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星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星穹- 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同时也是在推卸责任:这件事情,并不只是他田珍一人的责任,那些世家大族们脱不了干系,而国子监的官吏老师们同样也跑不掉。
  “滥竽充数之辈,也能入国子监?”赵和对这些人就更没有兴趣,抛下这样一句话之后,便又继续前行。
  连为自己的理念拔剑的勇气都没有,九姓十一家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们或许还可以凭借祖辈的余荫支撑一两代人,但一两代人之后呢?
  特别是看到这些人当中,还有在脸上涂脂抹粉者,赵和更是满心厌恶。
  “让人将他们看管起来,到时与他们本族一起送往东海四岛去。”赵和抛下这一句,算是对这些人有一个了结。
  而此时,他也终于走到了长乐宫仪门之前。
  那些翘首相盼的文武官员,终于看到了他。
  “啊……”望着赵和越来越近的身形,向歆突然发出惊呼之声。
  在距离他不远之处,安忍瞄了过来,嘴角边突然浮起一丝嘲意。
第五章、表态示威
  在可谓万众瞩目之下,赵和于长乐宫仪门之前下马。
  前些时日城中动荡的痕迹,在长乐宫这里已经荡然无存,赵和看着宛如一新的仪门,看着一双双盯着自己的眼睛,他微微颔首。
  聚拢在此的文武与致仕官员,数量足有五六百人,他们当中,当然有相当多的都是私心极大私欲膨胀之辈,但同时,他们当中也有不少能力、德行足以胜任重要职务者。以前,大将军曹猛与丞相上官鸿负责将合适者提拔到正确的位置之上,但在上官鸿死后,整个朝堂就乱作一团,动荡相续,意外连连,人事任免甚为草率,乃至有大量滥竽充数者混入其中,特别是九姓十一家在司马亮之时得以大用,哪怕经过一遍清洗,这些人中,只怕也还有一半左右,与九姓十一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最难识者,人心是也,赵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认清这些人的人心。
  他手握剑柄,大步走入仪门,而满朝文武公卿,便跟在他身后,也走入仪门之中。
  门上的李果看到这一幕,几欲仰天长啸。
  不过当赵和穿过仪门,迈上前殿的台阶之时,终于有了异样的声响。
  十余名混杂在文武之中的官员,突然间上前冲来,虽然被军士拦住,却还是引起了一阵混乱,也让赵和的脚步停了下来。
  赵和侧脸看去,这些官员都有些面熟。
  “赵都护,你今日欲以何等身份上殿?”其中一人厉声喝道。
  “是以大秦忠臣、北庭大都护之身上殿,还是以乱臣贼子、谋朝纂位之人上殿?”另一人又叫道。
  “嬴氏扫六合、一四海,平离乱、定乾坤,天命尚在!赵都护,你今日到此,一定要好生想一想!”第三人叫道。
  “诸位累受我嬴氏之恩,当作忠义之士,勿为悖逆之助!”第四人又叫道。
  赵和顿时想起来这些人是谁了。
  嬴氏宗室。
  始皇帝时对待宗室颇为刻薄,圣祖皇帝向有仁厚之称,对于宗室却也管束甚严,不过在此之后,宗室滋生,他们的待遇渐渐提高,直到烈武帝时,又一次打击宗室,因此朝堂重臣之中,宗室数量并不多。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
  在曹猛之时,因为大宗正是五辅之一,宗室作为一支牵制曹猛的力量而得到强化。咸阳之乱后,宗室又再次受到打击,所有的要害职位中都没有了他们。嬴吉诛曹猛之后,又开始提拔宗室,司马亮驱走嬴吉,却坚持了他这一政策,故此宗室中出任官员的人又多了起来。
  不过都是些清贵闲职,没有实权,更无军权,这倒让他们在近来的动荡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今日赵和召开大朝会,他们也受邀而来。
  他们成了赵和的第一批反对者。
  赵和确认他们的身份之后,摆了摆手,拦住他们的军士便将他们放开。
  他们近到赵和身前十余步处,面对手按剑柄的赵和,不自觉地又停住脚步,不敢继续上前。
  “赵都护……”
  其中一位最年长者呐呐开口,多少带着些惧意。
  “方才你们的问题,我都听到了,我只回答其中一个问题。”赵和见他嚅嗫难言,笑着说道。
  那嬴氏老者脸色凝重,等着赵和继续往下说,赵和却转过身来,对着围观的百官,然后提高了声音:“今日我不是以大秦北庭都护府都护之身来此。”
  嬴氏尽皆变色,百官神情各异。
  “今日我以大秦一人身份来此。”赵和接着说道。
  说完之后,他便转身继续前行,再也不理会那群嬴氏宗室。
  嬴氏宗室在一愣之后,既觉得气愤,然后又觉得有些释然。
  毕竟,赵和虽然否认了大秦忠臣的身份,却也没有自认纂位者,或许……过会儿事情还能有所变动?
