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纪帝国- 第4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后,明治天皇又被引领着参观了北京周边的各大工厂,尤其是炮兵工厂,**厂,枪械工厂,机车厂,飞机组装工厂,看着充满了大工业暴力美学的大工厂区,看着流水线作业下高效率,大规模的生产,又看到了青年团,少年团的军事化组织演练,公益劳动和民族主义教育,看着这些青少年如同军队一般令行禁止,又不失活力与热情,明治天皇对于日本的失败,已经再无任何遗憾和怨念。

    他已经非常清楚,即使再来一百次,结局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种全方位的实力基础差距,决定了中日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日本,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不过,郑宇在接见这位身份尴尬的天皇之时,却提出了一些让明治天皇有些摸不到头脑的提议。

    郑宇提出,未来在东亚,为了加强各国的友谊与文化交流,应该定期组织各种竞赛和互访。比如,既然欧美人组织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东亚也可以组织东亚运动会,至少中日朝琉是可以参加的。

    此外,中日之间还可以举办围棋擂台赛,每年一届。再比如亚洲工业博览会,亚洲文化博览会……

    这倒让明治天皇多了些心思。

    战场上打输了,在这些竞赛上争回些面子,倒也可聊以自*。

    许凡在日本倒是如鱼得水。

    这位海军元帅一向被视为民族主义者中的亚洲主义者,在日本私下的口碑很好。中国海军三次完胜日本,更让这位元帅在崇尚强者的日本成为了偶像一流的人物,被视为“世界海军神将”。

    日本前海相山本权兵卫,虽然由于对华战争问题被强令退役并接受审讯,最终判了五年徒刑,可拜访了许凡元帅之后,出来后却长叹一声,满脸遗憾:“此生不得为许帅座下走狗,吾生之憾也。”

    许凡处事公正,待人接物也极有策略,威严之中透着平和,与之前日本政军两界,在国运相赌之下有些歇斯底里的治政相比,实在是一股和煦的清风。在这位元帅果断又不发灵活的手腕之下,日本多年积累的阴暗,很多被人憎恶,却又碍着某些纠缠不清的原因难以革除的弊政,逐渐被扫清。日本社会上上下下在这股清新的风潮之下,也开始发生某些奇妙的变化。

    日本传统的等级社会,纠缠不清的派阀政治,在占领军当局引入的相对讲求平等和效率的管治方法冲击之下,也是在日本政府“讨伐国贼”的一系列扫荡之下,逐渐开始了瓦解。

    一些以民权,宪政,民生,民主,关心底层,全民福祉为号召的左翼政党,开始从地下浮上水面。中江兆民的信徒,在许凡为首的占领当局半公开的支持下,开始逐渐占领了一部分舆论阵地,宣扬民主自由,人权这些在日本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思想。

    这些人开始论述了西方社会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历史,阐述了社会契约理论,三权分立理论,讲述了宪政与君权神授的区别,也谨慎地提出,日本之前的政治体制留存了太多旧藩政的残余,天皇被作为政治偶像而神化,成为藩阀和财阀勾结操控日本的傀儡,并且从文化上对民众加以愚化和毒害,现在实在是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

    当然,这些人也不可能做得太出格,更不可能直接反对天皇万世一系,只是要求宪法中增加一些对个体权利的保护,在社会制度框架中增加对底层的关怀,对言论思想等各种人权的保障。

    但这已经足够震撼了。

    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两次的战败,本身已经在痛苦地思考日本未来的何去何从。福泽谕吉,德富苏峰等旧偶像,已经被彻底打倒,日本思想界一时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虽然已经提出了“回归华夏”,“师法中华”,但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又如何与日本的国情结合,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让这些人也很是头疼。

    现在,中江兆民信徒的高调出击,尤其是后边中国占领当局有意无意的支持,让这些人开始看到了一个方向。

    原本在武士,财阀,政阀,甚至警察官吏面前都只能唯唯诺诺的底层民众,眼看着一项项直接提高民生和保障劳动者权利的政策出台,看着占领当局发布的文告,也逐渐开始活了心思。

    对此,日本政府是非常警惕的。西园寺等实权派,三番五次拜访许凡,试探中国方面的意思。许凡的态度有些暧昧,只是说这一切都是宪法中言论自由的体现,也符合开民智,强国家,固国本的要求。所谓治国,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之前日本缺少这些东西,才导致国家在**体制下越陷越深,沦为军国主义的扩张机器。现在要拨乱反正,回归正常国家,没有这些新的文化成分,新的政治力量,还是原来那些人玩着老一套,能实现吗?

