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星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星穹- 第3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这一个月来,这种恭敬变得有些怠慢了。
  董伯予拜倒良久之后,才听到一声懒懒的声音响起:“朕正欲赴九天瑶池之会,与西王母相见,却被老师所扰……军政大事,朕不是一并许与老师了么,老师此来何为?”
  董伯予须眉尽张,却终究没有发怒。
  发怒不解决任何问题,更何况,嬴祝如今模样,董伯予除了怒之外,更多的还是惭愧。
  他此前兴师北伐,自以为高明之计,虽然达到了破坏北方汉江流域秋收的目的,但是,他带领的六万人马,却也尽数折损。这不是随便征召而起的民夫,这是整个南方小朝廷上上下下拼了一口气,这才辛苦攒出的一点家底。在董伯予原先的设想之中,这六万人肯定会有损失,他甚至做好了损失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心理准备,可全军尽墨,这还是出乎他最坏的意料。
  这个消息,也让嬴祝终于泄了一胸中的那口锐气。
  此时南方小朝廷上下都明白,他们只能苟延残喘,除非真正发生天下大变之事,否则少则三两年多则七八年,他们便尽数沦为阶下之囚。在这种情形之下,丧师败北的董伯予,自然就成了众人发泄的对象,什么“董师计可安天下,培了将帅又折军”,什么“董师兵法之高,不让赵括”之类的评论,便是董伯予自己也听到不只一回。
  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之下,嬴祝转而求向神道,在所难免。
  “陛下虽许臣以军国之事,难臣愚钝,若遇大事,终究是需要请陛下亲自定夺。”董伯予道。
  闭着眼睛的嬴祝撩起眼睛,脸上淡淡一笑:“三郡之地,百万之民,有甚大事?”
  董伯予沉声道:“襄阳诸葛瑜受邀于白鹿洞讲学,陛下宜亲往访之。若陛下能得此人相助,臣……愿去辞让贤!”
  董伯予之话传到嬴祝耳中,嬴祝原本睁得不大的眼睛猛然瞪圆了,他看了董伯予好一会儿,这才笑道:“老师未免太过高看此人了,此人当真才华如此?”
  “臣乃儒生,若是天下太平,臣匡辅明君,校正得失,可为一时之贤。但如今天下板荡,虎狼当道,狐鼠同巢,陛下宜用才能之士。诸葛瑜其人,臣曾与其谈论,知其之才,不逊管仲、乐毅。其人不以儒家自居,此诚为憾事,但当此之时,用才不可拘泥,陛下任用此人,至少有三大益处。”
  嬴祝哦了一声:“哪三大益处?”
  “其一,可得一匡济大才;其二,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才若渴之名;其三……此人有助于陛下安抚江南人心。”
  嬴祝眉头顿时一动:“其一其二我倒是明白,其三……却是为何?”
  “诸葛氏并非襄阳本地人氏,其族原在齐郡琅琊,烈武帝时方迁居襄阳。入襄阳之后,其族以联姻、求学之法,与江南本地世家结好。如今三郡本地世家之中,倒有大半,与其非亲即故,但此人又非本地世家之人,故此可以安抚人心。”
  董伯予说的并不是很直接,但嬴祝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
  嬴祝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原来的九姓十一家,这些人在赵和的“苛政”之下,纷纷举族南逃,逃到了他的治下。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钱物,甚至还奉出自己的家兵,自然也就要在嬴祝的手下占据那些要害官位,同时也要在嬴祝控制的地盘中分割利益。而这又损害了江南三郡本土世族的利益,故此双方矛盾重重,只不过九姓十一家势大兵多,故此一直被压制住。可是随着董伯予北伐惨败,九姓十一家的私兵几乎丧尽,再想压制这些江南世族就难了。
  这些江南世族已经蠢蠢欲动,而九姓十一家也恨董伯予败了他们的家当,若此时换诸葛瑜来,确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各方。
  但这样一来,对董伯予就有些不公平了。
  嬴祝终究不是蠢人,就算是蠢人,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他也能够学乖不少了。
  因此他挣扎着站了起来,活动活动有些发麻的脚,然后摇头道:“朕去拜访这位诸葛瑜倒是没有问题,但以其取代董师之事,朕是绝对不会做的!”
  董伯予心中微暖,不过他摇头道:“臣前次北伐,损兵折将,陛下念及旧情,未曾治臣之罪,臣心中甚愧。如今既有合适人选,陛下何必以私情而误公事?”
