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崛起之同治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崛起之同治大帝-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张文亮此时也是大清的名人,继皇家第九军军长周馥的周魔王之后,张文亮也被人送以大号——张阎王。

    此时北京城中的男女老少提到张阎王大名之后,无不浑身起鸡皮嘎瘩。而一些老太太见小孩子哭个没完,就说道:“孙儿,快别哭了,小心把张阎王招来。”而这个小孩子听后立马就不敢再哭了,同时头直往大人的怀里扎。

    张文亮此时还紫禁城中坐阵,这些人犯虽然都被处决了,但还有很多的后事没有处理完呢,主要的就是追缴脏银。虽然此次大部分并没有祸及家人,但是也能凭白的便宜了这些人。但主犯之家还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比如说总管内务府大臣之家,男女皆被发配琼州等岛,此次的清缴脏银也是由户部牵头、警察总署与皇家调查局协肋共同完成。

    清理完之后,立载淳也是非常的惊诧,内务府之人的毫富真是让人不可想象,这可都是从自己身上贪污走的,这帮家伙还真是够狠的。

    户部尚书李鸿藻与万藜青两人也不敢对这些银子做主,因为这内务府还是皇上的家事,而这些银子也都上皇上自己的。

    载淳听了两人的话后,只是轻轻一笑,说道:“朕还真没有想到,这些家伙的本事还真够大的,搂银子的本事还真是不小,居然有一千多万两白银,朕要这么多的银子能有什么用啊,就是天天的看着,也不管饱。

    朕也已经说过了,以后再也不要百姓出一两银子来养活朕了,这些是从内务府中查出来的,但也是国库的银子,还是充入国库之中,为百姓们多做一些个事情吧。”

    户部尚书李鸿藻与成藜青听后,心中均是一喜,虽然这几年户部不缺银子,但是管钱的还怕银子多不成,以后要是与俄国打起仗了,那可是大把大把烧银子的时候。

    两人赶紧拍马屁道:“皇上圣明,皇上真乃仁慈之主。”

    载淳听后,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又有哪个有不喜欢奉承之言,就喜欢被有骂的呢。那这个人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天生的犯贱。

    进入同治九年六月分的时候,北京城的天气也炎热了起来。历经两个多月的内务府事件已经渐渐的平息下来。虽然偶尔报纸上还会有一两遍相关的文章,但也不会起人们的注意了。

    而此时的载淳再次下旨,对八旗兵制进改革,充许八旗军户从事各种行业,与大清子民一样待遇,停发旗饷。但做为补偿,朝廷分给每一个三十亩土地,并二十两银子。如果有不愿种地的,也可去皇家炼油厂或是皇家采矿公司上班,并给安家费五十两。

    此次虽然要耗费几千万两银子,但载淳认为还是值得的,如果再将八旗兵制之事也一并解决掉,那么自己的中华民族之梦想也就进一步了。因为旗人的那些个特权正一步步的漫漫被消除。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旗人的优越性也就不再有了。

    当载淳这道圣旨出来之后,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哄动,但是早载淳对内务府下手之时,就已经大清的各大报纸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同时还北京城中的热闹场所贴出布告,并且还派人专门进行了宣传,这也使得这些个旗老旗少们早就知道了载淳的政策。

    同时经过张文亮对内务府之人的血洗之后,也对这些个旗老旗少们进行了有效的震慑作用。大部分普通家廷对此也没有什么,自己有了地,手中还有了银子,这样就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纨绔子弟,整日只知玩乐,没有一点的生存能力之人,就有些不愿意了。载淳圣旨下来之后,就意图煽动闹事。

    醇亲王奕譞与肃亲王华丰被载淳封为会权大臣,负责裁撤八旗兵之事,当这些个旗人们想要闹之时,载淳又将此时已经名声大皂的张文亮张阎王来协助两人。张文亮再次请旨,向皇家第一军军长长庚借来了当初与自己配合的肖轩旅。

    张文亮此时的凶名还真不是白给的,当张文亮出现之后,这旗人纨绔们立刻就蔫了,再也没有敢闹事了……
………………………………

第二百二十章 吏制变革(一)

