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夕夜整个京城热闹非凡,千家万户张灯结彩迎接新的一年,京城百姓沉浸在除夕夜的欢快气氛中,殊不知大唐王朝就在今夜迎来颠覆性的巨变,乃至参与此事的大臣每每想起亦是热血沸腾。

    太宗皇帝李世民急诏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入宫觐见,此时他们各自在府中与家人团圆。随着一道道敕令传达,众人放下碗筷,急匆匆的奔赴皇宫赶来面圣。

    与此同时,李世民回宫以后再次下诏:“敕命右卫大将军李大亮率禁卫军全面封锁东宫太子府,未有敕命不得进出;骁卫将军李孝逸率领骁骑军立即前往赵国公府外听诏行事。”

    李大亮、李孝逸两人均是心惊不已,李世民仿佛破釜沉舟似的让他们俩目瞪口呆,随即奉诏而行。李大亮率领禁卫军封锁东宫太子府各个门口,严禁府内人员进出;李孝逸则率领骁骑军直奔赵国公长孙无忌府,听从诏令仅仅是监视并未采取行动。

    “蕙兰,朕已经错过三次,事不过三,要是再错下去恐怕咱们的儿子就真的不会认我这个父亲。”

    李世民没有丝毫犹豫下达两道敕令,随着李大亮、李孝逸率军离去,身边仅有吴公公一人默默地陪伴在他左右,吴公公乍听到风驰电掣般的果断态度,令他十分惊讶,心中狐疑不知发生何事让李世民如此受刺激。

    倏尔,吴公公听见李世民自言自语的话,微微一怔,眼里闪现过一抹难以言喻的惊骇,脸上看不出任何端倪,微微躬着身子默默地站在李世民身旁,聆听着李世民的心声。

    “当年我对不起你,现在我又对不起儿子,就像宽儿说的那样我真的不配做你的夫君,也不配做他父亲。二十多年了,你一直被冠上罪名,今日朕亲自为你昭雪。”

    李世民喃喃自语,眼泪再次从眼眶中流下来,苦涩的泪水让李世民的心情没有得到宣泄,反倒是更加苦涩。当年他已经知道真相,没有做任何事,仅仅是隐瞒真相,选择逃避问题。

    随着今夜的真相大白,李世民忘了身为一国之君以大局为重的观念,为了曾经深爱过得女人他愿意做一次昏君。回想起杨蕙兰忍受着被误解,被他厌恶的心情,艰难的为其生下儿子,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把李宽当成亲生儿子,反倒是认为是杨蕙兰与他人苟且的野种,不仅不喜欢甚至想要将其送出宫。

    当年李宽出生以后不久就被高祖皇帝过继给五子李智云为嗣,李世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甚至动过将其趁此机会送走的打算。若非时局未稳,战争频发,李渊不同意李世民的谏言,否决送走李宽的想法。

    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还是皇上家事。

    李渊也知晓杨蕙兰的传言,也曾问过李世民真实性,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并未做出遗弃的事情,只说此事不能外穿,知晓的人也被秘密处理掉。虽然李宽挂着李世民的儿子头衔,实际上李世民自己都不曾把他当做儿子,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尊重。

    直到那次意外李渊终于发现事情真相并非如此,却又没有将实情告知李世民,临终之际暗中提醒李世民,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一国之君,满脑子想的是国事,待李宽成年以后才恍然大悟。

    李世民每每想起,心中懊悔不已,他要是不偏不倚的处理子女的矛盾,以及知道真相后立即公布,兴许李宽也不会视他为仇人,也会得到他的原谅。奈何,李世民作为皇帝自然不愿意他人知晓个人隐私,故而一再隐瞒,亲手造就了今时今日的局面,就算他有心忏悔,李宽会放下芥蒂及仇恨吗?

    李世民心里也没底,想起固执的李宽,无可奈何的摇摇头,深深的叹息一声:“纵然你一辈子都无法原谅我,我也没资格抱怨,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种下的因,苦果由我自己承担。”

    吴公公仔细的听着李世民的忏悔,方才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明白为何李世民突然连续下诏。沉默许久,吴公公躬身说道:“相信楚王殿下会明白陛下苦心,父子间焉有隔夜仇?”

    李世民苦笑的摇摇头,叹道:“李宽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他会一辈子不认我这个父皇!现在我不奢求他的原谅,只希望他能放下成见为大唐效命。如今倒是明白文德皇后临终遗言,可惜为时已晚矣!”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嫌隙!”吴公公突然说道,“若陛下真想表达心中悔意,奴有一计,不知陛下是否愿意听听?”

