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世家- 第1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没来得及好好地享受享受,就要应付这个大问题,毕竟新罗是被灭国,而非战败。
  手中那大量的战俘该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全宰了,明显太过浪费。
  可是也不能放了,毕竟那帮新罗降兵,若是释归乡野,那已经逃掉的新罗国君臣万一又暗戳戳地溜达回来。
  怂恿他们举起刀枪,到时候,那又得让百济勇士付出大量的鲜血和性命,才能够镇压下去。
  就在扶余义慈为此而忧心忡忡,左右为难的当口,就听到了侍卫禀报,大佐平沙吒千福奉召前来求见。
  扶余义慈顿时精神一振,抬手示意让沙吒千福入内议事。
  沙吒千福的官职是大佐平,此职乃百济一品官名,乃国之帅也。也就是说,这个官职相当于是宰相兼领天下兵马大元帅。
  算得上是扶余义慈这位百济王身边最重要的臣子,大佐平在扶余义慈亲率大军攻伐新罗期间,负责百济的内部军政,足见其深得扶余义慈的信任。
  此刻,这位须发斑白的沙吒千福入殿之后,朝着那扶余义慈一礼,这才沉声言道。
  “臣参见大王,不知大王召臣前来,有何吩咐?”
  “沙吒卿快快请起,请卿入宫,还不是因为如何处置我百济新占之地的诸多琐事。”
  “事虽繁琐,却又不得不慎……”
  “大王所言极是,如今我百济与那高句丽已瓜分了新罗,可是,大王不仅得防范新罗国死灰复燃。更要防范那高句丽……”
  扶余义慈亦是一叹,抚了抚发紧的眉心唏嘘道。
  “嗯,此事本王明白,高句丽势大,对于我百济而言,也绝非好事。”
  但是那新罗不得不灭,灭了新罗,好歹百济与那高句丽同在一条船上,也算是互帮互助。
  可是,倘若大唐对于半岛的压力一旦消失,扶余义慈也不敢保证,那高句丽,能不能忍得住不向百济动手。
  而今之百济,已失去了昔日的强援倭国,孤身相抗那高句丽,怕是……
  ……
  “罢了,且先渡过眼前的难关再说,今日本王召卿前来,主要还是那些战俘该当如何处置……”
  “我百济俘获的新罗战俘可是不少,可是那高句丽与我联军攻伐新罗之时,就已经事先约定,新罗诸城所储之粮草,几乎为高句丽掳尽。
  如今严冬已至,新罗之地的百姓,亦需要大量的粮草,以渡寒冬,还有那些战俘……处置稍有秒慎,怕是必生祸乱。”
  看到扶余义慈那副眉头紧锁的模样,沙吒千福清了清嗓子道。
  “大王,这个问题,在大王还都之前,臣也一直在苦思良策,却也难有办法,不过幸好……”
  “幸好什么?”
  “幸好如今,总算是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解决我百济所拘之新罗战俘问题,又还能够顺便解决粮食不足之危。”
  扶余义慈看到跟前的沙吒千福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不禁坐直了身躯。
  “卿既有良策,快快道来。”
  ……
  “就在昨日,那汉唐商行的薛掌柜找到了臣,提出了一个战俘换取粮食的交易条件。”
  “汉唐商行?战俘换粮食?”扶余义慈满脸懵逼地看着沙吒千福,愣了一息这才抛出了心中疑问。
  “那汉唐商行不是唐国人的商行吗?为何会想着这么做,这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好处?”
  “大王,那汉唐商行是唐国的商行没错,大王想必也该知晓那汉唐商行的背后,可是一帮大唐的权贵。”
  “臣当时也十分好奇,亲自询问了那位顾掌柜。”
  “那位顾掌柜有言,他们是生意人,只要是有钱赚的买卖,他们都做,都敢做。”
  “而今我百济缺粮,这个消息,自然也瞒不过他们,而他们汉唐商行产业甚多。缺乏大量的劳力,男子可以去进行耕作和开矿,女子可以纺纱织布,就算是小儿,也可以放牧牛羊……”
  “若是我百济不愿意贩卖那些战俘给他们,那么也没关系,只不过,我百济想要粮食,那就需要付出大量的财货……”
  “……”扶余义慈可劲地砸巴着嘴,这汉唐商行的实力,他自然也很清楚。
  而且后台硬得无比,昔日倭国上,这贪婪的汉唐商行,不光跟倭国做生意,更与那倭岛诸豪族交道。
  甚至他还听闻,之所以倭国跟诸豪族作战,就是因为那些豪族手中有矿,正在跟汉唐商行合作搞开发,赚得钵满盆满,不愿意交给倭国朝廷。
  一思及此,扶余义慈忍不住磨了磨牙嘟囔了句。“这帮子贪婪无度,没有底线的唐国商贾……”
  “大王……”
  “本王知道,那汉唐商行的那个什么掌柜,可有跟你说过,一名战俘,能够换取多少粮草?”
