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放着整整齐齐的书籍,李宽没有去翻动书籍分毫,倒是看着书架布局以“经史子集”分类,囊括一切大型书籍,宛如一座书的海洋,看得李宽是头皮发麻。

    他猜测这些肯定是提前布置好的,这些榆木制成的书架全都是新的,除了外面那道山水图案的屏幕有些时间外,其它的全都是重新打造而成的,这些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祖父李渊安排的,做这一切的人肯定是自己从未见过面的钱公公。

    与李宽反应相左的是赵公公,他看见满满的书籍像是回忆起什么似的,双手抚摸着似曾相似的感觉有些恋恋不舍,随手拿出其中一本翻看,仅仅是开头便已经知道结尾,满怀激动的仔细观摩。

    “这人绝对是书痴!”李宽汗颜,想起自己碰都没碰,年过半百的赵公公却是爱不释手,这差距让他羞愧也钦佩,又听见赵公公喃喃细语:“我已经许久没有好好看过书了,还是太上皇懂得老奴心思,此乃甚好!”

    “哟,看样子你们发现了,省得老奴再作解释!”不知何时王公公面带笑容的出现在屏风旁边,道:“此乃太上皇手谕,楚王您接旨吧!”

    李宽沮丧着脸接了过来,他都不想看也猜到祖父如何安排的,肯定是嘱咐自己好好念书之类的话。平静下来后,李宽还是打开祖父手谕,没有多余的话,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全部熟记于心!”

    “祖父您是要我的命吗?”

    言简意赅的六个字,却像是六座大山重重的压在李宽身上,他感觉身上的力气再次消失不见,整个灵魂都快从身体飞出去,要将这里的书全部熟记,这根本是无法做到的事情,着实让他头痛,就算是上学时候背书也没要求全本背诵,要是真的做到了绝对考上北大清华,而且这里的书可都是文言文,难度再次提升,整个人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两眼无神的望着手谕,想哭又哭不出来,耷拉着脑袋就像是丢了魂似的。
………………………………

第十三章 因材施教

    “楚王,您又错了!下一句乃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赵公公不假思索的接过下一句,又继续说道:“这两句正好接上一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李宽木讷的点点头,这些古言诗词烦不胜烦,第一天背诵的便是《诗经》中的国风周南篇,而赵公公信口便说的正是此篇中的《汉广》,背诵书本就不是他最擅长的事情,偏偏祖父李渊有手谕,李宽不得不遵从。

    全本《诗经》都是楷书所写自然可以做到朗朗上口的读出来,有些字不认识赵公公也会及时指点,读出来没问题,让他背诵就问题大大的,想起上句想不起下句,想起中间又想不起最后,总之每一篇章背诵的时间都得耗费一天才能完全熟记于心。

    《诗经》仅仅是十三经其中之一,想到后面还有十二个同样的难关等着自己,李宽都想直接放弃不背诵了。赵公公对任何人都十分谦逊有礼,对任何事也毫不在意,唯独读书上面十分严格,只要李宽错了就会让他反复大声诵读百遍。

    如果是采取打板子的方式,李宽皮糙肉厚早已习惯,赵公公却不喜欢这套管教方式,采用文雅手段让李宽学习,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乖乖的听话照做,也拗不过固执的赵公公。

    如今读书过了半个月,仅仅是《诗经·国风·周南》篇还没背完,这样的速度李宽自己都不好意思,赵公公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不仅没有打骂,反倒是不停地鼓励,跟随着李宽节奏去教。

    赵公公以自己独有的见解方式解释每篇内容,李宽听得津津有味,见解倒是一字不差的全部记住了,该篇文章却是记得乱七八糟,每次都得赵公公提醒才能流畅的背诵下来。

    半个月来,李渊从未踏足仁政殿半步,李宽日常作息全都在此殿,就连玩耍的时间也全都剥夺,几乎每天都与书打交道。李渊如此做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他希望李宽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要是不读书日后如何参与国家大事。

    赵公公对于书的喜爱已到痴迷状态,终日手不释卷,反倒是李宽望着堆积如山的书一阵头皮发麻,不知不觉都觉得有些倦意。每次都得学习至深夜,有时候累着了直接趴在书案上睡着了,赵公公每次都会小心翼翼的为他盖上薄薄的蚕丝被。

