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没有搭理这两个小辈在跟前叽叽歪歪,此刻他已经全然被程三郎想出来的这些歪招损招所吸引。
不对,应该说,他这些招数,从很大程度上,将那些庸碌之辈,给拦阻在了科举门外。
给了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士,一个公平,公正的科举环境。
“好,好啊……贤婿来,老夫今日敬你一杯。”
李世民拍了拍大腿,端起了自己的酒杯,大步来到了程三郎跟前。
“小婿谢过丈人赐饮,小婿就先干为敬。”
程处弼恭敬地双手端起了酒杯,跟老丈人碰了一个,仰起脖子一口抽干。
李世民又朝着李恪举杯示意,然后全都将杯中美酒尽饮。
……
舒爽地抚着长须,李世民眉舒目展,露出了一个甚是得意的笑容。
今日不错,相当不错,既失而复得了一位难得的大才,而程三郎这位爱婿给出来的这些巧妙招数,更是意外之喜。
“等到明年春天科举之时,老夫已经能够看到,大批的乡野遗才,为朝廷所用。”
“小婿(孩儿)恭喜丈人(父亲)。”
两个小辈又开始了一场逢迎拍马之旅,大唐天子心情正好,悠然受拍。
美滋滋地又接着搞了几杯之后,李世民这才抚着长须,满脸欣慰地朝着程三郎道。
“贤婿啊,你觉得,我大唐的科举制度,可还有什么遗漏与不足之处,你只管说来。”
“这……”程处弼摸了摸鼻子,觉得这倒是个好机会,可以用一招,拿来恶心一下某位位高权重,看太子不顺眼的国舅爷。
李世民看到眼珠乱转的程三郎,只当这位爱婿在思量科举制度的遗漏与不足。
甚是大气地一摆手。“贤婿莫要有什么顾虑,你只管说来,今日就算是你说错什么,老夫也不会责怪于你。”
“既然丈人都这么说了,小婿若是再不献丑,实在说不过去。”
程处弼又往自己的嗓子眼里边灌了一杯酒,意犹未尽地砸了砸嘴。
“小婿觉得,吏部不该负责科举。”
“……”
第2601章 比诗书传家的老程家来拉这个仇,更显妥帖
一旁的李恪生生被处弼兄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给惊得瞪圆了眼珠子。
咋的,处弼兄你这是看不下我爹用漫长的时间憋大招。决定主动出击,向我那位便宜舅舅插刀子了?
李世民脸上那慈祥而又宽厚的笑容渐渐地僵硬,程三郎这话,实在是让他措不及防。
李世民看着表情显得十分坦荡的程三郎,心生疑惑,毕竟这小子虽然心眼不大,但是向来都是直接报仇,绝对不会拖到隔夜。
当面作诗怼过长孙无忌,给长孙无忌治暗疾的时候暗戳戳的搞事情。
而现在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着实让人倍感意外。
“你且说来听听,最好你的理由能说服老夫。”
程处弼深吸了一口气,沉声分析起了自己敢于说出这句话的理由。
“丈人,吏部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
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可以说吏部其权责之重,本就为六部之首。而将科举也尽于吏部之手……”
吏部的权利极大,就是因为他主掌着官员的升降、任免以及考核等等。
可以说,吏部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而科举制度,乃是朝廷十分重视,未来会更加重视的选拔人才手段。
可是这种在未来,必定会成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
却是交给了吏部下面的考功司,并且由派了一位从六品上的考功员外郎来负责一个王朝的科举。
“此乃是一国之大政,上至天子,下至黎庶都份外关注紧要之事,可是却仅仅只用了吏部一司负担。”
“如此一来,天下才智之士,会觉得朝廷对于科举的重视程度不够。”
“另外,吏部原本就负责官员铨选,而就连科举之权,亦操于其手,完全就等于是吏部既当裁判又当监督者。”
“所以,小婿觉得,这也是除了科举本身的漏洞之外的另外一个小瑕疵。”
李世民打量着程三郎,哪怕是这小子,说的话不怎么好听,但还真让人觉得极有道理。
脑海里边,闪过了那日,长孙无忌表情平静而又从容地在那里侃侃而言,给予了那王玄策致命一击。
而自己,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最终下定了决心,没有在宗庙献俘之前,先行与王玄策会面。
“贤婿之言,确有几分道理,好好好,今日之事,出你之口,入我父子之耳。明白吗?”
