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星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星穹-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亦受教矣。”心念电转之中,张简也拱手行礼:“简此次替国公巡视地方,定然多看、多问、多做事!”
  孙伽也回过神来。
  原本他们算是其乐融融,孙伽更是觉得自己人生得意自此而始,但现在看来,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从这一刻已经开始了。
  三人年纪相当,才学相当,起点也基本相当。若有人能够抢先一步,自然会占据先机。而另外两人,只怕从此步步落后,一辈子要被压住了。
  谁甘心如此?
  因此孙伽也是行礼:“伽亦受教!”
  三人没有彼此相看,但他们都能感觉到,在他们之间,一种看不见的火焰腾腾燃起了。
第三十章、拖以待变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之间,已是道统三年夏至。
  砰!
  一声脆响之后,地面上又多了一堆碎瓷。
  九江郡浔阳城外匡庐之上大秦行在,这座才建成不到半年的宫殿正殿之中,所有的宫女侍者都噤若寒蝉,看着自称天子的嬴祝在那里发泄怒气。
  就在前日,嬴祝的一位宠妾就因为受其怒火牵连,被嬴祝亲手以白绫缢死。
  始皇帝之时,九江郡地域广大,所辖面积几乎相当于半个故楚国。但后来连续拆分,先后变成了数郡,到如今面积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不到,治所也从寿春移到了浔阳。倒是人口,随着这两百年的发展,比之当年多了十倍。因此,嬴祝在举兵之后,立刻就夺取了九江郡,并将此视为自己的根基之地。
  九江郡的富饶也确实回报了他,他招募了一支足有十万人的部队——这还是在数次战斗失利受损的情形下,仍然能够保持的兵力。他建起了位于浔阳的行宫与匡庐的行在——因为此地风景绝美气候宜人,故此有人称这行在为“美庐”,这也在了他夏日避暑之所。
  只不过住入这美庐之后,他的气运似乎也到了极致,接下来就是连绵不绝的坏消息。
  去年破坏科举之事失败,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他再无能也不会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几个文士书生身上,他只不过借此机会大肆攻讦北方的僭主,同时也在南方弄了一场科举罢了——当然,这场科举考的内容是妥协的结果,以儒家为主,在录取之时还特别参考了颖川陈氏带来的九品官人制,即所有的考生都按照出身世系定品,依据各自品秩不同进行加分,比如上上品出身者在科举判分之时,只要上榜,名次必然靠前,而下下品者哪怕上榜,名次也只能排在未尾。事实上,嬴祝的第一次科举一共有五百人上榜,比起赵和多录用二百人,但这五百人中,出身上三品者占据三百人,中三品者占据一百五十人,而下三品者只有五十人。
  无论如何,嬴祝这也算是向改革迈出了一步,他觉得自己这套办法,既可以吸纳人才,又可以安抚世家,算得上两全其美了。但世上之事,想要两全其美者,多是两不讨好、两头受气。在公布结果之后,上三品者不满,觉得他们与那些低门陋士同场参考,原本就是一种羞辱,中三品者不满,觉得自己只有区区一百五十个名额实在寒碜,而下三品者更不满,因为他们的五十个名额不仅少,其中还有一些间接落入到中三品手中。至于那些连品秩都没有的寒门子弟,则是更为不满……
  然后录取之后的后续,也出了问题。五百名“人才”,自然要选官、授官。下三品出身的且不必说,上三品出身的都希望能够留在浔阳,留在嬴祝身边,担当那些升迁快、事务少、待遇高的官职;中三品者倒没有这样的奢望,但他们觉得以自己的出身能力,怎么着也得到地方上担任一两千石的方位大员,主政一方;下三品者虽没有提出如此要求,可既然中了科举,起步至少就得给一个令、尉之类的地方实职吧。可是嬴祝地盘有限官职有限,这些有限的地盘与官位,还早就被九姓十一家的人占据,一时之间,哪里腾得出这么多的空位置安排他们?于是乎,无论是上三品中三品还是下三品,皆是对此不满。而那些没有品秩加分的寒门,其不满就更不用提了。
