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宽又四处观望看看是否还有,果然在前方还有更大的一片油菜花,这个结果对于李宽而言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只要有了它,李宽自信绝对能赚到盆满钵满。

    唐朝时期人们所用的油是麻油,也就是芝麻油,俗称“香油”,不过价格太昂贵,不是寻常百姓用得上的。只要有了油菜,就可以榨取菜籽油,绝对是一本万利,无本买卖。
………………………………

第六十一章 飘香油坊

    李宽确定是油菜花后,立即摘下一朵,随即马不停蹄的回府,张冲、冷锋面面相觑看着李宽脸上时不时地流露出来的笑容,让他们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就是看见“芸苔”有那么高兴吗?

    两人满腹疑虑的跟随李宽回府,回府以后李宽立即招呼所有人到正殿,就连打理菜园的仆役也全都来了,满满的一屋子人全都诧异的等待着新的指示。根据几个月的相处,众人已经明白非大事不会在正殿聚集。

    “今日起除了每日的劳作外,所有男子全部出去找‘芸苔’!”李宽担心他们没看过油菜,又将自己摘下来的油菜花取出来,向众人展示一遍接着说道:“整个荆州范围内都可以,找到以后标记位置熟记路线,要是遇到成熟也就是结籽的统统收割回来。”

    “公子,此物有何用?”

    李宽笑道:“我自有大用处!”

    众人一时半会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李宽如此命令他们只得遵从,打理菜园的仆役都是一些年岁稍长的人,他们自然认识“芸苔”,对于年轻的来说有些陌生。

    次日,整个大都督府所有仆役全部分散出去,就连侍卫也被派出去寻找,有些去得远的甚至几日才能回来,李宽对此没有任何责备,还给予一定的补偿。整整三个月时间,大都督异常繁忙。

    李宽派出去的人四处寻找,有些成熟的油菜直接收割,不过这样速度还是太慢了。因此,李宽为了快速收集油菜籽,甚至从库房里拨出钱来从农民手中收购,这样的动静闹得有些大了。

    荆州刺史、长史等官吏纷纷来到大都督府询问原因,李宽只说有用处,其它的倒是丝毫没有透露。另外,李宽反过来让荆州刺史盖文达张榜帖文收购油菜籽,不过这个提议盖文达没有同意。

    李宽见他没有同意自然不会强求,在他下了本钱之后终于在农历六月初收割回来的油菜籽足足堆满了十个房间。在收割油菜籽期间,李宽又在府邸中选左侧的四间房间独立出来,又将其打通连成一体,形成独特的大房间。

    由于榨油的事情不能做的人尽皆知,所以李宽不得不小心谨慎,又将这座房间的四周单独设置栅栏,化为禁地之一,这里便是大都督府中的“榨油房”,李宽又请民间手艺师傅帮忙制作榨油的设备。

    并且从山上就地取材,选用大木头将其做成‘卧式大木头’,在树木中心又凿出一个长三尺、宽六寸的沟槽,也就是“油槽”;然后又将很多根组成梯形的楔子插入卧式大木头沟槽中,还要准备榨杆向里面打入,最后又做成悬挂式的撞杆,古代所用的榨油设备才算是完工。

    油菜籽收回来时,李宽的榨油机已经做好,然后吩咐婢女等人将油菜籽清洗、炒干、磨碾等程序,用散草将其包成饼形,做好一切后李宽便开始从油饼中榨油。

    由于所有人都不是专业的老师傅,榨出来的油少得可怜,而且没有老师傅的指点,李宽仅凭理论知识实践,最后的结果自然不理想,最后李宽无奈只得从民间寻找懂得这行的老师傅。

    又耗费了半个月,终于找到一位懂得榨油的老行家帮忙,在老师傅得知李宽的身份后不仅没有收工钱,而是请求他能安排自己的儿子进入府内担任仆役做些杂货就行。

    李宽当即同意,不仅将其子安排进府入职,还特意安排在其身边侍奉,也算是成全老汉爱子心切的心意。老汉原本是江陵油坊做事,奈何儿子不争气帮忙的时候毁坏了雇主的打好的油,雇主见他年老体弱便借此机会将他们父子赶了出去。

    如若不然,李宽根本找不到这样的老手艺人帮忙,老汉不仅懂得榨芝麻油,就连植物油也懂得榨取,一通百通,李宽榨取菜籽油自然手到擒来。老汉父子俩人齐心协力,加上李宽又给他安排了一些人手,第一批菜籽油终于成功完成。

