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其中招式,不论是第一式还是最后一式都可衔接,简而言之是出招时由心而定,不按常理出牌。”
李宽算是真正的长了见识,钱武能自创刀法、枪法,肯定是武学大宗师。即便自己以后想去闯荡江湖,也不必担心被人认出来师出何门,避免了许多麻烦,钱武考虑的很周全。
刀法、枪法都传授于李宽后,钱武又传授了他道家、佛家的内功修炼方式,还有一套完整的“飞行功”,以及拳脚功夫,目的是让他有保命的手段,遇到比自己厉害的高手时,借助此法溜之大吉。
李宽本以为道家、佛家的内功练习会让自己有股内劲,不用任何兵器就能击败敌人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一样,通过钱武的讲解与指点才知道自己又想错了。
内功修炼不过是让自己的气息更加稳定,配合外功两相结合之下才能连续不断的使用,要是没有内外兼修,仅仅是外功会有体力枯竭之时,到时候人家都不用动手,自己倒先败下阵来。
接下来的时间便是彻底熟悉钱武所教的武功,以及融会贯通,做到不用思考便能使用下一招,让身体形成本能。李宽正式踏入练武之路,除了保持休息充足外,基本上都是在翠华殿度过。
………………………………
第二十五章 李渊的安排
转眼间已过去三年,李宽已经十五岁,而他的身体也在这三年里迅速发育,身高已经达到一米七。如果只看体型宛如成人,稚嫩的脸庞上满是青涩,经过三年的练武,让他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壮,而且原先的负重物已经增加到百斤,臂力也在这三年里大大的提高,就算是重功也可以不费劲的拉满,至于练武时用的刀、枪更是重达百斤。
练武时的兵器比常用的要重许多,目的是适应身体的疲惫,与人交锋则是轻便一些兵器自然是让自己使用的更加的得心应手。三年的时间转变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李宽与钱武两人一对一的在翠华殿交手。
钱武并未使出全力与李宽交战,李宽的招式已经超出他的预计之外,稀奇古怪的招式层出不穷,他自问绝对没有教过这些招式,偏偏李宽能使出来,而且拳怕少壮,李宽十五岁,钱武已经六十,没过多久钱武就气喘吁吁的上气不接下气,根本没办法与李宽长时间交手。
“师傅,您气不够了,我看就罢手得了!”
李宽提着长枪微笑的站在一旁,戏谑的看向钱武,他记得刚开始自己有气无力的气喘吁吁的被钱武嘲讽奚落,今天风水轮流转了,不过他嘴上如此说,突然手里的动作又再次攻了过来。
“你忘了江湖规矩吗?我可是你师傅,敢跟我交手,你这是违背江湖规矩!”钱武一边招架着来势汹汹的李宽攻势,一边又破口大骂:“以上犯下,又敢下黑手,你犯了规矩知道吗?”
“哦,是吗?”李宽佯装听不懂,他已经彻底摸清楚钱武的性子,看似忠厚无害,实则小肚鸡肠,甚至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言语进攻也是一种攻击招式,李宽继续进攻,逼得钱武全力以赴,不敢在留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武还是落败了,不是他技不如人,而是他的精气神无法跟上,就算是内功达到一定修为却不能改变身体机能的退化,三年时间让李宽第一次有了些许成就感,哪怕是胜之不武还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要知道三年时间他都不知道被钱武虐了多少次,每次都把他虐的不成人,言语上的打击更是层出不穷,就连脏话都带出来,扰得李宽心绪不宁,好不容易赢了自然得高兴。
“师傅,您觉得我的火候如何?”
“差了多了!”
