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规矩,我意已决,在此只是通报于汝等,而非征询汝等意见,故此,方才出言反对之人,若不同意,便可以走了。”赵和又道。
此前他说话都算柔和,但说到这里,却让满朝数百文武都觉懔然。
这不是征求你们的意见,而是通知你们必须执行,若不执行,就请滚蛋。
赵和的意思说简单一些便是如此,在三息之后,有两名小官默不作声便迈步离开,他们一边走时一边窥探赵和的神情,但赵和对他们视若不见。
“大都护,此二制……”待他们走到门口时,终于有人试探着开口,他们也乘机停住脚步,看看事情是否有转机。
“我说过,我意已决,今日定此二制,汝等勿复多言。若觉不趁心意,自可去职辞官。”赵和先是安静地等对方说完,在对方一番老生常谈之后,赵和平静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意思。
这一下,又有十余名官员走了出去,赵和既未挽留,也无多言。
留下的官员还是绝大多数,天下这么大,人这么多,还怕没有想当官愿当官的么?
“今日朝议,由我召开,议程亦须由我制定。今日第一件事情,是大秦国本,诸位所言之事,须与国本有关。”赵和继续说道。
在场百官又开始相互使起了眼色,大多数人神情之中都带有隐忧。
因为赵和的应对已经很明显:你闹你的,我议我的,绝不随他们起舞。
而田珍此时精神大振,在他看来,赵和临时制定的两项制度,还有现在的国本之说,正为他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他当即叫道:“臣田珍所言之事,正与国本相干!”
众人都明白,所谓国本,就是确定天子。
嬴吉这个天子显然是不能继续了,而此前司马亮与四校尉推出来的小皇帝亦不可能,那么谁来当这个天子就成了问题。是自大秦嬴氏宗室之中选出一人来过渡一番,还是由赵和直接上位,若挑出一人来,那选择谁比较合适……这背后会有许多交易与纠葛。
但这事情又是目前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莫看赵和已经控制了关中,但关东之地、两淮与江南,还有西南的川蜀、河北、辽东,无数地方的实力派拥兵自重,无数怀有野心之人等待天时,若不能立国本,就不能拥大义,而无大义,又如何压服这些人?
田珍喊完之后,换了口气继续道:“烈武帝时,有方士献铜鼎,鼎上有谶语曰,咸阳宫室,先营后造,十世之后,当有吉兆。所谓先营者,嬴也,所谓后造者,赵也,这谶语分明是说,咸阳宫室,先属于嬴,而后属于赵!谶语又云十世之后当有吉兆,自始皇帝而至今,所历天子,正合十世,岂非天意早定,大都护当为天下之主乎?”
田珍心知对自己而言这是关键之时,因此顾不得与向歆等人的约定,直接将他认为最重要的一项论据拿了出来。他们揣测,赵和肯定是有野心的,他们只要为其营造大势,接下来赵和便会顺势而为,登基称帝,他们自然就可以获得首倡之功,爵禄官职唾手可得。
田珍说到这里,抬头看了赵和一眼,然后下拜道:“还请大都护应天命而承大宝,履极贵而称至尊!”
向歆双拳紧紧握着,几乎要气得发抖。
这句话原本该是他说的!
这首倡之功,原本应该归属于他!
虽然事后赏功,他作为暗中联络众官之人,也少不得功劳,但与他想要的相比,却又远远不足。
他在心中暗暗记着田珍,此人绝不可为盟友,若有机会,定然要报复回来。
“说完了?”赵和问道,见田珍表示已经说完,他又转目看着群臣:“诸公可有意见,请出班说……”
他话音还未落,便有一人大步出来,抗声叫道:“请大都护斩田珍以正天下人心!”
又是那个鲁彦。
他似乎是瞄准了田珍,因为嗓门极大的缘故,声音震得田珍耳中隆隆作响。
田珍正欲出言自辩,但旋即想到赵和的规矩,嘴唇动了动,然后肃立不言。鲁彦指着他道:“大都护吊民伐罪,收拾江山,大功已成,如此勋劳,古今罕有。大都护只须拥立明君,整肃不臣,丹青史笔之下,当与尹伊、周公相同。如此,大都护既得身前之荣,又可谋身后之名,两全其美,福延子孙。田珍其人,妖言欺上,谄媚惑主,进献奸谋,欲毁都护名节,坏江山社稷,此人不诛,天地不容!”
