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是考虑楚王您的终身大事这才让您前往荆州担任大都督!”李宽心里一惊,不由得瞥了一眼李渊的墓碑,又迅速的追问缘由,王公公接着说道:“荆州大都督这个职位在贞观二年便被当今圣上降为都督,而彼时荆州都督的权力已经大不如前,更可以说无人愿意前往荆州。”
“贞观五年,原利州都督武士彟以朝集使身份进京,并请求当今圣上封禅,圣上并未同意,其更是据理力争,当面驳了圣上面子,便被皇上调任至荆州担任都督之职。”
“没想到武士彟任职荆州都督后,便采取手中权力,不顾地方豪强等反抗,直接给予重击,又鼓励百姓农作,反倒是让荆州焕然一新,改变当地百姓被剥削的命运,使得他在荆州声望极高。”
王公公接着说道,“说起武士彟,就连先皇都称之其为‘奇才’,不论是经商,或是从军,亦或是入仕都不在话下。由于其家族世代经商,自幼家境富庶,又广交好友,好不容易借助朋友与负责东都营建的司空杨素搭上,却偏偏又因他的性情而得罪杨素,若非好友等人的庇护怕是被杨素陷害致死。”
“为了避免祸事,武士彟甘愿弃商从军,成为鹰扬府的一名队正。后来先皇担任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时,驻守在汾、晋之地镇压起义。在此期间,武士彟在家中休养身体,却与李渊相见,两人更是引为知己好友。”
“自此以后,武士彟便追随在先皇左右担任参军之职,为先皇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之后也被先皇封为寿阳县开国公。并且,先皇为表其功绩,更是在武德元年将其列入十七名‘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武士彟!”
李宽低头沉思,总觉得这名字很耳熟,猛地想起此人便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瞬间明白为什么听起来觉得很耳熟,不论是在历史传记或是演义小说中有关于武士彟的记录十分少,真正引人注目的反倒是因为他的女儿武则天。
“王老,您说了这么多,这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李宽想起此人是谁,顿时有些无语,未来女皇帝的父亲跟自己又不认识,怎么王老提起他做什么,实在有些不明白。
“当然有关系!”王公公肯定的回答,“因为先皇退位以后,从不出现在群臣中,文武大臣也将先皇早已忘记,唯有此人心中一直惦念先皇。在先皇移居至大安宫时,武士彟得知此事险些与当今圣上闹翻,要不是先皇压住后果难以预料。”
“那一年正好是贞观五年,也就是武士彟被调任荆州都督的时间,先皇嘱咐过他要治理好荆州,说是以后自己的孙子会前往让他好生帮衬。”王公公故意看了一眼李宽,这话的意思不言而喻了,“另外,楚王您那个时候已经年满十二,理应有门亲事,而武士彟的夫人乃是绝色美人,所以先皇便想着为您订下一门亲事。”
李宽哭笑不得,他只有十二岁,按照后世的说法是青少年,还在上初中的年纪,居然被祖父李渊想到定门亲事,这让李宽着实无语,他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么早就成婚。
曾经的他因为此事与家人闹翻,因为他已经想通了一个人也挺好的,等老了去养老院就行。这个时代与后世可完全不一样,要是当时他的年纪放到现在,那估计是千古罪人。
赵公公好奇道:“这门亲事订下了没?”
“先皇亲自出面,他敢不遵命?”王公公倒是没说话,钱武果断的做出自己的判断。
王公公笑着点点头:“这门亲事武士彟的确是同意了,而且还十分高兴,还说自己三个女儿任由楚王您自己挑选,只要是看中的,他女儿又不反对的话,任何一人都可以。”
“恭喜!”赵谦、钱武两人立即打趣李宽来,王公公连忙瞪了他们一眼,两人心领神会的板着脸,不再偷笑打趣,因为现在这个时间的确不适合嬉笑打闹之言行。
“如果我三个都要,他也会同意吗?”
