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这个儿媳,李渊是没有话可说,长孙氏执掌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李世民不必忧心后宫之事,安心处理朝政,对于长孙氏的贡献李渊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李世民当年迎娶长孙氏为妻,李渊初登大宝,他十分赞同这门亲事,事实上他的目光毒辣,看人十分准确,有长孙氏相助对于李世民来说如虎添翼,他本意是想让太子迎娶为妃,奈何李建成心有所属,而且为了保持平衡,权衡利弊以后这才同意。

    李世民见父皇愿意与自己畅所欲言,他的心情大好之下,连带着尚药局的御医也没事。李世民率先一步前来,尚药局的人随后便道,他们匆匆忙忙的为李渊诊脉,的确是无能为力。

    若非李渊看透生死,怕是李世民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问罪,也算是逃过一劫。紧接着,李渊又问道:“世民,承乾、李恪、李泰等人是否一并来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都在殿外候着!”

    “让老王进来!”李世民听话照做,王公公推门而入,李渊说道:“老王,传下去准备膳食,让所有的亲王、公主等在垂拱前殿等候。”

    王公公立即下去吩咐准备膳食,李世民、长孙氏夫妻俩人伴随李渊左右,李渊又再次坐在椅子上,他今天了说了太多的话,有些累了,微微闭上眼睛直接睡着了。

    李世民、长孙氏相视一笑,默默的侍奉左右,纵然贵为皇上、皇后,眼前却是他们的父亲,身为人子哪怕身份尊贵,该做的必须亲自动手。一个时辰后,王公公回来禀报说膳食已经备好,李世民小声唤醒睡着的李渊,亲自推着他前往垂拱前殿。

    虽是家宴依然按照地位高低依次排列座位,李渊身为太上皇自然坐在中间,李世民为当今皇上在左侧,长孙皇后坐在右侧;下方左侧以太子李承乾为首,李宽身为楚王乃是第二席,吴王李恪第三席,依次排列;右侧乃是襄城公主、南平公主、长乐公主等。

    李渊点头示意,王公公心领神会,立即吩咐上菜,奴婢等端着一道接着一道菜上来,众人翘首以盼本以为是山珍海味,就连李世民、长孙氏也呆住了,居然是寻常菜色。

    李世民、长孙氏心里暗自愧疚,李渊是他们的父亲,居然吃这样的饭菜如何能养得好身体,正准备发怒却被李渊笑着阻止,至于下方的亲王、郡王、公主等则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渊下令动筷除了李宽早已习惯外,其他人都是挑三拣四的,满脸的嫌弃之色,李世民、长孙氏也是满脸的尴尬,不是他们吃不下,而是因为他们看见自己的子女等居然挑三拣四的,这让他们怒火中烧。

    “怎么不合你们的胃口?”

    李渊难得保持清明,目光扫视一圈,除了李宽外无人吃的津津有味,众多亲王、公主听闻皇祖父李渊如此问,自然不敢反驳,连忙夹菜吃了起来,确实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下去。

    “大唐未建时,朕与你们的父皇南征北战,吃得可不比这菜要好,甚至可以说食不下咽。但是在沙场上,遥想活下来就必须保持体力充沛,你看你们各个都养尊处优的,哪有半点当年你父皇的风采。”

    “民以食为天,你们身为亲王、郡王、公主等代表着大唐皇室宗亲,一言一行代表着是你们的父皇颜面。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骄奢淫逸只会让人颓废,勤俭方能让人进步。”

    “这些菜是朕专门给你们留着的,这次难得来看我这皇祖父,也算是皇祖父给你们的礼物。今日到场的人必须全部吃完,若是没有吃完的将扣除当月薪俸。”

    李渊主动夹菜吃了起来,没有任何挑食,李世民、长孙氏也都是从艰苦中走来的,这些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李宽一声跟随在李渊生活,自然习惯了,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亲王、公主等就是百般折磨。

    李世民目光扫视一眼看见众多子女的表现,让他很是失望,他觉得有必要敲击一下子女让他们勤俭持家,当他的目光停留在李宽身上时,却是略微皱眉,因为李宽听从李渊的话戴着面具,这让李世民有些诧异,倒也没说什么。

