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处弼也同样看到了这位太子詹事那副模样,当然不乐意了。
“于詹事你那是什么表情?小瞧我是吧……”
于志宁赶紧正经起来,朝着程处弼一礼正色言道。
“没没没,绝对没有小瞧程将军的意思,只是觉得,像程将军这位的豪迈之士,居然还能编撰儿歌童谣。实在是令于某佩服……”
这话让程处弼觉得这个斯文人是在讽刺自己,可偏偏又不好发作,只能闷哼了一声坐了回去。
罢罢罢,且让你张狂得意一二,回头有机会不报复回来,老子名字倒起写。
……
于志宁从宁忠的手中接过了那份上面涂抹得乱七八糟的《三字经》原稿,顿时眉头皱巴到了一起。
表情嫌弃得犹如不小心看到了道路两旁,一条野狗短暂停留之后,留下了一坨尚在热气升腾的不可明状之物。
只是,当他顶着敷衍的表情,目光扫过了那上面的字句后,很快,发出了一声轻咦。
满脸惊疑不定地看了程处弼一眼,然后又垂头看向手中那方才犹如狗屎般的《三字经》原稿。
然后小声地在那里嘀嘀咕咕,程处弼支愣起了耳朵,能够听得出来,这是这位于詹事正在吟诵着那《三字经》上面的内容。
从最开始,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略带羞涩的嘀咕,到得后来,开始摇头晃脑的大声吟诵。
看到于志宁这位诗书满腹的太子詹事已然开始激动得满面红光,大声诵读。
便是悄然地回到了病房,正与宫女一起在给夫君收拾屋子的太子妃苏妃也忍不住起了好奇心,朝着屋外张望而去。
第560章 父皇想要收拾我这个粉嫩娃是期待已久
李世民手指头轻轻地敲击在案几上,哒哒哒,哒哒哒……
如此反反复复的敲击着,脑袋也在那里轻轻地东摇西晃,甚至偶尔而读出一两句。
从最开始觉得只是朗朗上口,犹如童谣,可是等通读下来之后,李世民的脸色就凝重了许多。
又命人去取来了《千字文》看了一遍,又再一次重新诵读起了这《三字经》。
一旁的李恪已经都没办法再维持正襟危坐的姿势,干脆就跌坐于蒲团之上。
李世民越读,越觉得《三字经》中回味无穷,等到第二遍通读之后,忍不住拍了拍案几,下意识地吆喝了一声。
“赵昆……你且去唤……罢了,你先退下。”
赵昆这才堪堪快步赶了过来,却又接到陛下这样一个命令,只能带着满脸的懵逼,又退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这个时候,李恪终于有点忍不住了,小声地开口相询。
“父亲,这处弼兄他弄出来的这个《三字经》,你觉得可还行?”
“这也是那小子弄出来的?”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恪,忍不住想要再求证一二。
“如果处弼兄没有忽悠孩儿的话,那就应该是他所作。”
“这小子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李世民牙疼般地吸了口气道。
“就这么说吧,这《三字经》虽然字有重复,词无藻华,可是却朗朗上口,且又朴实无华。
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如童谣儿歌一般,而这其中的道理,却又有着一股子大道致简的意味在其中。”
“例如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还有这,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意思就是东汉末年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才四岁就知晓将大的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都应该知晓的……”
“而且这里边,还有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其中,明白为父的意思了吗?”
李恪有些懵逼地看着激动得脸孔开始发红的亲爹,绞尽脑汁地想了半天,这才有些犹豫地道。
“父亲的意思是……处弼兄的才华很厉害?”
李世民怕听得此言,张了张嘴,却还偏偏说出来反对的话来,摇了摇头叹息道。
“差不多吧,总之程三郎这小子做事,真是神鬼莫测啊……”
“此书的字句形式,还有朗朗上口易记易读的优点,相比起那《千字文》而言,怕是更适合用以启蒙学童。”
“怕是日后,我大唐学童,又多了一件启蒙的利器。”
听到父皇半吐槽半惊叹的评价,李恪实在是无话可说,半天才犹豫地道。“父亲,处弼兄弄出来的这东西,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吗?”
