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崛起之同治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崛起之同治大帝-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载淳听完之后,也说道:“现在,我们手中还有一部为欧洲大战而囤积的军服、帐篷等物资,正好可以调过去,这样,我们可以解决这批物资,同量也可以帮助灾民渡过这个难关。而这批物资,主要是由皇氏集团收购,那就以朕的名义,捐助给灾区的民众吧!

    再有,就是对灾民们的解救之事,待震情稍微稳定之后,就先由皇家第十一军派兵,对地震灾区的百姓进行解救,周时,我们的空军也可以出动。

    而在运输方面,我们也要一切以此为主,都要为灾区的物资让路,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公路,向灾区运送物资、食品。

    而所谓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无非就是对死亡尸体的处理,而现在是冬季,尸体不易发生腐烂,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处理。同时,我们的医护人员和药品,也要及时调派过去。”

    载淳看了一眼周围众人,又继续说道:“朕这里就这个章程了,不过,在明日天亮之时,朕要与一批冬衣先行出发,前往宁夏海源,少川,无论你们想什么办法,也一定先要筹集一部分冬衣。”

    这时,总参长王士珍说道:“皇上,总后还有两万套冬装,另外先将北京军区的行军帐篷调过来,可以先行运送过去,以解燃眉之急。”

    载淳与国家事务院总理唐绍仪等人制定出章程之后,都分工后,各负其责,忙碌起来。

    而载淳也知道,此次的宁夏海源大地震,在那一世之时,据报应该在八点五级以上,更主要的是,余震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

    而现在,不光是救灾的问题,还有难民安置的问题,载淳可不想历史的大悲剧再次重演,还要想办法将这些难民转移走。

    当载淳来到环县之时,就已经看房屋十去二三,这还是在现在,中华帝国的百姓不知比那一世的生活条件好上多少,住房条件也要好很多,但还是如此,可见海源的状况,肯定是好不到哪里去了。

    载淳在环县之时,就已经无法再前行了,因为道路已经被毁坏,铁路更是无法通行,所以只能在环县停了下来。

    当载淳刚下火车之后,就见一个人快步走了过来,说道:“皇上,环县县长乔玄参见皇上。玄在此终于将皇上盼来了。

    昨日皇太子到时,就通知臣下,皇上今日就能抵达环县,所以臣已经在环县组织了近十万的劳力,只等皇上的帐篷一到,就开始为难民搭建住所。”

    载淳听了之后,点点头,说道:“很好,你做得很不错,溥华现在去了哪里?”

    乔玄听了之后,说道:“请皇上恕罪,臣下没能拦住皇太子,他已经与一零一师去了固原,说是要尽快赶到灾区的现场,那里有很多的难民在等着他们去解救,而让臣在环县做好后勤工作,说很快就会有难民过来。”

    载淳听完之后,心中虽然很是为溥华的安全担心,但也知道时间的重要性,如果溥华能亲临救灾第一线,那也能给灾民一种稳定。

    载淳没有打听溥华的情况,而是说道:“乔玄,现在环县的情况怎么样?可有什么重大的伤亡吗?”

    乔玄说道:“皇上,环县的具体情况还没有上来,不过臣下已经派下人去了,具回报,我们环县受灾的情况并不严重。

    在昨日之时,就已经有从固原而来的难民过来了,而今日开始增多,已经有三万多难民过来了,而环县的粮仓之中的存粮,也只够这些难民十日之用,如果再多的话,恐怕就……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难民们的安置问题,现在房屋极缺,而此时又是冬季,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恐怕就会出现伤亡了。”

    载淳听到这里,看了看眼前的这位乔县长,只有三十多岁,但说话却井井有条,想得还是很周到的,载淳对此人还是很满意的。

    载淳说道:“乔县长,你这就安排人,将火车上的物资卸下,尽快安排,唐总理还会在两天之后,带来一批物资。”
………………………………

第十二章 温情暖人心(一)

