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称王- 第4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薛青鸾自然不知道他的心思,却继续道:“虽然身在东海,狂澜军的名号我们也曾听闻,知道你们是杀胡人,救汉民的好汉子,所以我不会为难你。”

    荆展一听,忙拱手道:“帮主大人客气了,我这个样子可是实在给我们狂澜军丢脸了。”

    薛青鸾这才看到荆展如今是衣衫不整,露出大片精壮的肌肤,如果不是身上还盖着一张动物的皮毛,简直可以说是赤身裸体。

    纵然那时候风气开放,她又常年和男人们混在一起,可毕竟荆展是陌生人,而且她总感觉荆展的目光闪闪如带着温度一般,一看在她的脸上就让她有心跳的感觉。

    薛青鸾脸色绯红,忙对荆展道:“如此,你先洗漱休息下,一会我们出去详谈。”

    说完,转身就走,却再无刚刚那种智珠在握的稳重模样。

    那个开始用刀指着荆展的中年汉子也是一脸歉意,对荆展一拱手,跟随自家帮主离开。

    荆展无奈苦笑,自己之前还在江面上与海匪搏杀;可醒来之后竟然流落到了东海,而且还是一个海匪帮派的老窝,真是世事无常啊。

    可是,转眼,荆展的面色就变得冰冷一片,他是安然脱身,如今侥幸存活下来,可跟随他那些袍泽,一定是凶多吉少,葬身在长江里了。

    ~~~~~~~

    东海之上,暗流涌动;中原大地,也是风起云涌。

    在王烈顺利剿灭石勒,又逼得石弘率领残余远走左国城后,作为天下第一大州的冀州出现了权利真空。

    当然,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王烈手下的狂澜军迅速以襄国城往南百里为限,驻扎了大批兵马,不过他们也仅仅占据了冀州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三分之二,西边为刘琨彻底占领,而南面诸郡则被祖逖所占,东边的几个小县城则被出力最少的曹嶷分得。

    如此,各家都得到了实际的利益,与王烈的同盟关系也更加紧密。

    当然也有狂澜军内的将领对把冀州大部分土地分给别人抱有反对意见。

    但王烈却道:“天下之大,何止十万里,我狂澜军经过这一战后,已不足八万人,凭借幽州一地和冀州襄国城的一部已经足够发展,更何况冀州经此战乱,急需修生养息,我一人之力很难让万民得福,莫若让出,这样才能让万民更好的生存下来。”

    这话传到外边,各方百姓都赞王烈仁义。

    而随着北地风云变幻,身处雍州的至尊司马邺也在索琳的建议下,忽然下旨,让中领军胡崧和凉州的刺史张寔配合,展开了一次联合剿匪行动,消灭了盘踞在雍凉、以及雍州前往并州道路之间商路上的几伙马匪,并且正式派兵建设要塞,一副要并发洛阳,恢复祖宗基业的派头。

    对外,司马邺说是要保证两州间的商路安全,但明眼人都看出司马邺这是在向现在控制了洛阳的刘聪宣扬武力。

    刘聪也是大惊,现在司马邺和张骞联合后,足有兵马近七八万,而且那凉州军更是英勇善战,据说长安的四万中军也是兵强马壮,无奈下只好将车骑大将军刘曜再次派往洛阳驻守,严防司马邺进攻洛阳。

    而这期间,司马邺亦曾征召身处秦州的南阳王司马保一起出兵,司马保却忽然重病,以境内不稳、身体有恙为名婉拒。

    索辰上书,直言南阳王拥兵自重,不服朝廷调遣,请司马邺降旨处罚。

    但司马邺素重亲情,犹豫再三,却只发了一道旨意,安抚司马保好好养病,并叮嘱他严守秦州,防止刘聪偷袭。

    随后,尚书仆射麴允上表,请自己三子麴锋去幽州为将。

    司马邺自然明白这是麴允借此向他表明忠心,欣然同意。

    而这时,幽州督军谢鲲也带着王烈的重托,再次来到长安城。。。。

    更多到,地址
………………………………

第三百六十三章 ,长安春正暖

    建兴四年五月的长安,充满了暮春的暖意,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虽然后世的诗词里歌咏的是盛夏之景,但其实这春蝉在春末就已经出现,名曰蟪蛄,一样带着几分噪杂又蕴藏着几分生气,在道路两边嘶鸣不停。