  在南方科举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方为此口诛笔伐,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北边的赵和都看不过去了,他亲自在邸报上写了一句对此的评论:一场闹剧。
  让嬴祝烦躁的事情,远不仅此一件。
  他原本以为自己登高一呼,树起嬴氏宗室、大秦正统的大旗之后,天下诸侯,定然纷纷响应,一个个来投靠他。但结果却让他极为失望,最初之时天下诸侯大多数还是观望,但对他派去的使者都算客气恭敬,可在曾灿突袭襄阳,将他北伐的势头止住之后,这些诸侯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个将他派出的使者“礼送出境”,甚至干脆捆了献与咸阳。就连他派往吴郡的使者,也是被他视为支柱的董伯予,也在吴郡吃了冷落,最后只能无功而返。原本他准备以军势胁迫吴郡,也因为襄阳城曾灿的威胁而不得不暂时中止。所以,他这个自称正统的大秦皇帝,莫看宫殿行在什么的都起来了,但实际上能够发号施令的地方,还只是区区数郡之地罢了。
  这可不是大秦初分天下三十六郡时的郡,如今他的数郡之地加起来,还没有当初的九江郡大。
  不过此时让嬴祝愤怒的消息,并不是他治下之地又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北方邸报上的一则消息。
  经过一年有余的努力,大秦第一轮均田,在北方已告完成,而这完成第一年的夏粮征收,便取得巨大成果,预计将比北军之乱前增长两成。
  莫看这只是邸报上的一个预估数字,实际上肯定会有出入。但嬴祝明白,出入不会太大——而这也意味着赵和凭借此前大秦一半左右的土地与六成人口,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积蓄下足够发动一次国战的余粮。
  嬴祝很清楚,单以军事力量而言,北方远胜过他的“正统大秦”,正统大秦之所以到现在还能存在,一来是因为河北、河东不稳,黄巾闹出了乱子,二则是因为历经混乱之后北方粮食不足,无法发动一场动员兵力超过十五万的大战。现在黄巾之乱已经被赵和剿抚并用镇压下去,再加上充足的粮食储备,接下来不是他就是蜀地,总有一方将要正对那位僭主的兵锋了。
  蜀地有蜀道天险,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而他控制的九江郡,虽然也有长江天险,可是因为上游的襄阳和下游的广陵都落入赵和手中,长江天险已经不足为恃。而且这两年时间里,他跳得最高骂得最凶,赵和不打他还会打谁?
  想到这里,嬴祝面上就浮出狰狞之色,心中杀意大起。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之声。
  此时殿中都是内侍与宫女,外臣等闲不得入内。嬴祝连忙收敛怒意,坐回位置之上,又用了几分力气,让自己面上浮起笑容。
  然后他便看到了董伯予。
  董伯予如今已是银须银发,若非面容仍然红润,他进来之后,瞥了一眼地上的碎瓷器,又看了看周围低头的内侍宫女,轻轻摆了摆手。
  内侍宫女们纷纷退下,片刻之后,殿中只余董伯予与嬴祝二人。
  “陛下纵有怒意,亦不该杀人泄愤。人主怒而杀人,臣仆怨而弃主。”
  “老师说的是,朕这几日做得过了。”面对董伯予的指责,嬴祝倒没有辩解,直接就承认了错误。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陛下闻谏则喜,从谏如流,有名主气象。”董伯予倒不是一昧指责嬴祝,若真如此,他与嬴祝也迟早会反目。因此,他恭敬地拱了拱手,向嬴祝行了一礼,还夸了对方两句。
  嬴祝摆了摆手:“老师何必赞我,若无权臣,又值太平之时,我确实是守成之主,但如今这局面……”
  “事尚有可为,陛下还不必灰心丧气。”董伯予道。
  “还有什么可为?”嬴祝惨然一笑,“敌强我弱,局势明显,回天乏术啊。”
  “未必,僭主看似势大,但是隐忧重重,局势比我们好不到哪里去。”董伯予道。
  “老师早就说过了,但那些隐忧终究只是隐忧,若有时间,或许会发作,如今我们缺的便是时间啊。”
  “所以我们要拖时间。”董伯予沉声道:“臣请命北伐!”
  “北伐”二字一出,嬴祝愕然。
  “这是何意?”过了一会儿,嬴祝才问道。
  “陛下可知秦岭、淮河?”董伯予道。
  “自然知道。”
  “陛下可知秦岭淮河南北麦熟不同?”
