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赟-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味着曾经的过往将会涌上心头。

    纵然是过了几十年,那段曾经的经历对他们而言依旧是难以磨灭的创伤,还有深深的无奈之情。

    既然话已经说出口,李宽自然没打算半途而废,追根究底的追问二人,终于从他们得知两人的本名,赵公公本名赵谦,钱公公本名钱武,两人终于松了口,李宽也知道了王公公本名是王槐。

    “师傅,赵老,您们要是不介意的话能否与我说说往事?”

    李宽刨根问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直接当着两人的面露出楚楚可怜的样子,让赵公公很是不忍心,钱公公倒是嘴角都有些抽搐了,看着眼前的李宽哪有半点楚王气质,就连习武之人的尊严都抛诸脑后,看向钱公公的眼神仿佛再说:“这肯定是你教出来的,跟你如出一辙。”

    赵公公直接无视钱公公,目光看向李宽,叹息一声:“楚王,您真的想知道我们的过往?”

    李宽迅速的点点头,他的确很想知道两人的过来。虽说有些八卦或是打探他人隐私,不过对于这两人的来历李宽十分好奇,一个学究天人,满腹经纶的治国之才,另一个武艺高强,神秘的江湖中人,他们俩都心甘情愿的留在祖父李渊身边伺候左右,必有缘由。
………………………………

第二十一章 忆往昔

    赵公公犹豫片刻,瞥了一眼钱武,沉声道:“我非汉人,骨子里流淌的是鲜卑族的人血。至于本名也不过是我后来自己改名换姓,原名宇文昭悭,我父亲乃是前隋将领宇文忻。”

    赵公公提及自己的父亲没有半点感情,李宽大为吃惊,历史记载上的宇文忻从西周归降于隋朝,一声战功赫赫,就连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对他十分忌惮,欲处之而后快,首先便找个理由将其贬为庶民。

    宇文忻因此怀恨在心,一次与好友梁士彦两人醉酒说明心意,想要起兵谋反,未曾想被杨坚得知而被杀,宇文忻的家眷被贬为奴籍。如果赵公公真的是他的儿子,必会受到牵连。

    赵公公后面说的与李宽知道的相差无几,唯一的结果有些不一样,“那个时候我只有四岁不到,也不懂奴籍是什么。当我被隋军押走时,三叔宇文恺出现将我从奴籍中除名并带回其府上生活。”

    钱公公知道赵公公出身于贵族,具体情况却不得而知,听到他说起过往来,钱公公也是暗自叹息:“没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赵公公被宇文恺接回府上悉心照料,纵然宇文恺此时位高权重,也是唯一没有因宇文忻而牵连在内的宇文家族的人,依然担心他的身份被发现而惹祸,不得已的情况下又秘密将其送至好友托起代为照顾。

    宇文恺自幼博览群书,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精练多种工艺技能,尤其是是建筑设计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历任将作大匠时便规划设计隋朝多个著名工程,例如都城大兴城、新都洛阳城、仁寿宫、隋文帝皇陵、观风殿和广通渠等。

    他的好友自然不会乡野之人,也不会是富甲一方的地主豪强,也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家中珍藏典籍数不胜数,赵谦在奴仆的陪伴下投奔他处,也深受其影响喜爱读书,自幼博览群书,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

    赵谦成年后本想投身于朝政,却被对方劝阻,说是天下局势将会纷乱,此时入仕非良机。因其自幼被对方抚养教育成人,心中俨然视对方为亲人,自然遵从。

    果然没过几年在隋炀帝的暴政下,民不聊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下时局再次混乱。赵谦博览群书为得就是能得到重用,便想着投奔起义军首领,询问其师建议前往太远投奔李渊。

    赵谦便将改名换姓独自前往太原,却不想这一路磕磕绊绊,好不容易抵达太原,没见到李渊就险些被人当做细作杀害,赵谦乃是文弱书生一路上跌跌撞撞的抵达,饥肠辘辘之下无力辩驳。

    若非李渊恰好经过阻止,怕是赵谦枉死在太原,后来赵谦想尽办法去见李渊都被再三拒之门外,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心如死灰之下的赵谦准备离开,却不想在途中又遇到一直想见却未见的李渊。

