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渊话音刚落,就再次剧烈咳嗽,顿时李宽的眼神一紧,死死地盯着手帕上的那摊血迹,李渊迅速的遮挡起来不让李宽看见,可他还是眼疾手快的瞧见了,心里更加担心。
………………………………

第三十一章 护龙暗卫

    “老钱,接下来的事情你来说吧!”李渊气喘吁吁地吩咐钱武解释‘护龙暗卫’的事情,众人都十分担心李渊的身体状况,奈何他自己毫不在意此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顺其自然。

    钱武点头称是,眼中的担忧跃然纸上,又深埋心底,整理思绪后说道:“‘护龙暗卫’乃是从‘元从禁军’中挑选出来的禁卫军,主子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挑选出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因驻守在皇城北面玄武门屯营,又被称为‘北衙’。”

    “我大唐禁军沿袭前隋制度,主子登基称帝将十二卫的名称稍作修改: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而这十二卫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职位。”

    李宽低下头,他知道这种制度乃是‘府兵制’,此制度起源甚早,最初的性质,和“坊”“镇”相近,府兵的根本是地著,仍和镇的制度相同,不过兵的来源不同而已,在隋唐时期这种制度达到鼎盛。

    “十二卫所统之兵称‘外军’,各有军号:骁骑属左右卫、豹骑属左右骁卫、熊渠属左右武卫、羽林属左右威卫、射声属左右金吾卫、佽飞属左右领军卫。此外,左右卫又兼领‘内军’,其下属的亲﹑勋﹑武三侍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当。”

    李宽认真的听着钱武说了半天除了开始时有关‘护龙暗卫’的事情外,其它的倒是没什么联系,接着钱武又继续说道:“主子担心‘内军’皆是高官子弟充任不利于势力平衡,便命我秘密前往民间寻找寒门子弟或是百姓等组成‘暗卫’军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万人。”

    李宽这才知道‘护龙暗卫’的由来,祖父李渊登基称帝以后想的都是高官子弟担任护卫,相当于大家族势力把持着朝堂的局势,对于深谙帝王之术的李渊来说必须找到平衡点,这才秘密成立‘暗卫’,组成人员身份恰恰来自于民间。

    钱武也说到这些人的身份,遍布各行各业,安插在大唐全国范围内,平日里成员之间从不私下联系,除非有令牌在手。与此同时,钱武也说到这些人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各地的情报,要是有特别重要的才可以主动联系。

    因此,‘护龙暗卫’中的身份可能是摊贩、饭馆老板、伙计、铁匠,甚至青楼中女子、伙计都有,还有一千人是行走江湖的人物,这些人各个都是武艺高强,不过未免身份暴露,几乎亦是隐姓埋名的生活,混迹江湖时也从未透露真名。

    这一千人便是钱武需要大唐各府州县情报的主要联络人,他们有武功傍身,行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而这些人的存在都是因为钱武出面说服,或是用其它手段收服。

    李渊更是暗中下令,凡是编入‘护龙暗卫’中的人其家人可以免赋税徭役三年,立功者更可以得到赏赐。虽然他们都是地下工作者,却被李渊重视,自然誓死效忠。

    为了成员的安全,钱武每次传达消息时,都是单独约见,而且私底下彼此也有联络方式,若是暗号接不上便不是朋友,而是敌人。钱武又将接头暗号说与李宽听,分为两种暗号:

    第一种:“治中都护有八井,龙池跃龙龙已飞。”

    这是专门对接大唐八大总部的掌事人的暗号,大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山川形势划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除了关内道、岭南道没有设立总部外,其它八个道都设有总部,而他们的掌事人通称为‘掌舵’。

    钱武又将这八人的名单交给李宽,并让他熟记于心后将其焚毁。

    第二种:“吞龙护洪渊,莫卷龙须席。胡沙暗虏营,势厉卫睥睨。”

    这是专门与八大总部的分部掌事人联络的对接暗号,分部掌事人通称为‘掌柜’,共有三百五十八个分部,这些人的名单钱武也一一交给李宽,余下的都是普通成员,归于‘掌柜’麾下掌管。