看到老丈人投来的目光,程处弼脑袋点得飞快,懂懂懂,怎么能不懂。
再说了,这种得罪人的功劳,自己也不乐意要,哪怕是自己不怕别人戳脊梁骨,但是也犯不着继续拉世家大族的仇恨值。
由着大唐皇帝陛下来拉,远远比诗书传家的老程家来拉这个仇恨,更显妥帖。
李世民坐在那里,继续饮酒,时不时看一眼程三郎,似乎有什么悬而未决的疑难之事。
看得程三郎啃骨头都不清静,只能放慢自己的动作,看看老丈人是不是又有什么吩咐。
可最终,李世民啥也没啥,拍屁股回宫而去,留下程三郎与李恪继续在这里吃吃喝喝。
李世民坐在马车中,离开那牡丹亭酒楼不远,就撩开了车帘吩咐道。
“速召绣衣使入宫,朕有要务议之。”
马车继续晃晃悠悠的前行,只是随行的大内侍卫少了一人……
……
“看出来了没有?”程处弼回到了雅间坐下之后,抄起了骨头,继续啃着,一面嘟囔出声。
“嗯,小弟看出来了,我爹,怕真如处弼兄你所说的一般,怕是正在筹划着什么。”
说到了这,李恪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爹做事,向来都是雷厉风行,决不会拖泥带水。”
“可是如今,居然将事情压下,而且丝毫没有动静,这实在太不符合常理了。”
“是啊,而且你大哥怕是用不了多久,就要东巡,他能够离开这总让人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洛阳,远避于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说到了这,程处弼抬起了眼皮,看了一眼那继续埋头对付美食的李恪。
程三郎隐隐觉得,老丈人的大招,怕是针对世家大族,不然,没必要把太子殿下也给支开。
而且是先绕山东之后就要进赴江南,并且还要派出亲爹程大将军贴身保护。
历史上,好像老丈人快要过世之前,为了保证那个历史时空的太子李治能够安然继位。
就曾经委任亲爹程咬金负责皇宫大内安危,能够获得这样的信任,足以得见,亲爹对于大唐的忠诚,以及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就他所知,那个历史时空的太子,现如今的晋王殿下可是与长孙无忌走得很近,而今又迎娶了那太原王氏之女为妻。
程处弼的表情陡然一变,难难道令陛下犹豫不决,甚是迟疑的原因,跟那位嘤嘤怪有干系不成?
……
“什么意思?”长孙无忌陡然抬起了头来,看向那位考功司员外郎。
这位员外郎显得有些战战兢兢地朝着长孙无礼小声地道。
“昨日,陛下遣人特来搜检近三年常科中举的试卷,下官不敢阻拦,只能由着他们将试卷尽取之。”
听到了须发花白的考功司萧员外郎这番话,长孙无忌淡然一笑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道。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陛下乃是君,又重视为天下贤才,这么做,兴许是朝中缺人,你且下去吧……”
看到这位位高权重的顶上司并没有想要怪罪自己的意思,萧员外郎暗松了口气,可是他又有些担心那些试卷。
可是看到长孙无忌已经埋下了头,正在忙碌公务,只得朝着长孙吏部恭敬一礼后,悄然地退出了公房。
就在那萧员外郎离开了公房之后,提着只毛笔,却连一笔也没落下去的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将手中的笔又缓缓地撂回到了笔架上。
沉吟子半响,长孙无忌最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召来了亲随,暗中地吩咐了几句。
看到了亲随面沉如水地快步出了公房,长孙无忌就这么安静地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第2602章 卿等为何不发一言?
足足一刻钟后,那位心腹亲随这才气喘吁吁地快步赶了回来,小声地朝着长孙无忌禀报道。
“老爷,小人已经查验过,那份考功名册仍旧在库中。”
“嗯……好,你且下去吧。”
长孙无忌古井无波地摆了摆手,等到心腹亲随离开之后,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浊气。
看来,陛下并未怀疑自己,兴许是觉得这几年,科举所取之士世家大族子弟有些多了吧?
