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殖民海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殖民海外-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依然有纯臣出列,或者他们有信心,士家再次垄断五等爵。

    继郑公业之后,又有八人出列。

    “臣等附议!”

    杨瓒、伍孚、士孙瑞……

    曹性在心中默念着八人的名字,连同将郑太也记在了心中。

    如此出列者已有近三十,占了朝官之二成。

    看出了其中利害的何太后,动容了,可有些犹豫,因为真正当权者没有同意。

    这时列卿之列,一人抬起了脚躬身出列,好像是事先商量好似的,百官首位,也躬身出列:

    “臣曹性袁隗,附议!”

    两人如同风向标,百官齐出:

    “臣等附议!”

    刚刚回来上朝,想不到就来了这么一处,袁术、袁绍这两兄弟,虽出列附议,但没有人看到的是,两人借拱手时的长袖,遮挡住了脸上的狰狞。

    抬头时,袁绍眼睛看向其叔父袁隗,寒光一闪而逝。

    何太后再没有拒绝的道理。

    “准了!”

    “陛下圣明!太后圣明!”

    百官其贺。

    这时,袁隗借百官都已出列,突然开口道:“陛下,举荐后将军升任骠骑将军之职!后将军开疆扩土……”

    一大堆好话从他口中流出,曹性侧目不已。

    这是要投桃报李,还我人情?知我拒绝了大将军之位,来个仅次于大将军的比三公骠骑将军。

    袁隗话刚说完,早就为对方拒绝大将军之位的袁术,激动的道:“臣附议!”

    袁术看向曹性,板着脸:“贤弟!这次你一定不可推脱!”

    什么,四世三公袁术的贤弟!那曹性举荐袁隗?!

    大大咧咧的袁术,一下将百官都带歪了。

    知实情的曹性,有些哭笑不得。

    “臣年幼功薄……”

    依旧是拒绝太将军之位的那套,被搬了出来。

    百官松了口气,却把袁术这位贤兄急住了:“什么年幼功薄!我大汉英雄,霍景桓,十七岁封校尉,领军出征,年底受封冠军侯,年十九受封骠骑将军位,且武皇帝特例骠骑将军与大将军同俸禄!

    二十一岁,武皇帝又罢太尉,特设大司马,霍景桓得已受封!为三公之列!

    贤弟!你现在不正是二十又一!”


………………………………

第350章 太学生的优势

    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为周朝所设,后流传到西方。

    春秋大国为公侯,小国为伯子男,春秋五霸都是得封公爵,而战国七雄衍生之时,七国才相继称王。

    封国之下,则是封君。

    秦商鞅变法时,为给商鞅打掩护,设左庶长,之后商鞅设二十等军功爵,让将士与田地、爵位挂钩,使得秦兵,悍不畏死,一扫**。

    汉继承了秦二十等爵制,另增设王爵。

    汉武帝时,为了筹备军资,开始变卖二十等爵,以至于受封者泛滥,二十等爵变得不再值钱,受封之人,往往被骂铜臭之人。

    后为赏军功将士,汉武帝又设武功爵十一等,最后又变卖筹备军资。

    二十等爵、武功爵十一等,名声彻底搞臭了,爵位只有实封的、高于二十等爵的彻侯,受人待见。

    而彻侯为避汉武帝名违,改成了列侯。

    就是关内侯及以上。

    曹性依旧没有接受骠骑将军之职,不过相比较五等爵的复用,曹性的事很快被放在了一边。

    散朝之时,百官都在议论五等爵,并谋算着,自己能不能受封,又能封何等。

    朝廷之上,封侯者不多,如今多出低于侯爵的伯子男,那受封的人就多了。

    “五等爵,又分县乡亭三级,同时以推恩令,父传诸子,诸子传众孙。”

    曹性微笑的聆听着,如今的五等爵,只是第一步,未来五等爵还要继续发扬光大,以至于发挥出周朝时的作用。

    再配对推恩令分权、收权,自己仿佛看到了以后,华夏的地盘,向四面八方扩张的狂热了。

    说到这,王修面露疑惑:

    “只是属下不解,主公,你为何不自己出面?这可是一大创举,将有无数人受益!”

