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对此我亦有所谋划。天下之大,哪里会缺人才,真正缺的,是人才上升的渠道。那些人不服我之道统而弃我,正好空出位置,可以招募更多的人才。我知道曹猛死前与嬴吉的谏言,他虽是擅权专断,但却是颇有远虑之人,废察举而开科举,势在必行。我定道统之后,以道统之学开科举之制,天下英雄,必纷纷弃旧而迎新,入我之门,为我之助!”
李非点到这里,不由抚掌:“变法,护国公其实是欲变法!”
他这样说倒也没有错,但在赵和心里,又不仅仅是变法。所谓变法,大多数都只是在旧框架之中的缝缝补补,甚至只是裱糊纹饰罢了,他想做的,却是如商鞅一般,能够推动国力强盛、变革世代人心。
“既是如此,老朽于道统之事,倒是有几分浅陋之见,欲献予护国公之前。”李非见赵和没有否认,便向前微倾身体说道。
赵和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他也很好奇,李非这样的法家巨擘,究竟会如何在自己面前推销法家之说——李非所言的法家,肯定与他此前听到的法家有所不同,否则的话,他也不介意中途打断,让这位老人哪来哪去。
第十二章、道统框架
“自知道护国公欲立道统之后,老朽准备了两套说辞,若是护国公欲急切成事,老朽便会进言罢黜百家独尊法家。不过护国公答了两朽三问,老朽已知护国公心意,便只能进第二套说辞了。”
李非没有急着说自己建议的内容,反倒谈起他的第一套说辞:“若独尊法家,十年之内,护国公便可平天下,但这并未解决天下之难题,而是将之推迟三十年罢了。”
赵和点了点头。
以他的能力,重新统一大秦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甚至在统一大秦之后,这个帝国又会迎来一个所谓的“盛世”,但是,困扰大秦的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它只是推迟了爆发时间,当三十年或五十年后它再爆发时,其破坏力会比起现在更大,甚至有可能出现长达数十年上百年的割据混战之局。
“法家尚且不能独尊,儒、道之流,自然更不可行。以老朽愚见,法、儒、道,再加其余诸子百家,各有所治,彼此偏重并不相同。护国公所立道统,何不杂糅之以取其长,析分之以利其用?”
赵和精神微微一振。
这个观点与他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具体怎么做,李非或许能够给他更多的启发。
“法家之说,首重治国,故此,护国公所立道统,在国政之上,当求以法治国,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虽是乡愿,但成文之法,明示天下……”
李非终究是法家宗师,故此他首先还是从法家的角度来进言,在他看来,“以法治国”虽然不是什么完美的制度,但却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秩序与公正的制度,他在进言之时,甚至扬言哪怕是最恶的法治,也比最善的无法之治要好。
类似的话在朝会时赵和已经听那些法家出身的官员们说过,李非这位大宗师说出来,无非就是更生动更自信些罢了,故此赵和虽然点头,却并没有立刻接受。
但紧接着李非的话让赵和愣住了:“法可以治国,却不可治人,人唯违禁犯法之时,才受法治。欲治人,需仁礼,儒家仁、礼,若用于治国,必因循守旧,但用于治人,却恰如其份!”
“法者,国之治也,德者,人之治也!”