李世民看向李恪,呵呵一笑。“看来恪儿你这段时间应该是学业有些荒废了才对。”
“这样吧,你将这《三字经》抄录一份,回去之后,将上面的典籍故事都给为父摘录下来,五天之后,交给为父。”
“对了,为父先提醒你一句,这里边,有不少的民间流传的孝悌向学的典故,若是你所摘录下来的故事不足二十,小心为父罚你。”
“……”李恪一脸黑线地看着父皇那张明显带着一丝兴奋与期待的脸。整个人都不好了……
果然,我就知道,父皇想要收拾我这个粉嫩娃是期待已久。
李恪只能提笔,老老实实地将《三字经》给抄录了一遍,这才辞出了甘露殿。
等到李恪离开之后,李世民又反复地打量诵读着那《三字经》上的内容,感觉这上面简直没有一句废话。
里边不仅仅有大量的典籍故事,更有着许许多多浅显的道理。
几乎每一句,都令人意犹未尽,足足看了数遍之后,李世民这才搁下了这份《三字经》。
手指头再一次轻轻地在案几上敲击不已,满脸皆是唏嘘感慨之色。久久不言……
等到李恪离开了甘露殿后,便气极败坏地打马朝着府中而去。
回到了府中之后,李恪就赶紧叫来了管事,让他们速速去请几位通读四书五经,博学广闻的先生过来。
等到管事领命快步而去之后,李恪满脸丧气地看着跟前那份《三字经》,忍不住小声地吐了句槽。
“不过千余字,居然有那么多的典籍故事,这特娘不是难为人吗?”
但又有什么办法,父皇已经下了死命令,自己要是从中找不出二十个典故来,怕是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李恪没有继续等待,而是开始抄起了毛笔,开始将自己所知晓的故事勾画下来之后,绞尽脑汁地将那些故事的出处,还有故事本身给抄录下来。
……
正在后院的书房之中,戴着一副黑框眼睛,正在那里专注地进行着抄录典籍工作的崔氏,听到了书房外面传来了管家富叔刻意的脚步声。
只能无奈地搁下了手中的毛笔。“可是程富在外面?”
“正是小人,小人有事要禀报夫人,梁国公的夫人卢氏,礼部虞尚书的夫人王氏前来探访夫人……”
“她们怎么来了?”崔氏愣了愣,摘下了眼镜,揉了揉那被镜枉压出了痕迹的鼻梁,这才起身步出了书房。
“快去请那二位夫人入府往前厅,我收拾一下,就会过去会客。”
管家富叔答应了声之后便快步而去,很快,年近六旬的王氏,与那四十余岁的卢氏都坐到了厅内。
品抿着程家下人呈上来的清肝明目的菊花茶,一面小声地交流着什么。
“妹妹,崔氏她能答应出面帮忙吗?”王氏满脸愁容地小声道。
“王姐姐你就放心好了,崔氏这个人很是仗义的,而且啊,你这份礼,对她而言,可是挠到了痒处,由不得她不答应。”
王氏拈了拈手中那份夫君的大作,稍稍松了口气,不过,脸上的愁容却消减不多。
“他家那程三郎,能不能治我家乖孙女,怕还得两说……”
卢氏呵呵一乐,悄声言道。“王姐姐,你想,程三郎那小子但凡出手,就没有不手到病除的。
你家那闺女,也寻了不少医者,却都束手无策,若是姐姐你不过来碰碰运气,若是那程三郎刚好有这本事……”
就在二人小声嘀咕商议的当口,崔氏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了厅门之外。
第561章 不知你家三郎,可会治那种……
崔氏笑眯眯地迎上前来敛身一礼道。
“小妹见过卢姐姐,见过王姐姐,二位姐姐怎么有空今日登门?”
