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向钱武那眼神纷纷有些怪异,武珝更是笑得有些受不了,可她还是很客气的拍手鼓掌。张冲都没表演便下了台,他的表演节目就这么结束了,接下来上台的是费廉,他很自然地选择以一挑十的方式,还时不时的看了一眼钱武得到他肯定的答复这才舒了一口气,唯有李宽的脸色愈发铁青,想要阻止都来不及了,而且费廉下台前还说了一句:“这样没错吧?”
这话就像是一把刀子插进李宽的心窝里,接下来的几人全都是如出一辙的套路,而且每个人都说出同样的话,李宽的脸色由青变紫,就连表演怎么结束的都忘了,他准备好好地武术表演愣是被钱武插科打诨给带偏了,这让他有苦难言,心想:“绝不能再让师傅上来了!”
武术表演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束了,接下来就是赵谦表演的时候,李宽让他露一手自己的书法造诣,赵谦果然不负众人期待,很惬意的写好一篇文章,众人只看见赵谦低着头奋笔疾书,当他的文章写好以后摊开展示时,花月容、肖秋水、杨氏等人纷纷赞不绝口,余下的人都看不出哪里好,只觉得那些字认识他们,他们却不认识这些字,龙飞凤舞的谁认识啊!
李宽看着赵谦写好的字,心想:“这字绝对可以卖个好价钱!”
全本
………………………………
第三百七十二章 欢度除夕(下)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赵谦以草书写了一篇诗句,其字劲挺奔放,畅达而腴,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洒脱流利,极其雅逸;且字体结构变化多姿,潇洒流畅的笔法一气呵成,堪称书法大家之作。
赵谦的字与李宽的字比起来,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通俗的说,李宽的字送给别人都不见得有人要,赵谦的字则是千金难求,这也是李宽看见后想到的是卖个好价钱。
对于府中上下识字的不多,不过真正能看明白的也没几个,所以欣赏这幅字的人几乎没有多少。在他们看来这幅字完全就是龙飞凤舞,认识的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倒是很多。
接下来便是府中其他人表演的傀儡戏,也就是“木偶戏”,源自于汉朝,在唐朝十分兴盛,根据木偶的形体与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配合表演人演唱及音乐,绝对是了不得传统戏剧文化,李宽、武珝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
傀儡戏结束后,又是皮影戏表演,两种传统戏剧上台以后,李宽也没想到自己府中居然还有这等才能之人,要不是突发奇想举办这次晚会还真的不知道府中居然藏龙卧虎。
当传统戏剧表演结束结束,众人还沉浸在表演时带来的震撼,久久不曾回过神来。这种戏剧老少皆宜,不仅达官贵族喜欢,就连民间百姓都能看,所以比之前的人表演,反而这样的传统戏剧更接地气,得到众人热情地鼓掌欢迎,这次绝对是自发的。史锐、李歙等人均是突厥后裔,他们也被这种戏剧给吸引,对此赞不绝口。
“现在大家来投票,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节目!”
李宽在所有节目表演结束再次上台,而这次他将从众人表演的节目中选出最好的,府上上下全部加起来足足有两百余人,其中有七成的人选择傀儡戏、皮影戏,最后的结果只会在这两个节目中诞生,清点人数发现两个曲目获得的票数居然一样,这让李宽有些意外,索性两个节目表演的团队纷纷获得奖赏,不是分原本的赏钱,而是重新拿出同等的赏钱。
众人纷纷摇头拒绝不愿接受,李宽待他们不薄又岂会要他的赏钱,不过李宽倒是没给他们拒绝的机会,直接给了他们至于怎么分配由他们自己商量决定,众人又不敢拒绝李宽的命令,不得不接受了。
按照当时的习俗,除夕当晚还有一个驱逐瘟疫的仪式,被称之为“大傩”,这个仪式不论民间还是皇宫都存在,在民间则是男童戴上张牙舞爪的面具,穿上红黑相间的衣裤击鼓舞蹈,身后跟随着二十人同样击鼓伴舞。
若是在皇宫中,这个礼仪由太常寺卿主持,场面比之民间更加宏大,参与的人数少则百人,多则上千人。不过李宽觉得这个做法不妥,本就是欢庆的日子,整这些出来没牛獠庞辛苏獯瓮砘幔源巳《
对于这事不论任何人建议,李宽都不曾动摇过,在他眼里这样的做法完全就是封建迷信没有必要。在李宽的坚持下众人不得不听命行事,接着李宽看看时辰接近子时,高声道:“开饭!”
