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世家- 第1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算是他真的心软,想要放过自己,但问题是,他身边的近臣,又怎么敢让自己继续在这朝堂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最简单,也是最干脆利落的方式,就像当初陛下处置那些隐太子的心腹一般。
  杀一部份,贬一部份,笼络一部份……
  而自己,肯定不会在被笼络的那部份人名单里边。
  太子最信任的,怕就是那位三番五次求下其一家性命,甚至是救下其前程的程三郎。
  而程三郎这小子,绝非善类,偏偏在陛下,在太子眼里,却是极其难得,并且十分好用的肱股之臣。
  “来人,去唤管家来一趟……”长孙无忌枯坐了足足两刻钟之后,这才缓缓开口。
  一直静静立身于书房门外的心腹答应了一声之后,便快步而去。
  而长孙无忌,则抄起了一支紫毫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时而又涂抹掉,如此反复不已。
  直到那位管家来到了书房之后,长孙无忌将那两张涂改得面目全非的张纸,凑到了灯火前,由着纸张燃起……
  火光,将长孙无忌的脸色,映照得忽明忽暗。


第2505章 雉奴,你可是遇上了什么为难之事?
  “德芳兄(郑元寿字),依你之见,那赵公可愿意与我等联手?”
  马车之中,王揆抚着长须,朝着那已然心力憔悴,正在闭目养神的郑元寿问道。
  “这可说不好,咱们这位赵国公,一向深藏不露,这些年来,一直都看似低调。”
  “可实际你,你我都应该知晓,当年魏王殿下,这位可是在背后出了不少的力。”
  “还不就是因为咱们那位太子殿下,不乐意受其挟制,惹恼了这位掌控欲极强的赵国公。”
  “而且老夫笃定,太子肯定知晓。不然,何以这些年来,与这位国舅爷一直都保持着不远不远的距离。”
  “而赵国公自打那魏王失宠,降为东莱郡王之后,便已然将目光落在了你那孙女婿身上。”
  “想来,赵国公对那太子走上那个位置,也是很不甘愿的,只不过,赵国公行事向来求稳,最喜欢借势而为。”
  郑元寿眯着两眼,慢悠悠地分析道,作为一位历时两朝为官的老司机。
  能得到两代天子的重用,并且还被当今陛下赞喻为大唐的苏武,张骞。足见其机敏、谋略。
  那王揆听得频频颔首,眼珠子转了半天,内心已然有了决断。
  “多谢德芳兄为某解惑,看来,此事,需要咱们先动起来。”
  “不错,老夫也是这般想法……”
  郑元寿坐直了身躯,凑近到了王揆耳边,开始小声地叮嘱起来。
  马车,继续晃晃悠悠地前行,周围的那些王、郑二人的亲随与护卫们警惕地张望着周围,似乎生怕二人的交谈,传出车外一般。
  ……
  太子殿下回到了洛阳,归位于东宫,对于洛阳百姓而言,也就只是热闹热闹。
  但是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则代表着从长安迁都洛阳的工作,已然告一段落。
  关中之地,对于大唐而言,仍旧是十分重要的地区,既是财税的重地,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不过,随着迁都大计开始,到太子殿下来到洛阳。
  长安,或者说整个关中的人口,正在向着洛阳地区一直保持着流动态势。
  光是那些与达官勋贵有关联的百姓与各行各业人口数目,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目。
  光是从大唐天子下令迁都,开始启动之后的三个月后,长安城的人口数目,直接就减少了五分之一。
  至太子殿下归位于洛阳,长安的人口数目,已然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左右。
  让原本显得过于拥挤的长安城,似乎也能喘上一口气。
  再加上,诸牧监的迁出,大规模的马匹迁徙出,亦减少了对于关中植被的规模化破坏。
  更令人讶然的在于,也不知道是老天爷给面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关中今年遭遇的灾害,是前面五年平均数的一半左右,而且随着大规模的人口牲畜的流出。