    当天晚上,李宽就迫不及待的将菜籽油用来做菜,第一次吃到正宗的压榨菜籽油,李宽感觉饭菜都比平常的味道好吃许多。如果仅仅是试验放在大都督府并无不可,要是长期以往的榨油,肯定是不允许的。

    “王老汉,我想委托您老一件事!”李宽想了想还决定将油坊从大都督府里撤走,要是荆州刺史、长史等人来了发现,那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最后只得拜托王老汉。

    “殿下有何事吩咐老朽,只要能做到的绝无二话!”王老汉拍着胸脯保证,他已经在荆州府上待了大半个月,对于李宽的身份自然知道的,而李宽对于他们父子两人也是坦诚相待,他们是打从心底敬重李宽。

    “王老汉,若是我拿出钱来让您老开油坊,你以为如何?”

    王老汉闻言当即摇摇头,断然否定道:“殿下,并非老朽不愿意帮,您让老朽做做粗活没什么问题,这都是老朽的本分自然晓得,要是开油坊老朽实在是没这个本事,再说我那儿子殿下清楚!”

    “王二他已经十八了,再不娶房媳妇,您老放心吗?”

    李宽并未责备王老汉,他知道这对父子都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之前也被前雇主剥削,要是榨油的本事,王老汉的儿子王二也是好手,开店做生意自然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王老汉也不愿让李宽的钱白费,与其做不擅长的倒不如本本分分的打油来得实在。

    王老汉闻言沉默了,他最大的心病便是儿子太老实了,家里又穷至今没有给儿子娶房媳妇,心里一直愧疚儿子。如今李宽提及此事,让他变得沉默了,又听到李宽劝说道:“我相信您老的手艺在江陵乃至荆州都是屈指可数的老行家,只要您老把油榨好了,好好的经营油坊,以后所得利润我分你一成,有了这些钱王二不仅可以娶上媳妇,还能让您老放心。”

    王老汉看看儿子,咬咬牙狠下心答应下来,李宽见他同意当即给了他一吊钱作为本钱,而府中所有榨油设备全部交给他们父子二人处理。但是,王老汉是个本分人,他不愿意以后被人说三道四,便与李宽立下凭据,大致意思:油坊建成所得利润一成为王氏父子所有,其余则是归于李宽,并且保证任何时候李宽都有权收回油坊,王氏子孙后代不得违背!

    王老汉立下凭据,父子两人都按上手印,这才安心下来,而油坊的名字便是“飘香油坊”。
………………………………

第六十二章 酿酒

    “公子,您不担心他们父子带着钱跑了?”

    武珝见王氏父子离开大都督府,略显疑惑的问了一句,一吊钱在寻常百姓家里简直是巨款,有了这吊钱不仅可以为王二娶房媳妇,甚至买十几亩田地与宅邸都绰绰有余,通常情况下都会想着拿钱走人。

    “放心吧,他们父子俩不会!”

    李宽断定他们父子俩人不会携款私逃,不过王氏父子与自己是相处过的,对他们较为了解,至于王氏父子的子嗣是否有这样的忠诚度,李宽不敢保证。如今他倒是不去想这个问题,至于父子俩立下凭据,李宽也将它保管起来,他日王氏父子后人有任何不忠之处便可以此凭据收回油坊,甚至可以将他们置于死地。

    “为什么?”武珝再次追问一句,李宽笑着回答:“因为我是楚王,民不与官斗,他们父子拿了钱自然尽心竭力的办事,绝不敢带着钱跑了,要是被我发现他们违背诺言,你说会是什么结果?”

    武珝顿时明白了,事实上的确如此,李宽不仅仅是荆州大都督,还是楚王,皇室宗亲。即便是再借给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携款私逃,被发现会被立即处死,甚至有可能牵连他们的亲人被贬为奴隶。

    李宽扶持王氏父子开设油坊,自然给予帮助,之前收购来的油菜籽他留下一部分作为种子,其余的待王老汉找到适合开设的店铺,就全部运过去,包括之前制作好的榨油设备。

    半个月,王氏父子兴冲冲地来到大都督府,他们父子两人除了吃饭睡觉外全部时间都用在找适合榨油的地点,在江陵城北的街巷深处的确有这样的一座宅子,在他们父子两人打探之下才知道不租只卖,这才前来请示李宽。