    荆州产的四轮马车内,新任东莱太守王修,在上任之前,不得不吐为快。

    曹性看了看沉默的李儒:“无数人受益,亦有无数人受害,某这才拥有的士家身份,可经不起这风吹,还是让功与丁宫吧!

    丁宫真小人也!钱、色、酒、食,无不贪者,且惜命的很。

    最重要的是,我要满足他这些,很简单,而他人要不做不到,要不做起来得不偿失。”

    “丁宫,酒囊饭袋,如今又失了主子,唯一拿的出的,就是司空的职位,还是未加录尚书事的虚职,要不是主公力挺,这司空之位,也早就不是他的了。

    除了善于用人的主公,还真没有谁能用他。”

    李儒面上带着不屑的道。

    看着这深受贪官污吏祸害的李儒,曹性摇了摇头,只要不因为这而感情用事就好,自己也相信,李儒觉得能分清主次。

    “想不到名声远扬的王允,狠狠的给属下上了一课!”

    “属下也是!”

    说到王允,曹性心中冷笑:

    “什么忠臣铁骨,只不过前人方式没用对,这次在无外人察觉,又有金百斤,银五百斤,并让他坚信没有留下任何证的情况下。

    又能继续做忠臣,又可以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

    对方委身于董卓,可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美化,历史上,他在董卓麾下当司徒期间,为董卓出谋划策,以至于视他为亲信。

    董卓的亲信,又是三公,暗地里干过的坏事能少?

    虽有诛杀董卓之功,但要不是他居心叵测、刚愎自用,也不至于逼反了西凉兵将,使得天子再次蒙难。

    一次次的派朝中重臣,向关东请诸侯,或者说请袁绍入朝,最后一次次被打脸,使得皇权、皇威彻底耗空。

    这里面可是疑点重重。

    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可以利用一番的。

    曹性心想道。

    “叔治,这次你前去东莱上任,要多与北海相陈杨、辽东太守田韶多多交流,早日将三郡,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沧海是我们曹军,第一块根基。

    未来,这以沧海诸岛串联的三郡,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性郑重其辞。

    “诺!”

    “三百太学生门客,在完成三月亲卫营军事理论学业之后,某会派一百前往三郡。

    介时你与陈杨、田韶三人,以百人的个人爱好、能力、优点。

    入军者,出任文书、参军,兼文学教师。

    入地方者,出任实干吏员、乡亭之长!”

    太学可比后世什么大学都牛,学子一毕业,最少都是相当于后世县副级的官员,有身世者,如袁绍,毕业摇身一变,成了县令。

    而科举考试,三甲授的也只是县令。

    因此三百太学生,本身就是文学出众、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不然也不会当选太学。

    一直不能毕业为官,原因就出自于身世!他们中的每一位,但凡与士家或者钱,沾点边,就可以立马毕业的主。

    又是经过曹性的筛选,再入亲卫营,学习三个月,练就血气,真才实干是必备的。

    文化知识深厚、见识广阔之太学生和刚刚学会几百常用字、见识浅短的庶人武官,比学兵书、韬略等军事理论知识,谁更占优势,显而易见。

    培训出来的这等人才,填补基层,王修没有不诚然接受的道理。

    曹性自然自语了一句:“剩下两百,也将填补荆交二州。

    太学生啊太学生!

    身为你们的祭酒,某想你们了!”

    李儒、王修,都露出了邪恶的笑容。

    如若三万太学生入幕,天下何事不能成?

    百官都以为曹性不当万石之大将军,不当万石之骠骑将军,偏偏谋求一个六百石的博士祭酒,是十足的傻子。

    但岂知什么叫大智若愚,又知不知道自己是大愚若智、自作聪明。

    日南、合浦、南海、北海、东莱、辽东,六郡在手。

    又有新楚联军控制荆交二州,如今二十万大军控制洛阳,再迁北方难民、流民,充实二州。

    有这些北方屯兵为根基,一旦有变,数百万屯兵大军尽起,荆州、交州唾手可得。

    顺江可取扬州,逆江可取益,尽得南方之地。

    又有沧海三郡,提供南方稀缺的骑兵、战马。

    介时大事可期也!