  “汉唐商行的顾掌柜有言,一名成年男丁,可换大米十石,若是老弱妇孺,可换五石。”
  “一个成年男丁,居然才十石?”扶余义慈直接不乐意了,那可是一个大活人,怎么才值十石。
  “……”


第2918章 粮食换战俘生意敲定了……
  听到了自家大王脱口而出的抱怨,沙吒千福心中暗松了口气,看来大王想必也已经心动了。
  毕竟卖掉那些有可能会成为不安定因素的新罗战俘,换取来的却是大批可以用来安抚新占之地民心的粮食。
  有了粮食,才可以让那些百姓安心地呆在家中,渡过这个寒冷的冬季。
  这十分利于百济国以最短的时间,控制住新占之地的人口和民心。杜绝因为新罗国流亡政府对这些昔日新罗百姓的蛊惑与怂恿。
  重要的是,那位顾掌柜送给自己的那些丰厚礼物,自己也能够收的心安理得。
  话说回来,自己家族的那些子侄,也有不少在这一次的灭新之战中立下了功勋,亦俘获了不少的新罗战俘。
  只要大王点下了脑袋,那么沙氏一族,也能够从这其中谋利不少。
  “那汉唐商行给出的价格,实在太低了,哪怕是本王向那汉唐商行提供十万战俘,所获之粮食不过百万石,何况哪有那么多的战俘给他们……”
  “卿,这个重任,只有交托于你,不论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务必要筹措出至少一百万石的粮食。”
  “要知道新占之地,不止要熬过这个寒冬,更需要有体力去进行来年的春耕,一直到坚持到秋收,怕是才能够缓解粮荒。”
  “没有一百万石,最终也需要八十万石,另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汉唐商行出品的棉布……”
  随着那扶余义慈的嘴皮子动弹,那沙吒千福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大王,这么多的物资,就凭咱们手中所获的那些战俘,怕是……”
  “本王只需要结果,至于战俘能不能换到足够的物资,那就只能有劳卿再想想其他办法了。”
  “……还请大王明示。”听到了这句强人所难的要求,沙吒千福犹豫了半天,最终觉得自己还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足足两柱香之后,沙吒千福这才告辞离开了王宫,朝着身边的心腹亲随吩咐了几句之后,便快马朝着自己的府邸赶去。
  ……
  等到沙吒千福回到了府邸没过多久,就有下人前来禀报,那汉唐商行的顾掌柜已然入府。
  “哈哈,来来来,顾大掌柜,快快请坐下吧。”
  “见过大佐平,小人见大佐平神清气爽,红光满面,莫不是有什么大喜之事?”