    载淳押运来的这一批帐篷,在到了环县之后,在很大程度之上,解决了难民们暂时的困境。但是,这也只是短暂的解决,难民们还在不断的向环县涌来……

    载淳在琰妃他菊耦、国家事务院副总理熊希龄、皇家情报局局长吴佩孚的陪同之下,来到了环县城外的难民营,载淳要实地的了解一下难民们的实际情况。

    当载淳看到,只一天的时间,城外难民区的的帐篷就一座座林立而起,虽然心中还是很担忧,但是对环县县长乔玄的组织还是很满意的。

    载淳对熊希龄说道:“秉三,你看,这个乔县长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能将难民营立到这种程度,确实很不易啊!”

    熊希龄也说道:“皇上,这个年轻人确实不错,是真的上心了。现在已经确定的,受灾地区,有海源、固原等数个县,受灾百姓多达近百万人,而这几天,余震也不直不断,还真是让人担心啊。”

    载淳也是非常担忧的说道:“秉三,此时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就是这些地区的余震如果一直不断的话,我们对这些难民要怎样安排呢?”

    熊希龄说道:“皇上的担心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如果一旦是这种情况,那我们就要做好移民的准备了。”

    李菊耦听到这里,很是同情的说道:“皇上,他们这些人真是太苦了,遇到了这种大灾,家破人亡,还要背景离乡的,还有就是灾后,他们将要如何的生活?”

    载淳叹息了一声,说道:“大灾已经发生,多说无益,我们现在要做的,就尽量的将物资尽快的送过来,先让他们渡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而后,朕也想了,我们还是做好移民的准备吧!而在移民之前,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将困难都想全,最好是以村、镇为单位,整体的移到一个地方去,这样,他们在今后的恢复也会快些,我们要尽量为他们将能做到的事情想全面。

    他们遇到了天灾,我们就不能再让他们遇到**了。秉三,对移民之地,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熊龄听完之后,想了一下,说道:“皇上,臣觉得,有几地可以去。一个就是在阿拉伯半岛的三杰省和科威特省,那里还需要再进行移民,所以那里的准备情况应该是最好的,这里,臣认为是首先之地。

    再有就是新疆、伊犁、乌里亚苏台、唐努乌梁海等几省,那里虽然经过这数十年的移民,但由于地域广阔,还是地广人稀。

    还有就是西伯利亚诸省,与新疆等地的情况差不多,但是,那里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不过,那里却有大片的土地,可以供他们耕种。

    而三杰省与科威特省,却是以工业为主,如果是农民过去,不易生活,因为这两省都比较干旱,不适宜农业的发展。

    所以,臣认为,我们在移民之时,还是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工人,那我们就可以将他们及其家属向三杰省、科威特省迁移,而农民,可以向新疆、伊犁、乌里亚苏台、唐努乌梁海几省安置。”

    载淳听完之后,点着头道:“秉三,现在是非常时期,先能知以上几省做好准备,朕估计,此次需要迁移的最少也要有七八十万人,三杰省与科威特省,做好各接受十万人的准备。而剩下的让新疆、伊犁、乌里亚苏台、唐努乌梁海四省做好准备。

    先将安置地点选好,然后就是民房的建设问题,一经建好,立即进行移民工作。”

    就在众人谈论之时,已经走近了难民营中,而首先进入载淳视线的,就是一个个还有些呆滞的目光,显然他们还没有从这场大地震惊吓之中恢复过来。

    载淳在一座帐篷中,看到一位老人,怀中搂着一个小孩子,在不停的说着:“宝儿乖,宝儿不怕,都已经过去了。”

    载淳轻轻的走了进去,蹲在了老人的面前,轻声的问道:“老人家,您是哪里人呢?

    老人听到了声音,并没有什么吃惊的样子,而是显得很木讷,呆呆的看着载淳,过了好一会才反映过来,看着载淳的穿着与气派,一看就是一位大官,再向脸上看去,老人显得一脸的惊愕。

    老刚想站了起来,就被载淳拦了下来,载淳说道:“老人家,不用这样,不用这样。”

    老人嘴唇哆嗦着的说道:“您、您、您是皇上,您怎么能来这里呢?”

