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李世民还真没听说过,就连宫中食用的都是植物油、芝麻油为主,自然不知菜籽油的珍贵,李宽又将“飘香油坊”的名字说了,这也是自家产业,每年创造的利润极大,现如今飘香油坊已经算是荆州地界最有名的一家油坊,不仅生产菜籽油,其它食用油同样生产,绝对的金字招牌。
当时牛相当于现在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禁止吃牛肉,至于猪肉也是价格高且稀少,基本上都是鸡鸭鱼羊肉为主要荤菜。李宽捋起袖子,点火以后便放菜籽油,待油熟透了以后,再放准备好的鱼,添加调料,菜香扑鼻,李世民不禁咽了咽口水。“你烧菜用这个干嘛?”李世民见李宽居然用酒,李宽回答:“这您就不懂了吧,酒不仅是做菜调料还能去除腥味,增加口感!等会让你尝尝正宗的醉酒味道,这可是外面尝不到的。”
原本李世民还想露一手,看到李宽有模有样的下厨,煎炸蒸等手艺炉火纯青,不一会一道菜就好了。李世民最后主动放弃,在李宽身边打起下手,李宽一个人不紧不慢的烧着菜,两人很有默契的配合。
虽然菜籽油煎炒菜都可以,不过李宽还是会用植物油搭配其它的菜色。在厨房中李世民哪里像是一国之君,忙得焦头烂额,时不时地端着菜放在火炉上暖着。
由于唐朝主食并非米饭,而是饼,李宽还做了烧饼,经过火炉的高温炙烤,很快便好了起来。同时,李宽还要兼顾李熹、李暾的胃口,又做了几道米粥,还有鸡汤等,整整忙碌一个时辰方才结束。
李世民看着李宽认真的模样,脸上露出笑容,他真的没想到李宽的厨艺如此了得,又追问:“你这厨艺是跟谁学得?”
“自学成才!”李宽随意的回答,李世民闻言却是沉默不语,因为他知道应该是在荆州之时才学的。那个时候李宽初到荆州,身边并没什么人,基本上都是自己料理一切,李世民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
李宽让李世民先行出去,在李世民走后,李宽这才吩咐府中仆役前来将做好的菜全都送进右配殿。陆陆续续的上菜以后,时间正值晌午,李世民居于上坐,长孙皇后与他并排坐着。
李宽、武珝倒是坐在最小的位置,王槐、赵谦、钱武、吴公公四人也分别落座。本来他们四人是无权同桌吃饭的,不过李世民早就说过今日不讲究礼仪,故而众人纷纷落座以后便开始吃了起来。
赵谦也早已命人取来珍藏的佳酿,李世民等人都好这口,夹着菜喝着酒,一家人其乐融融。长孙皇后品尝过后,对李宽的手艺赞不绝口,眼下没人询问李世民做的那道菜,因为武珝、王槐等人都看得出来,这些菜都是李宽做的,反倒是李世民没有动过手。
酒足饭饱以后,李世民发现自己今日吃得比平日都要多,不仅吃了两碗米饭,还喝了三碗酒,就连鸡汤也喝了不少,长孙皇后亦是如此。他们两人身居宫中,尚食局主要负责李世民的饮食,也曾变着花样做不同的菜色,奈何这味道始终差了点。
“陛下,殿下的手艺如何?”王槐微笑的说,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比之尚食局要强不少!”
长孙皇后微笑的点头附和:“是不错!”
“父皇,那我是不是有奖赏啊!”李宽登鼻上脸,自然是想要更多的奖赏,好不容易忙活了一个时辰,不说有功劳也有苦劳,李宽心安理得,摩拳擦掌的等待着李世民赏赐。
“有赏!”李世民点点头,道:“传诏敕命于吏部侍郎李赟为今年的省试监考官,负责春闱省试一切事宜。”
“什么?”
李宽大吃一惊,他要的奖赏可不是这个,这个什么监考官跟白花花的银子相比,肯定是钱财更重要了,再说了省试跟自己有个毛线关系,根本不是他的职权范围内,明明没什么事非要给自己安排事,这让李宽有苦难言。
“省试乃是选拔人才之大事,汝要竭尽全力负责好此事。”李世民再三叮嘱李宽要办好这件大事。
“父皇,负责省试的难道不是礼部吗?”
