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用度自会批准加大预算。如今李宽在预算之内做到了,不过考棚的造型倒是有些奇特,是他从未见过的一种风格。

    李宽最初设计时想到了联排式与独立式结合,而且考棚的碰顶部不同于现在的屋顶设计,而是以凹凸相结合,李世民自然没见过,这是李宽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承重墙便是两间房舍相连的墙体,为了支撑不得不想办法加固,局部地方才用了木桩。

    “你来带路吧!”

    李世民淡淡的说,李宽恭敬地点点头,率先一步走出,李世民跟在李宽身后,吴公公则是在李世民后面跟着,首先他们第一站便是李世民刚刚进来的贡院大门,李宽由此开始解说:“这里是贡院大门,也是出入唯一的门,现在同僚做的便是将大门一分为三。”

    李世民诧异道:“为何一分为三?”

    “父皇您没觉得这门有些小家子气吗?”李宽微笑地说,“既然是贡院,每三年一次的大考。虽然不能像城门或是宫门那样恢宏,不过也不能太小,要是及第就是鱼跃龙门,入仕为官不在话下,仅有一处门太过于狭隘,我便将其扩大又重新设计,也是方便考生入内。”

    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了一半,看上去是挺大气的,又在门内设置三道栅门,目的自然是检查入场考试的考生是否有作弊行为,而且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这里设置指示牌,根据考生的编号对应不同的考棚指引他们的方向,又在此地安排人员指引。”三道门又重新变成一条道,李宽在过道处设有编号,每条过道口均有。

    “根据历年省试科目大概率,今年的科目在进士、明经、明字、明法、明算范围内,具体的等到参加省试考生前往吏部报道才知道。”李宽接着说,“根据考生报考的科目不同再做详细的分,比如进士、明经两科人数较多的话,就将考棚一分为二,两个科目考生各占据一半,然后再抽取考棚编号对号入场。”

    李世民一边听着李宽的解说,目光扫视一圈发现每个考棚前都挂着号码木牌,就像是酒楼的客房似的。顿时,李世民哭笑不得,这哪里是参加省试更像是住店来了。

    但是,李世民不得不承认,李宽这个方法十分方便,不仅能迅速的找到自己的考棚,还能缩短检查时间,大大的提高效率。对此,李世民没有说什么,又继续向前走着,从第一间考棚一直走到最后,然后又折返。

    每个考棚的布置一模一样,李世民大为赞赏:“如此甚好!”

    “那这棚顶是怎么回事?”李宽看了一眼,解释道:“这间考棚与隔壁的考棚是相连的,避免考生作弊不得不将墙壁加固加厚,就算考生想作弊,只要巡查官不瞎不聋都能看得见听得着。”

    “至于棚顶则是为了防止雨水及大雪季节,就算是推延至三月也毫无问题。另外,我发现之前的考棚均是一次性的,待省试结束以后就得拆除恢复原样,臣以为那样太费事费力实在不划算,倒不如一次性造好,一直沿用下去岂不是一本万利?”

    李世民哭笑不得摇摇头,省试对于大唐王朝十分重要,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对于每次省试得建造考棚这事是无可避免,李世民也没觉得有什么,没想到李宽倒是提出反对,反而觉得省试开始建考棚,结束又拆是种浪费,李世民沉思片刻不禁有些赞同。

    省试耗费的钱财足以支持一府之军将士两月粮饷,不禁有些好奇的问:“你有何良策?”

    “这笔预算成本不高,却也不低。如此反复十几次绝对是笔巨款,与其浪费在建造考棚上,倒不如补贴寒门学子。”李宽建议道,“寒门学子读书不易,赴京赶考亦是不易,甚至有些寒门学子明明有真才实学因盘缠问题而不得不放弃,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心中惦念朝廷之恩,他日入仕必效忠于朝廷。”

    “准了!”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点头,当即传诏按照李宽所谏言,此次贡院考棚等在省试结束以后一直保存,不必拆除重建,至于提及的补助寒门学子的建议,李世民没有立即同意,这事得需要朝议,具体补助方法等都需要斟酌斟酌再决定。