    “老赵,太上皇让你过去一趟!”王公公深夜前来看见李宽已经入睡,不好大声说话只得把声音压低,又见赵公公没什么反应,手里还捧着书看得入迷,不得不轻轻地拍了一下才让赵公公回神,只得重复再说一遍之前的话。

    赵公公见太上皇李渊召见自己,就连书都忘了放下,急匆匆的跟随王公公一同出去,又看了一眼熟睡的李宽,轻轻地将门关上。两人穿过东门,朝着李渊居住的大安殿快步走去。

    王公公依照宫中规矩,先行一步进入大安殿中,禀报道:“太上皇,老赵来了就在殿外候着!”

    “现在这里只有咱们几人,又没有什么外人,用不着这么拘束,以后这些礼数都免了吧!”

    李渊见王公公还是按照宫中那一套规矩做事,脸上有些不悦之色,直接决定以后不必拘礼,犹如寻常百姓一样,王公公点头称是便让赵公公进殿,李渊见他匆匆而来手中的书都没来得及放下,哑然失笑:“老赵还是跟以前一样,丝毫未变啊!”

    赵公公尴尬的将手中的书藏在怀里,王公公也笑着附和一声:“这样的老赵才是我当初认识的那样。”

    “太上皇召见老奴是不是想问楚王的情况?”赵公公朝着落井下石的王公公瞪了一眼,看见李渊点头,接着说道:“楚王天资聪明,只不过老奴以为让他背书着实有些为难!”

    “此话如何说?”李渊好奇的追问道。

    “这段时间一直学习《诗经》,只有个别字楚王不认识外,其它的都识得。”

    后面的话没说,李渊也自然明白赵公公的意思,读书识字本就是正常情况,不过算算年纪李宽也才八岁,通读《诗经》不成问题这绝对是天分使然,要知道皇家子孙读书要比寻常百姓早一两岁,四岁开始读书识字,而在六岁那年时李宽溺水落下病根后,李渊便特许其不去学堂学习,之后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从未有人教过他,唯一算得上也就是孙思邈传授一些药理知识以及留给他医术、金针,再无其他人教。

    即便是太子李承乾、汉王李恪都不曾做到,偏偏李宽就能做到,而且赵公公也提到其它书的字都认识,只要不是隶书、小篆之类的字体,这让李渊更加惊讶了,又想起昨日看到李宽书写的文章,那字根本就不识字,歪七扭八的不说,越看后面看得李渊越是怒火中烧。

    “人无完人嘛!”赵公公尴尬的笑了笑,他也知道李宽的字是真的不能看,要是说出去确实丢脸,奈何李宽一时间也没办法改正,赵公公只得循循渐进的教导,一点点的让其改正。

    李渊越想李宽写得那个字丑的不能再丑了,心里就莫名的来气,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又继续追问道:“老赵,你刚才说宽儿背书有些为难又作何解释?”

    赵公公硬着头皮如实回答,还举了几个例子,听得李渊是瞠目结舌,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孙子是这样的奇葩,见解都记得一清二楚,偏偏正文背得断断续续,这让他哭笑不得。

    “那你说该怎么办?”

    “以老奴的建议,还是不让楚王背书比较来得妥当!”赵公公沉思片刻,道:“楚王既然能理解其中意义,这比背书更重要,倒不如改变一下,让其将其中意思解释清楚,一来可以减少背书所浪费的时间,二来还能减轻楚王的压力。”

    李渊犹豫不决,他本意是让李宽多读书做个有用之才,诵读本就是背书,要是放弃就等于本末倒置,他实在不好下决定。这时,王公公出声道:“老奴刚刚前往仁政殿,看见楚王累得直接在书案上睡着了,看上去是真的累得不行,长此下去怕是楚王那身体吃不消!”

    “那就按照你说的办!”