    好不容易碰见岂能错过这次机会,不顾一切的朝着李渊方向追去,却再次被误认为是追兵,险些被射杀。李渊见赵谦有些面熟当即让军中大夫为其治疗,然而赵谦却被流箭误中下体,满腔抱负也在得知自己无法传宗接代而心灰意冷,为了报答李渊救命之恩,甘愿留在身边的奴仆,将心中所学深埋心底,从未在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才学。

    纸包不住火,赵谦的学识还是被李渊发现,爱才之心的他准备重用却被赵谦拒绝,他只想留在李渊身边侍奉。因为赵谦清楚,自己是阉人,留在朝堂上做官必会惹来非议,倒不如安心的留在李渊身边做个公公来得自在。

    李宽、钱公公两人听后,全都沉默不语,他们没想到赵谦的经历如此坎坷曲折,想见时却迟迟见不到,见到了却又是另一番人生,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让赵谦早已看透一切。

    赵公公已经开了头,说出自己的过往,钱公公犹豫后也说了自己的往事。

    钱公公本名钱武,这个名字也是他自己改的,因为自幼更喜爱武功,便四处拜师学艺。从基本功开始练习,钱武好不容易挨过四年打基础,本以为会得到传授真正的武艺,谁曾想到各个师傅都将自己的武学深藏,而且入门时知道是带师学艺便不会传授真正厉害的武功。

    在他们眼里自己的技艺不能传授已经学了其它武功的弟子,大多数时候钱公公都是记名弟子,或是外门弟子,除了第一次是入室弟子外。即便如此钱武依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领悟各派系的武功,可以说钱武精通百家武学不为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创造出自己的武功。

    这条路并不好走,江湖规矩几乎都是潜在的规矩,初入江湖的钱武不懂这些规矩,也没有很好的师傅指导,让他在江湖中吃了不少苦。为了学得不同的武功,钱武用最简单的方式挑战江湖中的高手。

    钱武最大的本事便是毅力与恒心,他与人交手时用身体学会了对方精妙的攻击手段,用了十年时间终于在江湖中创出名堂,走到哪里都是恭敬地招待,生怕他一个不高兴又是挑战。

    钱武志得意满之时却不想中了一个势力的圈套,设下美人计,独自闯荡江湖多年的钱武在武艺高强的女子面前,终于没能把握本心,与之相结合还育有一子。

    有了妻子的钱武心中的志向变了,他准备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奈何入江湖容易想退出太难,而他年轻时莽撞结了不少的仇家,这些人都在同一天联合起来围攻钱武。

    百余人追杀了三天三夜,钱武杀了三十余人,伤了五十人,而他自己也重伤垂死,奄奄一息之际恰逢李渊带兵出征偶遇,那些江湖中知晓军队的厉害,自然不敢与之碰撞这才捡了一条命。

    赵公公回忆当初第一次见到钱武时,他身上没有一处是完整的,衣服全都被刀剑割破,浑身上下都是血,李渊命人将他救醒,并留下银钱让好好养伤,这也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钱武整整养伤一年才好转起来,他心里担心妻儿安危,迫不及待的四处寻找,经过半年时间找到了妻儿,却看见她们母子俩都在那个追杀自己的头目家里,而且自己的妻子居然坐在他怀里,媚眼如丝。

    正准备杀了这对狗男女时,却听闻他们密谋杀害李渊之事,钱武想起救自己的人便是李渊,为了报恩他没有立即杀了他们,反倒是顺藤摸瓜打探清楚对方的部署安排,并将消息传递给李渊。

    李渊得知后立即准备,在钱武相助下将他们一网打尽,而钱武心灰意冷之下便将儿子送回老家交给父母抚养,而他借此机会留在李渊身边效命,每年最多回去一两次,甚至有时候三年都未曾回去过。
………………………………

第二十二章 葡萄美酒

    “师傅,您想他吗?”

    钱武闻言身体一颤,说不想念那是假的,刹那间每次回去时儿子看着自己的眼神想要亲近却又不敢,知道自己是他父亲也从未喊过一声,那种锥心的痛楚让他每每想起都心痛如麻。

    “皇祖父没让师傅回去与家人共聚天伦吗?”

