最大的,却是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作为中德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两**工系统最高密级的合作项目— 人工合成氨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弗里茨?哈伯与中德两国的众多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建成了第一套实用性的工业化合成氨生产线。

    作为**的重要原料,硝酸盐一直以来主要来自天然的钠硝石矿。南美的智利因为生产钠硝石矿,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获得了难以想象的财富。而中**工业的爆发式成长,和中国从新疆青海的戈壁中发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钠硝石矿有着直接关系。

    人工合成硝酸盐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歇。

    在郑鹰时代,自1890年开始,人工合成氨就始终处于最高密级,是国家最为核心的研发项目之一。郑鹰等人的思维一向简单而直接:既然硝酸根就是氮氢化合物,那就首先看看如何直接以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这种简单式的思维,却误打误撞合乎了另一时空人工合成氨的发展历程。

    1895年和1900年,中国化学家马定轩和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先后完成了理论计算,提出氮气和氨气可以在高压下直接合成氨。但在实验过程中,两边却都发生了爆炸。根据勒沙特列的实验结果,德国物理化学权威能斯特通过理论计算,提出合成氨根本不可能进行,勒沙特列也放弃了进一步的试验。

    在中国方面,郑鹰却坚决主张继续推动人工合成氨。

    道理很简单:他知道历史。

    不过,有充足的天然钠硝石矿做后盾,中**方对人工合成氨实际上并未投入过多精力。一直到1902年,中国方面才查明,之前爆炸的原因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中混有氧气,在高压下与氢气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