    本来还在犹豫的李渊当即决定下来,王公公深知他的心思,这些日子不去看李宽也是知道他若看见了必定不忍心,所以王公公这才插嘴说上一句,也是为了让李渊安心。
………………………………

第十四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赵公公又接过话:“太上皇放心,楚王确有天分,再说读书识字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活学活用对楚王更有帮助,就算是科举考试也不见得照搬原文,倒不如解放楚王天性更好。”

    李渊终于放心了,他知道赵公公说的没错,在这文学方面的确不如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身为太上皇,也不是全才,还是有不足之处。既然将李宽交给赵公公,那自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也就放手让赵公公去教,不再多言。

    “老赵啊,你们以后见我就不必用宫中那一套,就像是当年那个时候一样。”李渊又接着叮嘱一声,“这里并无外人,都是自家人,宫中规矩就免了吧,我也不是皇上了,现在只不过是安享晚年的老人而已。”

    王公公、赵公公两人对视一眼,默默地点头答应下来,他们理解自己主子的心情,不过有些话却不能说出口。接着,赵公公又追问道:“太上皇……”

    顿时,李渊狠狠地瞪了一眼,怒斥道:“怎么刚说的就忘了?”

    “老奴口误,实属口误!”赵公公吓了一跳,急忙改口道:“主子,您是打算培养楚王么?”

    李渊沉默片刻,淡淡的说道:“是龙是虫日后就看他自己,我只不过是做了身为祖父该做的事情。”

    李渊没有直接回答赵公公的话,可他明白其中意思,主仆十几年的默契外人听不明白,他们都是常伴左右的亲近之人。赵公公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心里就明白接下来该如何教导李宽,没有得到答案之前他不敢妄自揣测李渊心思,作为奴仆揣测主子的心思乃是大忌,更何况李渊的身份非同一般,更是忌讳。

    “再过半个月,你便传我的话给老钱,就说让他把手中的事情安排妥当以后就直接回来。”

    王公公点头称是,赵公公心里一惊,老钱也就是之前救下李宽的钱公公,他虽是与赵公公平级,也是李渊身边亲近人之一,可他不在宫中的时间居多,就连他这个老朋友见到的次数屈指可数,更何况朝中其他人。

    李渊的心情好了许多,再看李宽写的那字,没有之前那样暴躁,反倒是觉得自己孙子写得不错。或许是爱屋及乌,也或许是想通了某些事情,总之李渊的心境与之前大相径庭。

    次日寅时一刻,天还未亮,圆月依旧高挂夜空中,清凉的月光照射在李宽的身上,赵公公也从大安殿回来看见仍然熟睡的李宽时,面带微笑地走上前去将他唤醒。

    李宽睡眼朦胧的睁开眼睛,看见清冷的月光,又想趴着继续睡却被赵公公阻止,李宽疑惑不解的看着他,赵公公微笑道:“楚王,寅时已过,您该继续读书了。”

    “赵老,您是不是弄错时辰了?”李宽狐疑的看向赵公公,他之前读书时辰是卯时,不是寅时。赵公公笑着解释道:“太上皇有手谕,您的读书时辰改了,而且从今天起特许楚王不必背书。”

    “不用背书了?”李宽听到这话眼睛猛然一亮,他真的背不下去了,终于等到不用背书的命令,顿时激动得手舞足蹈,赵公公补充道:“虽然太上皇不强制要求您背书,不过老奴还是希望您能将这里的所有书全都读一遍,而且要明白其中意思,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李宽还没高兴多久,就被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来,这里的书少说也有几万卷。虽然书籍不是很厚,要是堆积起来绝对是一栋五层高的楼房,要是全部读完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要求与背书相比看似简单许多,实际上对于八岁的孩童而言谈何容易。

    短短的半个月时间相处,李宽确信赵公公绝对是真正的大才学之人,要想有自己的见解必定是能让他接受的,也就是不能胡编乱造,必须真的有自己看法与理解才能说服赵公公,要不然还是免不了继续诵读,不管怎么说总之比背书要强太多。

    经史子集四大分类包括了整个大唐现行的书籍,不论是之前的朝代,还是现在的大唐时期的著作,也就是说这些书都必须读完才行,有些古籍李宽看过也有自己见解,这个没什么问题,很大一部分是自己从未读过的书这就有些难了。

    为了让李宽尽快爱上读书,赵公公也是煞费苦心,整宿未睡的陪在李宽身边读书。李宽就从《诗经》开始,每一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