李宽有些不情愿,毕竟省试与自己并无关系。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通过乡试的人才会被允许进入京城参加省试,在尚书省贡院中举行,可他是吏部侍郎,又不是礼部侍郎。他记得科举考试之人都是有礼部负责的,还从未听过是吏部负责,再说贡院的位置就在礼部。
“谁说是礼部?”李世民不解的反问一句,李宽有些懵圈了,听着话的意思是每三年一次的省试都是吏部负责了,事实上在贞观年间的确是吏部负责,之所以后来改为礼部也是因为六部职权的变动关系。
:。:m。x
全本
………………………………
第四百七十三章 打听消息
李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下厨居然得到春闱省试主考官的资格,提及考试李宽也不陌生。从小学直至大学结束,历经中考、高考,每年高考都是历来最为重要的考试,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无法继承家业的,唯有通过高考去更高的平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高考可以说是人生中第一个分水岭,落榜者落寞不是去选择专科院校就是进入社会或是参军,考中心仪学校者意气风发犹如进士及第,随处可见称赞之声。
即便是步入社会也需要参加技能考试,人只有在不断地自我提升中才能走的更远。唐朝采取的科举选拔制度,便是进入仕途的途径之一,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获得王公贵族的推荐信,相当于挂靠在某个世家大族之下,这也使得很多朝廷文臣有很多的门生。
推荐信用官方话来说,就是“投卷”,也就是向朝中大臣写出自己的代表作,以此获得王公贵族的赏识拿到推荐信。若是向六部尚书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又叫行卷。
投卷的基础是自身有才学,运气同样也重要,尤其是想要拿到朝中要臣的推荐信,这就需要机缘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身为皇上的李世民也不可能因为有推荐信就亲自考察,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地方做个闲官,或是进入某个王府担任幕僚,然后表现优异方才有机会授予官职。
李宽作为此次省试的主考官,可以说权力极大,这让李宽不得不小心谨慎。正月初四,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李宽也在早朝官员之中,李世民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此次省试主考官由李宽担任。
太极殿群臣一片哗然,谁都没想到会是李宽担任主考官,又从吏部、礼部中抽调官员担任考官,众人全力配合李宽的工作。三年一次的省试,李世民自然十分关注,又是语重心长的嘱咐李宽竭尽全力办好此事。
李宽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作为考生李宽的经验倒是有,作为主考官李宽真的没啥经验,省试考得是什么,他也不清楚,出什么题目更是一问三不知。
“王叔,这个科目如何出啊?”李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道宗,寻求他的帮忙,李道宗也是一问三不知:“这事我怎么知道,不妨去问问吏部尚书,他应该知道如何出题。”
“赵国公,尚书大人且慢走!”李宽只得硬着头皮去找长孙无忌,也不知是自己想多了,还是事实,李宽总觉得长孙无忌对自己抱有敌意,表面上对他十分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
正是有种感觉才让李宽故意避开长孙无忌,奈何李道宗不知情,总不能问兵部尚书李勣,那更加牛头不对马嘴。长孙无忌正准备前往吏部,听见有人喊自己,诧异的转过身来:“殿下,您喊我?”
“是啊!”李宽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赵国公可有空?”
“殿下若有事不妨直言!”长孙无忌依旧微笑的回答,李宽也不兜圈子了,连忙说出自己的担心,哭丧着脸求助道:“还请赵国公指教一二啊,要不然省试之事岂不是有负皇上所托?”
长孙无忌歉意的笑道:“此事恕我爱莫能助,省试乃是我大唐选拔人才重要途径,涉及省试相关的问题除了皇上与殿下知晓外,其他人都不得而知,要不然泄露出去便会引起轩然大波。”
李宽见长孙无忌不愿帮忙,这是意料中的事情,只好躬身道谢后便离开了,却又听得长孙无忌说道:“殿下不妨去问问户部侍郎孙伏伽,孙侍郎乃是进士及第的头名状元,应该能给予参考建议!”