虽然李非还是藏着私心,但他这一句话,却让赵和完全忘了他的私心。
此前赵和想要兼用百家之长,所想的是这一家摘一句那一家摘一句,以此来形成他的“道统”,但李非却将“道统”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治国,也就是国家制度,另一部分是治人,也就是世间道德。在国家制度之上,法家占据优势,即所谓“以法治国”。但在个人的修养上,则贯彻儒家学说,即所谓“以德治人”。
“以李公之意,就是以法治为,以儒治人,那道家呢,还有墨家名家阴阳家之流,又当如何?”在想了好一会儿之后,赵和又问道。
“呵呵……护国公昔年在稷下之上,设形上与形下两院,此事护国公自己忘了?”李非突然笑了笑道。
“唔……”
赵和自然不会忘记此事,李非一点,他顿时明白过:“请李公明说。”
“道家可用其形而上者,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之言,‘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之说,‘反者道之动’之理,皆可用以格物观世……”
作为三显学之一的道家,在李非的建议之中并没有被遗忘,但是如果说以法家来制定国家制度、以儒家来确定个人修养,那么道家的观点,在李非看来就是用来指导“格物”、“观世”的方法。
“方法论!”赵和猛然道。
“啊?”李非莫名其妙。
“我师张公于大宛,博览骊轩之书,其学问颇有可观之处。骊轩人有所谓智者之学,智者之学有二根本,其一为物源说,其二为方法论。所谓物源说,便是穷究万事万物本源之学说,所谓方法认,即何者为穷究本源之法。”赵和说到这里,有些振奋地道:“我在大宛时,张公择骊轩学问中精妙之处教导我,可惜我分心外物,未求甚解。”
他这边说自己未求甚解,那边李非则是瞪圆了眼睛,一脸讶然之色。
“物源说、方法论,物源说、方法论……”李非喃喃重复着这二者,好一会儿才苦笑道:“老朽只以为自己乃是最先注意此……此说者,却不曾想,万里之外的异国,却早已有了。”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骊轩亦是大国,岂无可观之处?”赵和劝慰道:“李公也不必妄自匪薄,我向来以为,《易》为诸经之首,百家之源,而《易》之中我又最喜其两句,其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一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大秦择采诸国之长,学问虽出自骊轩,大秦亦得之、习之、用之,正是厚德载物。”
李非也不真正为此颓唐,二人就着所谓“物源说”与“方法论”又讨论了一会儿,李非特别向赵和询问许多骊轩的学说,足足半个时辰过去,这才又回到了有关道统的讨论上来。
经过这“物源说”、“方法论”的启发,两人对于“道统”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渐渐地便形成了一个框架。
这个“道统”大体上是按照李非的设想来进行的,即在国家政治制度方面,基本采取法家学说,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则基本按儒家学说,墨、商、名、兵、阴阳等各家学说,则被认为是“用世”之学,也就是具体处理经办某一方面事情的时候用之。自然,物源说与方法论,被放这个框架之首,只不过对于何为“物源”,无论是赵和还是李非都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因此他们便决定先以“气”为物源。
所谓“道统”,本质上仍然是一门学说,赵和立道统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能够有助于统治。故此“道统”确立之后,接下来必然是罢黜百家,独尊道统了。
在如何独尊道统上,赵和与李非再一次不约而同:开科举。
李非为官多年,从地方到中央,甚至还成为五辅,他对大秦的弊端看得非常透。大秦如今限入困境有两方面原因,经济方面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的小农失地破产,政治方面则是因为九姓十一家等世家大族把持从地方到中央的官职,使得底层缺乏上升空间。这两个问题,随着赵和将九姓十一家赶往海外将会得到缓解:原本属于九姓十一家的田地,将会被拿出来推行均田制,而大批九姓十一家的门生故吏随其出海,又会空出许多位置来可供底层有才能的人取用。