    钱武没回答,赵谦倒是笑道:“主子不止一次让其回去与家人共聚,也曾问过我们几人想离家随时可以离开,不过我们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回去了倒是浑身不自在。”

    李宽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他明白常年生活在宫中的他们,要是回到家乡生活真的不见得能适应,钱武因背负的仇太多,可以说是报恩,也可以说是避仇才隐匿于宫中担任殿中省少监之职。

    钱武是有家不能回,赵谦恰恰相反,他是无家可归,两人的经历让人心生无奈。突然间三人都变得沉默了,翠华殿的气氛也让人感觉有种淡淡的忧愁在空气中飘荡。

    “老钱,你们若想回去就回去待一段时间!”就在此时,李渊推门而入,望着钱武、赵谦两人诚挚的说道,“我已经不是皇上,不必出现在群臣面前,当年的恩情你早已还清了,可以说是我欠你人情,若非你三番五次相救于我,我也活不到现在。”

    钱武、赵谦心里一惊,连忙站起身子,异口同声的说道:“主子!”

    “皇祖父!”李宽也是吓了一跳,慌忙站起来,心想:“爷爷什么时候来的?”

    “都坐吧!”

    李渊已经免了所有礼数,而他在大安宫中悠闲自在,从未穿过正式的朝服,几乎都以便服代之,已经不是皇上了,自然不必事必躬亲,犹如寻常百姓家的长辈一样,没事就是养养花、看书下棋,其它的都已彻底放下。

    “主子,酒来了!”众人稍作休息,还没说话时,王公公四坛酒前来,李宽粗略估算一下少说也有四斤一坛,酒精度没有后世的高,这么多酒喝下去也让人够呛。

    李渊是将门世家出身,喝酒乃是他的一大喜好之一,论年纪他们四人中意李渊年纪最大,次之王槐,钱武再次之,最后才是赵谦。别看李渊如今六十五岁,每天还是小酌两杯不在话下,要说酒量最好的自然是出身于草莽,混迹江湖的钱武。

    李渊尚未登基称帝时,曾有一次三人比拼酒量,第一个倒下的居然是他自己,钱武喝到最后依然精神抖擞,从那以后李渊再也没有跟他们一起拼过酒量,要不是今日偶然间来此探视,或许李渊都不曾发现自己忽略了很多事。

    “葡萄酒?”李宽眼巴巴的看着四人每人一坛,昏暗的烛火中看不真切酒坛外形,不过当酒倒下以后一眼便识得此酒正是葡萄酒,情不自禁的吟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顿时,李宽的这首诗让李渊等四人齐齐把目光对准他,刹那间四人的思绪都像是回到从前征战沙场时的场景,李渊有些奇怪的问道:“宽儿,你怎么识得此物?”

    葡萄酒在后世根本不算个事,只是钱多钱少喝到的品质不同罢了,这话李宽不能说,他想了想说道:“宽儿是从书中看到的,在我大唐境内的酒并无此类,因此猜测它是葡萄酒。”

    引经据典的事情,李宽做不到,而且他也那个本事,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前人先辈的智慧,面对那些复杂的闻言都能做到倒背如流,这点李宽自问做不到,要是胡编乱造的谎言容易拆穿,接下来就看赵谦表现。

    “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果然,赵谦瞬间接话道:“主子,这酒真的是葡萄酿造而成的?”

    李渊点点头,道:“此酒的确是‘葡萄酒’,乃是高昌国国王鞠文泰进贡给大唐的贡酒。”

    贞观四年,大唐军队势如破竹灭了东突厥势力,西域诸国闻风而动,纷纷投靠大唐,其中就高昌国。唐太宗李世民得知高昌国国王与其夫人前来,非常重视还隆重的接待了他们,并且封赏他的夫人为长乐公主,赐李姓。

    高昌国亦是西域诸国其中之一,他们最擅长的便是酿造葡萄酒,为表达自己的诚心归顺,鞠文泰便从国内带了一车葡萄酒,以及将本国的酿酒方法传给李世民。

    李世民心知其父李渊亦是好酒之人,便送来二十坛葡萄酒,李渊本欲拒绝得知是酒便收下了。原本二十坛被他无事喝两口,直接喝了一半,又拿来了四坛,还有六坛在酒窖中珍藏。

    虽说是葡萄酒,李宽发现唐朝时代的葡萄酒与后世的有很大区别,后世中的葡萄酒又称‘红酒’,因酒的原料都是紫红色葡萄为主,也有白葡萄酒等,市面上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