李宽不屑一顾的反问王公公,就算是祖父定下的亲事,没他自己点头同意不算数,再说那个时候两人仅仅是口头约定,外人根本不知情说出去也没人信,所以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先皇实在是太了解您了!”王公公叹息一声,“先皇也曾与他说过同样的话,没想到武士彟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李宽顿时无语了,有这样的父亲实在是没办法,也不管女儿是否同意,做爹的倒是先答应了。如果是一个还好点,偏偏还同意看中三人都可以一起娶的意见,他是真的感慨万千。
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论是男方迎娶女方,还是女方嫁给男方都必须遵循这个制度,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父母是带给子女生命的人,不会害自己的子女。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古来父母都期望女儿飞上枝头变凤凰,攀龙附凤的父母比比皆是,造成子女婚姻不幸的很多。即便是历史上思想开放的唐朝,对于婚姻制度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不仅确立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法性,还否决了子女的婚姻自主权,一切皆听父母之命。若违反不听者,还得接受杖刑处罚。但是在唐朝寡妇可再嫁,甚至其父母有权强制性出嫁,不得违背。
正是这样的婚姻制度,也酿成了不少的悲剧,不过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简而言之就是有利有弊。李宽回想起后世中婚姻自由,实际上面对高昂的彩礼时,往往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是不想娶而是娶不起,与现在的父母之命又有几分相似之处,同样讲究门当户对,这让李宽嗟叹不已。
………………………………
第四十章 面圣谢恩
虽然李渊与武士彟两人定下婚约,仅仅是口头约定,除了王公公外,其他人无从得知,所以这门婚事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李宽自然选择后者,十六岁的年纪莫名其妙的背负着婚约,肯定不会同意。
“楚王,您明日便离开京城前往荆州,有一事老奴要与您提醒一下!”王公公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郑重其事地说道:“先皇命您在京都不允许摘下面具露出真容,先皇的意思是待您行加冠之礼成年方可取下。”
李宽对此倒是不在意,现在已经习惯戴着面具,不在人前露真容反倒是让他觉得行事更加便利,自己的真容越少人知道越好,这样就算摘下面具走在路上也没人认识。
王公公传达太上皇李渊的意思后,并再说了一声珍重便不再多言;接着,赵谦也与李宽说了一些话,同样是祝福之语,还有一丝不舍。可以说移居至大安宫后,李宽与他相处的时间最久,既是长辈又是好友。
随后李宽看向钱武,道:“师傅,王老、赵老都与我祝福,那您这个师傅应该不止这些吧!”
“你还想这么着!”
钱武闻言顿时怒了,看李宽那样子是要送别礼,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凭什么自己就得送礼,而他自己本身就没什么余钱,更别说准备送别礼,下意识的反应让李宽抿嘴偷笑,这也是自李渊死后第一次露出笑容来。
“我是您弟子,您是我师傅!”李宽笑眯眯的说道,“虽然没有行正式的拜师礼,不过这师徒情谊放在这里,我明天就离开京都估计没什么机会回来了,您这个做师傅的自然得有一些表示吧!”
李宽的理直气壮倒是让钱武怒火中烧,下意识说道:“谁说你没机会?”话没说完便意识到自己险些说漏嘴,连忙改口:“我做师傅的都没看你有什么表示,凭什么你离开我就得送礼表示。”
“就凭我是您嫡传弟子,您这门武功还得靠我发扬光大呢!”李宽厚着脸皮非要钱武做师傅的送别礼,急得钱武求助与王公公、赵公公,两人心有灵犀的连忙撇过脸去佯装没看见。
钱武心里早已将这两人骂了一个遍,气呼呼地从怀里摸索了半天只有十文钱,肉痛的塞到李宽手里,道:“这些是我的全部家当,你自己去买!”李宽兴高采烈的接过来,没一点不好意思,钱武心里暗骂一句:“这个小混蛋,简直就是剥削的豪强,真是太黑了!”
别小看当时的十文钱,要知道一斗米才三四文钱,十文钱可以买三斗米,相当于普通百姓家里一个月的用度。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国力日益富裕,物价水平降低使得一斗米才三四文钱,若是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则是完全不同的价格。
“多谢师傅!”李宽摸了摸手中的开元通宝,这可是货真价实的,要是留存至后世那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尤其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小小一枚开元通宝绝对能炒到天价。
“别忙着谢,我还有呢!”
