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我知道你担心,这次是必须要去!”李宽缓缓开口,武珝沉默不语,静静地聆听着李宽心声,“我们俩好不容易在一起,又有了咱们的孩子,我这个做爸爸的为了他们不得不去。”
“跟孩子有什么关系?”武珝好奇的看着李宽。
李宽也没隐瞒便将自己与皇上之间的约定说了,感慨万千:“做了爸爸才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我想为他们俩创造一个好的未来。如今机会摆在眼前,不得不把握,错过这个机会还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才有。”
“你也不想咱们的孩子真的过着衣食无忧,混吃混喝等死的日子吧!为人父母,咱们能为他们俩创造多大的舞台就全力以赴的去做,除非超出我们的力量以外,在我们力所能及范围内,为何不去做?战场的危机是真,机会放在眼前也是真,危险与机会本就并存,危险越大,机会也就越大。”
武珝不得不承认李宽说得是真话,换做是她也会同样为了两个孩子而拼尽全力,担心在所难免,可是不去冒险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成功?武珝再次强调:“不过你要记得有个前提。”
“平安回来嘛,我记得呢!”李宽抢先一步说出武珝要说的话,然后又接着说道:“现在我是大唐楚王,这个身份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身为唐人,有敌人入侵自当拿起武器还击,保家卫国乃是我辈男儿责任。另外,这次侯君集的事情,我与太子的关系彻底闹僵了。若是媒猜测的话,我不在京城这段时间你要小心点。”
武珝默默地点头答应,这也是李宽最担心的事情,李承乾敢谋反可见他胆子极大,真的激怒了他,失去理智后必会不顾后果的报复,眼下两人关系已经破裂,无法回到从前,还是防着点好。
武珝有些惆怅,她不是因为太子李承乾,而是太子妃苏氏。两人关系很好,孩子出世以后,太子妃时常派人送来吃食,有空也会出宫探望自己,现在因为两人的丈夫关系不复从前,自然得疏离了。
“至于大嫂那边,你看着办吧!”李宽理解武珝的心情,在京城中能说的上话的也就太子妃、肖秋水、花月容,本来还有李诗,奈何她已经远嫁吐蕃,要是太子妃也排除在外,还真的没几个人,“大嫂性格恬静,端庄贤淑,不喜争夺,就算我与大哥的关系闹僵了,你与大嫂之间没必要因为我们俩而牵连,要是太子严令大嫂与我们来往的话,那么我与他的关系就彻底无法修复。”
李宽想想这事就憋屈,明明是李世民从中作梗,非得拉上自己,搞得两人之间的关系闹僵。说实话,李宽目前并不想与李承乾为敌,再怎么说他曾经帮过自己,也期望通过武珝与太子妃的关系重新修复两人的关系。
武珝自然明白李宽的话中意思,点头答应下来,然后又是叮嘱李宽出征要多穿点衣服。现在已经是秋季了,李宽明日出发前往朔州,那个时候已经晚秋,到时候真的打仗也都到了冬季。
“该交代的都交代完了没?”
李宽突然邪笑的看着满头雾水的武珝,木讷的点点头,该叮嘱的都叮嘱了,还真没有继续交代的,武珝还未反应过来,就见李宽直接将她按住,很是邪恶的笑道:“战场上的事情暂不考虑了,免得影响心情;现在咱们的战斗刚刚开始,让本大爷瞧瞧谁是胜利者!嘿嘿!……”
武珝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李宽带着淫邪的笑声,这才回过神来,奈何她反应太满想逃已经晚了,一场战斗随即开始。
次日,李宽精神抖擞的早起,看着熟睡中的武珝,呢喃细语:“我会平安回来的!”