  赵和大步走入长乐宫正殿。
  他抬头望去,正殿最里面,那高高的御座如同十年前一般。
  十年之前,他就在这大殿中击杀了嬴迨、晃冲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秦的方向。十年之后,他又来到这里,再次改变大秦的方向。
  他没有停步,直接走了过去,一直走到御座前的台阶处。
  百官跟了进来,各寻班位,目光却紧紧盯着他,看他会不会走上去,然后直接坐在那御座之上。
  赵和直接走了上去,但却没有坐下来,而是站在御座之前。
  他转过身,望向百官。
  百官屏吸凝神,无一人言语。
  赵和也没有说话,因此长乐宫大殿中,虽然挤进来数百人,却一时间静悄悄的,针落可闻。
  然后大殿外,一位力士猛然击鼓。
  鼓声三响,表示朝会正式开始。
  “今日与诸位相聚于此,只因国家不幸,板荡不休,百姓遭难,无人可抚。”赵和的声音在鼓声停后响起:“如今,外患陈于边域而内忧起于京畿,朝廷权威失尽,外臣聚众观望,长此以往,家国皆危,大秦必亡!”
  百官们悄悄相互使着眼色,这些看似大义凛然的话语,能够唬弄一般黔首与热血之徒,对于他们这些官场中浮沉多年的人来说,却没有太大的用处。
  无非就是想借此为自己争取大义的名份罢了。
  “我知中原之乱后,自西域起兵来此,昼夜兼程,幸哉及时。如今乱虽已起,祸尚可制,诸公皆朝廷大臣,德才之士,收拾如今局面,有何教我?”
  无一人出声,此时此刻,无论是怀着什么心思,众人也都明白,没有确定赵和心意之前冒然出声,好处未必有,罪名却少不得。
  “诸位出声之前,我在此与诸位相约一条。在今日大殿之上,只要非胡搅蛮缠迁延误事,凡有所言,皆无罪责,哪怕是骂我赵和乱臣贼子,亦不罪之!”赵和见此情形,不得不又说道。
  人心最难收拾,他很清楚这一点,哪怕他现在实际上控制住了咸阳城与京畿,甚至可以说已经控制住关中、正在接手整个中原,但他仍然没有将此处人心尽数收纳。
  他希望能够在不触及原则与底线的情形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支持,毕竟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敌人,要进行的事业,都需要真心实意的支持者,而不是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潜伏者。
  “臣咸阳令田珍有言。”他话声落后不久,一个人出声道。
  田珍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神情肃然,手中还捧着一份书札。
  “请咸阳令说之。”赵和道。
  田珍的额头鬓脚都有细密的汗水渗出。
  他知道因为司马奂的事情,他在赵和面前失了分,因此不得不第一个出来说话,希望尽可能挽回一些。
  原本这件事情还不需要他亲自出马的,他们安排好的那位第一个发言的小官,此时正缩在人后一脸愕然。
  “臣前日清点咸阳各库之时,发现一物,乃是烈武帝四十年时有人所献铜鼎。”
  “臣谏议大夫鲁彦有言!”就在田珍欲继续往下说时,突然间一人排众而出,厉声喝道:“大都护今日所议者,乃朝廷要事,烈武帝四十年的旧事与今日何干?况且当年献鼎之事,臣鲁彦亦有耳闻,不过是小人伪造祥瑞以图幸进,田珍以此旧事乱今日之正务,正是胡搅蛮缠迁延误国之举!”