鲁彦说得慷慨激昂,到“天地不容”时,更是手指天穹,神态凛然。
田珍却是面带冷笑,丝毫不惧。
鲁彦瞄了赵和一眼,见赵和并没有流露出怒色,当即又道:“至于国本,以臣愚见,当于宗室之中,择聪明正直之人,拥立为帝。如此,天下皆服,人心皆归,大都护亦可专心于外,不为冗琐之事消磨才智,为我大秦开疆而固土。”
他此前那么多话,其实都是为这后边做铺垫。
田珍等人听到这里时,都心中一动,暗骂了一声。
自赵和入咸阳之后,众人就千方百计打探、揣摩赵和的本意。赵和在白起庙中与嬴吉的对话,也被他们打听到,故此所有人都很清楚,赵和将来自西边境外的犬戎、骊轩,还有更远的火妖当作大敌。因此,鲁彦在反对赵和为帝的同时,还提出一件对赵和来说非常麻烦的事情:他若为帝,就只能呆在咸阳城中,再也不能亲临西域以御强敌了。
但在暗骂之余,田珍心中也暗暗佩服,鲁彦毕竟是在公开发对赵和,当此情形之下,鲁彦这样做,是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了。
“说完了?”赵和的反应,却与方才并无不同,他只是问了一句,在得到鲁彦确认之后,他面无表情地道:“下一个谁说话?”
稍过了一会儿,站在人群之后,有一个穿着绿色袍服的小官走了出来。
“臣丞相府征事丁晔有言。”
赵和看着此人,微微点头,示意他开口。
他召开朝会,自然对如今朝中剩余的这些官员有所了解,无论是田珍还是鲁彦,他们的底细赵和都很清楚。但这位丁晔,赵和对其人却是一点都不熟悉。
上官鸿之时,丞相府官员充实,颇有不少人才,司马亮柄政之后,将其中大多数都换上了自己的人。只不过随着司马亮倒台入狱,他提拔上来的亲信们大多数都去了监牢与其作伴,如今还留在丞相府的人并不多。
丁晔能留职至今,想必不是司马亮一党,很有可能他是上官鸿时代便留下的老人。毕竟司马亮就算是提拔亲信,也需要留用一些经验充足、熟悉事务的人在傍辅佐。
丁晔恭敬上前两步,向赵和行了礼,然后扬声道:“大都护提国本之说,何其谬也,如今天子尚在,大都护迎回天子,国本自安,何须多此一举?”
此语一出,满堂百官,皆是用看傻子一般的眼神看着丁晔。
第七章、无名不顺
谁都可以为天子,唯独嬴吉不可复位。
这几乎是整个咸阳城的共识。
从咸阳城在职的官员来说,北军之乱时他们被嬴吉抛弃,不得不投靠司马亮与北军四校尉,即使他们对嬴不怀恨,也要担心嬴吉会清算他们。
而未曾卷入北军之乱的官员、吏民,则痛恨嬴吉引发了北军之乱,无论嬴吉诛曹猛之事有多少理由,都不能掩盖这一事实:他闯了祸,却没有本领收拾烂摊子。
所以,嬴吉此时在咸阳城,可谓官心民心尽失。
可这个丁晔,却提出要迎嬴吉复位,这让百官痛恨之余,又生出几分幸灾乐祸。
因为无论从哪个方向去揣摩,赵和都不会让嬴吉复位,能够在大胜之后留嬴吉一条性命,已经体现出这位大都护的宽厚了。可对嬴吉宽厚,并不意味着对支持嬴吉的人也宽厚,赵和此时正需要立威之人,丁晔凑上来,就算被直接推出仪门砍了,朝堂之上也没有几人会为他鸣不平。
但出乎他们的意料,赵和没有发怒,而是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萧大夫……萧长史,可记下了?”