    李宽直接让他们自行决定,这钱已经给了他们父子俩,怎么用如何用都不干涉,只需要将油坊开设起来,保证每天榨油的量就行。另外,李宽又叮嘱他们非重要的事情就不必来大都督,言外之意就是放手让他们父子俩干,也是提醒两人再来时不可明目张胆。

    王氏父子出府以后小心翼翼的离开,第二天便找到屋主双方签订买卖地契,直接用了三百文钱。接着,李宽便命人暗中将所有的物资全部送至那处宅子里,而‘飘香油坊’的招牌也在第三天高高挂起。

    对于刚刚开起来的油坊,江陵城的百姓看都不会看一眼,那些富商等人也对此置之不理,因为没有任何名气,也无法相信新开的油坊卖得油是否好,开店的前期生意十分惨淡。

    王氏父子急得跳脚,李宽猜到他们会心急如焚,特意派人前来暗中嘱咐他们不必为此担心,再过不久一段时间必会有客人上门,只让他们安心的榨油就行。

    王氏父子听话照做,雇佣了每天一起榨油,没有生意不过工钱照付,这些被雇佣的人自然卖力的干活。王氏父子在这个行当做了不少年,也认识不少伙计,所以王老汉出面想邀有些受不了原来雇主的气的都跑来他的店铺做事。

    李宽对于油坊开设以后的面临的惨淡生意,心里没有着急,反倒是让府中的人暗中去各大酒馆打探消息,主要是吃菜时的味道以及有什么样的的特色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放油以及酒水如何。

    整个都督府中的男性仆役全都派出去,就连搭理菜园的老仆役也都被派出去。整整过去半个月,尝遍江陵城内大大小小的酒馆,就连其它几个州的有名的酒馆也都一并去了。

    李宽通过他们了解得知,这些酒馆除了少量特别昂贵的招牌菜外,大部分都不会放油,还有他们酒馆的酒统一的都是浊酒,浓度不是很高,就连酒价都摸得一清二楚。

    情况基本摸清楚以后,李宽着手准备亲自酿酒,并非唐朝现在喝的浊酒、清酒、米酒,而是现代所说的白酒,也就是经过蒸馏技术达到的高浓度粮食酒,唐朝浓度最高的也就是三四十度的烧酒。

    李宽想要提高酒精浓度,就必须以烧酒为原料,诸如米酒等都无法提炼出高浓度的酒。为了提炼高浓度的酒,李宽不得不再次耗费钱购买玻璃器皿,又从各个酒馆购买各种浓度的烧酒,然后准备好大麦、小麦、米等原料,唯一麻烦的便是甑桶没得卖,只能与手工精湛的师傅沟通才能制作出来。

    甑桶是一种常用的酿酒装置,传统酿酒工艺中这个装置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为了提取更高浓度的白酒而需要的装置,分桶身、甑盖、底锅三部分组成,底锅有筛板支座,在上面又放置着筛板,而在底锅四周分部这蒸汽所需要蒸汽孔。

    由于没有可以连接的管子只得用玻璃容器暂时代替,将所筛选出来的优质原料蒸熟后晾干使其糊化后,再进行培菌,再进行发酵,并且在发酵的时候还得与熟糠壳均匀混合。

    蒸煮的过程中又得搅拌熟糠,增加其透气性,也就是第一次蒸煮,再按照焖粮、冷却后,进行最后一步的蒸馏,也是第二次蒸。此时,甑桶才是真正的派上用场。

    为了蒸馏控制好火焰温度,李宽不得借鉴铁匠风箱原理,经过反复的失败,使用玻璃容器与竹竿等接酒,所得的味道与浓度不一样,甚至于李宽直接用烧酒蒸馏,最后没有一点酒香,反复失败中又反复的对比浓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高度酒,大致在四十五度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现代的五六十度以上。

    李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一点点的积累中寻求突破,眼下时间匆忙,而且这酒已经试验成功,可以实行量产计划。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目标,用同样的方式蒸馏果酒,浓度没有粮食酒的高,却比现在喝得浓度要高不少。

    碍于现在的技术所限制,在烧酒的基础上再将度数提高五度,对于李宽而言已经是巨大的惊喜,待他时间充裕时必须想办法再把酒精度提高至现在所喝的五十度以上。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