长孙无忌抚着长须,目光闪烁不定,陛下这么做,是在对自己表示录用了太多世家大族子弟的警告?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重视科举取士,这才想要看看这三年来的所取的才俊之士的文章。
长孙无忌思量了许久,最终吐了一口浊气,罢了,既然猜测不透陛下的用意,那就且先等上一等。
李世民缓缓在文成殿中踱步,手中拿着几份试卷,全都是被录取的举子的试卷。
但是这几份试卷,每一份都显得那样的平平无奇,可以说毫无可取之处。
可是他们偏偏就被取中了,而且李世民只看了他们的姓名,就明白了他们被取中的原因。
考功员外郎,不过一区区从六品上的中下层官员,他能够抗得住什么压力?
不论是上司,又或者是来自那些世家大族的压力,随便哪个,都能够让他乖乖的俯首听从。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承认,程三郎那小子说的还真没错。
既然大唐决定要将科举取士成为天下读书人进入官场的主流渠道,首先,就需要拔高科举取士的地位。
思量了许久之后,李世民这才缓步来到了那一直侍立于殿中的绣衣使跟前,嫌弃地将那几张庸碌之才的试卷递到了他手中吩咐道。
“去给朕查一查,这几人吏部铨选可过,倘若过了,如今官居何职。”
一直十分沉静的绣衣使凛然遵命。
……
“陛下突然召我等前来所为何事?”文成殿外,禇遂良与几位同僚正在小声地议论。
不过处,一帮糙老爷们也在小声地嘀嘀咕咕,都纷纷在小声地猜测着。
陛下弄出这么个阵仗,难不成是哪里出了什么大事情不成?
好在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赵昆从殿内步出,朝着为首的房玄龄一礼。
一干大唐重臣鱼贯而入,很快就看到了立身于文成殿中的大唐天子。
“诸卿且坐,今日朕召诸卿前来,是有几件事情,需要交待。”
“第一件事情,太子东巡之事,诸事已经筹办得差不多了,朕准备让太子于下月初离京东巡,诸卿以为如何?”
大伙刚刚坐定,就听到了陛下抛出了这件大事出来,都不禁有些错愕。
不过好在之前就已经商讨过这件大事,所以一干臣工自然也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程卿。”李世民目光一转,落在了程咬金的身上。
就见这位虎背熊腰的朝堂第一恶霸拔身而起,立于殿中。
“太子代朕巡狩山东、江南诸道州,事关重大,卿为太子太保,率左屯卫兵马随行……”
所有人都齐刷刷地把目光落在了程咬金身上,这位朝堂恶霸奉陛下之命保护太子殿下,这倒也算得上是日常操作。
毕竟陛下对于程家人的信任,大家都很清楚。
而且程氏一门,亦出于山东东阿之地,程咬金对于山东之地,十分熟悉。
而且这个恶货不但是军中骁将,而且向来粗中有细,由他去保卫太子殿下,可是真要比那些真糙老爷们要强过太多。
等到程咬金退回自己的位置坐定之后,李世民目光一转,扫过一干重臣,这才又缓缓开口道。
“再有数月,又到了为国家取士的大日子。
我大唐经过多年的休生养息,天下读书之人日益渐长,然,所取之才俊仍有不足。
朕思来想去,必定是与我大唐科举之制延续于前朝,未有变革有很大的干系……”
此言一出,一干文武全都心头一跳,原本还在小声窃窃私语者,也全都悄然收声,支愣起了耳朵。
陛下的意思说得也很直白,那就是,作为朝廷,应该尽纳天下贤才。
但是现如今,却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憾。
“这些日子朕日思夜想,总算是有了一些关于科举之制的改良弊端之法,诸卿可先传阅。”
一旁的宦官,将案几上的一张稿纸,递给了百官之首的房玄龄。
这才只扫了两眼,房玄龄就不禁眉头一跳,有些错愕地看向了陛下,又看向这张写满了飞白体的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