    就在嘶鸣的蝉鸣声中,大地阡陌之上,农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那片片浓墨重彩般的绿意黄花,昭示着今年又将是一个好年景。

    而只要年景够好,那这些淳朴的百姓就有信心活下去,去迎接更好的日子。

    尤其是没有了胡人和匪盗的祸害,只要粮食丰收,那家里人就可以多吃上几个月的饱饭,可以多穿上一件新衣。

    更不用说,现在的雍凉两州,大晋至尊司马邺下令减免了两州三年的赋税,这些百姓却是越来越有奔头。

    在这样充满希望、暖意熏人的春日里,一切仿佛都变得无比的祥和,宫廷之上,庙堂之中也是一片安稳之势。

    在与张寔配合,剿灭了附近的马匪,又逼的刘聪退避三舍,只能派大将刘曜固守洛阳,却再也不敢袭扰雍凉,这些战绩的取得,进一步的巩固了司马邺的权威。

    少年至尊本就有锐意进取之心,在真正可以掌握自己命运之后更是勤勉无比。

    而这个少年天子也似乎对做一个中兴之主很感兴趣,本来七日一次的大朝改为了三日一次,对朝臣的奏折也勤加批复,亲自过问每一条涉及到军事民生的重要本章,颇有明君的潜质。

    在他的影响下,所有长安的朝臣也有兢兢业业,现在这小皇帝正在上升期,就算有些人有不满,也只能在暗中抱怨。

    而且,自从王烈上次离开长安后,司马邺就已经开始按照王烈的建议,大刀阔斧整顿长安吏治。

    司马邺在长安的中军之外,成立了一个类似狂澜禁卫的监察组织,起名中军卫,由司马邺亲自领导,专司纠察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违法行为。

    当然,这中军卫只有审查权、执法权,却并无审判权,这也是王烈为了预防这个组织发展成后世大明锦衣卫那般,三权合一,无人可限制,最后只能用东厂来辖制,给司马邺提出的建议。

    厂卫厂卫,大明的肠胃豢养出的一批内臣与权贵,几乎成了毁掉大明根基的一块毒瘤。

    王烈可不希望这样的情景在大晋重演,那可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这个举措一出,开始还有人反对,但司马邺在索辰和胡崧的支持下,雷厉风行的查处了一批违法乱纪的官吏,反对声立刻就消失下去。

    而且,司马邺也学习王烈,大搞舆论声势,召告百姓。

    一时间,百姓纷纷支持,尤其是长安太学院的太学生们,更是支持这样一个可以监管官吏的组织,有了这些支持,这中军卫的出现,如浩荡清风一般,一扫大晋建国以来刑罚难触权贵的风气。

    而组成这些中军卫的大部是一些在军中不太得志的寒门子弟,加上一部分世家子弟,年纪都不超过三十。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做起事情来热血十足,闯劲十足,而且他们相互间还有一个互相限制、监督的作用,因此只要哪里有官员作奸犯科,无论是世家权贵,还是寒门出身,几乎都没有徇私的可能。

    一时间,身在长安城的所有官员都严格约束亲属、家奴,严禁他们出去惹是生非,而一旦惹是生非,也没人敢再出面说和。

    其是,并不是他们不想为自己家犯事的亲朋说和,而是因为在这之前,有数个世家想仰仗自己的家世去找司马邺求情都被司马邺怒斥,最后更有一家家主恼怒下,对司马邺语出不逊。

    司马邺当时没有说什么,但他的手下的那些中军卫的少年,如今都以维护其尊严为荣。

    结果第三日,那中军卫的士兵就找出了这世家上下十几名官吏贪赃枉法、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等诸多的犯罪证据,并直接递交给司马邺。

    司马邺看后龙颜大怒,命令索琳亲自审问此案。

    索琳那是何等的心狠手辣,又用了不到三日,就取得了所有人的口供,然后上报司马邺,并建议将其中数十人都枭首示众,家中老幼全部流放。

    还是司马邺宽厚,于心不忍,只是杀了几个犯有人命案的罪大恶极的官员,其余人全部贬为平民,家产充公。

    但经过这样一件事,却再无人怀疑司马邺整顿吏治的绝心,也有人很快得知这一切都是王烈最开始的建议,更是对王烈心生畏惧。

    百官勤恳,世家低调,一时间长安城内外祥和一片,虽达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至少是无人敢再公然作奸犯科了。