    

    载淳再下完裁撤八旗兵制的圣旨之后,见事情已趋于正常,此时也已经进入到了同治九年七月份,载淳又下了一道圣旨,对大清官员俸禄进行维变革。

    将官员俸禄提升十倍,同时取消所有的火耗,以及京城官员的冰敬碳敬。这对于清官肯定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他们不肯向百姓伸手,那么就靠原来的那一点俸禄养家糊口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由其是一些大城市,真是所居不易啊。现如果大幅提高官员俸禄,那么就极大的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由其是京中的一些冷衙门之中的小吏门。

    而那些个贪官们可就不愿意了,那不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吗?但又仔细一想,这样也好俸禄提高了,还不用再给上峰送礼,同时该拿的还要拿,这样岂不是多了。

    载淳再下完这道圣旨之后,将军机大臣及各部堂官全部都召到了圆明园北远山村之中,对大清的官制进行了廷议,载淳结合那一世的各大部委以,整理出来一套官制,对原来的六部进行了细化与分工,取消了原来的六部制度。

    先将礼部分为了教育部、闻总署、科技部,吏部分并无太大改。户部分为了中央储备银行、财政部、税务部等,兵部原来分化的基础上,再次成立了军务部,将刑部名为法院,都察院名为检查院,将大理寺名为司法部,理藩院名为民务部。将工部分为了工商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再加上警察总署、谦政公署等部门,就组成了这整套的官制。

    众位大臣看着上面陌生的部门,以及对各部门的详细分工,将各地方官员的职能进行了控制。比如说一个县令,不再负责什么审案、征税之类的事情,而是主要负责一县的大政方针等事情。而审案、收税等均有各职能部门,同时县令也粘不到银钱等物,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贪污的程度。

    军机领班大臣曾国藩看完之后,说道:“皇上,此套制度确实不错,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所需之人太多,这将大大增加大清的财赋的支出。

    再有就是此法大大的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一个不好,大清将混乱之中。”

    载淳听后,点了点头道:“曾爱卿所说为老成持重之言,但大清吏治之腐化,已经到了不可不变之时了,如若长此以往,朝廷将无法控制地方,所以朕才要下此决心。

    但曾爱卿所说又不无道理,所以朕想还是按以前推行政那样,先找几个地方试行,待成熟之后,再大清进行全面改革维。全爱卿,你是吏部尚书,你看怎样?”

    吏部尚书全庆看完这套官制之后,心中也是再想,如果真的实行下去的话,地方之上肯定会出大乱子,那时皇上一定会焦头烂额,同时这个军机处也就干到头了,那时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便是没有想到曾国藩也看出了此点,让全庆恨得牙根痒痒的,暗骂道,这个老不死的,就你多嘴,坏了王爷的大事。

    就全庆暗骂曾国藩之时,载淳问道了他。全庆赶紧说道:“臣看了皇上的官制,如果真能长底的试行下去的话,那么大清的吏治必会焕然一,曾大人所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是值此之际,就应下定决心。

    地方之上,那些个官员们肯定会施加阻力,但是现大清的警察总署已经成熟,遍布各个周城府县,可以很好的监督各地方官员的执行情况,如若有敷衍了事者,正好可以痛下杀手。臣全庆不才,愿为皇上马前之卒。”

    吏部尚书全庆说完之后,有些大臣也是频频点头,觉得全庆说得还是理的,欲行大事,就不能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胡林翼听完全庆的话后,双眼微眯,斜了一眼全庆,心中暗道,这个全庆心还够狠的,居然蛊惑皇上行此昏招,如若真要按真所言,大清官声将混乱,他们好混水摸鱼。

    胡林翼想到这里,就想出班启奏,但是他突然想到,按理说曾国藩与李鸿藻也应该看得出来全庆的险恶用心啊,两人为什么没有动静呢?