  嬴祝哪里知道这样的细节,他皱着眉,等待董伯予的解释。
  原来秦岭、淮河乃是大秦南北分界之线,因为其北气候稍冷,故此这一线南北农作物成熟的时间有七至十五天的差距——南方先熟,北方后熟。
  今年气候情形一般,但因为北方推行均田的缘故,粮食丰收在望,若北方积蓄了充足的粮食,必然会发动南征。董伯予的意见,就是利用南北方七到十五天的粮食收获差,先抢收江南方粮食,然后紧接着北伐,以此来耽搁北方收获。这虽然不能完全破坏北方的农业生产,但足以给北方造成一定的损失。
  反正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北伐成功,而是以主动进攻来消耗北方的实力,好为自己拖延时间罢了。
  嬴祝听明白之后,眉头并没有因此放松。
  他深深看了董伯予一眼:“为将者谁,兵从何来?”
  “我为主帅,兵……自然是世家大族的族兵。”董伯予道。
  “他们干?”嬴祝坐正身躯。
  “他们不傻,若是不干,就是坐以待毙,若是去做,则还可以拖以待变。”
  “变从何来,总须有变可以让他们看得到。”
  “西域。”董伯予双眼一闪。
  嬴祝猛然抬眉:“西域?”
第三一章、变故发生
  西域,大宛。
  陈殇眯着眼睛,望了望那绵延的雪山,啐了一口口水。
  在他身后,十余名亲兵有些无奈地看着他。
  陈殇吐了口口水之后,又长长叹了口气:“你们说,这鬼地方,为何夏日都会冰雪覆盖?”
  “高处不胜寒嘛。”有名亲兵道。
  “毕九,你这厮不错,最近读了点书,还会说高处不胜寒了……”陈殇笑骂道。
  “呃,主公,我们是不是该回郁成城了?”名为毕九的亲兵道。
  “回去个屁,回去做什么?”陈殇骂了一声。
  他现在的位置,乃是大宛贵山城南面的雪山峻岭之中。这里因为连绵不尽全是雪山,连当地人都没有给这些山取名字。
  这一片区域是大秦、骊轩和犬戎三方势力中间,三方的斥侯在此缠斗了两年时间。陈殇自赵和返回中原后,便来到此处,成为大秦斥侯部队的首领。他为人悍勇,又不惜命,深得士卒爱戴,也算是帮了俞龙、戚虎不少忙。
  他不肯回去的原因,是清河来了。
  清河毕竟是于阗女王,不能长久离开于阗,故此每半年左右会来大宛寻他一次,而陈殇每次都避而不见。两人关系变成这模样,说来说去还是陈殇觉得对不起清河。此前清河与谢楠合作,暗中欺瞒赵和,虽然赵和并未深究,可是陈殇自己却是一清二楚。这种愧疚,让他对清河生出怒意,直接两年不肯见其人。
  清河也知道他为何发怒,此事甚至惊动了赵和,赵和来信调解,陈殇却依然没有接受。
  “再往前去,可就危险了。”毕九提醒陈殇道。
  “怕什么,要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陈殇说了句粗话。
  旋即他目光一凝,又看向远处的雪山。
  “那是什么?”他突然道。
  其余亲兵也纷纷望去,大伙勃然变色。
  却见远处雪山之上,一道道黑色的线条沿雪而下,速度快逾奔马!
  “敌袭!”有人惊呼,“这如何可能!”
  这片群山,不适合大军行进,故此一直都是少数斥侯们活动的场所,为的也只是侦察和反侦察罢了,没有任何一方将这片群山当作自己的主攻路线。
  可现在,从那雪山上下来的黑线规模来看,对方人数成千上万,绝对不是少数斥侯!
  无论来者是犬戎人还是骊轩人,他们为何会选择这一条进攻路线?他们又是如何让数以万计的大军翻过雪山群峰,出现在这个方向的?
  陈殇拨转马头,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这一片无名山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遮护着大宛与大秦之间脆弱的交通线。自从赵和稳定了中原局势之后,这条交通线又繁荣起来。大宛以区区一国之内,能够挡住犬戎人与骊轩人的交替进攻,甚至挡住双方的联合攻击,关键就在于有这条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输血。
  这也是陈殇为何会出现在此处的原因:他统下的斥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小队的敌人骚扰交通线。但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