百官末位,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记下了。”
是萧由出声,他以前只是咸阳城一小吏,后来虽然被辟为官,成为临淄王相,但又弃官不做,故此原本没有资格进入这朝会之中。但赵和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临时征辟他为北庭都护府长史,使他可以属官的身份进入大殿。
他手中有笔有纸,纸上记载了许多文字。有在他身边的官员偷偷瞄过去,发觉他记的正是方才众人的言语。
此事原本是起居郎所为——班直便在大殿的一隅奋笔直书,但现在萧由也记了下来,却不知赵和如何打算。
“既是如此,还有没有别的意见,只针对国本一事。”赵和问道。
见他没有追究丁晔的责任,百官都沉默下来,赵和连问三遍,见还没有人说话,当即道:“既是如此,我亦有话要说,时限与方才诸公相同,殿上侍御史,请为我看好时漏。”
三分之一刻时间,要表达好自己的意思。
赵和扫视众臣:“我们所言之事,既是国本,那么,谁人有资格为国本,这是我们首先要确认的问题。只凭嬴氏之子的身份,如鲁公、丁公所言,还是只凭无端的谶语如田公所言,亦或是只凭兵强马壮,如诸位心底所想?”
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骚动起来。毕竟都是聪明人,哪里不知道,赵和不但否定了鲁彦、田珍和丁晔三人嘴里说出的理由,甚至也否定了众人为了维持体面藏在心中没说出的理由:赵和得天下,倚仗者不过是兵强马壮耳。
“我以为,为天子者,当有大功于天下。以古而言,三皇五帝,皆非生而为天子,乃是有功在先,而有位在后。如今天下,无论姓嬴姓赵,孰人之功,可堪为天子?”
不等有人呼应,赵和自己先答了这个问题:“和扪心自问,虽有微功,但也不足为天子。和且如此,余子阿谁?”
我赵和东征西讨,做了这么多事情,尚且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称天子,你们这些废物们,又有谁敢说功劳比我赵和还大,足配天子之位?
他此话一出,哪怕事先有言,要求众人都不得插嘴,可大殿之中还是嗡的一下,众人议论纷纷。
“故此,国本之事,依我之见,先不立天子,以待有功之人。”赵和说到这里,又看了看大殿之侧放着的沙漏:“三分之一刻,尚未过去,我言已尽矣。”
“大都护,臣中秘书向歆有言!”向歆终于捺不住了,他排众而出道。
“哦?请说。”
“天不可无日,若朝无天子,臣何所依?社稷无主,百姓谁护?大都护之功,足称天子,故此,臣向歆以为,国本之争,当以此定之!”
在田珍提出谶语之说明显不被赵和认可的情形之下,向歆另辟蹊径,以赵和所说的有功者得为天子来作为赵和为帝的理由,虽然这对赵和方才自认功少是一种否定,但是,那只是大都护谦逊之言,若把它当真,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此人心思剔透,但都用在揣摩之上了。
赵和看了他一眼,心底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
见向歆说完,群臣之中,倒有大半都出来附和,不过众人现在都知道赵和不喜欢罗嗦,也都是三言两语表达看法,总之,整个朝堂之上,一时间都为赵和为帝的呼吁声而充满。
只是赵和一直没有露出欢喜之色,仿佛他只是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而不是这些官员们口中那位功高盖世泽被苍生的未来天子。
众人渐渐也安静下来,毕竟这样一拥而上地吹捧,效果未必很好。
“国本之事,我方才已经说过了,我之功劳德行,尚不足以为天子,此事无需再言。”赵和在众人安静下来之后道。
百官又是一阵躁动,他们实在不能理解,赵和为何会如此。
出于礼仪,或者说出于虚伪,拒绝一次两次就可以了,但赵和这般斩钉截铁,分明是不准他们第三次劝进了。
“我直说了吧,我会为天子,坐上这个座位。”赵和伸手指了指身边的御座,继续往下道:“但不是今日,不是现在,须得在三件事情之后。”
“其一,内平割据,始皇帝能为皇帝,因为他横扫六合,一匡天下,若我不能扫平割据,使大秦归于一统,有何面目为天子,称皇帝?”
“其二,修政养民,圣皇帝为天子,在位二十七年,仁皇帝为天子,在位四十三年,他们父子相继,抚育万民,泽被天下,前后七十载,大秦人口增翻了三倍。我以十年为期,若十年之后,我治下之民,户口不增,生计不展,我又如何敢登圣仁二帝之位?”
“其三,外安边域,烈武帝声威远扬,虽万里之外,犹自敬之,以前后二十年之力,北逐犬戎,南安黎越,使胡虏不敢南窥,苗夷俯首北拜,如是武功,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