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愿意成为平凡人,至少无拘无束,天空任鸟飞,自由自在的多好!”

    李宽感慨万千,现在的身份让他有种喘不过来气的巨大压力,这份压力他必须背负着,进京以后他的日常行为就得时刻注意不说,还得应付着来自外界的流言蜚语,任何事都在监视之下,想想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不如换个角度想想!”武珝笑了笑说道,“如果你是平凡人,那我们俩会再次错过也说不定。另外,你想想没有身份作为掩护,你还能如此自由自在吗?”

    “虽说时代不同,本质上相差无几。这里是权力最为重要,那里是钱财更为重要,任何梦想都是建立在你有这个本事的前提下。不论你多么的有才能,若是无人赏识或是对你投资,依然泯然众人!”

    “但是不论什么时候,身上的背负着责任是一样的。当你背负着责任时,你就必须负责到底。你若退却了,那谁来承担?毕竟你才是一府之主,这是你的责任,亦是你的荣耀!”

    “若非这层身份关系,你又怎么会比常人得到的更多?知足常乐方是最大的幸福,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衣食无忧足矣。即便如此简单地心愿,要想做到却不是简单的事情!”

    武珝说的很委婉,李宽却听懂了。

    事实上,李宽自己也知道亲王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很多便利,要是没有这层身份,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随在自己身边,就算自己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得到李渊的重点培养,悉心栽培自己。

    如果没有亲王的身份,钱武、赵谦、王槐三人与自己毫无关联,包括整个大都督府上的所有人自己都不会遇见,以自己现代的知识理念重新开始需要多走多少路,绝不能在短短的三五年做到。

    想想现在的自己与后世的自己,李宽不得不承认武珝说得很对,话糙理不糙!如果没有亲王的身份,他想自由都难,首先必须活下去,而不像现在这样拥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些全都没有的情况做到现在的地步,李宽觉得这条路很难走下去。

    “知足常乐!”突然之间,李宽像是想通了似的,深情的看着武珝,温柔地将她搂在怀里,武珝被他突然而来的拥抱给吓倒了,又听他轻声说道:“谢谢,有你真的很好!”

    武珝见李宽想通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m。x

    全本


………………………………

第一百一十七章 责无旁贷

    “速回!”

    李达勒小心翼翼的赶着马车,后面的车帘掀开,李宽突兀的声音传进他的耳里。李达勒狐疑地侧着脸看向面色沉重,不像是玩笑,连忙点头答应,手中的马鞭迅速的抽打着马背。

    随着马鞭的挥舞,马儿受惊之下,嘶吼一声过后,马蹄用力的踩踏着地面,速度也随之加快。那瞬间奔跑的速度惊得钱武、李珍两人面面相觑,还没明白咋回事,就看见马车迅速的从眼前离开。

    两人随即瞪着马背,速度也提了上来,跟了过去!

    之前马车的速度并不快,就比走路快那么一点,这也是钱武示意李达勒放缓速度给予李宽考虑的时间。武珝的安慰劝说之下,李宽已经想通了,速度随之提升。

    回过神来的钱武跟在后面露出笑容来,他就怕李宽不情不愿的进京。如果不是自愿前往长安,以李宽的性子必会惹来是非,眼下他的决心钱武看到了,担心也会少了几分。

    “还是老王更懂人心啊!这事的关键果然在她身上!”

    钱武对王槐的猜测以及武珝在李宽心中的位置,王槐预测的并没错,这让钱武很是钦佩,最让他意外的是武珝能让李宽愿意接受,承担起这份责任。事实上,李世民下诏让李宽回京行加冠礼的事情另有内情,只不过钱武并未如实相告罢了!

    毕竟李宽的志向他们几人都心知肚明,有些话不必说明,彼此心里有数就行。钱武提及到当今皇上李世民下诏让李宽回京行加冠礼的事情,他并没有说明全部真相。

    长孙皇后的确帮忙不少,然而真正其作用的是王槐亲笔所写的密函,他以极为特殊的方式传递回京。若非这份密函,李世民仍然在考虑当中,不过这事钱武并未明说,也是有意隐瞒。

    纵然李宽的志向如此,然而他们三人心里想法一致,都希望李宽按照先皇李渊安排的路走下去,他们三人都不希望李宽真的甘于平凡。如果那样的话,那岂不是白白浪费先皇的苦心安排。

    他们三人对李宽很忠心,也很宠爱,俨然将他视为晚辈一样。但是,他们三人更是先皇李渊的旧臣,跟随李渊几十年的主仆情,又有数年的君臣之礼,心里更倾向于李渊的决定!