钱武气急败坏的冷哼一声,从心理上来说他还是很开心的,三年时间有这样的进步已经很不错了,只能算是小有火候,还未达到真正的大成境界,就算如此钱武也不得不佩服李宽学武的天分,任何招式都能举一反三,甚至到最后他都把自己其它招式也一并学了去,又能快速的融会贯通,之后看一遍就能依样画葫芦的使出来,这样的弟子让他做师傅的很有面子。
李宽不理会钱武的怒火,权当是他在称赞自己,自己的武功如何心里还是清楚地,要是换做巅峰期的钱武,他自问目前的自己无法抗衡,如今的自己也不过是占了时间的便宜,练了三年的内功,他体内的确形成一股内劲,已经可以走小周天,钱武告诉他若能做到大周天便是真正的出师,那个时候他的武功才是真正的登堂入室。
“楚王,主子让您过去一趟!”就在此时,赵公公推门而入,瞥了一眼气喘吁吁,满脸涨红的钱武直接无视,将李渊交代的话带到后,李宽丢下兵器直奔翠华殿去了。
三年时间匆匆而过,祖父李渊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依然没有异样,不过李宽还是有些担心,距离贞观九年只差一年,他真的担心祖父有什么万一,只要是李渊召唤他都放下一切前往,闲暇时也多与李渊待在一起,陪他解解闷,他担心以后没有机会了。
“主子有何安排?”钱武第一次没有与赵公公见面就吵,反而认真的问道。
赵公公沉声道:“你我该教的都教了,接下来应该是老王教了。”
钱武、赵公公两人随意的说了两句便沉默不语,他们知道李宽终于走到最后一步。根据李渊的安排,第一步是赵公公教他读书习字,让他懂得道理,以及国家大事,赵公公不负重托,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就连琴棋书画都一一教了。
李宽过着较为充实的生活,可以说他的成长离不开李渊全力以赴的栽培,眼下便是最后一步,这也是为何李渊会留下他们三人在大安宫的原因,他最信任的三人在各自领域都有所长,而且知道自己的心意,又不被人发现,两全其美。
“皇祖父!”
李渊还没看到人就听见李宽远远的喊声,他知道孙子这些年性格开朗了许多,而且他对自己的身体格外注意,居然闲暇之日研究孙思邈留给他医术,甚至还为自己诊脉,李渊十分诧异却又没有阻止,没有人指点之下,又许久未曾研究几乎进步微乎及微。
“看你高兴的模样,应该是击败了老钱!”
李宽高兴地点点头,李渊猜到结果他一点都不例外,有些时候还会亲自去监督看自己练功的结果,李渊本身也是行伍出身,年纪大了有些东西无法亲自教导,只得托付他人代为教导,要是可以的话他真的希望自己能年轻十几岁,这样自己可以教育李宽。
李渊笑着点点头:“既然你的武艺有所进步,那么接下来你就跟着老王学吧!”
李宽不解的看向王公公,见他面带笑容的看着自己,李宽略有疑惑,他不知道王公公居然也是个高手,只是文武都学过了,那么王公公又能教自己什么,至于宫中礼仪等赵公公已经教了,难道还有什么遗漏吗?
李渊一眼便看穿李宽心中疑惑,微笑道:“你别看老王现在这样,他可是自幼跟随在我的身边,说是兄弟都不为过。祖父年纪大了,有些东西只能让老王教你了。”
“王老!”
李宽闻言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忘记自己是楚王身份,完全是晚辈的身份施礼,王公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李宽贵为王爷居然向自己施礼,正准备前去搀扶却被李渊眼神制止,最后只得接受这个礼。
………………………………
第二十六章 用兵如神
“即日起你便留在大安殿吧!”李宽点头称是,除了每天的练武外,其它时间全都在大安殿中,王公公成为他人生中第三位老师,不过与赵公公的称呼一样,以‘王老’代之。
王公公的身份呼之欲出,他是李家的奴仆,自幼跟随在李渊身边,而且两人相差几岁,不论李渊是南征北战,还是登基称帝,王公公义无反顾的跟随左右,而他最擅长的就是兵法,自成一派。
隋末唐初涌现一批将帅之才,李渊在晋阳起兵带领大军南征北战,王公公则以副将身份出谋划策,兵法运用娴熟,在军中威望极高,而他也是真正意义上李家出身的将领。
当初李渊夺得天下登基称帝时,曾封赏王槐为大将军之职,却被他拒绝,甘愿自宫留在李渊身边侍奉左右,可以说王公公就是李渊的代理人身份,唯一效忠的也是李渊。
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王槐看在眼里也曾善意的提醒李渊,被后者不以为然,认为不会发生大事。王槐看透人心,那个时候就看出李世民野心勃勃,也是一位极有能力的大才。
如果皇位继承人只有李世民或李建成倒是最好的结果,偏偏龙生双子皆是人中龙凤,旗鼓相当之下李世民更懂得把握机会,占据先机,继而登基称帝,这些都被王槐看得清楚。
“双李争锋,旗鼓相当;唯苏避之,独善其身,非槐也!”
