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纪帝国- 第4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弹出局的持有人终于在这个“有利”价位出手。

    卖的人很满意,买的人同样很满意。

    这个时候的〖中〗国,再次爆发了ji烈的论战。

    俄国突然爆发的〖革〗命,让很多主战派顿时手舞足蹈。

    最新一期的《汉风》之上,满是“万里屠熊”的豪言壮语。章炳麟亲自操刀,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灭俄论》,提出“我汉军以王师讨不义,自有天估,今俄狄自乱,正所谓天意在我,自当长驱直入,犁庭扫xu锓昔卫霍未靖之事业,今当毕之”。这位皇汉旗手豪气干云地提出“血洗莫斯科,饮马奥德河”一时被皇汉界争相传颂。

    在帝国青年知识分子中间,也开始弥漫一种乐观情绪,大有“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意思。之前被视为险途的严寒也好,荒凉也好,俄国的顽强也好,列强的干涉也好,现在统统成了浮云。

    俄国人已经自顾不暇,此时不趁他病取他命更待何时!

    可另外一面,主和派的声音却异乎寻常地强劲。

    粱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俄国内乱,正是帝国以和议争取最大成果之良机”“俄人自顾不暇,而我军目前态势有利,此刻议和,俄人势必让步,则帝国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反过来,如果“逼迫过甚”“俄人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更有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之可能”。

    这个时候,帝国国内的政治版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本复兴党内就有些派系之争,有各式各样地下小圈子。由于整顿党务,再加上提倡在野党参政议政,复兴党内部终于发生了分裂。

    首先分离出去的是“土地赎买派”一向主张“国家赎买土地平分给农民,建立八千万户每户20亩土地的自耕农,确保国家经济基础稳固”。这些人以资深复兴党农村问题专家徐一功为党魁,注册成立了“华夏农民党”开始广泛宣扬党章,尤其开始在青年中寻找同志,富传……主义……。随着战局逐渐改善”“华夏农民党”开始在农村中进行宣讲,尤其是利用农会宣扬其“国家分地”的主张,开始在农林掀起了一股风潮。

    随后是一向主张“〖自〗由市场竞争,〖自〗由贸易”的“新华经济研究会”也宣告脱离复兴党**,并注册成立了“华夏〖自〗由党”以原工商部长粱敦彦为首,宣传〖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提出“经济管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战争,现在帝国已高枕无忧,继续管束经济反而会束缚国家经济发展”粱敦彦递交辞呈,再三挽留不果,批准辞职,不过暂时留任,待战后执行。

    不单单是复兴党,执政同盟中的其他党团也发生了分裂。国战的一步步胜利,导致国内精英阶层中的皇汉思潮再度暗流涌动,康有为的统一党首先分裂。一贯倾向皇汉的谭嗣同宣布**,转而与皇汉喉舌章炳麟等人注册成立“炎黄党”。原本章炳麟还想直接注册“皇汉党”是禅嗣同以“宪法主张民族平等,反对种族优越”为由加以解劝,最后才以“炎黄党”命名。虽然不敢公然主张种族优越和民族歧视,但新任党魁禅嗣同扣稳了“学汉学,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讲汉史”五大原则,准备从文化上着手大干一场“彻底奠定帝国皇汉化,纯洁化”防止“帝国遭到其他异种文化的腐蚀”对其他“下等民族”能改良教化则“华夏之”不能改良教化则“蛮夷之”。

    在粱启超之后站出来支持“抓住有利时机促成和平…,的正是粱敦彦。这位前工商部长在〖自〗由主义刊物《新世界》上发表文章,与粱启超交相辉映,提出“长期的经济管制,尽管可以在短期内更好地满足战争需要,却不利于长期的经济活力”“一旦西进遇挫,锐气损耗,则有利之议和条件不再。而政府yu挽回威信,势必重新组织进攻,则战事旷日持久”。他提出“恢复故土的任务已大体完成,继续进攻下去,到底哪里才是终点俄国这样巨大的国家,真的是可以一战而灭国的吗?”反战派的〖言〗论,在租借地最新一期的《新华评论》出炉后终于达到了**。