众人又是忙中有序的忙活着,鸡鸭鱼肉等纷纷端了上来,此时经过众人一阵忙碌所有的椅子都被拿走,全都换成八仙桌,当所有的菜全部上来以后,又是每张桌子一坛酒搭配,众人纷纷落座以后,随着李宽一声“开吃”,众人纷纷动筷吃了起来。
按照礼制奴仆等不得与主人同桌,然而李宽的王府制度由他说的算,之前的建议没被皇上采纳,无法推行全国,不代表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不能用,反而这样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更加热闹、喜庆。
身为一府之主的李宽首当其冲便是三杯酒下肚,众人这才纷纷大吃大喝起来,觥筹交错到处都是欢笑声,有些玩起酒令拼酒的好不快活。此时偌大的王府众人聚集一堂,犹如一家人似的,除了主桌以外,其他人都是互相喝着、吆喝着犹如吃喜酒似的,完全没了规矩。
“这样真的好吗?”赵谦、杨氏看着众人喝得尽兴,吃得开心,什么尊卑有序等在这个时候根本看不见,唯一能看见的是众人敞开肚皮吃喝,赵谦、杨氏等人都是长辈多少觉得有些不合适。
武珝夹着菜笑着说道:“这样才是真的过除夕,除夕夜要的不就是热闹吗?没了热闹的除夕夜,还有什么意思?再说大家都忙活了一年,好不容易有个时间放松放松,那些礼仪啥的就不必在乎了,开心热闹最重要。”
武珝都开了口,众人自然懒得去管,反倒是李宽从一开始就没在乎这些,起哄的说着:“今夜吃饱喝好,酒菜管够!”
“谢公子!”
众人齐声高呼,那声音堪比战场上厮杀的将士,整齐划一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的幸福中,他们对李宽是真的打从心底敬重,可以说李宽不仅给他们新的生活,还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他们中有大部分都是奴隶出身,有些则是穷苦出身,每年除夜除了在寒风中度过,根本没什么值得他们高兴的事。
在楚王府中有很多都是从荆州一路相随至京城,对李宽绝对的忠诚,那些不忠或是有想法的也经历两次的洗牌离开了,余下的人绝对誓死效忠李宽,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当晚府中上下不论老幼均有红包,这些都是在晚会开始前准备好的,人人有份。不论大小每个人的红包都是一样的,里面用红纸写得“一百文”,李宽完全是按照现代雇佣关系对待府中下人,这份红包就像是年终奖,众人更是感激不尽。
李宽望着笑逐颜开的众人,又看了看武珝隆起的小腹,心里更是开心,明年的这个时候将会迎来新的小生命一起过除夕,这让李宽很是激动,情不自禁的多了几杯,脑补着呱呱坠地的女儿开心的笑了。
全本
………………………………
第三百七十三章 元正大朝会
守岁结束,次日便是正月初一,又被称为“元正日”。
五更时分即早上五点左右,首先是皇城内的钟声传来,接着坊市门也有钟鼓声响起,各坊市间的门也随之打开。此时居住在长安各坊的官员随着钟鼓声纷纷起身,今日他们全都需要进宫参拜皇上,也就是所谓的“元正大朝会”。
根据文献记载:元正日的朝会是一年之中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朝会,不仅九品以上的官员要入朝,就连尚在京城的他国使臣都要入朝参拜当今皇上,哪怕是远在地方官员无法回京也必须派使者前往,以此彰显大唐王朝的强盛,四方来朝。
若是皇上心情不错,还会举行国宴,不仅文武大臣悉数参加,就连公主、驸马、王妃等必须进宫。虽说朝会女子不入朝,不代表国宴她们可以不去,这是国之大礼必须前往。
国宴不必家宴,礼仪繁琐不说,时间又长,长孙皇后顾念武珝怀有身孕故而特许其不必参加,唯有李宽一人独自入宫参加朝会。若是朝会结束,皇上一时兴起大摆国宴,那么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臣将会齐聚两仪殿。