  今年的关中,关中各州县中,预计能够有三分之一的地方能够留下一定的余粮进入官仓。
  剩下的地方,需要朝廷调拔的粮食,只占到了往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
  而大唐在去岁,向关中输送了一百万石的粮食,去岁末尚结余七十万石。
  今年入冬以后,仍旧还有近四十万石留存,再加上地方上官仓的余粮增长了近十五万石。
  一来一去,已然渐渐地接近于持平。这个消息,对于大唐朝廷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喜之事。
  而原本还有一些对于迁都尚有疑虑和报怨的杂音,也都被这利好消息给统统淹没掉。
  要知道,就在大唐北征薛延陀当年,共计耗用人力十五万,征调船只近千,共向关中运粮三百万石。
  为了运送这么多的粮食,光是折损的牛马,就以千数计,更别提一路的损耗,更是触目惊心。
  而随着陛下与文武百官不再进入关中之后,向关中输送的粮食直接腰斩式地下降。
  而今年,更是因为关中尚有数十万石余粮,加之关中遭灾渐少,并没有输粮入关中。
  能够生活在富足,而又交通水运都极其便利的河洛之地,以此为政治中心。
  这里,也更利于大唐统御天下,而且交通十分便利,也很利于大唐精锐机动。
  总而言之,从地理环境,以及从朝廷的财赋支出等层面而言,迁都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
  “……这也就是说,等到明年,春夏之交,我们就大致可以确定,是否再需要向关中输粮。”
  随着马周此言定论,李世民亦是心情十分愉悦地抚着颔首而言。
  而太子李承乾,此刻就恭敬地坐在一旁,听着父皇在这里与重臣们商议政务。
  时不时,父皇还会询问一下自己的意见,这让太子李承乾有些诚惶诚恐,但又有着极大的受重视感。
  毕竟,自己一家几口人,被撂在那长安那么长的时间,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坐冷板凳。
  好在诸事已定,自己这位太子殿下,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政治舞台。
  ……
  君臣的心情都十分的愉悦,毕竟迁都之后,带来的是好事情,而非是坏事。
  这既对天下百姓有了交待,同时也将那些非议之声给压制了下去,当然开心。
  看着那一干重臣们纷纷起身行礼告辞,而李承乾又稍坐了一会之后,这才起身,去给长孙皇后请安。
  李世民则安逸地坐在案几后边,呷着茶汤,寻思着自己是先假寐一会,还是先处置公务。
  就在这个时候,就听得殿外传来了说话声,不大会的功夫,就有宦官禀报,晋王李治求见。
  很快,李世民就看到了那乖巧懂事又孝顺的晋王李治步入了文成殿内,招呼着李治来到了跟前坐下之后。
  父子二人聊了一会,李世民就觉得有些不太对,这位年轻的九郎,既便是在笑的时候,眉宇之间,似乎都裹着一团愁云。
  “雉奴,你这是怎么了,可是遇上了什么为难之事?”
  “父亲,孩儿没什么事。”李治愣了下旋及赶紧连连摇头辩解道。
  “呵呵……你这孩子,怎么,你觉得你能瞒得过为父不成?说吧,到底有什么事情。”
  “难道这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为父帮你解决不了?”
  听到了这话,李治用力地抿了抿嘴,眼眶渐渐地泛红起来。


第2506章 好歹也是一起在东宫打过竹牌的好朋友
  李治的表情,让李世民一脸的错愕。“雉奴,你这是……”
  “父亲,孩儿业已成年,如今,也已经在你和母亲的操劳之下,迎娶了妻子。”
  “孩儿能得良配,心中甚是欢喜。可是却也知晓,自己日后,能够陪伴在父亲和母亲身边的日子,怕是不太会长久……”
  “……”李世民看着这位已然泪水滴落,语带哽咽的九郎李治,满脸心疼。
  “好了好了,你说的都是什么,为父和你母亲,也希望你能够长留于洛阳。”
  “可是父亲,孩儿成年,若不……”
  哽咽的李治就感觉到了肩膀上陡然一沉,耳边旋及响起了亲爹李世民那不容置疑的嗓音。
  “此事不必再说,你什么时候归藩,由为父说了算。明白吗?”