    全本


………………………………

第四百八十三章 开考

    自二月初三开始,陆陆续续的外地考生进京赴考,寻个落脚点放下行囊就去了吏部报道。条件稍好的考生均住在距离较近的通化、通义坊的客店中,价格比之东、西市稍高。

    不论东市还是西市均是热闹之地,对于进京赶考的考生而言自然得远离喧闹之地,寻个僻静之所温习功课。这也导致通化坊、通义坊的客店价格在这个时期水涨船高,仅仅是住宿每晚要三十文钱。

    提前抵达京城的考生至少需要在此待上一个月,也就是九百文钱,加上吃饭喝酒所需费用等一吊钱以上。若是住得好吃的好,基本都得十吊钱起步,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得起。

    有些外地考生进京以后拿着拜帖前去投奔在京城的远亲,有些则是老师的门生或是至交好友,总之来到京城以后的考生各凭本事找到落脚点,至于投卷的事情则会暂缓。

    先一步抵达京城的考生会打听今年主考官是何人,监考官又是何许人也,有些则会想尽办法投其所好,力求得到照应的比比皆是。除了外地考生外,国子监学生也会参加省试,不过他们要方便得多,外地考试需要准备的一切对他们根本不算个事。

    报道截止日在二月初八,当晚这份名单以及各科目人员便会送至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手中,随后经过盖章加印再送至当今皇上手中,经过李世民抽签决定三场省试顺序后才到李宽手里由他执行。

    由于秀才科目难度大取消以后,进士科、明经科成为诸多学子最热门的科目,报考人数占据七成,余下的则是明法、明字科、明算科等科目。李世民看过统计人数以后,不出意外与往年一样,进士科与明经科报考人数最多占据一万人,进士科与明经科各占一半人数;明字科则是三千两百二十八人,明法科有一千七百六十五人,明算科也有六百九十三人,让李世民有些意外的是有九十八人报考了诸史科目,这是最冷门的科目,往年几乎没人报,故不是常设科目。

    正因如此,诸史科目的题目尚且未定下来,李世民不得不传诏命太史、史馆令史等进宫拟定诸史科目题目。常设科目的题目拟定工作早就在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带领下准备,然后交给皇上定夺最后的题目。

    比如明经科,考得内容则是三礼、三传等儒家经典,依照帖经、默义、时务策与口试四个顺序进行,通过三项即为合格。为期三天考试,便先从帖经开始,每经考十帖,每帖考三言,对了六帖以上者为合格。然后是默义或是口试经义十条,十条全对为上上,八条为上中,七条为上下,六条为中上,余下不合格。

    至于进士科则是考当世要事的对策以及杂文,简单来说就是考验考生灵活应变能力的同时又考验其才学。乍听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录取率并不高,省试中脱颖而出者最多也仅有二十人。

    根据每个科目制定题目则是由皇上选择各部门官员出题,最后由他筛选出其中适合作为题目,又或是增加改变一下都可以,这也保证题目的隐秘性,不至于发生泄题之事。

    二月初九至十二日则是进士科开考,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则是明经科开考,二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则是余下科目开考。由于进士科与明经科人数较多,故而单独设立一场,避免试题泄露。

    开考当日参加进士科的考生陆陆续续排着长队站好,一个接一个的从贡院大门进入,李宽身为此次主考官,自然不必坐在门口一个个的验明正身,不过还是不放心的站在一旁看着古代考试是什么场景。

    进京赶考的考生众多,要是不分场次的话根本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堪比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次李宽安排的是经验老道的官员负责检查,防止考生夹带作弊等行为。

    每个考生背着行囊进入场地时都会面临翻箱倒柜似的搜查,衣服、脚靴等都要脱下来检查,又会仔细的查验蜡烛、笔杆等物中是否有夹带进入考场的,李宽本以为唐朝风气中作弊不会发生,事实证明他错了。