    在这篇名为《和战mi局》的文章中,作者犀利地指出“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已经不再是俄日的军事进攻,而是军事独裁体制的全面上台…,。这位笔名“忧之”的作者认为“借助战争威胁,政府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管制。尽管他们曾经严厉批判穆铁组织的军事独裁思想,但这个“战时管制,本身恰恰就是穆铁想要做而没有成功的东西…,。他认为“政府之所以始终坚持主战,甚至不顾可能的战败危险,主要就是利用战争达成对国家体制的独裁化,军事化,管制化,而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做到了”。

    这位“忧之”在文章中问道:……”当你们看到内地的报刊杂志通篇都是主战〖言〗论,英雄事迹,而你们的亲友却可能早已化作飞灰和冰冷的尸骸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本来有其他的选择?”“……………,请诸位睁开眼睛看一看,你们身边的商品,是否被严格限定了价格?你们身边的工厂矿山,是否被政府接管,并且严格按照统一指令进行生产?你们周围的适龄男子,是否大部分已经被强行征发服兵役或者担任军夫?你们的孩子,每天在学校被灌输的又是哪些东西?青年团对青年人进行的军事化培训,到底只是为了强健体魄,还是为了以后的战争储备炮灰?国会会不会永久休会?大本营掌握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这和独裁**又有什么区别?”作者大胆预言“无论前方是胜是败,政府都会一力煽动主战风潮,坚持打下去。因为只有这样,军事管制才名正言顺,而一个以独裁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机器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控了这个国家”。

    作者最后悲观地评价道“这实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流毒,也是某种必然的悲剧。在这个传统的**社会中,任何一个统治者,以及他的统治集团,最终都难以抵御**体制的youhuo。七转八转,最终还是走回老路……中华之不幸,实乃是天意。而yu破此局,实在需要全体国民之觉醒以及不懈之努力,也需要统治阶层保持开明和克制,能够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而非小团体的si利为念。”这篇《和战mi局》一出,洛阳纸贵。一些〖自〗由主义倾向,或者是主张反战的报刊喉舌,还有一些**撰稿人,虽然不敢明说,但话里话外也带了试探和犹疑。一些原本就对政府强力管制社会生活不满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了串联。

    甚至很多政府官员,尤其是在大清洗中侥幸幸存的一些人,对〖中〗央政府这种“一竿子支到底”“与地方民意机关和基层国民组织一起挤压中层官僚机器生存空间”的做法也是非常不满,更是火上浇油。

    一时之间,华夏大地风云jidàng,主战派和主和派壁垒分明,在报纸上公然对骂。不少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或者因亲人在前线作战生死未卜而提心吊胆,或者是对政府对社会生活的严格管束,工商企业利润限制和物资限量供应感到不满的中产阶级,商人,资本家和投机者,也开始鼓噪,纷纷建议“利用有利时机早日结束战争”“让国家生活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这股风潮甚至惊动了远在〖日〗本的许凡,这位大佬也发电试探郑宇“如何看待战和问题,以及国内要求结束战时体制的舆论”提醒这位皇帝“事体重大,须审慎对待。现在战事胜局已定,需要更多考虑长远,着眼未来全局”。!。

………………………………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二)

    

    郑宇知道许凡担心什么,也知道他在提醒自己什么。许凡,也在担心这个十八岁的青年能否抵御住心中的某种youhuo,能否抵御住属于那个位置特有的魔力,能否抵御住体会到管制体制的美妙并因此受益的新权力集团施加的影响。

    郑宇当即回电,坦承“国家民气可鼓不可泄,目下的危险在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惟有始终保持于俄国之强大压力方可迫其求和”,并明确表示绝无以战争长期实行独裁军管的意图。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郑宇首先召集大本营核心层开会,明确表示“帝国的战争,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只要达到了战争的目标,自然就可以停战”。

    可当他说出自己潜藏于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公开的“终极目标”之时,结果也并不出人意料:所有大本营核心层都一致认为这位皇帝的目标“不切实际”。