    西园寺公望等人面对这位重兵在握,深不可测的上国元帅也没什么太多办法,只能委托驻华大使内田康哉试探中国本部方面的意思。

    李经方的回复也很简单:“敝国皇帝陛下说过,许帅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

    就这样,一股反权威,讲民权,宣传民主宪政思想的潮流,在中江兆民信徒的推动下,在占领区当局的默许下,在日本各阶层博弈导致的微妙局面之下,就这样开始了涌动。

    郑宇早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变化。

    他很清楚,许凡要去日本,除了有这个人对于皇权一如既往的戒备,也是有着在日本实验一些东西的考虑。

    他并无心阻止许凡。在他看来,以日本为实验田,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行一些政治实验,对于中国未来的持续改革,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说到根上,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相近,政治制度也很多相近之处。许凡的大胆实验,如果成功,对中国自然就是现成的模板;如果失败,也可以提供很多教训,另外不也是对于国内某些不切实际的民主原教旨分子的警示?

    第一百五十二章东亚新秩序(四)

    第一百五十二章东亚新秩序(四,到网址

………………………………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东亚新秩序(五)

    

    第一百五十三章东亚新秩序(五)

    日本的卓越表现,让另一个原本以“老资格藩国”自诩的朝鲜隐隐开始着急。

    之前,国王李熙眼看着爱妃和宫人被野兽一般的日本浪人轮番摧残最终命归天国,本来就受了极大的刺激。接着,这位国王又被大井成元等人掳走,仓皇北逃,一路饱经离乱,连气带吓,再加上身体本来不好,半路就害了重病。

    大井等人也顾不上这个傀儡君主,再加上缺医少药,李熙居然一命呜呼。

    后来投降令到,日本驻朝军队瓦解,狂乱之中,日本掳获的朝鲜宗室,如严贵妃,被日本乱兵**致死,其儿子,日本所立的所谓“皇太子”李垠,不过是个婴儿,自然也死在乱刀之下。原本的太子李拓是个懦弱人,多年的折磨下来,早已是精神衰弱,再眼见着如此疯狂的场面,干脆就发了疯,狂呼乱喊,最后被不耐烦的日本军官一刀砍死,日本李朝嫡系算是绝了嗣。

    等到中华帝国光复朝鲜之后,居然找不到朝鲜李朝嫡系传承,这一下倒是有些发懵。

    这个时候,朝鲜民族主义者群体中也产生了恐慌。各种谣言四起,纷纷说中国可能要废藩置县,直接设朝鲜省。而很多亲华派,也包括不少的投机分子,更是如获至宝,成群结队拜见中国的政军要人,鼓吹中韩合并,恳请内附。

    对朝鲜人来说,经历了日本屈辱的殖民统治,又见识了中国力战日俄的威力,再加上作为国家象征的李氏王族灭绝,而朝鲜文化又一脉传承自中国,向来自诩“小中华”,对中国本来就看作父母上邦。

    再加上壬辰抗倭的情分,汉城的“大报坛”还在,而中华帝国自称“承皇明正统”,平添许多亲切感,很多朝鲜民众和知识分子,中产阶级,遗老遗少,一经鼓动,干脆开始在几大城市举行请愿,要求“归附中华”。

    不少朝鲜老头子早就翻出了大明衣冠,或者至少也是李朝的明式衣冠,一个个老泪纵横,说着南腔北调磕磕绊绊的华语,纷纷把祖宗追溯到了魏晋乃至商周,纷纷表述自己的祖宗代代相传,想的是中华,念的是华夏,今日得见王师,保三千里河山不失,已是心旌摇动。李朝血脉断绝,可见上天有意,让朝鲜小中华回归神州父母之邦。天朝得开疆土,我朝鲜生民得归附祖宗之地,自箕子朝鲜立国以来,第一次可以回归父母邦国,这是朝鲜亘古未有之盛事,也是中华盛事啊

