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由于及时地开采了大量的煤炭,有了物美价谦的煤炭充足供应。
使得军民的采暖也得到了足够的保障,想想过去,为了取暖,每每冬天的时候,辽东的百姓们,烧柴、碳取暖。
哪像现在,每一户人家里,都有免费分发的铁炉子,另外所有的新老房舍,都用上了暖炕。
这玩意,再配上铁炉子,绝对是辽东地区抵御严寒的神器。
闲话不提,马周与李道宗坐在这间屋子里边,不大会的功夫,浑身上下就觉得暖洋洋的,甚是舒服。
李道宗抹了把脸上微微透出来的汗,打量着跟前那只披一件薄衫的李世民不禁乐道。
“还是小程太保会鼓捣,看看这种取暖方式,耗费不多,却也能够在这苦寒之地,如此舒适,让人都怀疑是不是要入夏了。”
“哈哈,是啊……不过这样暖和些也好,穿得单薄,人也轻快不少。只可惜辽东之地。
气温实在太低,不能如在长安洛阳一般,深冬时间煮酒烹茶,观雪赏梅。”
李世民抬手指了指前方,李道宗与马周朝着那个方向看过去,就看到了高度和宽度都约有三尺的玻璃窗户。
透过这窗户,正好能够看到庭院之中的雪景,只可惜,庭院之中只有几株青松,再无其他。
这里的窗户,程三郎为了足够保暖,避免冻坏老丈人,亲自设计了这种双层玻璃的双层窗户。
让老丈人可以欣赏雪景,看外面的热闹,却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寒意的侵袭。
……
一翻轻松谈笑之后,李道宗开始向李世民奏事,陈述了这些日子以来。
以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为首的大唐登州水师,持续地对百济朝廷袭扰作战。
不但俘虏了大量的百济将士,而且还沉重地打击了百济的士气军心。
现如今百济居然采取了壮士断腕般的做法,那就是弃守沿海或者是沿河城镇。
这样的骚操作,让李靖这位大唐名将也甚是蛋疼,偏偏又无可奈何。
毕竟登州水师,强悍在于行动迅速,进退自如,但是缺点就是兵马不多,而且也难以在战舰火炮的掩护范围之外进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
再加上现如今已致深冬,百济的几条主要河流也都已经陆续结冰,大唐登州水师也只能暂时收兵,水师主力退往登州。
而在耽罗州(耽罗岛)留下一只偏师警戒巡逻百济沿海。
……
“至于高句丽,先是有高句丽臣工因为高句丽国王高藏膝下有女无子,近支王族,皆没于战乱。
故尔,推荐那权臣渊盖苏文为国主,为渊盖苏文所拒……”
最终,高句丽的国主之位,落到了那高藏的外孙渊安舜身上。而这位本该姓渊的安舜,也顺理成章的更姓为高安舜。”
“臣以为,看似高句丽为保王族之血脉传续而不得已之举。
实则为渊氏为谋高句丽的谋逆之举……”
李世民默默地静听着李道宗与那马周之言,沉吟了良久之后,这才缓缓开口。
“二位爱卿,高句丽自立国以来,常与我中原相争,战乱不断,以致辽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且高句丽依仗地利与严寒,屡屡挑衅中原,其行之恶,犹胜高昌。”
听到了最后那句话,李道宗与马周都下意识地眼皮一跳。
大唐天子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高句丽每每在中原强盛的时候,可能会恭顺一两下。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就像是一只讨厌的吸血蚊子一般恶心。
李世民历数了那高句丽自打建国以来的各种罪状,以及高句丽对中原帝国的态度反复无常。
总而言之,高句丽哪怕是投降,也绝对不能留下这个国家。
而应该照比这辽东州一般,在那鸭绿水以东之地,设计都督府,大唐的都督府。
其实也就是军政一体化的治理方式,类似于后世所形容的军管。
同时,也利于大唐巩固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待大唐牢牢地掌握了这片高句丽旧土之后。
再由北向南,征讨那与高句丽蛇鼠一窝,胆敢灭亡掉大唐藩属国新罗的百济国。