    想到这,曹性忍不住看向了东南方向。


………………………………

第351章 曹性教学

    如此以来,曹『性』的起点,比掌握还没有一州的董卓、只有一个兖州的曹『操』,都高。

    既如此,何不争取?

    如若东南再胜,尽收天下河运、海权,立于不败之地。

    曹『性』只觉豪情万丈,大有可为,兴高采烈去了太学任教,还带去了青州名士王修。

    太学大门外,十余位博士等在哪里,见到曹『性』的车驾,领头的博士张旻,快步走了过来。

    “主公!学子们都集结完毕了,随时准备出发!”

    博士品阶不高,只是比六百石,但怎么说也是京官啊,又是相当于官储的太学生的教师,其中不乏士家子弟,多已入士子之列。

    子侄在你门下读书,父母能不关心?怎么也得他的老师是谁吧!

    这样以来,张旻名声那是蹭蹭蹭的往上涨,再也不只是在巫县有点名气的士子了,介时在这求学的老乡,往家乡里一宣传。

    披上巫县名士是妥妥的,说不定还能当上郡内名士,那时身价可就值钱了。

    因此看见曹『性』这个主公,那叫一个亲切。

    曹『性』点点头,来到十余位博士面前。

    “见过祭酒!”

    曹『性』摆摆手:“免礼!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让学子们,贴切认识到军队,学习一些军事方面的常识!

    我身后这位就是青州名士、东莱太守,王叔治,将一同授课!”

    “见过王府君!”

    虽这不是曹『性』第一次带名士过来了,但十余位博士,依旧很激动,不管真心还是假意,博士们都热情、恭敬的很。

    张旻眼前一亮:“王府君!经常听主公提起你!说你如何治郡有方、治军有术云云,今日一见,果然器宇不凡……”

    张旻一通马屁就拍了过去,口才那叫一个了得,不愧是历史上士燮的头号外交官。

    周围博士又是鄙视又是羡慕。

    冠上一地头衔的名士,就是一地的舆论风向标,张旻将王修哄开心了,介时开口回赞一句,那张旻绝对可以在士人互捧宴会上,吹上十年。

    王修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看在同僚的面子上,违心的回复了一句:“张旻你口若悬河,主公有你相助,为幸事也!”

    “多谢王府君抬爱!”

    张旻没想到对方这么配合,激动下,深深的就是一个鞠躬,脚还直着,脸差点贴到了地上,可见有多兴奋。

    博士们满是羡慕,跟风对王修一阵吹捧。

    三万太学生,走在洛阳街道上,首尾相隔十余里,从太学大门,连接到了城门口,为了防止掉队,每一百人,由一位担任旗手,高举着白底“太学”红字旗,每一位太学生,都穿着统一的白『色』儒服,胸前书竖着写着太学二字。

    成了历史上首批穿校服之人,也成了校服的发明家。

    “黄龙先生又领着太学生出游了!”

    “是啊!是啊!听说上次去的是田野间,可给农夫们帮了大忙了,又是帮忙锄地,又是帮忙修渠!”

    “不止是这样,上上次是就在这洛阳城中,不知搞得什么活动,将城中污水沟,全部清理了一遍。

    张三可就是笑傻了,年年他家那破屋,一下雨就渗水,原来是污水沟给堵了,几十个太学生,卷起袖子,给他干了半个时辰,才通好!

    最后还分文不取!”

    “还有还有,上上上次,他们来了东城商铺,帮商铺所有卫生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

    旁观的洛阳百姓,议论纷纷,很多人都忍不住为经过的太学生喝彩。

    以前从未享受过这待遇的太学生们,顿时挺起了胸膛,作为太学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太熟悉不过了。

    “只是不知道身为太学子,未来的朝廷官员,为何要做这个粗活!”

    一位商贾打扮的人说到。

    旁边的人尽是摇头。

    有一位挑夫打扮之人,有些胆小的小声道:“据说是为了贴身体会民什么来着,还有什么知什么百什么不带!”

    挑夫感觉自己说的不清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