    而且这中军卫不但负责稽查官吏,日后更开始负责稽查一些帮派盗匪团伙欺压百姓的案件,再将这些案件移交给官府。

    有他们的监督,那些官府又有哪个敢徇私枉法,一概从严从速处理。

    那边凉州张寔一见这整顿效果明显,也在凉州境内开展了整治活动,并直接恳请司马邺派出中军卫,在凉州设置分卫所,一时间雍凉两州却是愈发的富有活力起来。

    这样等着挑至尊毛病的言官显得无所事事,御史台几个月都接不到一个弹劾官员的奏折,甚至暗中抱怨中军卫太过能干。

    而其他官员却都明白,这少年至尊如今已经不是那个人人可欺的傀儡,他们需要的做的就是安分守己,为这个朝廷做事。

    一切,都渐渐步入了正轨,直到幽州派来的使者来到长安后,才在这一潭平静的春水中激起了波澜。

    而这次,幽州派来的使者是长安上下都很熟悉的一个人——幽州督军、陈郡谢氏的族长谢鲲。

    谢鲲自然是带着王烈的重托来到长安城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取得至尊司马邺的支持,获得一个名正言顺出使江左的圣旨。

    王烈之所以派谢鲲来,也是希望利用他在世家中的影响力,尽量减少百官的反对,否则到时候就算司马邺支持,也架不住满朝的反对之音。

    当然,长安的文武百官并没有一人知道谢鲲来的真正目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欢迎谢鲲到来的热情。

    此时的谢鲲以说是春风得意,自从跟随王烈,不但在经济上家族获益颇多,在政治地位上更是水涨船高,原来陈郡谢氏在江左不过是王敦和司马睿的附庸,现在却成了各方竞相拉拢的对象。

    很多人都知道,一切都是源自王烈对谢鲲的重视。

    而随着王烈一次次击败强敌,直到现在封侯开府,这种重视无疑就更成为谢氏腾飞的砝码。

    据说,在幽州只要是谢鲲提出的意见,王烈基本都会同意,足见其在王烈心中的地位

    加上谢鲲的长女谢甄兮据说也已经和王烈有了婚约,谢氏一族的利益可以说已经牢牢的和王烈绑在了一起。

    因此,这次谢鲲来长安,却比哪一次都受到大家的欢迎,那些王烈的盟友索琳、梁芬、胡崧、宗敞等人固然是送出拜帖,就连一些和他素无来往的官吏也都送上名帖拜会,纷纷想借谢鲲与风头正劲的王烈搭上关系。

    尤其在很多人看来,王烈和手下的狂澜军可不是只会杀伐的野兽,他们现在更是财神的代表,尽管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幽州的岑氏商行的幕后老板是王烈,但大家却很清楚,从幽州发往各地的新式鼓风机和曲辕犁这些,还有那火龙烧,这些东西若无王烈的允许,又怎么能流出幽州?

    尤其是跟随此次谢鲲出使的,还有一队由数百辆辎车组成的岑氏商行的商队,带来了大批幽州出产的新式器具,甚至还有一批进贡给司马邺的新式军械。

    石勒败亡后,北地已经重新成为汉人的天下,也不会有人再刁难岑氏商行,这次大型商队的前来,明眼人哪还看不出其中和王烈的关系。

    因此谢鲲和商队上下赶来长安后,受到了长安城世家、豪强的热烈欢迎。

    谢鲲也是来者不拒,对每一个前来拜访的官员、世家以及商家都亲自接见,加上他本就有贤名,不出几日在长安城就传出谢鲲礼贤下士,与人为善的良好风评。

    百官热烈,尚书仆射索琳却正在府邸中暗自揣摩。

    谢鲲这次来,索琳一开始就在推测他来的目的:“恰逢王明扬大败石勒,谢鲲就急急进京,还如一个财神爷一般广撒银钱,若说只是来博一个好名声实在不太可能;而且王明扬也不是那种用银钱开路的性格,难道王明扬是又有了什么标新立异的想法,着急实施,所以来求得百官支持么?”

    索琳却不愧是为官多年的老滑头,虽不能猜中王烈的心思,但也所思不远。

    不过虽然有了这种猜测,但索琳却绝对没有给王烈拆台的想法。

    在索琳眼里,王烈虽然性格有些张狂,但并非那种嚣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