  “老师不必多说,这诸葛瑜便是再有才能,总不能让他立记就跃居老师之上,此事朕心意已决,最多……最多是在其余事情之上,多予其人礼遇就是。”嬴祝说道。
  不过旋即他就又皱起眉来:“此人是襄阳人,为何不投伪朝,却来奔我?”
  董伯予道:“此事臣倒是略知一二,伪朝权贵,颇有举荐此人者,但此人一向以山野村夫自居,不曾出仕。此次渡江南来,也不是来投陛下,而是江南诸家,因为辩经败于卢、崔二氏,特意邀他来此,欲与卢、崔争锋。”
  这件事情嬴祝倒也知晓,卢、崔二氏便是九姓十一家的成员,他们举族南来,以儒家正统自居。原本三郡大族心有不服,与之辩经却大败亏输,想来输急眼了,这才请了外援。
  想到这里,嬴祝当即道:“他既在白鹿洞讲学,距此不远,董师可遣人相召……”
  “陛下,此不可也。”董伯予苦笑摇头:“此人自视甚高,臣已经遣人相召,却为其人所拒!”
  “此人何意,难道还要老师亲自去请?”嬴祝顿时微怒。
  “以臣愚见,便是臣亲身去请,此人也不会答应臣……欲请此人,唯有陛下亲自前往!”董伯予说到这里,微微一停,他知道嬴祝心性,因此又道:“昔日周文王得姜尚,亲临渭水,于是成八百年王业。今时陛下求贤若渴,亲临书院,必使大秦中兴,留名于青史!”
  嬴祝心中不以为然。
  他知道董伯予已经智穷力竭,因此特别希望出现有能力者相助,但嬴祝却觉得,那个诸葛瑜未必有那么强。
  因此他沉声道:“老师之意,朕已知之,且容朕稍作准备,择吉日启程。”
  他其实只是敷衍董伯予,董伯予对他如此熟悉,自然也明白,只是话都说到这份上,董伯予也只能暂时如此,只待过一二日再劝了。
  他又禀报了几件事情,然后退了下去。却不知他才退下,那边嬴祝便开口问道:“张仙道法精深,可否为朕解惑,朕要不要真的去见这诸葛瑜?”
第四六章、四势之说
  白鹿洞名为洞,实为谷,据说是仁皇帝巡游天下时至此,令人在此放养白鹿,名之为白鹿洞,并请百家于此讲学,故此才扬名于世,隐隐成为长江之南做学问的一处圣地。
  其位置亦在匡庐之中,但美庐在匡庐北麓,白鹿洞则在其南,自美庐前往白鹿洞,还需要辗转绕过匡庐,来回也需要一日的功夫。
  彼时天气渐凉,秋意亦浓,匡庐之上已经多出了几分寒意。嬴祝便决定离开美庐,回到自己的皇宫之中。只不过回程途中,他轻车简从,只带了包括董伯予在内的五十余骑,绕道来到了庐山南麓。
  “陛下此行辛苦。”眼见白鹿洞在望,董伯予稍稍松了口气,不过他知道让嬴祝来此只是第一步,能够将那个诸葛瑜请出才是关键,因此忍不住又嘱咐道:“这位诸葛先生才气纵横,行事不同于凡俗,陛下既来,当礼遇其人,展露诚意,切不可因小不忍而失大才。”
  “朕依老师所言,轻车简从,亲自来此,怎么会因为些许小事而不忍。老师,这可是小瞧朕了。”嬴祝笑着说道。
  董伯予望了他一眼,苦笑道:“臣年迈唠叨,还请陛下勿怪。”
  他自己心里却明白,自己这根本不是年迈唠叨,而是实在对自己侍奉的君王不放心。
  嬴祝其实颇有才略,也能用人,但唯独性情急躁,不能隐忍。他口里说自己是亲自来请诸葛瑜,但以董伯予在朝中的势力,不难明白这是为什么:当日他举荐诸葛瑜之后,嬴祝并未下定决心,甚至还征询来了自蜀地的五斗米道张努。这个向来以妖术迷惑嬴祝的张努,此次却难得地劝谏其听从董伯予的意见,其谏辞也传到了董伯予的耳中。
  “朝中至忠之臣,莫过于董侯,董侯既如此进言,陛下哪怕只为抚慰忠臣之心,亦当从之。况且臣在承天殿观望星相,见文昌南移,此陛下得人才之兆,陛下何不轻车简从,亲往访之,以示诚意?”