自然,这个过程之中必然会充满血腥,所谓故土难离,九姓十一家绝对不会那么痛快地放弃财产与土地,更不会愿意离开大秦前往海为蛮荒的岛屿。李非对此甚是担忧,当初嬴吉就是因为没有处理了这件事情,激起了司马亮的反抗,结果被赶出了咸阳城,赵和虽然比起嬴吉形势要好,毕竟手中直接控制着军队,但他对九姓十一家的手段更为狠竦,甚至可以说是在刨九姓十一家的根,这必然会激起对方的全力反扑。
“九姓十一家哭,总胜过全天下百姓哭。九姓十一家流离失所,总胜过整个大秦的百姓都流离失所!”在李非建议赵和手段稍缓一些的时候,赵和冷冰冰地回应道:“我观史书,九姓十一家随于史册之后,操弄权柄寻隙钻空,我稍缓一些,他们便能让我之策功效折半,甚至将损失转到贫苦百姓身上来。李公担忧不无道理,但他们如何反扑已以我料想之中。”
“哦,还请护国公指点。”李非总觉得有些不放心,因此追问道。
“他们第一选择必是威逼利诱试探我,看我能够容得下他们,若是容得下,他们便会花是几十年上百年时间鸠占鹊巢,就象此前对大秦做的那样;然后便收买,九姓十一家有的是钱财田地,以之来收买我的部将亲信,以期能够再来一次北军之乱;第三便是投靠割据群雄,倾力助其与我相争,以求从龙之功;第四是造谣惑众,诳骗百姓,使其举兵造反;第五是与外敌勾结,引犬戎或骊轩入中原;第六是行刺我本人,只要我一死,他们自然可以额手相庆。”
李非听到这里,心中又是暗叹了声。
当初他们诛杀曹猛之后,他也曾暗中劝谏嬴吉小心九姓十一家,但彼时嬴吉志得意满,并未将九姓十一家放在眼中,再加上骄纵自矜,从而给了司马亮可乘之机。现在赵和虽然看起来比嬴吉更为狂妄,但他对九姓十一家的实力与能力却认识得很透彻,既是如此,他应当已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两人相谈甚远,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有护卫进来点起灯,李非情知到了该告辞的时间,不过在离开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件事情需要确认一下。
“护国公伟略雄才,麾下英杰云集,老朽老迈待罪之身,亦愿为护国公尽绵薄之力。”他起身一揖,诚挚地道:“请护国公吩咐!”
第十三章、安居酒楼
道统元年十二月六日,咸阳城东安居里。
因为靠近东市的缘故,安居里非常热闹,哪怕天色尚早,街道上已经有叫卖之声。此前咸阳附近刚刚经过一场大雪,不过因为南、北和西三军一齐出动,所以雪街头巷尾已经一点雪都看不到了。
南军北军是原来咸阳城中的军队,因为一驻扎在城南一驻扎在城北而得名,至于西军,则是随赵和自西域而来的部队,还包括原本敦煌的边军。
李岫阴沉着脸走进名为“安居楼”的酒楼之中。
这座酒楼在安居里是最热闹的所在,不仅本坊居民会在此宴饮,那些前往东市贸易的商旅,也往往会慕名而来。因此,这座安居楼在北军之乱前就是宾朋满座,在北军之乱后,这里也很快恢复了生机。
李岫带着两个伴当踏入酒楼之时,已经是傍晚时分,酒楼中掌了灯,故此还算亮堂。让李岫更加不开心的是,此时包厢已经尽数满座,他只能与那些普通商贾市民一起,坐在一楼的大堂之中。
“邸报邸报!”
他才点了菜肴,便听到有孩童高声叫道。
李岫是知道邸报的,他父亲是太尉的时候,家里从来不少这个东西。但自从确认“道统”之后,这些原本只有士大夫才能看的报纸,却也传入市井之中,每日都有几家印书坊印刷出来,然后由那孩童贩卖至街头巷尾。
“这邸报是个好东西,你们酒楼理当买上几份,供酒客来此,岂不美哉?”一个酒客对着店伙计叫道。
伙计笑而不语,然后有酒客便花钱从那报童手中买了邸报。报道上下一圈,买出了五份邸报,生意尚可,然后撒腿便跑出了出去。
有位爱出风头的酒客买了邸报,便开始大声念了起来。
邸报中说了许多事情,其中第一要务,便是如同前几期一般,谈论最近朝廷的三件大事。
立国本、定道统、开科举。
李岫冷笑了两声,自顾自饮起酒来。对于这三件大事,他知道的可比邸报上的消息更多。
咸阳城有关国本与道统的“闹剧”持续了不短的时间,其中发生的种种争吵,也随着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暗中相助,很快通过这邸报传遍天下。但这一切随着十一月三十一日这场大雪的到来戛然而止。
因为在前太尉李非入咸阳之后,赵和与其人先是进行了一场私下会见,然后次日这场私下会见的人数从两人变成了七人——除去赵和与李非外,分别代表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商家的五位官员也介入此会,第三日时,人数又扩大到十一人,新增了农家、名家、史家和纵横家。
到第四天时,这个名单人数增加到了二十人,然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