    他们将自己得到的情报事无巨细一一向上面汇报,通过混迹江湖的人传递消息。正是这样的暗箱操作使得李渊就算不是皇上,依然知道整个大唐的发展情况。

    如果成员犯事被抓,则依法治罪,只要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不论是死亡或是重伤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抚恤金,这是李渊唯一给予他们的待遇,就算自己死了,只要有后人或是父母尚在的都可得到,也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宽听完钱武说的,整个人都呆住了,这些年钱武隔三差五的离开半年或是几个月的,常年也不再宫中,实际上都是李渊安排他去搜集情报,将各地的信息汇总一起上奏与李渊。

    两军交锋,打得不是谁的兵力更强,而是料敌先机,说白点就是情报战。李宽自己都懵圈了,后世中冷兵器已经被淘汰,就算是发生大战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情报。

    情报在手,越是详细胜算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何大战时会出现奸细,他们的作用在战争中很大。李渊却深谙此道,李宽不得不对他钦佩不已,民间百姓在达官贵人眼里不算什么,不过他们接触过往的人最多,得到的消息自然最多,不论是大还是小都是有价值的。

    兴许现在用不到,以后就说不定会用得上。

    李渊虽是为了保持势力平衡,迫不得已之下才为之,效果却让他十分意外。高官子弟担任禁军有好有坏,民间百姓担任暗卫也是如此,就看如何掌握这种平衡。

    纵然身在深宫中,依然照明四海之内,李渊对于帝王之术的理解与用法真的达到了得心应手,将天下人之而为己耳,化天下之智为己之智,真正的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第三十二章 父子再见

    太上皇李渊病重的消息瞒不住了,或者说是李渊有意为之,他想在自己还能清醒的情况下与李世民好好的聊一下,坦诚相待的说话话,李渊知道这次不说就没有以后了。

    “陛下,大安宫那边传来消息说太上皇身体抱恙,时常剧烈咳嗽,且看不清楚东西。”

    此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太极殿中批阅奏章,乍闻此事手中朱笔直接掉落在案桌上,猛地起身急道:“你再说一遍太上皇怎么了?”

    太监惶恐不安的复述一遍,李世民这才确信自己没有听错,自己父亲的身体真的不行了,算算日子已经古稀之年,他也来不及多想,立即下旨道:“传朕口谕,命尚药局的御医全部前往大安宫为太上皇治病,让皇后太子随即前往大安宫。”

    一朝天子一朝臣!

    此时的殿中监乃是李世民亲自挑选之人,他迅速的领会其意,命左右少监前去通传皇后、太子等前往大安宫。纵然李世民三番两次前往都被拒之门外,其他人前往也被拒绝,这次大安宫传出消息,必定是太上皇授意。

    既然如此,此次前往大安宫必不会被拒之门外!

    唐太宗李世民这次可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忧心忡忡,顾不得换上衣服,穿着常服立即备好马车,为了尽快赶往大安宫,直奔西门前往。一刻钟,李世民便抵达大安宫应天门前。

    王公公、赵公公、李宽三人早已在外等候迎接,三人立即行礼直接被李世民免了,急切的问道:“王老,父皇身体如何?”

    王公公沉声道:“皇上您去了便知!”

    李世民怒气冲冲的吼道:“父皇身体抱恙为何迟迟不愿意传尚药局御医前来诊治,为何今日才让朕知道?王老,您是父皇身边的老人了,难道真的眼睁睁的看着父皇承受如此痛苦吗?”

    王公公羞愧的低下头,李世民第一次对他发火,可他无力反驳。纵然他想上报,主子李渊始终咬紧牙关不允许,这次是迫不得已之下才松口,命他将消息传回皇宫让皇上知晓。

    “父皇在哪?”

    李世民破口大骂王公公,也没时间与他多言,心急如焚的追问李渊在何处,王公公连忙引路带着李世民一路狂奔至大安殿,推门而入时李世民眼见自己的父皇躺在椅子上,听见推门的声音,不等他开口,面带笑容的说道:“世民来了吗?”