  无论这位张努是出于什么目的说了这番话,董伯予都不得不感激他,因为正是这番话,让嬴祝下定了决心。
  为了表示对张努的感激,董伯予决定,在诸葛瑜为正统朝廷所用之后,便要与其联手,将张努除去。
  两人很快就看到了所谓白鹿学宫,这座仿稷下学宫而建的学宫,也是仁皇帝当初的手笔,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如今大多数建筑都已残败,只有正院与左右两座小院如今还依然发挥着作用。
  还隔着老远,他们便看到学宫前人影绰绰,嬴祝一皱眉:“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这许多人?”
  “闻得诸葛瑜来此,三郡弟子,多有来此听讲者。另外,臣也安排了些许人手在此。”董伯予说道。
  嬴祝恍然,他轻车简从,只带了五十余骑来此,而在白鹿学宫的人看起来有三四百,比他带来的人要多,这让他心中有些不安。此时听得董伯予说他安排了人手,他心中稍安。
  “那就不必惊动众人了,我们也去听听,看这位诸葛先生究竟才华几何。”嬴祝道。
  他心里也生出几分好奇,须知此时他的正统小朝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而诸葛瑜竟然还能聚起这许多人来听他讲学,想来真的有几分本领。
  他们这一行并没有打出仪仗,众人穿的衣裳也是常服,故此走近之际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当嬴祝来到大门前时,正好听到里面有人高声说道:“如今正统在南,人心在南,天子在南,为何董侯北伐,依旧失利。先生自襄阳而来,想必有言可以教我!”
  里面竟然不是在辩经义,而是在讨论国家大事!
  嬴祝面色顿时阴沉下来。
  “北伐失利,非天子不圣,非董侯不贤,非将军不勇,非士卒畏死……北伐失利,在于势。”学宫深处,一个清朗的声音响了起来。
  “所谓势者,在天则为风雨雷电,在地则为山峦江河,在人则为财货粮赋,在兵则为甲胄器械。董侯六月北伐,江南已收夏粮而江北尚未,此欲借天之势因粮于敌也。在此一事上,南军占天势之优。”
  “董侯以水师为主力,循汉水而北进,深入敌腹,占据地势之优,此北伐前期南军屡屡得手,以至于咸阳有请赵侯亲征之议之因也。而后北军以铁锁横江,隔绝水师进退之路,此夺南军地势,故此北伐之战,地势先在于南,而后归于北,勉强可谓平局。”
  “当今天群雄并起,咸阳据有大半,正统朝不足十分之一,财货粮赋皆不足,于人势之上,北朝占优。”
  “北方有甲胄之坚,骑乘之速,北军常年征战,见惯厮杀;南方虽有水师之便,但承平日久,不识干戈,故此兵势之上,北朝占优。”
  那清朗声音没有去讨论什么人心大义之类的东西,而是很具体谈起“势”来,嬴祝点得暗暗点头——因为这些理由,将他从战败的责任里摘去了,甚至连董伯予的责任,也被开脱了大半。
  关键是,对方这“四势”之说,确实有几分道理。
  “先生之见,不过是兵家常谈,孙子以天时地利人和言之,先生以天势地势人势兵势言之,未足见奇。”此时又有一人哂笑着道。
  “四势之说,脱自孙子,瑜并不遮掩。如孔子之礼,来自周公,韩非之法,源自荀卿。古人之智,今人用之,有理即可,何必出奇?”那清朗声音又道。
  “先生之语,倒与北贼所言正统颇为相类。”前一人讷讷无言,但又有一人奋然说道:“且先生称赵逆为赵侯,以南北而称正统与纂逆,先生莫非北贼间细,欲南来以乱人心?”
  此语说出之后,嬴祝心中一紧,不由得看了董伯予一眼。董伯予却是摇了摇头,示意他继续听下去。
  他们此时已经走进了大门,就看到白鹿学宫正院之中,数百人团团围着,或站或坐,在他们当中,一凳一几,几上放着香与琴,凳上则坐着一人。此人轻摇羽扇,看年纪不过三十左右,眉修而目朗,神清而气秀。
  嬴祝找了个稍空之处望着此人,想看他会如何自辩。
  诸葛瑜听到那人质问,当即笑道:“瑜山野村夫,不食俸禄,南北二朝,在瑜心中如同一辙,何须厚此而薄彼?况且瑜便是在于此大骂赵侯为逆,便能骂死其人,便能还于旧都么?君等哓哓不休,只争虚名,非成大事者也。”
  “先生大言不惭,说我等只会哓哓不休,难道先生有妙计,可以助我正统大秦走出如今困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