    既然李渊身前做好安排,三人对此知之甚详,自然不会让李宽由着自己性子来。如果遂了他的心愿,那么三人十几年的辛苦努力不就付诸东流,那么李渊的安排也就前功尽弃。

    于是,三人趁着李宽不再府中的前提下,秘密安排好一切。对于使者前来,李宽不在府中被皇上知晓,包括皇上怒火中烧,这些三人都是计算好的,唯独错算了李宽与武珝两人出去游玩的时间。

    原本他们三人预计李宽回来的时间,在他心情不错的情况下,皇上的传诏使也会前来,这样时间就会刚刚好。事与愿违,李宽居然出去玩了两个月,任何消息都没有,这让他们三人有些担忧。

    不过令他们最担心的莫过于李宽会拒绝,钱武之所以被安排提前与李宽见面,就是为了安抚他的情绪以及探探口风,果然事情与王槐预想的那样,包括武珝在李宽心中的地位。

    现在钱武知晓了一切,也看出了武珝对于李宽而言十分重要。既然如此,他们三人自然会全力支持李宽的决定。既然他选择了武珝为妻,那么这事三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忙成全。

    因为李宽行了加冠礼以后,也就相当于他的皇子身份被承认,意味着他的婚姻大事不能自已做主,想必皇上到时候必会给他寻一门亲事。如果是那样的话,必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钱武暗自盘算着,这件事必须要与王槐、赵谦两人再次商量,也必须让当今皇上知道李宽的决定,乃至这门婚事是先皇定下的。武珝的性子他们三人也知道一些,绝非普通女子。

    虽然事情发展有些波折,大致上并没有走偏,依照着先皇李渊的安排去走。只要李宽回京行加冠礼,距离李渊安排的事情便会一步步的进行着,或许有些事情控制不住,大体方向不变就行。

    因为李渊期待着李宽走向朝堂,期待着他建功立业,那么三人拼尽全力想法设法也会让李宽重回京城,只有回去了才有希望。如果一直留在荆州,就算李宽发展的再好也无法达到李渊的要求。

    回去的速度加快,使得当天晚上便抵达江陵城。

    当他们一行人抵达时,城门未关的同时城墙上点燃着火把,而且在城门两排都有烧得正旺的火把将城门前的一切照亮,就像是漆黑的夜晚中一盏明灯指引着回去的方向。

    马车停了下来,李宽有些诧异,当他掀开车帘时看见前方不远处一众等候自己的官员,还有自己府上的人,也是吓了一跳。武珝从车帘旁边看了出去,同样是惊得哑口无言。

    此时,武珝身为女子不方便下马车,而且武珝清楚这些人迎接的对象是李宽,并不是自己。因此她并未下车,李宽见状只得整理衣冠,面具一直戴在脸上,从容的从马车上下来。

    盖文达等官员见李宽真的回来了,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放松的神色;王槐、赵谦见李宽回来,也是舒了一口气,又与钱武对视一眼,后者使了眼色又朝着他们点点头,王槐、赵谦脸上露出笑容来。

    “劳烦盖使君等人在此等候多时,是我李宽的过错,在此向诸位赔个不是!”李宽没有选择逃避,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这份责任他决定担负起来,朝着盖文达等官员躬身施礼道歉,官员哪里受得起,只得慌忙回礼。

    纵然李宽这个最高行政长官是个虚名,可他是亲王的身份却是真实存在的,就算皇权没有明清两朝那么集中,李宽仍然是皇室宗亲,又是一字王必须以礼相待。

    “天下不早了,诸位快些回去歇息,明日我设宴向诸位赔不是!”