    “但说无妨!”李世民迫不及待的追问。

    吴公公沉声道:“既然杨婕抒当年是蒙受不白之冤,如今殿下已知前因后果,陛下也非本意。既如此何不追赠杨婕抒谥号?既能让杨婕抒沉冤昭雪,又能化解陛下与楚王殿下的嫌隙。”

    “追赠谥号?”李世民喃喃自语,低头沉思良久,猛然抬头,斩钉截铁的说:“依你所奏,追封杨婕抒为文惠顺圣皇后,谥号文惠。”

    杨婕抒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崇,在她死后的二十多年,终于得到应有的地位。虽说这个皇后谥号是死后追封,可是大唐王朝不像后世的大清帝国那样追封谥号仅仅是思念之意,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意味着李宽及子嗣同样享有嫡子的地位及殊荣。

    顿时,吴公公脸上浮现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仿佛积聚在心头的乌云散开了似的。

    自高祖皇帝李渊登基以来,死后追封皇后之人唯有其生母元贞皇后及发妻窦氏太穆皇后两人。并且,李渊称帝除了太穆皇后并无立后,文德皇后死后李世民也未曾再立后。

    如今太宗皇帝追封死后的妃嫔为皇后,还赐了谥号,绝对是开大唐王朝之先河。

    全本


………………………………

第七百六十七章 众臣惊叹,欲改诏书

    吴公公拟定诏书而未归,李世民独自一人端坐甘露殿内,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陆陆续续赶至皇宫,众人纷纷行礼被李世民免去繁文缛节,扫视一眼见人都到齐了。

    李世民站起身来披上裘衣出了殿,房玄龄等人面面相觑连忙跟上,太监提着灯笼躬身在前面引路。直到众人来到承庆殿进入当年杨蕙兰居住的小屋内,房玄龄等人更是不明其意。

    此时这间特殊的小屋早已不是当初那般堆积着厚厚的尘埃,李世民命宫女收拾干净,就连物件也与当年杨蕙兰生前所用一模一样,睹物思人,李世民偶尔前来。

    “汝为中书令,执笔之事就不必劳烦他人了!”

    李世民每次前来都会心潮澎湃,气血翻涌,神色哀伤,房玄龄等人也不知内情,只得静观其变,李世民让众人坐下,点名马周执笔记录今夜之事,马周起身来到案桌前,案上早已备好笔墨纸砚。

    当他们来到承庆殿后,李世民就命禁军严防密守,不让任何人靠近此殿半步,宫女、太监等全部驱逐出殿外等候,就连匆匆赶来的吴公公同样被挡在殿外不让进入。

    “今夜本是与家人团聚之时,然朕有事不得不立即传诏诸位臣工入宫!”李世民难得向众人低声下气,房玄龄等人连称不敢,“相信诸位爱卿甚是疑惑,为何朕今夜传急诏?”

    房玄龄等人均是沉默不语,马周已经磨好墨,将今夜之事悉数记下,李世民不说他也停下手中毛笔。

    “朕决定改立诏书,册封楚王宽为当朝皇太子,免晋王之太子之位。”马周手中毛笔险些掉下来,愣了片刻连忙将李世民的原话记录下来,房玄龄等人同样大吃一惊:“陛下,这是何故?”

    “朕已经命吴旭传敕命,追封杨婕抒为文惠顺圣皇后,谥号文惠!”李世民心里也不知道这样做法能否换的李宽原谅,不过心里却是舒服不少,“杨婕抒乃楚王宽生母,在武德二年因难产而崩,文惠皇后之死乃朕之过也,未能详细调查是故让其蒙受不白之冤,二十余载,待贞观十八年朕便会昭告天下,还其公道,让其沉冤昭雪。”

    杨婕抒是李宽生母的事情知道者在场的恐怕只有李道宗一人,其他人全部不知情,也不知其中到底发生什么事。于是,李世民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的一一道出。

    “这个长孙无忌真他娘的该死!”

    程咬金闻言怒骂长孙无忌的无耻,为了达到昌盛长孙家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才导致后续一连串的问题,同样愤慨的又何止程咬金一人,李道宗与长孙无忌早年因政见不合而闹矛盾,之后两人更是撕破脸皮,要不是李道宗是皇室宗族,怕是早就被长孙无忌构陷入狱。

    魏徵怒斥道:“此事长孙无忌必然有错,然陛下您同样错得离谱!”