    仅仅是夹带藏私的考生就已经多达千人,李宽是哭笑不得,看着一个个被逮着的考生哭天喊地的沮丧模样,有些则是幸灾乐祸,有些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则是苍白的脸色。

    这些考生作弊实在不怎么高明,像是衣服写有文字、靴子里放着纸条、空心蜡烛等都是常用手段了,基本上一查就能发现。因为通过门口这道检查后,进入场地还得沐浴更衣,因为接下来的时间里是不允许洗漱。

    既是让他们洗澡舒服,也是洗洗写在身上的罪证,以及没有检查到位的作弊行为,在沐浴更衣之下统统现行。这个方法是李宽提议的,李世民身为皇上依然担心考生会作弊,李宽恰好知道这个就随口说了,没想到李世民直接采用了。

    在唐朝夹带作弊都是常用的事情,真正厉害的莫过于找人替考的考生,基本上都是家境殷实又没多少文化不得不找人替考,有些则是担心自己过不了,没那个信心。

    对于替考的作弊行为,李宽同样有方法,经过沐浴更衣的第二关检查的人会一个个的排队接受人物画像。这个建议也是李宽突发奇想的,在唐朝替考之事常有发生,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李宽索性就给他们来个更狠的。

    每位考生的画像画完以后,将会由该考生亲笔写生自己的名讳与所考科目以备查验。若是及第以后便会经过吏部筛选然后授予官职,而及第人的画像将会一并送至吏部接受审查,最后派遣去地方为官时,一起送至地方。

    若是画像与人不匹配,以及笔迹对照不对,均会重新追究责任,不仅替考之人会被严惩,就连请替考的考生也会严惩,直接给予终身禁考的约定,不过这事李宽并未对外说起,那些考生自然不清楚。

    虽然有所怀疑也不会过多的追根究底,当每位考生画像画完以后就去抽取考棚的对应编号,进入场地开始作答。在李宽的建议下,一改之前的考试方法,改为每人一份考卷,题目均是一模一样,一一发放至每位考生手中。

    按照进士科的考试顺序,一科科的考试。从考试开始直至结束,任何考生不得喧哗及交头接耳,全场保持肃静,而李宽、王德真等人均不得离开,直至省试结束才行。


………………………………

第四百八十四章 提醒

    进士科目考完以后,第二天接着考明经科,同样发现不少夹带藏私的学生,李宽不得不承认就算是在唐朝考试作弊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真的学通了学懂了,真才实学又何须作弊。

    话虽如此,作弊的事情李宽想了想自己也好像做过,要是根据现在的惩罚制度那可得蹲监牢判刑的,想想都觉得后怕。纵然严惩作弊行为,历朝历代仍然屡禁不止。

    在他们心目中出人头地就是做官,不论官阶大小始终是个官。即便是富甲一方的巨贾,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中有人能获得功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只要是考试开始,李宽便会巡视着考场就像当年参加中高考时的监考老师,双手靠在后背闲庭若步的左看看右看看。如果发现违背贡院规矩之人将会立即单独关押。

    考试时间三天,对考生来说考得不仅仅自己所学,还有自身的耐力与毅力,吃喝拉撒都在这个狭小的考棚中进行。每一科结束进行下一个科目时,都会有人专门打扫干净。

    直至二月十七日整个省试方才结束,考生纷纷出了贡院,可是李宽等人依然留在贡院中。因为接下来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任务,阅卷以后再定下及第人选,尤其是阅卷过程枯燥乏味,李宽哪里能安静的坐下来,故而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去阅卷。

    看着面前堆成如同小山似的考卷,李宽就一阵头皮发麻,别说批阅就算是看也得耗费一番功夫。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就是批阅考卷,必须在三月初一公布出结果。

    李宽、王德真等人领着吏部、礼部的人日以继夜的批阅考卷,除了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均在做这个事情。经过众人不懈努力,终于在二月底将及第结果上报至吏部。

    经过众人共同商议决定进士科及第者二十五人,明经科二百八十人,明法科两人,明字科一人,余下的均是挂零,及第录取人数总计三百零八人,与考生总数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及第之人的文章也会一并送至吏部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