“崔家妹妹,我这是陪着你王姐姐过来的……”卢氏笑着看了一眼王氏,这才言道。
“听闻妹妹喜得爱女,早就想要过来道贺,奈何事情太多,上回妹妹送给我的那几套好东西,可是帮了老姐姐的大忙。
前些日子,我那夫君,正好写下了一幅不错的字,就借花献佛,还请崔家妹妹笑纳才是。”
说话间,王氏便将那副夫君精心写就的书法艺术作品递了过去。
听闻居然是久不出手的虞世南亲自写就的书法大作,崔氏那习惯性眯起的一双清眸顿时睁开。
看着那幅被王氏推到了跟前的书法作品,下意识地就抬起了双手想要接住,直到快要碰到之时。
崔氏总算是控制住了自己,很是敷衍地摆出了一副欲拒还迎的姿态。
“居然是虞大家亲自出手?哎呀,这么珍贵的礼物,小妹实在是受之有愧……这,这多不好意思……”
王氏看到了崔氏两眼直勾勾地瞪着那副卷起的卷轴,心中一松,不过表面却板起了脸正色言道。
“崔妹妹你可是我们这些姐妹之中,少有的才女,这幅字,论起来,唯送给你最是合适。
若是你还认我这个做姐姐的,那就收下。”
崔氏略微犹豫了约两眨眼的功夫,纤纤素手便落在了卷轴之上,略有些不太好意思地一笑。
“你看这……既然王姐姐你都这么说了,若是小妹我推来辞去,反倒显得矫情,罢了……”
“那小妹可就要多谢姐姐的美意了,久闻虞大家书法冠绝江南的美名,没有想到,小妹也能够得到虞大家的佳作……”
看到了崔氏那满脸喜孜孜眉飞色舞的模样,王氏亦松了一口气,然后冲好姐妹卢氏打了个眼色。
“对了妹妹,你家三郎,现如今还有骊山那边伴上皇驾?”
崔氏心中一动,不过她还是强忍住了想要打开卷轴欣赏的冲动,将这卷轴交给了身边的侍女。
“是啊,那孩子这一去都得有快两个来月了,之前回过来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他成日忙些什么……”
卢氏呵呵一笑,压低了声音说道。“你们家三郎,既有才学又有胆略,可是深得陛下宠爱。
他前些日子回长安做什么,老姐姐我倒是略知一二……”
“真的?”崔氏还真不太清楚,只知道那小子鬼鬼祟祟地说回来奉陛下命给人诊治暗疾。
“听闻是那位魏王殿下,患了难言的暗疾,求医无数,甚至还找来道士驱邪来着,都全无效果……”
“道士驱邪?”深居简出的王氏与崔氏都满脸讶色地看向卢氏。
这让卢氏心头暗暗得意,挑了挑眉小声地道。“那当然了,咱们长安城内可都传遍了。”
“我问过我家夫君,他只说事关皇家,莫要乱说,呵呵……全长安都知晓的事情,需要我去说吗?”
然后,卢氏便将她知晓的关于魏王殿下暗疾的各种流言,给这二位深居简出的姐妹们科普了一遍。
听得这二位低呼连连,眼睛都快要瞪成了圆形,特别是听闻什么烙铁、桃木剑插那个地方。
又或者是请来得道高人的驱邪符划水之后灌那里,简直是千奇百怪,各显其能。
听得令人两眼发直,惊叹连连。
“老身可真没想到,原来治那种病,居然还有如此花样繁多的方法……”
王氏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听到这些奇奇怪怪的治病手段,自己这几十年感觉像是白活了一般。
“这算得什么,不知你们二位可知晓,咱们那位太子殿下在晋阳摔坏了腿后,足疾迟迟未愈。
被朝中臣工弹劾他有失太子威仪,因为品德有失,以致足疾难愈……”
“对对对,这事老身也听我家老爷说过。”王氏赶紧点头附合道,表示自己对于朝中的八卦也是有一定的知情权。
唯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抄圣贤书的崔氏越发地惊讶。“居然还有这等事?”
“那可不……不过啊,这些日子市井里坊的百姓们可是都在私底下议论,怕是那位魏王殿下应该也是私德有亏。”
“不然怎么会患上这么个不雅的暗疾,而且还令无数医者绞尽脑汁也策手无策。”
“前些日子,我夫君才悄悄的告诉了我,说是最后,陛下都没逼得没办法,只能让你家老三出手。”
“结果你家三郎一出手,就解了那位魏王殿下的暗疾之苦。”
“原来居然是我家三郎做的……”崔氏黛眉微皱,难道三郎不乐意告诉自己这个当娘的。
也是,去治那么不雅的暗疾,说出来自己也会觉得有点那什么。
“正是,你家三郎的医道,可真是与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