  “顾大掌柜你可就猜错了,只不过是老夫不负顾大掌柜之请托,将那粮食换战俘之策献予我家大王。”
  “我家大王虽然觉得此策甚好,不过,顾大掌柜你给出来的价格,着实太低了些……”
  顾掌柜听得此言,心中亦是一松,旋及呵呵一乐。
  “大佐平此言差矣,我汉唐商行做生意最讲究一个买卖公平,而且我们也在报价之前经过了估算,那些新罗战俘留于百济,对于目前之百济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况且,还徒耗百济钱粮,若是转手于我汉唐商行,非但百济不需要再耗钱粮,反倒能够获得大量的物资,用于新占之地的抚政安民,这等利好……”
  看到这位顾大掌柜丝毫不松口,沙吒千福纠结半天,却发现,百济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捏汉唐商行的。
  也就是说做这门生意的主动权完全在那汉唐商行的手中,可问题是,自家大王的要求,也是需要满足。
  最终沙吒千福大腿一拍,径直将自己的顾虑陈述了出来。反正就是那话,自家大王需要的那些,不能少。
  而且自家大王那杀伐果决的性子,倘若你们汉唐商行不进行让步,很有可能一拍两散。
  “……顾大掌柜,老夫绝非是在要挟你,只是如今我百济的确艰难。
  所以,只要汉唐商行能够满足我百济的这些物资要求,除了那些战俘,倒还有个办法,可以向汉唐商行提供……”
  顾大掌柜呆愣愣地看着这位小声嘀嘀咕咕的百济大佬,内心不禁有些唏嘘。
  果然,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这些小国寡民,很容易就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好在如此大唐强盛,威震天下,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这实乃是身为唐人的幸运。
  等到那沙吒千福说完,顾大掌柜大手一摆,开始进入到了讨价还价的环节。
  “既然大佐平以诚待我,小人也是个痛快人,那这样,一个成年男丁,按十二石,或者是八匹白叠布,而老弱妇孺一人八石,或是五匹白叠布……”
  “不管大佐平弄来多少,我汉唐商行都是这个价。”
  “不不不,一个成年男丁,能够为你们汉唐商行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肯定远远超这个价值,老夫以为,一个成年男丁,换二十石,或者是十五匹白叠布……”
  “这怎么可能,我们汉唐商行做的可是生意,而且想要把这帮不听话的壮丁经由海上运送,这可是要花费大风险的……”
  ……
  大佐平的府邸中,灯火彻夜通明,顾大掌柜跟那沙吒千福,生生地熬了整整一夜。
  甚至顾大掌柜不得不从那汉唐商行招来了几个帐房,噼里啪啦地算盘打了一整夜,这才将那双方之间的交易事宜初步敲定了下来。
  顶着一双发黑的眼圈,晃晃悠悠地走出了那大佐平的府邸,顾大掌柜觉得昨天是他做过地最艰难的一桩生意。
  看来这百济大佬,也很有精明商贾的潜质。
  “走,赶紧回商行里,务必要尽快将这个消息传递到登州,让程三公子知晓咱们已经把事给办妥了。”
  一行虽然整夜未眠,顶着黑眼圈,但是却很有精神的汉唐商行众人匆匆回到商行之后不大会的功夫。
  就有信鸽迎着那凛冽的寒风,振翅而去。
  只要程三郎他们收到了消息,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大批的汉唐商行的海船,乘载着早就已经屯积在胶州湾的大量粮食,出现在那百济的沿海。
  胶州湾,也就是后世的青岛所在,只不过在这个时代,还只能算作是小渔村,连唱个渔人码头的吟游诗人都没有的那种非著名港口。


第2919章 散居于一片空旷平原上的殷商遗民部落
  但问题是在大唐开始对付高句丽诸国开始,程三郎又怎么可能不把心思,落在了这在后世闻名于世的天然良港上。
  所以,汉唐商行乐意在那胶州湾建设大型港口和码头,胶州的官员自然是乐见其成。
  毕竟胶州若是因此港而变得繁荣富饶,他们这些官员也是有功的。
  而就在入冬之前,这胶州港的库房里边,早就已经屯积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的粮食还有数十万匹白叠布。
  除了这里,耽罗岛上也同样屯积着超过百万石的粮食和数十万匹白叠布。
  至于为什么,呵呵,当然是做生意,之前在用经济手段暗算高句丽的时候,粮食就是最优秀的武器。
  未来,还会有大量的粮食,从那交趾向着这边进行贩运。
  以便能够从这里的诸从蛮夷之手中,获取许多当地特有的物资。
  粮食和布匹,在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经济武器,根据之前汉唐商行与那扶桑岛诸国之间的协议。
  每年需要向扶桑岛十一国提供接近两百万石的粮食,好在,对于掌握着交趾产粮区,以及跟林邑国权臣关系极好的汉唐商行。
  如果想要摧毁大唐周边诸国的粮食价格,只需要筹备一年的时间,汉唐商行甚至可以动用近千万石的粮食来打价格战。
  没办法,掌握了后世著名大米产地,又懂得三季稻栽培技术,粮食产量就是那么的豪横。
  好在程三郎很清楚,粮食产量万万不能搞太多了,不然,谷贱伤农,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
  后世为什么许多的国家与政府要不停的补贴农业,为的就是能够保证和维持农业的积极性。
  粮食安全,只有握在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