这是流传于大唐军中的早期传言,说的是李靖、李勣、苏定方、王槐四人在军中地位,彼时王槐的地位可与李靖、李勣等相提并论,后来苏定方归降大唐。
纵然苏定方也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将之才,与李靖、李勣相比还是差了些许,此两人领兵作战未尝一败,战功赫赫,说的是能与两人相比的唯有王槐一人。但是,王槐在大唐建国以后便从军中消失,而李渊身边多了一位王公公。
朝廷中的老臣对王槐十分熟悉,就算是李世民如今是皇上也不得不让他三分。因为李世民领兵打仗的本事正是王槐亲自传授的,而他对李渊的忠诚可以说绝无仅有。
一日为主,终生为仆!
李宽得知其中缘由后,对王公公的钦佩发自肺腑,要是换做其他人明明有机会功成名就,谁不想抓住机会好好把握,又有多少人像王槐这样甘愿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自宫进入宫中侍奉左右。
“楚王,老赵已经教过您读过兵书,您应该懂得‘兵者诡道也’的道理!”王槐开门见山地说道,“兵法用于实战而非纸上谈兵,两军交锋兵法运用时必须结合天时地利方可用尽其才,占尽先机。”
李宽若有所悟的低着头沉思,兵法的书籍倒是读过不少,不论是现在还是后世中都曾读过,赵公公教他读书时也曾解释过,并不是很深的解析,倒是与他说了一些简单意思便中断了。
现在想想应该他们早已知道会有王公公教导自己兵法,要不然又怎么会独独兵书这类书籍草草了事。李宽认真的听着王槐对兵法的理解,而且在大安殿中像是早已准备好军事沙盘。
此沙盘以泥沙、兵棋为主,将山川、河流、树木等用全都标记出来,而且作战所用的作战图也都摆放在一旁,李宽以红方为阵营,统领大军十万;王槐以蓝方为阵营,领军一万。
双方兵力悬殊,王槐统领的蓝军以当地地形为优势,完美的借助地理优势形成独特屏障,作为守将一方;李宽以红方阵营为攻方,而且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从水路发动攻击,而红方军多是北方人,懂水性的只有区区一万人不到;第二条路是从侧面进攻蓝军最弱的防守,李宽根据得到的地形图制定策略,决定分三路进行。
留有三万兵力坐镇守方正面,以此造成假象,大军并非分散,王槐称赞一声:“楚王果然机智过人!”虽说是称赞声,李宽没觉得很高兴,接下来却发现这都是王槐故意为之,大军深入腹地居然被围攻,派出去的两路兵马死的死伤的伤,兵力瞬间锐减三万。
李宽又接着选择围而不攻的策略,想要以此逼迫王槐投降,可他还是太嫩了,王槐早已算到有此计谋,不仅没有归降,反而留有大量存量。两军交锋最大的消耗便是军需,兵力越多,耗费的时间越长,所需要的军需也就越大,每次交战所需要的装备也需要重新更换。
第一次的沙盘推演,以李宽撤离,王槐成功守住阵营获胜。
李宽下得部署并无遗漏,依然败了,王槐随即指点道:“两军交锋切记以为兵力悬殊,己方就胜算极大,任何时候机会都是五五分。看似有机可乘,也要考虑是否是陷阱,定要观察细微才行,将所得到的情报结合起来再做决断,切不可心急行事。”
“还有身为三军主帅,不可做没把握决定,你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左右将士的性命,以及整个战场的局势。若制定的计策好,则能胜利,哪怕是惨胜也是胜利,不过代价太大,有些情况也得考虑是否值得。若是制定错误的策略,严重的将会全军覆没。”
王槐教的方式更加简单直接,全部以实战教学让李宽亲自指挥作战,每一步错误以及对方有可能制定的计策都得考虑进去,这样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