    李宽为自己犯下的错牵连整个荆州官员而感到惭愧,只得设宴招待他们,就当是自己赔礼道歉,众人的脑海中瞬间想到天下楼的美酒佳肴,一时间也没人拒绝,就连盖文达、权文诞等人也是犹豫不决半天也没拒绝,也就是说李宽设宴招待他们,所有人都默许答应下来,这件事随着李宽回来而告一段落。

    全本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养不教,父之过

    李宽回府的消息很快便传至京城,盖文达第一时间奏报于李世民。当他得知李宽回府以后,脸色阴沉得可怕,冷声道:“除了吃喝玩乐外,一事无成,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对李宽的嫌弃与厌恶写在脸上,吴公公躬身站立在左侧,听闻皇上对李宽的批评依旧脸色不变的站着不动,犹如空气一样不为所动。对于李宽的印象他也是有的,就算如此他是太监也不敢随意插嘴接话,更别说妄加评论。

    “身为一字亲王就连外放的郡王都不如,这样的人让其进京能有什么作为?”

    李世民再次动摇让李宽回京的打算,诏书下达时李宽不在都督府中,也就是错过一次机会,眼下知道李宽回来了,整整两个月不见踪影,不论大都督之职,就算是一府之主都可以撒手不管,要是担任其它职位那岂不是祸害当地百姓,这样不负责的行为让李世民心灰意冷。

    原本长孙皇后的劝谏加上王槐的密奏,这才让李世民下决心让李宽回京行加冠礼。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暗中调查的人相继回报,确如自己听到的那样,这个李宽除了游山玩水外,没有半分责任感。

    最初李世民对他的印象就不是很深,上次突然回京为长孙皇后治病还以为悬崖勒马,或是浪子回头。如今看来还是自己太高看李宽,要不是自己当初亲笔写下诏书,李世民真的不愿意管他分毫,哪怕是自己儿子也可以撒手不管。

    有这样的儿子,李世民真心不愿意接纳,着实丢他的脸面,再说对于这事李世民心中一直有疑惑。自从幼年见过三次面外,再见时李宽便戴着面具,还是先皇的吩咐,李世民不好让李宽取下让他看看真实面容,所以对此事一直抱着怀疑态度。

    “老吴,你的意思如何?”李世民着实下不了决定,便询问身旁的吴公公,后者闻言身子一抖,弯腰躬身的低头回道:“老奴惶恐,楚王乃是皇亲国戚,此事轮不到老奴插嘴!”

    李世民见吴公公不愿发表意见,冷着脸强硬的说道:“你但说无妨!”

    吴公公无奈只得稍稍抬起头,从容的说道:“以老奴的意思,楚王殿下理应回京接收加冠之礼!”

    “为何?”李世民没想到吴公公居然与自己的意见相反,这倒是让他来了兴趣,想要听听吴公公的意思。

    吴公公壮着胆子,硬着头皮继续说道:“老奴斗胆,楚王殿下乃是皇上的骨血,自贞观九年到贞观十三年,已有四年之久。虽是先皇遗命让楚王殿下前往荆州任职,可殿下毕竟是皇上血脉,这份血亲无法割舍!”

    “不论皇上如何不喜殿下,依然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另外,先皇在世时曾与皇上立下约定,皇上乃仁君。若违背约定,无法交代,甚至可以说影响皇上的权威。”

    “虽然楚王殿下顽劣,皇后说得很对,殿下年纪尚幼时便离开京城,无人约束也无人管教之下性子自然野了点。但是,殿下对于大唐的忠心老奴相信绝对是真的!”

    吴公公说的很隐晦,就算李世民是个开明的皇帝,他身为殿中监是皇上身边贴身太监,也不敢真的指着鼻子说李世民不是,只得委婉的表达自己意思,而且说得极其中肯让李世民无法驳斥或是动怒。

    李世民沉默了,吴公公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让他哑口无言。虽说李宽已经过继给李智云为嗣,仍旧改变不了是自己儿子事实,也就是说骨肉亲情割舍不断,这份血缘关系无法割舍。

    生而不养,父母之罪;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

    李宽自出生那天起,李世民便没有尽过一次父亲的责任,之后长大也从未教导过丝毫,全都是李渊留在身边照顾。养不教,父之过也,李宽顽劣说到底不就是没有教育好吗?

    既然李宽是李世民的儿子,那这个责任是他承担,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