  李治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用力地点着脑袋。“孩子明白了,孩儿谢过父亲……”
  李治又坐了一会,稍稍平复了心情之后,跟亲爹道别,去给母亲长孙皇后请安。
  李世民又宽慰了李治两句,这才目送着他离开。
  李世民长长发叹息了一声,抬手揉了揉前额。心里边很清楚,怕是那李治得见太子归洛阳。
  而自己又已经成年,已然成家立业,若是再继续呆在洛阳,必然会受到非议。
  毕竟,六郎李愔、七郎李恽、还有八郎李贞,皆已归藩数载。
  也都是成亲之后,没有多久,就离开的。
  李治有这样的担忧,倒也正常,不过话说回来,李治这个嫡子十分的孝顺,甚得自己与观音婢疼爱。
  而且此子性格向来柔弱,着实让李世民与观音婢都有些舍不得两人所生的幼子离开身边。
  毕竟,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二人一共也就生了三个男丁,老大李承乾,老四李泰,还有就是老九李治。
  而李泰因为过错,而直接被撵到了胶东之地去,至今,李世民都没再见到这个昔日最疼爱的儿子一面。
  李世民仔细地思量了半天,向来以大郎的敦厚,定然也不会对于亲九弟留在洛阳,有什么怨言才是。
  想到此节,李世民没再多想,摆了摆头,清空了思绪,继续处置起了案头上的公务。
  ……
  东宫,此刻一辆低调的马车,正在十数名护卫的簇拥之下,悄然地来到了那东宫的侧门处。
  就在东宫的侧门缓缓打开的时候,太子詹事于志宁一脸气极败坏地撩着前襟终于赶到了这里。
  扯起嗓子吆喝停车,已然穿上了一身便装,正安静如鸡地缩在马车里边的李承乾甚是无可奈何地翻了个白眼。
  只能吩咐马车先停下,于志宁气喘吁吁地赶到了马车旁边,先是恶狠狠地瞪了一眼宁忠。
  宁忠这位太子殿下的心腹宦官表情显得相当的无辜,拿眼神不停地往那马车里斜。
  这个时候,马车的车帘被缓缓地掀开,露出了姿容仪态都十分符合形象的太子殿下的笑脸。
  “原来是于詹事啊,怎么,可是宫中有何事?”
  “殿下,殿下……殿下你这是要去哪儿?”
  于志宁抬手按着因为疾跑而开始疼痛的胃,哭笑不得地看着跟前这位笑得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太子爷。
  “啊……那个,于卿家想必你也知晓,孤初到洛阳,对于洛阳的风土人情并不熟悉。”
  “所以啊,今日总算是没有什么杂务,就想着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于志宁看着说得一本正经的太子殿下,揉着自己的胃,有些牙疼。
  太子殿下你这才来到洛阳才几天的功夫,东宫里边有多少大事情需要你拍板。
  结果你居然暗戳戳地就想要溜出宫去浪,这合适吗?
  但问题是太子殿下这话偏偏真没毛病,于志宁看了一眼旁边那显得有点嬉皮笑脸的宁忠公公。
  罢罢罢,来都来了,自己总不能扶着腰一步一挪的回去。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正好今日臣也无甚事情。殿下意欲深入民间,身边怎可无人相伴,臣就逾越了……请随行左右。”
  “啊,这……”李承乾看到于志宁一副老子死活都要赖在这里的架势,半天都不知道应该说点啥。
  可是一想到宫外还有人等着自己,罢罢罢。
  李承乾只能抹了把脸,笑眯眯地颔首道。“正好,来来来,于卿快快到车中来。”
  于志宁屁股一歪,坐到了车前跟马夫肩并肩。
  “这就不必了,臣就坐在这里就可以了,宁忠公公,还愣着做甚,还不快走?”
  “……”宁忠愕然地看向太子殿下,看到殿下一脸无可奈何地摆手示意之后。
  只能招呼一声,这只十分低调的队伍很快就从那东宫的侧门钻了出去,拐了个方向行不多远,就已然能够看到热闹的街道。
  然后,于志宁就看到了,有几个熟悉的身影,正在街角口的一株参天大树下方在那里洋洋得意的吹牛打屁。
  为首者正是那高大英武的程三郎,旁边还有那位这两年一直都在东宫肩并肩的房二郎,自然也少不了那位跟这哥俩穿同一条裤子的吴王李恪。
  看到了这三只妖蛾子,于志宁的脸色不禁一黑。
  得,休察民情,呵呵……怕不是跟这三个家伙去哪里瞎鸡儿浪吧?
  ……
  “咦,你们看,那好像是于詹事,他怎么也过来了?”
  视线正好对着这边的房二赶紧拿胳膊肘拐了拐身边的处弼兄小声地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