    载淳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老人家,咱们这里受了大灾,朕又怎能不过来呢?天灾朕没有办法控制,但朕不能让大家再多受苦了。

    老人听了,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花,因为,当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没有被抛弃,帝国还在想着他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生活还有希望。

    老人说道:“皇上,我真的没有想到,在这里,能见到皇上,老汉我活了近七十年,当年听父亲说过,他们那时,在我们这里,经常遇到旱灾,四周起讨饭,可是却没有人管过。而现在,皇上却能这么快的过来看我们。

    老汉在来到这里之时,本来还以为,即使逃了出来,在这十冬腊月里,不被冻死,也会被饿死的,可是没有想到,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已经开始搭建了帐篷,同时还有粮食分发给我们。”

    载淳又问道:“老人家,那这孩子的父母亲呢?他们去了哪里?”

    载淳问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也很是纠结,因为他怕这话勾起老人的伤心事,因为这帐篷里,只有他们的祖孙两人,而这孩子的父母亲却已经离开了。

    老人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干涩的笑容,说道:“我们虽然住进了帐篷中,但是,后面还会来很多的人,我们不能不管别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这个小家。他们两人本来都是工人,手中也有技术,所以,他们两人也一齐去和大空搭建帐篷去了。”

    载淳听到这里,心里就是一松,有些兴奋的说道:“好!好!都能象老人家这样想,都能象老人家儿子、儿媳这样想,那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那依老人家看,咱们这里的地震,什么时候能够过去呢?”

    老人说道:“我们的家乡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但是,老汉在年轻的时候,也听人说过一些,而这次,这些天一直都还有小地震,依老汉看,这里短时间,是不会过去了。”

    老人说到这里,脸色就是一暗,因为他知道,短时间之内,是回不到家乡了,这也是中国人的情节,故土难离啊。

    载淳说道:“老人家,这个不用担心,朕与政府对此也做出了安排。而老人家的儿子与儿媳都是工人,那不知老人家一家去三杰省或是科威特省,愿不愿意呢?”
………………………………

第十三章 温情暖人心(二)

    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有大爱。只有在这时,才能体现出众志成城。

    当载淳问道迁移之时,心中也是一紧,因为他们的打算虽然好,但是也要百姓们心甘情愿才好,尤其是这些个老人,如果真是故土难离的话,那还就真有些不好办了,所以他很是看重老人的想法。

    老人听完之后,脸色再是一暗,载淳心中就是一动,但老人接下来的话,让载淳与周围的琰妃李菊耦、国家事务院总理熊希龄都有些感动了。

    老人说道:“皇上,说实话,老汉确实也是故土不舍。老汉还有一个大儿子,当初咱们帝在阿拉伯建省之时,老汉的大儿子正好刚大学毕业。而大儿子对老汉说,父亲,您和我小弟一起去三杰省吧!那里是帝国新拓疆的一个省份,有很多的机遇,同时还能为帝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而老汉当时想,老话讲落叶归根,当时老汉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有几日好活的,所以就不愿再远离家乡。但老汉也知道,大儿子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就没有反对他去,而老汉就一直与小儿子过。

    本来小儿子也是有机会出去的,但是在他大学毕业之后,见老汉年岁已大,反以就留在了老汉的身边,在家乡的一家工厂里上工作,但老汉知道,小儿子也是有抱负的,但是他有孝心。

    而这一次,这里发生了如此的大地震,幸好我们一家人都没有什么事,否则老汉就是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老汉也想开了,家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而我们在这里,什么也不能做,帝国每天都要养着我们。而老汉现在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只要不再连累儿子们,不再给帝国造成负担,那老汉这把老骨埋在哪里不行啊!

    老汉会将皇上的意思,说给老汉小儿子两口子的,我相信他们,也不愿给帝国造成负担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