    很多朝鲜普通民众的思想倒没这么复杂。他们只是觉得中国如此强盛,待外族也一贯不薄,做个中国人也不是什么坏事。那些早先在中国住着的朝鲜人,不是不少都生发了?看日本人在朝鲜干的烂事,这真叫人比人得死啊……

    当然,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做了中国人,在日本人面前有面子。

    “兀那倭狗尔敢对上邦老爷无礼,是想作死吗?”。

    种种情绪鼓动之下,朝鲜各阶层倒是货真价实掀起了一场“归附”运动。

    从平壤到汉城,再到釜山,日本男男女女唱着“道拉基”,男人扛着麻袋,女人顶着坛子,走着山路把家乡土产送给天朝王师,还要带上村里人集体签名的“归附状”。

    朝鲜李朝公卿,各世家,各行各业代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递交了《请允朝鲜归附父母之邦,正本清源,恢复华夏身份疏》,洋洋洒洒万字,从箕子朝鲜,称藩周朝说起,一直讲到甲午倭乱,家国沦丧,日人残暴,朝鲜上下民不聊生,幸得我天朝王师威武,复我河山,怎奈李王不幸,王统灭绝,我天朝怎可坐视朝鲜生民涂炭?恳请我大皇帝陛下伏念朝鲜民庶归附华夏心意之诚,接纳朝鲜为神州子女,使我朝鲜得沐汉风,复我天朝支脉之本色,如此则朝鲜幸甚,朝鲜生民幸甚,云云。

    这倒让郑宇有些哭笑不得,更有点措手不及。

    发自内心,他并不太想接纳朝鲜为本土行省。

    这里边的原因,首先是国际形势的要求。毕竟朝鲜一直是一个**国家,即使是日本占据,也只能是以保护国的宗藩形式。目前中国的强硬姿态已经遭到列强猜忌,如果公开吞并朝鲜,无论是多么“民意”,列强都可以认为你是狼子野心。

    民意?朝鲜人懂什么是国家吗?

    其次,朝鲜人这个墙头草民族,郑宇发自内心是不太看得起的。诚然,朝鲜人勤劳努力,也很有农业的天分,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朝鲜,在郑宇看来,更适合作为帝国的工具,而不是帝国的国民本身。他们的某些特点,决定了作为“特管”一类的存在,很可以干一些帝**事力量不太方便干的事情,帝国受益,而名声却无损。可要是朝鲜人归附了帝国,成了帝国国民,这个妙处自然也就谈不到了。

    再次,帝国要打造的东亚秩序,当然不能是赤luo裸的吞并。之前安南内附,乃是形势需要,而朝鲜如果再“内附”,那未来的“亚洲解放”也就是一句空话,而且很直接地会导致日本疑神疑鬼。计划中在印度的安排,也更可能胎死腹中。

    千金马骨也好,做做样子也好,朝鲜这个**国体,还是要保留的。

    最后,郑宇也有点看不上穷困不堪的朝鲜。所谓要啥没啥,这个半岛倒也当得起了。即使说矿业,农产品,港口,通过条约和政治经济文化控制,也都能到手,又何必直接吞并呢?吃相过于难看,实在是不利于郑宇规划中的帝国蓝图。

    在郑宇未来的东亚体系里,朝鲜人和日本人彼此竞争,这才是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模式。如果少了朝鲜,日本兔死狐悲,疑神疑鬼,朝鲜人大多又不通汉语,难免还是被边缘化,也未必满意,最后搞到大家都不爽,中国名实俱损,这样的傻事,实在是相当伤不起。

    这个时候,列强也找上门来,请帝国就朝鲜的未来“给个说法”。

    英国方面的态度最为委婉,总之是作为盟国,不希望看到中国干出一些违反国际政治惯例和原则的事情。当今世界,尊重民族国家的**乃是潮流嘛……

    李经方也很干脆地提到,帝国注意到印度人民最近对盟国殖民当局提出了一些政治诉求,帝国作为大英帝国的盟友,对盟国的应对也很关切……

    看着朱尔典爵士露出不加掩饰的愠怒和尴尬,李经方一笑,很快就给对方吃了定心丸。印度的事情,帝国不会干预;朝鲜的事情,贵国也不必太多费心。当然,帝国方面也绝不会让英王政府难做,这点是可以保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