    家宴结束后,众多亲王、公主都未吃饱,可他们又不敢随意的离开,只得忍饥挨饿的在殿外等着。此时,李渊让李世民单独陪着,刻意避开长孙氏,李宽也被李渊喊了过来。

    “皇祖父!”李宽热情地与李渊打招呼,反倒是李世民这个当今皇上,他倒是不冷又不热,十分恭敬有礼,这让李世民心里有些不舒服,望着李渊等待着他的话。

    李渊笑而不语,而是让李宽走近一些,当他看见李宽的身高与李世民一样时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李宽吓了一跳,李世民也有些担心,李渊摆摆手道:“世民啊,这么多年来要不是宽儿陪在身边,怕是我这个老头子会过得很孤单。这次让你过来,是跟你说个事,宽儿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

    李宽狐疑道:“皇祖父,我不是有名字吗?”

    李世民没有说话,他明白父亲的话中意思,这个名字可不是现在用的,而是说行加冠之礼的所用的名字。因为年满二十的男子不便直呼其名,就会选择用一个表字代替。虽说李宽还有几年时间,不过现在已经十六岁了,提前准备也可以,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父皇会在今日提及此事。

    “不一样的!”李渊笑着说道,“世民啊,你觉得这个名字如何?”

    李渊从怀里取出一个亲笔所写的字,李世民接过一看上面赫然写着“赟”字,此字常用的意思便是美好。另外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文武全才,而且还有钱。

    “这是父皇对他的祝福吗?”

    李世民暗中想道,又看了一眼李宽目瞪口呆的模样,心里百感交集,只得点头称好。李宽看见这个字时自然认识,因为这个字与他本名中的最后一字一模一样,同样都是“赟”,不同的是上一世他的名字仅仅是寓意很好,这一世却是真正的文武兼备,唯独没有钱。
………………………………

第三十四章 第三个条件

    李宽目不转睛的盯着‘赟’字,前世的自己出门就得花钱,没有钱寸步难行,哪怕是待在家里都得用钱;现在就算没有很多钱,凭借目前所学的东西足够他在大唐贞观年纪安身立命,这些都是祖父李渊给他的。

    “宽儿,你觉得这个表字如何?”李宽木讷的点点头,李渊笑道:“这个字是皇祖父苦思冥想为你取的,你如今已有十六岁,算得上半个成人,日后遇事万不可冲动知道吗?”

    李宽点头称是,他最大的志向不就是乐在逍遥,安心的做个俗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便好,而其中便以钱最为看重。当初李宽与李渊交谈时,也曾说过做皇帝远不如百姓来的自在。

    李渊记在心里,便翻阅词典终于找到一个十分适合李宽想法的字,‘赟’乃是文武双全,又有钱财,这真不是李宽希望的吗?于是乎,这个字李渊便用来作为成年加冠礼时给予李宽的表字,他知道自己看不到了,这才让李世民到时候赐予他,也是未雨绸缪。

    李世民不明白为何李渊对李宽如此宠爱,直到现在他们两人见面,李宽一直戴着面具,从未以真面目示人,而他也并未追问缘由,李渊尚在他不得不注意分寸。

    接着,李渊便让李宽拿着自己写的字先行下去,李宽躬身施礼便转身离开,手里一直捧着这张纸,仿佛就是名人字画一样。虽然李渊亲笔所写放在后世的拍卖市场上卖,哪怕是一个字也觉得是了不得的天价,如今李宽没有如此想法,而是因为这是祖父为自己取得表字,自然珍惜。

    “世民啊,你可还记得当年我与说过的三个条件?”李渊突然提及当年李世民逼宫时的情况,这让李世民心里咯噔一下,点点头道:“父皇,儿臣记得当年您仅仅提过两个条件,尚且还有一个未提及。”

    李渊微微笑道:“第一个条件让你放下屠刀,绕过建成、元吉的子嗣,你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不仅答应照做,还给予他们追封谥号;至于第二个条件是让你登基称帝后下诏让妙应真人前来为宽儿治病,你也信守诺言做到了。”

    李世民接话道:“但是父皇您并未提过第三个条件,说是还不到时候!”