    “父皇,儿臣来了!”

    李世民顾不得九五之尊的尊严,扑通一声跪在李渊旁边,彼时李渊的视线内能看见的东西已经屈指可数,缓缓的起身摸索了半天,李世民见状心里一痛,连忙双手握住父亲的手,没有任何血肉且苍白的手让李世民悔恨不已,曾经父亲的手是多么温暖的大手,如今的父亲已经老了,病重的动弹不得,随意一动李渊就会剧烈咳嗽,王公公连忙上前用手帕接住,李世民看见手帕上的淡薄的血迹,心里一紧,他猜得父皇病了许久,眼下已经是病入膏肓,想起此事语气不由得重了许多:“父皇,您为何不早些告诉儿臣。”

    “早告诉你能怎么办?”

    李渊一笑置之,对于生死早已看淡,好不容易看清楚李世民容貌,见他满脸红光,整个气质都与记忆中的他大不相同,而他的将军肚与自己如出一辙,心里知道做了皇帝以后李世民不必太过操心,自然就会发福。

    “这个病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药石无灵,我的身体自己知道。再说你是一国之君,政务繁忙,让你整日担心那岂不是我的罪过了?行了,生死有命,天道轮回罢了!”

    李渊谈笑间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今日愿意见李世民,就是想与他说说话,便示意李世民起来坐下,王公公早已搬来椅子,李世民见父皇想得开他心里还是不好受。

    王公公躬身施礼便退出房间,而他明白自己主子的想法,既然无能为力治好主子的病,那就不能让他有后顾之忧。因此他站在门外守着,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房间。

    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等都来了依然被阻挡在门外,等到主子的命令才让可进入其中。

    “世民,你可知父皇为何这些年一直不愿意见你吗?”李世民沉默了,他猜测父皇不见自己是因为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他逼宫夺位,李渊接着说道:“前两年的确是因为玄武门之事,后来却不是因为这个。”

    “那是什么原因?”李世民好奇的追问道。

    李渊叹息一声:“因为我这个父亲并不称职,无脸面与你相见。你做皇帝以后,我虽说不怎么露面,一些祭祀等重要活动我还是会出现,也知道你这些年的努力。”

    “我不见你也是不想打扰你,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有两位皇帝。我已经退位自然不是皇帝,虽是太上皇要是时常与你见面,恐对你的统治不利,避而远之才能让你坐稳皇位,执掌江山社稷,你的能力与本事我心知肚明。”

    李世民心里感慨万千,自从做了皇帝以后,他每日勤于政务,关心着国家大事,努力做好这个皇帝,无非就是想得到李渊的认同。没想到今天居然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认同,这样的情绪让李世民颇为感叹。

    李渊主动放下心结愿意李世民交谈,李世民自然也愿意与父亲聊聊,两人从小时候聊起,甚至还提及到了大唐以后的发展,曾经破裂的父子关系因这次而重新修复。

    父子坦诚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也追问了当年为何父皇不支持自己夺帝位的原因,李渊也如实说出心里想法,李世民闻言分析了一遍,的确那个时候他处于弱势,与太子李建成相比,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不能与大哥相抗衡,而且那个时候大多家族都支持李建成,若非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太子李建成继承帝位顺理成章,也不至于向他这样前期需要李渊坐镇朝堂,稳住群臣。

    这一天两人都聊了许久,将多年隐藏在心底的话一股脑的说清楚,而李渊也破例说出心里话,对于朝政他早已不参与,却十分认同李世民的统御天下之术,李世民今天得到的赞扬比之前加起来都要多,心情大好。
………………………………

第三十三章 表字

    李世民当天并未回宫,直接留在大安宫中陪伴在李渊左右,与他畅所欲言,两人仿佛回到当年父子齐心协力夺得天下的时候。两人说完话,李渊又让皇后长孙氏进殿说话。

    对于这个儿媳,李渊是没有话可说,长孙氏执掌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李世民不必忧心后宫之事,安心处理朝政,对于长孙氏的贡献李渊毫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