    胡林翼偷偷扫了两人一眼,见两人都是双眼微眯,好象没事人一样,胡林翼就有些恼怒了,心道你们两人明知道全庆是恭王党之人,为什么还这样的大意,人庆有如此毒计,你们两人也不出来提醒一下皇上。

    胡林翼再偷偷向上一看,见载淳好象陷入深思之中,但眼中却有一丝玩味之意,胡林翼突然之间明白了。

    皇上别看年龄幼小,但做事都是考虑周全之后,才会施行,用提都是堂堂正正之策,皇上拿出这套官制之时,肯定对方方面面都已考虑到,全庆这点小心机又怎能瞒过皇上呢?而吏部尚书全庆与左都御史绵森又是恭王党朝堂之上仅存之人,皇上一定是想借此机会,将二人一并除掉。

    胡林翼想明白之后,就出班奏道:“全大人所说正是,值此时机,就应行那快刀斩乱麻之策,然而曾大人所说又不得不考虑。”

    机军领班大臣曾国藩与外务部尚书领户部尚书李鸿藻一听胡林翼所言都是一愣,心道,这个老胡难道是疯了不成,全庆的这点小心思都看不出来吗?

    载淳听到自己老师胡林翼的说辞之后也是一愣,心道,胡师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与全庆站到一边去了。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胡林翼又接着说道:“所以臣觉得,还是按皇上刚才说得,先局部地方先进行。但臣认为此次不应该太过保守,臣觉得直隶、湖广、四川三地之外,再加上闽浙与陕甘两地。

    并且我们还可以派大臣前往监督推进,臣自愿前往陕甘之地。而曾大人是湖南之人,人脉颇广,可往湖广之地,海军部部长彭玉麟直隶总督任上多年,可直隶监督,而四川之地有四川总督骆秉章,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剩下闽浙之地,依臣看就由吏部尚书全庆大人前去吧。”

    载淳开始还没有明白过不胡林翼是什么意思,但听胡林翼说完之后,载淳立刻就明白了过来,这五地皆是自己掌控比较牢固的地方,而剩下两江之地,也是为了保证赋税。而闽浙之地,有灵桂,并且经营多年,要是给全庆下点拌子,给自己找个借口,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还真是亏得胡林翼有急智,如此短时间内,就已经想到了应对之策。

    载淳不待众人反应过来,就开口说道:“胡爱卿此计甚好,就依胡爱卿所言,几位爱卿回去准备一下,五日之后出发。”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吏制变革(二)

    

    载淳听了胡林翼的话,就很快的准了胡林翼对五地的安排,让吏部尚书全庆与左都御史绵森没有任何反悔的的机会。

    载淳接着又说道:“地方之上,就先以五地为试点,京城之中,就全面进行变革维吧。同时大清的各大报纸之上,也要着力宣传此事,另大清的所有子民对此事也要先有一个了解。张之洞的谦政公署也已经将人员都配齐了,先五地试行起来吧。”

    载淳一言就将此事定了下来,直到此时,军机领班大臣曾国藩与外务部尚书领户部尚书李鸿藻才明白了胡林翼的用意,两人也同时露出了笑容。

    而吏部尚书全庆与左都御史绵森也自以为得计,心里也很是兴奋,都准备大干一场,来就此进行翻盘。

    此事各大报纸登出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由其是众多的学子只中。大清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基本上大清的每个县都已经有了两到三所蒙学,多到已经达到十几所,虽然离普及都育还有很远,但于咸丰末年相比,读书识字之人已经不知翻了多少倍。

    学子都是容易接触鲜事务之人,并且对西方的社会情况也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此事都举双手赞同。这些学子们都积极的各大报纸上报表观点,并且还自发的组织起来到各地演讲,与百姓们解说载淳吏制变革维的目的与政策。

    这也是载淳刻意的引导而为,他吸取了光绪戊戌变法的教训。变革为不只是朝廷的事,这是关系到成千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让他们都知道,都明白,都支持自己,那自己就不会再感觉势单力孤。

    这也是载淳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变革维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官员们肯定不会支持,二是百姓们也不知道,弄不好还会事得其反,被地方官员所利用,使百姓们身受其害,那时的变革维肯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而此时的载淳,通过几次战争,已经军中立有决对的威信,牢牢的将军队掌握了手中,这是变革维的必要工具。再有就是载淳一直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