当李宽关上门走出去的那一刻,熟睡中的武珝睁开双眼,泪水从眼眶中夺眶而出,李宽起身的那一刻她就已经醒了。直到李宽出了门,武珝这才起身默默地注视着离去背影。
李宽走出房间径直去了马厩,小黑听闻李宽的脚步声,马蹄刨着地面,嘴里发出低沉的声音。此时,张冲、史锐等八人也都在马厩等待,李宽看着他们八人都穿上戎装,每个人都精神奕奕,当即上马直接从侧门离开,八人紧随其后。
王槐、赵谦、钱武三人亲自送行,李宽不想闹出太大的动静,这才从侧门直奔朱雀门而去,就在他们九人刚刚策马奔腾离开时,武珝出现在王槐等人旁边,没有理会吃惊的王槐三人,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李宽离去背影。
至于王府,李宽已经嘱咐王槐他们三人,至于与太子的关系也一并说了,就算他不在京城有他们三人坐镇也可以安心的前往战场。当李宽一行人出现在朱雀门时,李勣也带领家将三人前来。
辰时,李世民亲自出现在朱雀门外,为李勣、李宽敬酒送行,众人一饮而尽方才辞行。临别之际,李世民又对李勣说:“薛延陀部大军穿过大漠南侵,行数千里,早已人困马乏。在思摩进入长城,镇守朔州时,就已经敕命其抢先一步收割粮草,不能带走的一律烧之。以朕猜测大度设率领南下因粮草不足而求速战,此战对我军极其有利,接下来就看懋功了。”
李宽闻言大喜,他还真的没想到此战必胜无疑,李世民早已谋划一切请君入瓮,眼下得知此消息李宽窃喜不已,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擒获大度设的问题,只要将他抓住不论生死均可立功。
原本还以为难度比较大,现在李宽心中有了十足底气,加上用兵如神的李勣,此战必胜!
“立下军功之时,即约定生效之始!”李世民看着李宽,最后又说了一句:“记得平安回来!”
李宽愣了片刻,恭敬地回答:“父皇,臣定会平安回来!”
李世民深深的看了一眼李宽,随即点点头,李勣传令下去,众人一跃而上纷纷上马,然后朝着朔州方向飞奔而去。
全本
………………………………
第四百四十七章 三天
朔州位于山西北部,旧称“马邑”,武德四年改马邑郡为朔州,下设鄯阳、常宁两县;居于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雁门关隘,地势险峻,自古以来朔州均是外族进攻中原必经之路,亦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族入侵重要屏障。
因朔州北、西、南三面环山,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易守难攻,对于抵御外敌发挥着重要重用,历朝历代此地均是战略要塞。在朔州境内河流众多,还有长城作为屏障,长城以南则是莫南,乃是俟力苾可汗率领突厥部将驻扎生活之地,漠南亦是薛延陀部与大唐的缓冲地区。
薛延陀部若想入侵中原,势必经过漠南,而俟力苾可汗率领的突厥军则成为最大的障碍,必须完全占领突厥之地,尤其是漠南对于薛延陀部更加重要,必须攻占且收服突厥颉利可汗旧部才能高枕无忧。
李勣、李宽等人从京城出发日夜兼程,抵达至鄯阳县东的大同军城,此地乃是整个朔州大军的驻扎地,乃是李世民亲自设置的军营,与其地方不同的是大同军城的地处交界前沿,北边与东突厥势力接壤,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朔州军的名号便是“大同军”,因大军常年驻扎此地,又与外族常年作战,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军队,故而李世民特意以军队名号设立一座城池,为了让大同军誓死守卫朔州,李世民敕命户部、吏部、兵部将军中将士的亲眷安置在大同军十里的开辟出一座城镇,与大同军遥相呼应,形成独有的军城。
在大同军城生活的百姓,不论老幼妇孺等均是大同军亲眷,且全民皆兵。正因为他们的亲眷在后方,故而大同军不仅为了大唐,也是为了保护家眷奋勇杀敌,屡建奇功。
李勣身为朔州行军道总管,统帅六万大军,其中有两万人便是大同军城中的士兵,其余四万则是从驻扎在鄯阳、常宁两县的大军,至于骑兵一千两百均是大同军。
大同军城以其独特的风格坐落在朔州境内,就像是生活区与作战区结合在一起。李宽穿过大同军城亲眷居住的城镇,没有固若金汤的红砖青石的城墙,均是沙土夯实堆砌而成,每家每户都是自给自足,没有热闹的市集,要想赶集则是前往二十里外的鄯阳县,每户人家的房屋也都是沙土夯实筑成的,屋顶除了草垛外再无其它,犹如贫困的山区似的。
