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遵旨!”

    李宽这才知道拉住自己的人是江夏王李道宗,而他执掌礼部这才想起自己在太庙时举行成人礼,眼前这人也在场,在此之后也都见过不过李宽根本就不认识,只知礼部尚书是皇室宗亲,按照辈分他还得喊一声“王叔”。

    李世民说完话还特意深深的看了一眼李宽,那意思不言而喻,最后一句话说的就是李宽,只要他不听命李道宗可罚不必奏报。叔叔惩罚侄儿,李宽也只得乖乖接受的份,而且李道宗在皇室宗亲中地位极高,说白点不论是从何从角度去说,李宽都被李道宗吃得死死地。

    就在此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站出来,躬身说道:“禀皇上,吏部郎中若陪同吐蕃使团择女,那考课司之事该由谁主持?”

    “好人啊!”

    李宽都快感动的要哭了,热泪盈眶的望着长孙无忌,搞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只是如实禀报,并非帮李宽说话,奈何李宽觉得长孙无忌就是帮自己说话,如何不感动。

    “吏部郎中就他一人吗?”李世民黑着脸回了一句,长孙无忌躬身退下,李世民的话已经说得清楚了,吏部郎中还有王德真,李宽暂时无法处理考课司之事,不是还有顶替的人吗?

    此时王德真的是欲哭无泪,本来没自己什么事就莫名其妙被惦记了。若是平日王德真巴不得皇上能想起自己,就算是刷刷存在感也是好的,今天他特别不想被人惦记,尤其还是被皇上惦记。

    朝中文武大臣谁看不见李世民正在气头上,就连长孙无忌都被他喝斥,换做其他大臣下场肯定好不到哪里去。王德真内心是忐忑的,可他脸上丝毫不敢表现出来,要不然殿中侍御史绝对奏本说他朝会失仪,那岂不更糟了。

    李宽的笑容瞬间戛然而止,心里暗骂长孙无忌的没骨气,这么点挫折就退缩了,就应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若是长孙无忌知道他现在的想法,肯定回一句:“有本事你去啊!”

    噶尔东赞饶有兴致的打量着李宽,对于李宽的身份他也清楚,毕竟在京城住过一段时间,就连一个月前发生的大理寺事件都一清二楚。此事说来也巧,因为那十八人打晕的胡商正是噶尔东赞他们秘密传信回吐蕃的队伍,为了不惹人注目换做一般的胡商。

    若是公务传递消息倒是没问题,但有些事情不能光明正大的传回吐蕃,必须私底下传递讯息。一方面这些人是互传消息,也是松赞干布派来保护噶尔东赞等人安全,还是为了迎娶大唐公主安插的侍卫军。

    松赞干布见噶尔东赞等人带着聘礼入京,迟迟不见音讯,也不见他们回国,心里担忧他们的安全,也担心李世民言而无信,对他们不利或是圈禁。噶尔东赞等人见事情没办妥,一直不敢传讯回国,最后暗地里联系,噶尔东赞也将这边的情况写信传递回国,松赞干布得知一切这才放心。

    但是这支胡商队伍则继续往返于吐蕃与大唐,直到噶尔东赞等人安全回国并成功迎娶公主后方才撤掉。噶尔东赞求娶公主之心绝对是吐蕃国内人尽皆知,对大唐繁荣昌盛的仰慕之心已久,有了这层关系便可以让更多的吐蕃贵族子弟入京学习唐朝的文化、礼仪及知识,对于本国而言绝对有利。

    噶尔东赞深知赞普之心,故而全力以赴的支持其完成毕生夙愿,哪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若是换做其他人带领使团前来,不见得能有如此大局观,也不会如此沉得住气,这便是松赞干布对他的信任,同时也因为噶尔东赞出众才能才可担当此任。

    “退朝!”李世民被李宽气得不轻,就连嘱咐好好招待吐蕃使团的话都忘了说便退朝,还是身为礼部尚书的李道宗及时补充:“吐蕃使团暂回四方馆歇息,我等随后便来!”

    “四方馆”是隋炀帝杨广首创接待东西南北四方外国使臣,隶属于鸿胪寺;唐沿袭隋制又以通事舍人为四方馆馆事,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又分设四位使者,吐蕃归属于鸿胪寺礼宾院接待。

    “殿下不与我等一起?”噶尔东赞等人躬身施礼,李宽本就因为这事烦恼,噶尔东赞哪壶不开提哪壶,李宽看着噶尔东赞费解的眼神,猜测他不是故意的,要不然铁定暴跳如雷:“开玩笑,我又不是媒婆,陪你们帮人相亲那是我干的事吗?”