卯时三刻,文官以六部尚书为首分站六排,身后以官阶高低按序排列;武将以十六卫队大将军为首;亲王则以太子为首站列一排,其后则是吴王李恪、魏王李泰、齐王李佑依照年龄排序;至于有爵位而无官职的皇亲国戚则以郡王、国公为首。
不论文臣武将此时均是朝着统一的朝服,区别在于文官朝服绣着精美的飞禽、武将则是走兽。以长孙无忌、李道宗等人为例,他们既有爵位又有官职,故而他们虽是正三品尚书官衔,而他们的爵位则是从一品,故而他们所穿的朝服则是身穿绣有九章纹的紫衣纁裳,腰佩金玉饰剑镖首,头戴九旒冠冕。
二品官服则是鷩冕,冕有八旒,紫衣纁裳,绣有七章纹,腰佩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冕有七旒,身穿绣有五章纹的紫衣纁裳,腰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絺冕,冕有六旒,身穿绣有三章纹的深绯色官服,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冕有五旒,浅绯色官服,配金带。
至于六品以下官员官冕均无任何装饰也无区别,唯有其官服颜色深浅不同,六七品为绿色,八九品为青色;另外六品以下官员所佩戴的饰物为银带、鍮石带,不许佩戴剑饰。
李宽官衔是从五品吏部郎中,其官爵为楚王,故而站在五品官员中却是穿着一品官员的官服,特别显眼不说,甚至有些突兀。对此李宽亦是无可奈何,谁让皇子中唯有他身在吏部担任郎中之职。
文武百官整齐划一的排列,人数约有万人之多,犹如国庆阅兵似的,每个人脸上都是肃穆庄重,唯有身上佩戴的剑饰传来的响声及脚步声。由于六部尚书官职特殊,人数较少故而独立的站成一排,其后的官阶越低人数越多。为了保证仪仗队整齐划一,不得不将将分成两队;武将官员的人数也是如此情况,所以不得不分成四个大队。
卯时四刻太极门城门打开,文武大臣随之入殿,在太极宫前重新站列。卯时五刻,随着庄严肃穆的礼乐响起,威风凛凛的銮驾队伍从太极宫鱼贯而出;紧随其后的大唐皇上李世民、长孙皇后先后出场。
此时李世民穿着金饰衮冕,垂白珠十二旒,身穿绣有十二章的玄衣纁裳,与大臣不同的是十二章中的八章在衣上,即: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上,即:藻、粉米、黼、黻,衣褾;衣领织有升龙,配饰等更是复杂,显得庄重且肃穆。
可以说皇上、皇后所穿的朝服绝对是当时乃是世界领先水平,就连现代化的工艺都不见得能达到,绝对称得上旷世佳作。文武百官纷纷双膝跪地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整个太极宫,恢弘庞大的气势让李世民很是高兴,一声:“众卿平身!”
接着,文武大臣又再次高呼:“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卿请起!”长孙皇后微笑的说着,众人再次起身。
“我去,这大礼真心吃不消!”李宽叫苦不迭。
如今是正月初一不假,可是地面依旧寒冷潮湿,跪在冰冷的地砖上的确有些受不了,而且不是跪一次。由于元正朝拜乃是国之大事,行的均是朝拜大礼,比平日上朝的礼仪还要重的“三跪九叩”大礼,每一次跪地高呼一声,三拜起身,也就是说一句话分成三次喊出,并非一次性喊完再行礼。
“宣诏!”殿中监吴公公躬身走了出来,大声宣读:“贞观十五年元正日,皇帝臣世民,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自高祖皇帝于乱世而建唐,传至今日已逾三十载,自太宗皇上登基以来,国力强盛,百姓安居,四海臣服,万朝来贺……”
元正日诏书宣读结束,群臣高呼纷纷称赞当今皇上的文治武功,气势宏大十分壮观。接下来便是各国使臣前来朝贺,如:吐蕃、吐谷浑、回鹘、南诏、党项、泥婆罗等均派来使臣,不仅上朝向大唐皇上李世民表达敬意,还会进献厚重的贡礼。
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欢喜不已,接受各国使臣的朝贺会给予回赠之礼,由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