虽然条件艰苦,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当他们一行人出现时候,不论老人还是小孩都会驻足观望。片刻后,他们又继续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情,像是什么都发生一样。
李宽皱了皱眉头,这里的百姓与其它喜欢热闹的不同,李勣微微笑道:“殿下,这里既是他们生活之地,也是军情传递的中转地。当我踏入此地那一刻,想必大同军已经得到消息在军营外等候。”
“有那么厉害?”李宽很怀疑,要真是这样的话,此地不就相当于情报处,还是以乡镇为单位。
李勣看着旁边满头银发,看似老态龙钟的老者,又看了看嬉笑打闹的孩童,颇为感叹:“殿下有所不知,这里生活的百姓与其它地方不同,他们既是百姓又是我大唐功臣之后,有太多的人亲自送儿子、丈夫上战场,回来的就回来了,回不来的就永远没回来,不论什么结果他们都愿意接受,就算丈夫、儿子都死了,可他们始终都不曾离开过此地。对于他们而言,这里就是他们的故乡。”
李宽对此毫无所知,这些人值得尊敬,这也是为何李勣放缓步伐从此地穿过,并没有飞奔而走,以此表达自己的敬意。若不是他们必须尽快抵达军营,或许李勣将会下马走过此地。
正如李勣说的那样,当李宽等人抵达大同军营时,都尉、参军等将领纷纷等候多时,就连其它两个县城的将领也都聚集在此地,等待李勣这个行军总管到来。
“大帅!”众人躬身行礼,李勣点点头,直奔主题:“现在俟力苾可汗处可有来信?”
“回大帅,俟力苾可汗派人传回消息说是薛延陀部不日抵达长城,西突厥军将领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均被薛延陀部军击败,俟力苾可汗遵从陛下敕命退守至长城内,距离我军三十里出驻扎。”
李勣心中盘算着时间,他们从京城出发,现在已经过去七天时间,以此计算的话,薛延陀部大军必定抵达长城以北的漠南,也就是说俟力苾可汗占据的漠南之地被其占领。
同时,李勣也想起皇上临行前与他说的话,俟力苾可汗必定紧急收割农作物,带不走的必会付之一炬。如此一来,给了唐军调整时间,就算大度设率领的兵马抵达长城,必会第一时间准备军需粮食,眼下他并不着急。
“立即传讯于俟力苾可汗,就说我朝援军三日内抵达,务必叮嘱其不可与大度设交战,此时决定权在我们手中,只要拖延时间必能取胜。”李勣当即做出决定,传信使者立即接令迅速的骑马飞奔而去,又转身看向李宽:“殿下,这是我能为你争取来的最大时间。”
李宽感激地点点头,自信满满的说:“谢大帅,三天时间足矣!”
大同军将领均是面面相觑,他们不明白李勣与李宽两人说的是什么,而且他们也知道李宽的身份,不过在军营中就算是亲王,也不见得能指挥得了他们,因为李宽仅仅是忠武将军虚职,并无实权,所以他们直接对李勣负责,至于李宽则是可有可无。
李勣争取来的三天已经是最大的期限,李宽自然清楚,所以他没有得寸进尺。身为一军之帅,李勣肩负着千万士兵的性命,任何决策都能决定着这次作战结果,要不是念及李宽的身份,也算是给他这份面子,或许李勣也会置之不理。
另外,李勣也需要时间了解整个大军的人员配置以及作战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挥大军制定出最好的作战策略。至于李宽,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什么都不干就是在军营中选人,除了有军职的将领外,其他将士都可随意挑选,这也是李世民给予的敕命,李勣自然得配合。
………………………………
第四百四十八章 赤霄
李勣命军中参军将军部各个精锐之兵编写成册,又命他在旁辅助,当晚李宽居住在营帐中,挑灯夜读,参军统计上来的名单足足有数万,别说挑选就连看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李宽最后放弃了。
参军见李宽随意的看了一眼便没看了,心里很是不屑,在他们眼中王公贵族子弟上前线基本上都是镀金,尤其是皇子身份的李宽,更是如此,别说他不相信李宽真的能上阵杀敌,除了李勣外,所有人都不相信李宽会打仗。
心里不屑,嘴上却不敢丝毫的不敬,沉声道:“这些均入不了殿下之眼?”
李宽摇摇头:“非也,只是精兵太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