钱武见李宽心满意足的模样,心里更加生气,要不是突然想起,怕是真的忘得一干二净,李宽急不可耐,望眼欲穿的等待着礼物,钱武从住的草房中取出铅块袋,丢到李宽面前,顿时地面就留有坑,这重量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你已经十六岁了,身体骨骼等已经迈向成熟,以前的负重量对你没有效果,从现在开始到你成年都必须帮着它练功。”李宽的脸色立即绿了,惊恐地看着钱武就像是说:“这是真的吗?”
钱武看到李宽吃瘪,心情大好,一本正经的点头称是,一边又催促李宽尽快绑在四肢上。李宽心不甘情不愿的绑上,那重量加起来绝对是有百斤,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就不应该跟钱武要礼物。
“你的武功已经小有气候,尚未达到大成,后面的提升就得靠你自己勤学苦练。”钱武想起短短的几年时间,李宽就将自己所教的都已经学会,除了战斗经验不足外,其它的都已经青出于蓝,其它的话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卯时刚过,启明星高高的挂在东边的天空中,那耀眼的光芒引人注目,王公公等三人抬头凝望着启明星,均是沉默了。与此同时,李宽也乘坐马车从献陵离开赶往皇城。
启明星的光芒逐渐消失,太阳缓缓从东边升起,三人的心情很复杂,脑中浮现出的画面更多的是与李宽相处,就连王公公都有些不舍。在他们三人心里李宽的位置极重,俨然视为亲人。
太上皇李渊驾崩,所有人都知道楚王李宽戴着金色面具,不用等他出声,守城将领便已经打开城门放他进宫。进宫后,李宽便说明来意,引领太监便带着他前往甘露殿面圣。
甘露殿作为皇帝的寝宫,戒备森严,李宽从月华门穿过进入寝宫。此时,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引领太监通报以后,李宽才进来,看见李世民并未穿朝服,反倒是常服,见他进来放下手中朱笔,道:“你来见朕有何事?”
唐朝见皇帝不必三跪九叩,仅需躬身施礼或双手作揖便可,而且不必站着说话,直接坐下来与之交谈。李宽自然知道这些,所以自顾自的跪坐在一旁的位子上,恭声回道:“臣李宽前来领旨谢恩!”
李世民点点头,再次问道:“何时离京?”
“谢恩以后便启程离开!”
李宽不卑不亢的如实回答,李世民沉默了一会,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便命身边的太监将诏书中提及的物件等拿过来,李宽等了片刻后,摆在李宽面前的足足有两个木箱子。
“这个箱子里放的都是你的官府、常服、戎服等,另外一个箱子则是赏赐你的财物等。”李世民看见李宽望着两个箱子目不转睛的,心里猜测他肯定为此发愁,补充道:“朕念你一人孤身前往荆州,特赐予你侍卫八人随你同去。”
李宽正愁着两大口木箱该怎么处理,唐太宗李世民既然开口说出来,他自然不会反对。毕竟这两口木箱的确需要人帮忙,就凭他一人还真的有些麻烦,再说这箱子里还有自己全部身家,自然不能马虎大意。
………………………………
第四十一章 千里挑一
“四人足矣!”李宽想了想八人确实有些多了,只有两个箱子就四个人正好,再说路上又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人多反而碍事,反问道:“这四人我可以自己选吗?”
李世民没想到李宽会如此问,愣了一下后点点头:“你自己去选,选好以后通报一声便是。”
“陛下,臣还想多问一句,这四人是送我到荆州,还是随我到荆州?”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两个意思截然不同,前者是送完便回京,相当于护镖;后者是自己的人,那就得好好的挑选才行,以后用得上的地方不少,自然不能马虎。
“随你去荆州!”李世民哭笑不得看了一眼李宽,心想:“没想到这小子这么多花花肠子!”
顿时,李宽迅速站起来,躬身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