  此人声音高亢,说话有如连珠一般,他开口之后,田珍其实还在说话,但却被他的声音压住,以致于殿中所有人耳中听到的就只有这位鲁彦的话语。
  鲁彦说到这里之后,拱手向赵和一揖,然后怒视田珍,田珍为其言语压制,一时间不知是不是继续将未说完的话说出来。
  见此情形,又一名官员走了出来。
  “臣殿中侍御史周绍劾鲁彦咆哮大殿,无人臣礼!”这人上前之后,也是向赵和拱手,然后说道。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官员出来,有为鲁彦辩护的,也有跟着周绍弹劾鲁彦的,只不过众人说话之间,都有意无意,打断了田珍的话语,令田珍张口数次,却是未能出得一言。
  赵和微微皱起眉头,隐约觉得有些不对。
  在这样的官员出来足有十余位之后,他霍然惊觉。
  无论是支持鲁彦的,还是弹劾鲁彦的,他们连番说来,足足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时辰。
  而且此时鲁彦又开始自辩——此人中气十足,说起话来甚有气势,并且每一句话都似乎言之有物,或引经据典,或举例说明,总之单听他说话,谁也不能认为他是在拖延敷衍。
  但他,还有那些支持他和弹劾他的人,就是在拖延敷衍!
  赵和召集这次朝会,对于朝堂之上尚存官员还是有个大致了解的,出来支持鲁彦的和弹劾鲁彦的,分属朝堂之上的不同派别,他们绝不是一党,但现在,这至少四五个不同派别,都达成了某种默契,那就是在赵和召开的第一次大朝会中,通过彼此纠缠来延误正事,至少,让赵和在今天做不成正事!
  他们并不是胡搅蛮缠,他们说的都是正经事情,但是,他们这些人,就是有本领用一些次要的或者不重要的程序问题,来中断决定性的决策。这样做哪怕改变不了大局,却至少可以让赵和明白,哪怕赵和权倾天下,也休想在朝政之上乘心应手举重若轻。
  这既是表达他们的态度,也是向赵和示威!
第六章、争立国本
  辰时。
  文官们的的争执已经持续了接近一个时辰。
  赵和也站了近一个时辰。
  加入到这场争辩中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立场或许不同,但在对会赵和这一点上却相同:无论赵和是想纂位为帝,还是想如同曹猛那般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都须令赵和知道,朝堂之上自有朝堂的规矩,哪怕赵和兵强马壮,哪怕赵和才略雄伟,都得按照这个规矩来办。
  若说他们反对赵和,倒也不尽然,但是,出于维护“官僚”这个群体的共同利益考虑,他们在未曾约定的情形下达成了默契,在这最重要的一天里,玩出这么一出来。
  赵和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但却一直没有阻止他们,甚至连话都没有说一句。
  赵和的沉默最初让这些官员们心中舒爽,不过在接近一个时辰之后,他们当中有见识者也意识到,事不可过,过犹不及。
  今日毕竟是这么重要的一个日子,若真从头到尾都纠缠于这些细枝末节,赵和会不会直接掀了摊子不做?
  因此在这些大佬们的眼色之下,到辰时正之际,他们终于安静下来了。
  赵和却仍然没有出声。
  好一会儿之后,赵和才淡淡地道:“诸位争完了?”
  不等有人回答,他又问道:“争出结果了么?”
  众人面面相觑,这种争执,哪里能够出什么结果,要有结果,也该是当政之人做决断才会出现。
  “那么我现在为朝会制定第一个规矩。”赵和不紧不慢地又道:“此后朝会,凡有言者,每一件事只许说上……说上三分之一刻,若超此时,请待退朝之后以文章论之。”
  “大都护,这适不合礼制……”
  “大都护欲堵塞言路钳制人口乎?”
  他才说完,立刻有人出来反对,一个稍稍温和一些,以朝堂现成的礼制来劝阻,另一个则干脆攻击赵和此举是夏桀商纣,意图阻止正直之士。
  他们一开口,赵和便闭上嘴巴一声不响,这些人咋唬得凶,但实际上却在察颜观色,待发觉赵和深沉似海,根本不能从其神情里判断出他的情绪之时,他们又闭上嘴。
  “接着是为朝会立第二个规矩,凡有人说话之时,别人都不得开口,须待发言之人说完之后,再出班请言。”
  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人反对,毕竟此前朝会也有类似的规则。
  “这两个规矩,我意已决,在此只是通报于汝等,而非征询汝等意见,故此,方才出言反对之人,若不同意,便可以走了。”赵和又道。
  此前他说话都算柔和,但说到这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