……
穿好了那一身厚装的御寒装备之后,李道宗与马周缓步出屋。
屋外的寒意直接就扑面而来,好在二人身上的御寒装备足够厚实。
二人缓步朝前而行,走出了庭院没多远,马周就听到了身边的李道宗道。
“马相,陛下打的是什么主意,为何拿下这高句丽之后,不一鼓作气,继续讨伐百济,反而要先置都督府,从长计议。”
马周听得此言,下意识地抬手就要薅胡子,然后看了一眼自己那厚实的手套,最终只能悻悻地双手捧于腹前。
“陛下这么做,自然是希望,将那片半岛,尽数纳入我大唐直辖,而不愿再留隐患于我大唐东北。”
“你的意思是……”李道宗双眉一挑,下意识地扭头朝着马周看了过去。
“不是马某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意思,今日,陛下算是第一次表露出了这等心思。”
李道宗这位大唐名将沉吟半晌之后,已然回过了神来。
“也是,忠诚于新罗的那些新罗遗民,多被程三郎那小子使了手段送去了那库衣岛。”
“若是我大唐一鼓而下,直取百济,那些初离故土的新罗君臣,怕是要闹着回到半岛之上。”
“正是此理,陛下不愿意这片土地,再有反复,所以,才会下定决心,先定高句丽。”
“如今这辽东州的热闹与繁华,就足以证明,我大唐想要经营这等苦寒之地,也不是不行。”
“说起来,还是程三郎这小子,给陛下打了个样版,让陛下下定了决心……”
第3020章 老丈人这一手玩的实在是妙……
程三郎穿着单衣,坐在案几跟前,脸上满是浓浓的笑意,欣赏着爱妻从遥远的洛阳寄来的书信。
信中,满满的尽是浓烈的思念,当然,还在大量关于娘子对于亲儿子程伯献的亲昵的吐槽。
只不过,大部份的槽,都是吐在那位皇太孙李象身上。
李象这小子,简直就把老程家,当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正是因为来得太频繁。
以至于有时候闯了祸,干脆就连滚带爬地蹿到卢国公府来躲避亲爹的捉拿。
另外,这小子虽然比程伯献年长不少,偏偏因为臭味相投,简直可以用难兄难弟方能形容。
经营带着程伯献去闯祸,令李明达这位当娘的甚是头疼。
再有就是程三郎的闺女也长得十分水灵,而且相当聪明,相信日后肯定也是一位不亚其母的大美人。
话说回来,如今太子哥倒是越发地沉稳,治理政务,越加的得心应手,相当丝滑,甚是得到朝臣们的肯定。
还有就是,李明达记住了夫君程三郎的交待,春天一到,就赶紧让娘亲长孙皇后记得外出戴上口罩。
避免再因为春天的各种致敏源让哮喘复发,如今身体颇好。
至于那太上皇李渊,那就更加的不消说了,人虽老,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
甚至还让李明达记得交待程三郎,去年年底寄去的那茄汁沙丁鱼和茄汗小黄鱼相当的美味又开胃。
就是数量太少,让程三郎记得再多搞点,再有就是,程三郎之前送回去的花生米实在是太少,怎么也得整上三五百斤回来,不然很容易吃光。
不过李明达虽然在信中如爷爷的愿叮嘱了程三郎,但是这位慧质兰心的公主殿下又提醒了程三郎。
爷爷很喜欢拿花生米下酒,所以希望夫君莫要听爷爷的,想个理由,少送点给皇爷李渊。
看着娘子李明达还有武媚娘给自己寄来的家书,程三郎的脸上,满满的尽上笑容。
即使前边不远处的李德奖、房二郎与那秦怀道在那里啪啪啪的甩着竹牌,也打扰不到他此刻收到家书的美好心情。
看了二位娘子的家书之后,亲爹的家书,充满着浓烈的程家风格。
信中先是对程三郎在外建功立业,狠狠地夸奖了一番,然后就是希望程三郎少胡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倘若有哪个长辈敢欺负你小子,暂且忍耐,写信给爹,回头爹帮你出头你报复回来云云……
至于娘亲也是絮叨了一通,家长里短的那些关怀,看得程三郎眼眶发热。
缓缓地收到了这些家书,程三郎抬起了头来,不禁有些唏嘘,此刻无比地思念着那个温暖而又温馨的家。
自己出来这一趟,已经太久太久,不过好在,陛下这边也已经做好了决策。
只要搞定了那如今已然军心士气全无,损失惨重的高句丽后,就会班师还朝。