    “不错,那我问你这第三个条件是否作数?”李渊点点头追问李世民,目光看着他,李世民当即回答:“自然作数!”

    “为什么?”李渊有些意外,他以为李世民会思考一下然后再做回答,而他也做好了李世民否认当年的约定打算,事实上这次他想错了,李世民回道:“无论之前发生事,始终改变不了您是我的父皇,我是您儿子的事实。再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与父皇有言在先,儿臣自然信守诺言。”

    “大唐交给你是对的!”李渊大赞一声,李世民也被父亲的这声表扬吓了一跳,不动声色的等待着父亲的话,“这最后一条件便是我若身故,宽儿则需前往江南道担任荆州大都督之职,但是在其加冠之年时召见进京,由你这个亲生父亲为其行加冠礼,并承认其二皇子的身份,你可答应?”

    面对李渊的最后一个条件,李世民沉默了,不是不愿意李宽离开京城前往荆州都督,唐初亲王到了年纪都必须离开京都前方各自的封地,非诏令不得入京。

    纵然李宽离开京城前往荆州担任大都督,也仅仅是个虚职,不可能给予实权。这点李世民倒不是放在心上,主要还是李渊后面说的真正要求,重新承认其皇子身份,这对李世民而言就有些困难。

    因李渊五子李智云早逝而过继为嗣的李宽,此事真正知道内情的也就寥寥数人,基本上第三代中无人知晓。如果将此事告知于众,李世民在思索日后该如何平衡势力。

    “我知道你会为难,当你公开宽儿的身份后,你不必再另行封王,沿袭楚王即可。若有大臣反对,你可将脏水全都泼在我身上,就是是我硬逼着你做出决定。”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世民在犹豫就真的说不过去,他无奈的点头答应下来。李渊老怀安慰,实际上李宽是李世民亲子的身份公布出去,对于李世民来说没有任何坏处,反倒是成全其仁孝的美名。

    “父皇,若是让其任职荆州大都督并无任何实权,这事您知道否?”

    李世民说着话的意思是想问问李渊会不会让他给予李宽实权,要是那样的话就真的有些难办,不论是任何亲王前往封地都没有任何实权,多数是虚职,说白点就是挂个名头,真正的权力还是在各州刺史、长史手中。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废除国号,改为王号,而唐朝王号只有一字王与二字王,前者是亲王,后者是嗣王、郡王,再之下的爵位便是国公等。只有王号却无封地,使得多数王仅仅是虚职。

    “虚职就行,不必开先河!”李渊不愿得寸进尺,李世民能答应自己已经不错了,还想着要求实权,这事想都不要想,尤其是李宽只有十六岁,要是掌握实权对他而言不见得是好事,自然不会强制要求。

    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最高将军便是都督,虽然都督掌握军权,可是士兵却在朝廷手中。平日里没有战争便下地干活,战事爆发这些都督才是将军,战争结束自然兵符也得上交。

    平日里都督相当于后世的治安管理队,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都督也分上、中、下三种,以各地管辖州县范围与人口相关,与之对应的便是各州刺史也分上、中、下三种。

    名义上都督的上级是大都督,实际上大都督几乎不掌实权,几乎都是虚职,而且都是皇室宗族的王爷兼任的,有时候会让特别倚重的大臣兼任,实权都在刺史手里,一切的军政大权都在刺史手中,每个州设有一位刺史,而长史说得好听的是副手,难听的就是大都督的替身,专门帮忙解决大都督任内的职务。

    通常来说,大都督之职最少也是管辖十个州县,荆州大都督管辖范围只有七个州以及各州下属的县,就算同样是大都督权力大小一看便知,几乎朝中无人愿意前往担任此任,而且荆州正与李宽的封号对应之地。因为自秦朝以后,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楚王李宽并未前往封地任职,而他的封号一直存在,使得荆州大都督处于悬空状态,李渊提及正好补了这个空缺,李世民自然答应。
………………………………

第三十五章 回光返照

    李世民乃是一国之君,不可久留大安宫常伴左右,李渊对此看得很开,便嘱咐李世民回宫处理政事。李世民遵从父命,大唐正在迅速发展阶段,国事繁忙,他不得不回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