    在这个问题上,郑宇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固执,坚持认为自己理想中的条件“虽然困难,但却很值得努力,而且很可能得到实现”。他要求这些重臣“无论如何请团结一致,共同推动这个目标变成现实”。最后,在一片将信将疑的气氛中,郑宇算是形式上统一了这些大佬们的思想。

    随后,他又召集了执政同盟的高层会议,明确表态“战后必定重开国会,结束大本营体制”,“但目前依然是战争时期,而且敌人也在观察着我方舆论和政界的一举一动”,“无论如何,现在我们内部必须要团结,不能乱”。

    又经过一连串的利益交换和政治博弈,再加上许凡,刘定一这些人的支持,郑金根的灵活斡旋,至少在中枢上层算是统一了思想:先打完仗再说。

    很快,舆论上头主战的声音再次占据了上风。

    “昨日皇帝陛下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明确表示战后将依照宪法安排国会复会,中枢政府一直坚持依法治国……”;

    “内阁首相刘定一表示,宪法是先烈鲜血铸就的成果,也是帝国之所以迅速强盛的根基所在,神圣不可侵犯……”;

    “江胜总参谋长表示……战争还在继续,胜负未卜,此刻动摇军心民意,看似忧国忧民,实则害国害民……”

    “……夷夏不并立,我炎黄岂可与禽兽夷狄草草媾和共戴一天……”

    最后,一条重磅级的新闻吸引到了所有人的眼球:“……帝国调查局查明,所谓忧之是美籍华人,与华夏民主革命党关系密切,其妻子在花旗银行的户头曾经接受过两笔巨额资金,一笔来自夏威夷,一笔来自……”

    原来如此。

    到了这个时候,忧之首先从道德上破了产,其他的一切就都成了笑料。

    忧之的迅速倒塌,简直就如同他的彗星般崛起一样迅速。原本还被视为“忧国忧民”的“有良心的学者”,此刻已经变身成了包藏祸心的政治野心家和叛国者,让很多曾经为其公开叫好互通声气的主和派,自由派一时都失了声。

    主战派自然是士气大振,也不会放过乘胜追击的机会。谭嗣同在《汉风》上以笔做刀枪,狠挖了一下忧之的“谬论”,提出其人“名为为国进言,实则煽动华夏族裔内部矛盾,鼓动对政府不满,确有包藏祸心的迹象”,“目下证据确凿,可见国内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正在举国民气如沸的时候,《华夏时报》又以“华夏皇帝遗作”的名义刊登出了一首诗:“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

    人不怯,仇必雪,看我华夏男儿血。

    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xiong心如铁。

    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饥啖倭奴头,渴饮罗刹血。

    儿女情,且抛却,瀚海志,只今决。

    男儿仗剑行千里,千里一路斩胡羯。

    太平洋上飞战歌,歌歌为我华夏贺。

    瀚海黄沙舞干戚,刀刀尽染匈奴血;

    立班超志,守苏武节,歌武穆词,做易水别。

    落叶萧萧;壮士血热,寒风如刀;悲歌声切。

    且纵快马过天山,又挽长弓扫库页。

    铁舰直下东京湾;一枪惊破北海夜。

    胡虏运已绝,华夏如中天拼将十万英雄胆,誓画东亚同为华夏sè,到其时,共酌河洛酒,醉明月。”

    这首题为《华夏英雄颂》的“先帝遗作”,顿时引爆了举国民气。

    原本就是国父的先帝郑鹰,在郑宇一系列刻意营造之下,在华夏民众心中已经超越了千年以降的华夏“圣人”,成为了真正的神祗。驱鞑虏,引科学,改文化,兴教育,行宪政,开华夏前古未有之大变革,清除弊政发展工商改善民生,一举将积弱因循,瓜分亡国在即的中华打造成统一富强之东方大帝国,对外屡战屡胜,开疆辟土,此等功绩,又岂是改朝换代的***帝王们可及!

    现在,“郑鹰遗作”一出,举国立时主战,报章上通篇累牍都是转载和评论,纷纷慷慨ji昂地宣布“惟廓清东亚建千秋万代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