至于那百济,自然会留着对方苟且残喘,反正百济已然四面皆敌的情况下,除了自己抱着自己瑟瑟发抖,再无其他出路。
到了那个时候,大唐想要拿下他,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时间问题。
对于这样的结果,程三郎自然是恨不得举起双手双脚表示完全赞同。
毕竟新罗是大唐的属国,大唐出兵的理由,正是因为新罗被百济和高句丽欺压侵略。
如今一口气就将那百济和高句丽给搞了去,新罗臣民回归故土,大唐还真没有阻止对方的理由,甚至还要帮忙。
大唐乃是天下宗主,公平公正公开,一举一动,天下诸蕃万国都在盯着。
可百济未灭,新罗旧土仍旧被百济所据,这还真亏得当时那高句丽被大唐进攻之时,因为缺粮。
所以与百济相约伐新之时,就约定好,所有新罗粮食尽归于高句丽,而土地人口归于百济。
这导致了大唐占据的只是高句丽旧土,新罗只能继续蹲在那库衣岛望穿秋水。
百济被灭的时间拖延得越久,新罗想要回归半岛搞事情的可能性就越低。
另外就是,虽然元旦已经过去,可是现如今的辽东地区的气温,仍旧维持在零度以下。
但是,逐渐回暖的天气,让所有人都庆幸地松了一口气。
特别是程三郎这位大唐辽东州都督,今年的严冬,整个辽东州百姓还有那二十多万的战俘。
没有一人是因为在严寒的侵袭之下,倒在了饥寒交迫之中。
哪怕是那二十多万战俘,也都是人人一件军大衣,他们的战俘营早就已经升级换代。
全是一水的用空心砖建设起来的房舍,虽然他们只能住在大通铺里边,可至少那也是有铁炉子,有火炕的大通铺。
而且,为了保证所有辽东军民的饮食均衡,去年试种成功,可以地窑中存储的大白菜之外。
还有萝卜,胡萝卜以及南瓜、蕃茄酱、辣椒、花生、土豆、大葱等等让辽东军民在漫长的寒冬里边,保证着良好的荤素搭配。
再加上,程三郎这位不世出的西南菜系天才,根据自己所知晓以及品尝到过的后世东北菜。
亦在辽东推广了许多简单易学,又营养丰富,十分适口的东北菜。
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酸菜白肉等等。
另外就是,如今汉唐商行试销的泡菜,亦是深得一干辽东百姓们的喜爱。
只不过由于辣椒要留种,所以,程三郎这边也只是少量的试制,就是想看看当地百姓是否适口。
总而言之,程三郎的行事风格,在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眼中看起来似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
但实际上,程三郎自己比谁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再加上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或者应该说,自己过往的学习和眼界,造就了自己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明白,如何经营好辽东这片沃土。
此刻,王玄策满脸涨红地快步从屋外走了进来。“都督,都督!”
“玄策兄,可是有什么大喜之事?”程三郎笑眯眯地站起了身来,朝着王玄策问道。
“都督,大喜,我们在建安城南试种的一千亩冬小麦,全部都安然地渡过了这个严冬。”
第3021章 准备领军离开辽东的大唐天子……
“如今长势颇为旺盛,按照那些管理这片冬小麦的农官所言。
预计其收获时间,怕是四到五月间,就可收获,与那幽州一带当无太多差别。”
听到了王玄策这番话,就连那几个正在打牌的人也支愣起了耳朵。
程三郎不禁面露喜色,剑眉一扬。
“好好好,那可真是太好了,若是冬小麦能够按时丰收,接下来,那就是轮作玉米或者是花生。”
“辽东居然也能种冬小麦?处弼兄,不会是什么新品种吧?”
那边的房俊亦是满脸错愕地扔掉了手中的烂牌站起了身来。
王玄策朝着房俊解释了一句道。
“回房将军,并非是什么新品种,而是我大唐北方常种的冬小麦。
而且这些麦种,就是从幽州运送过来的到辽东建安种植的。”
李德奖有些不乐意地把手中的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