    李道宗瞥见李宽铁青着脸,急忙解围:“我等稍后就来!”

    “哦!”噶尔东赞这才点点头,恭敬地说道:“我等在四方馆等候两位大人大驾光临!”

    李道宗悄悄使了眼色,身旁的公公立即恭敬的走过来送吐蕃使团出殿,噶尔东赞离开之时还特意留意了一下李宽的表情,暗笑不已:“此人有趣!”

    “王叔,我能不去吗?”李道宗反笑道,“若是你觉得可以不去那便不去,我不勉强!”

    李宽心知是躲不了,这次莫名其妙成为相亲团之一,还是送嫁团一员,想想都觉得憋屈。但是眼前这人可不是李世民,在皇室宗亲中有两人尤为受人称赞,就连高祖皇帝对此赞不绝口,李道宗便是两人之一,而另一人则是病逝的河间王李孝恭。

    “王府,咱们来太庙干嘛?”李宽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的跟在李道宗身后,李道宗也没理会,直到来到太庙前这才停下脚步,“既然是皇室宗亲,那就得来太庙查阅玉牒才知哪些年龄合适。”

    “玉蝶?”

    李宽真没听过这个名词,李道宗耐着性子为他解释,其实玉蝶也就是皇帝的宗谱别称,李道宗一边解释一边整理衣冠,又看了一眼李宽有气无力的没有出言训斥直接动手为他整理衣冠,这才恭恭敬敬的进入太庙,接着又在祖宗灵位前跪下磕了三个头,李宽依样画葫芦照做了一遍。

    接着,李道宗领着李宽来到内堂从高架上取下一个楠木箱,李宽帮忙拆开却被李道宗喝斥,李宽只得站在一旁伸着头望着,李道宗小心翼翼的打开木箱,露出黄色绢布包裹着宗谱,又小心翼翼的拆开绢布,李宽这才看见宗谱真容,肃然起敬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身为中国人怎能忘记宗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它既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也是我们姓氏来源参考依据,是我们认祖归宗之重要物件,还是是中国民族三大文献之一,当他人问你:“你来自何处?祖上有什么大人物?”你可以骄傲的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何处,祖上有多少大人物,因为宗谱承载的也是历史一部分。

    :。:m。x

    全本


………………………………

第三百四十九章 百里挑一

    李宽谦恭的望着李道宗小心的将宗谱摊开,从三十余本取其一翻开,又指着高架上的第三层楠木箱让李宽将其拿下来,再三叮嘱小心,李宽走到第三个架子前将其取了下来,双手端着来到李道宗身边:“王叔,是这个吗?”

    李道宗没有回答,先行拆开外面的绢布,看了一眼这才点点头:“就是这个!”

    李宽伸着头看了过来,李道宗回头就看见李宽跟个贼似的,笑道:“想看就过来看!”

    “不是王叔没点头嘛!”李宽讪讪一笑,李道宗笑着点点头,他没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宽对自己这个叔叔倒是很尊敬,也没回话低着头继续翻找自己想要的那卷宗谱。

    李宽定睛望去宗谱上写有“玉蝶宗室”字样,李道宗拿起一本认真的翻看着,李宽好奇的身伸手拿出一本随便打开一页,映入眼帘的居然是“元”字辈,还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记载:“高祖皇帝嫡长子,字毗沙门,生于开皇九年,卒于武德九年,祖籍陇西成纪人,葬殁隐陵!”

    除了简短的生平记录外,余下的便是生有几子,几女的记载,子嗣与其父记载相似,女儿倒是记载着不多。至于其它的相关记载根本查不到,李宽还想再翻一下却被李道宗提醒:“轻点!”

    李宽尴尬的杵在那里,手里的宗谱也不敢再翻了,侧着脸看见李道宗满脸紧张的脸色,眼里有些责备,李宽只得小心的将宗谱放回原处,不敢再继续翻了。

    李道宗见他没继续翻了,也没管他,主要是宗谱所用纸张太过薄,以李宽那样的翻查很容易破碎,这可是大大的不敬。李宽脑中回忆起刚刚所翻的宗谱,不仅有牒文氏还有竖排图表,竖排是简略记载,牒文则是详细记录相关事迹。

    就在这时,李宽忽然想起刚刚所看之中还提及到李建成所娶之妻,连忙问道:“王叔,您可知我这一系宗谱在哪?”