“多谢!”李宽再次道谢一声,飞速的去了户部找寻孙伏伽,此时孙伏伽在户部担任侍郎之职,这事多少与李宽有关系。奈何眼下不是考虑这事,李宽不得不亲自前往户部。
户部尚书杜如晦得知李宽突然前来,指名道姓的寻找孙伏伽,十分诧异的问:“殿下找孙侍郎何事?”
“当然有事!”李宽郑重其事地说,“事关机密,还请尚书大人体谅!”
杜如晦见状也不好再问,只得让人将孙伏伽找来,孙伏伽听闻李宽找自己,心里一惊,他与李宽算不上仇人,不过孙伏伽的确不想看见李宽,要不是他自己何至于调入户部任职。
“殿下!”既然避不开,孙伏伽只得躬身行礼,李宽开门见山地说:“孙侍郎可知省试内容?”
孙伏伽闻言才知道李宽找自己的原因,他的确是通过省试,又通过吏部复试才授予官职的。既然李宽相求,孙伏伽又知道不可能刻意隐瞒,便将自己知道的说与李宽听。
当初孙伏伽选得便是进士科,至于其它科目他也不清楚,不过李宽还是从他话中知道了省试大致什么情况。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种类较多,每年考得也不一样。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六个科目,由于秀才科难度极大且录取的人数仅有一两人,不论是省试秀才科的人数是上千还是上百,总之录取人数固定不变。
若是通过秀才科而入仕,均是最优秀的人才,授予的官职高于其它科目。但是,以秀才科入仕的难度太大,这也使得每年省试报考之人少得可怜,之后便废止这科,仅有五个常设的科目,其它小的科目根据情况而设。
唐朝入仕为官的科目一进士与明经两科为主,其它的科目虽然设有,不过录取的人数也较少,主要是余下的三科都属于专业人才,不像进士与明经有发挥的余地。
五个常设的考科几乎不变,其它的科目则是因人而异,基本上三年开一次省试,根据各地报上来的考生报考的考科而设科目。省试并非是一次性要全部通过,只需要报考其中一科,成绩合格即可参加吏部复试,至于明清时期所说的殿试,在贞观年间并不存在,通过吏部复试直接由吏部根据每科成绩授予官职。
李宽了解大致内容后,便从户部离开,直奔吏部。因为省试是由吏部官员负责,礼部只负责场所。每次省试的报考名单,则是由吏部统一记录,李宽身为此次主考官有权知晓考生报考科目。
全本
………………………………
第四百七十四章 成本
长孙无忌得知李宽来了吏部消息,没有出来迎接,只是命王德真将统计好的名单及省试科目交给李宽。拿到名单以后,当即将先前从吏部、礼部抽调的人员召集一起。
省试由吏部负责,李宽现如今专门负责此事,吏部郎中王德真、员外郎张文瓘、张大安两人协助,又从令史、书令史、掌固抽调近两百人,礼部也抽调一百人,执金吾府军中抽调一千兵力维护礼部贡院的秩序,均由李宽自行调配。
李宽将参与此次省试的官员全都召集在礼部南部贡院,这也是李宽第一次正式踏入礼部大门。当他们抵达南部贡院时,居然没看见一间房舍,也没看到考棚。
“这是贡院?”李宽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一览无遗的宽阔地带,比之足球场还要干净,足足占地数十亩,偏偏什么建筑都没有,完全就是高墙围起来,除了门头挂着匾额,没有哪一处像贡院。
王德真之前参与过,而且除了李宽外就他官阶最高,只能由他代为解释:“殿下,贡院是这里没错!”
“那考棚在哪?”李宽指着前方空荡荡的一片,很怀疑王德真是故意骗自己。
王德真回答:“这里真的是贡院,至于殿下说得考棚之类,均是临时搭建而成的。若是省试结束后,便会将恢复如初,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您是此次省试主考官,这些都是您需要做的事情。”
“设计考棚也需要我来?那要你们干嘛!”李宽面色不悦,既然省试三年一次,肯定是按照之前的样式去做的,怎么可能根据自己的设计再去建,那样岂不是耽误工夫?
每三年一次的省试举行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