    “朕知道!”

    第一次面对魏徵的指责,李世民是真心愿意接受而没有反对,之前魏徵屡屡劝谏,李世民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得不听从,还有长孙皇后从旁调停才愿意采纳,试问哪个皇帝愿意听到大臣对自己指责还能欣赏接受,没有芥蒂的?

    “陛下,之前宫中有流言说楚王殿下发动兵变,欲要弑君是真是假?”

    李勣虽然从兵部尚书退下来,不过有些事情还是知道一些,事后上柱国郑仁泰同样怀疑并不是流言,尉迟敬德同样如此想法,是故几人私底下交流都觉得事有反常。

    “是真的!”

    李世民心里也不好受,试问当着众位旧臣的面承认自己被儿子差点杀了不说,还险些颠覆大唐江山社稷,传扬出去对谁都不好,马周如实记录却被李道宗悄悄使了眼色提醒,最后他选择没有记录在册,就像当时从未听过一样。

    “陛下,您知道了?”李道宗突然苦笑的开口,李世民艰难的点头承认,其他人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还是李道宗出言解释:“楚王殿下在军中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称号,相信诸位都心知肚明!”

    “杀神!”程咬金下意识的接话,看到李世民、李道宗脸色有异,自知说错话了,尴尬的笑笑。

    李世民没有责备程咬金的意思,而是想起当日发生的情况,心里就不是个滋味,李道宗接着说:“其实这个称号不是称赞,而是畏惧,有些讽刺意思。因为他取得这个称号时,是真正的大开杀戒,不分敌我的肆意杀戮,甚至到最后逼得我等将领出手才勉强让其清醒。”

    “有那么恐怖吗?”

    程咬金不服气的嘀咕一声,郑仁泰、李勣等人同样觉得有些夸大其词,因为他们都为亲眼见过自然不相信,唯有李世民亲身经历是真的让人胆寒的存在,一个人武功再高也不至于真的能在千军万马中畅行无阻,事实摆在眼前容不得李世民不信。

    “是不是受了刺激?”已经从军中退下来的李靖也被诏令入宫,他隐隐有种猜测。

    李道宗点点头:“事实上在稽落山之战前,楚王殿下遭受我朝中人设计陷害,甚至有人与薛延陀部大度设勾结,试图谋害楚王让其不能回京,故而在匈奴河设下埋伏,楚王随军将士万余人仅有秦善道与其两人回来,而楚王府典军廖凡、费廉两人为救殿下而被刺杀。”

    李道宗道明原因,证明李靖的猜测是对的,李宽的确受到刺激,而且这个刺激十分严重。接着,李道宗又将稽落山之战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才说:“时至今日,稽落山上仍旧留下殿下当时杀敌的痕迹,那把银枪一直挺立而薛延陀部族也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众人根本不知道匈奴河之战,就连李宽得到称号的事情也是李世民当朝宣布才知晓,殊不知其中艰险万分,险些失去性命。至于参与那件事的人,李道宗并未说出,其他人也没追问,因为都看到李世民的脸色不好,时不时的叹气。

    “那日他得悉母亲的死与我有直接关系,受了很大的刺激,无法控制的情况单枪匹马独自一人闯入皇宫,李大亮率领万人抵挡仍然拿他不住,甚至逼得我逃走,因为他是真的要杀了我替母报仇,之所以没有下死手则是楚王妃带着女儿及时出现阻止,却不想中间又横生枝节,导致钱老为救他们而死。”

    李世民言简意赅的说了当日的过程,众人听到李世民亲口说出,这才不得不相信李宽的本事已经超乎想象,程咬金、郑仁泰、李靖等将领对视一眼,眼中均是沮丧及震惊。


………………………………

第七百六十八章 开始清洗【加更求票】

    “楚王殿下定会明白陛下苦心!”房玄龄等人出言安慰,李世民苦笑的摇摇头:“知道与否已经不重要了,这些都是朕亏欠他们母子的,如今的大唐离不开他。”

    李道宗似有所指的说:“楚王会答应吗?”

    众人闻言纷纷低头不语,他们心里同样没底,李宽敢夜闯皇宫弑君,天底下还有什么事他是不敢做的?如果李宽对君临天下不感兴趣,试问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