    “你要那个干嘛?”李道宗奇怪的看着李宽,李宽当然不能说是从宗谱上找寻自己母亲的相关消息,“王叔,您知道不?”

    “皇上的玉蝶我无权翻查!”李道宗告诫李宽最好不要去查,李宽闻言略有失望,他本想着翻查宗谱记载应该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事情,怎奈无权翻查也就是说就算李道宗知道也不会告诉他。

    李道宗也没追问原因,反倒是让李宽去拿纸笔。由于宗谱不得向外人传阅,也不得抄录,但是记下名字及年龄并不在此规定中。当李宽取来纸笔,李道宗又让他那笔记下,李道宗报一个李宽记下一个。

    一个时辰后李道宗方才放下宗谱,又让李宽将其回归原处。李宽看着一张纸上满满的名字,这才知道宗室适合的女子有上百人,又想到从中选择其一,这个任务量着实有些大。

    “王叔,吐蕃赞普年岁几何?”李宽回想起自己记下来的名字,大部分都是姓氏就连字都没有,写得最多的反倒是年龄,几乎在十六岁至十八岁之间,还有一些则是十四岁,这是不是太小了。

    李道宗回忆道:“二十又四!”

    “老牛吃嫩草?”李宽低声自语,李道宗没听清楚:“你小声嘀咕什么?”

    “没什么!”

    李宽连忙摇摇头,要是十八岁倒是挺适合的,如果相中十四岁的那真有老牛吃嫩草的嫌疑。虽然松赞干布也才二十四岁,算不得中年,相差十岁多少有些接受不了,对于这个李宽的思想还是有些传统的。

    其实在唐朝十四岁出嫁的比比皆是,嫁给三、四十的也不在少数,李道宗倒是没觉得什么,反而觉得真能促成这门和亲倒是一段佳话,绝对是佳偶天成的好姻缘。

    李宽自然不会反对和亲之事,因为他知道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果然信任承诺为其建造一座属于她的宫殿,也就是着名的布达拉宫。虽然现代的布达拉宫经历过几次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这份深情绝对值得赞颂千古,要不是爱文成公主又如何如此大费周章的为其建造宫殿?

    若是因为文成公主的身份,李宽觉得没必要,山高路远不说,而且传统思想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算大唐在强大也不可能因为一女而发动战争,李世民没那么冲动。

    唯一的解释便是松赞干布再迎娶文成公主以后真心实意的爱上对方,心甘情愿的为其建造一座宫殿以表自己的爱意,这便是藏族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而且李宽也知道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以后与松赞干布在一起绝对是神仙眷侣,真正的万千宠爱于一身。

    既然远嫁之女获得幸福,又能促进大唐与吐蕃两国之间的邦交友好,两国关系和睦,边关百姓自然安居乐业,这是绝对的双赢局面,只要吐蕃使团相中,李宽自会全程配合。

    太庙与鸿胪寺均在皇城内,两地仅有一街之隔,所以两人出了太庙以后便去了鸿胪寺四方馆,四方馆馆长见状连忙躬身迎接:“臣见过殿下、王爷!”

    李宽对于相亲这事本就不喜欢,有意无意的走在后面,李道宗也无奈只得上前问道:“吐蕃使团在何处?”

    “在东字二号房!”

    “带路!”

    李道宗吩咐馆长带路,四方馆馆长点头称是躬身带着他们两人去了东字二号房,两人穿过长长的走廊,李宽看了一眼旁边的布局建筑完全是休闲度假的格局,山石相间有一汪泉水潺潺流淌,而旁边又有一簇郁郁葱葱的山竹,因天气寒冷而泉口旁有一排参差不齐的冰溜挂在石头下方。

    片刻后,两人来到厢房,馆长呼喊一声:“噶尔东赞使可在?”

    “馆长大人何事?”噶尔东赞打开厢房门,又看见李道宗、李宽两人,连忙脱帽行礼:“两位大人前来,使臣有失远迎还望见谅!”

    李道宗不以为然的笑了笑:“使臣大人不必多礼!”

    噶尔东赞连忙招呼两人进房间一叙,馆长也被邀请进屋,三人进屋其他两人早早躬身等候,待李道宗、李宽等人先行坐下,吐蕃使团这才落座,噶尔东赞开门见山道:“大人可是因择亲之事前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