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称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风呼啸,岩间绿意逆风而生,下一刻,谁有能肯定它不能长成参天之木。

    推荐起点文学频道新人新作:杀手之风干的悲伤
………………………………

第十九章 ,历史的轨迹

    昨日群内读者甲惊呼:飞哥,有人给你连投了好几张最低分的评价票;读者乙:这得是多大的仇啊;读者丙:真有钱;小飞当时镇定回答:神马都是浮云,你们的支持才是王道……哥太淡定了:)

    ~~~~~~~

    山上的绿意一天浓似一天,积雪慢慢融化成溪水,溪水又慢慢滋润着冻结一季的土地,春天将至,山寨之上生机勃勃。

    一下增加了近两百青壮,还是有战斗力杀过人的前乞活军旧部,鸡鸣寨的战斗力提升数倍。

    王烈将冉瞻原来的手下统计出来,除去冉瞻的婆娘和小冉闵,再去掉救治不及,死掉的五名乞活军兵卒,还有一百八十六个能打能杀的汉子。

    加上王烈原来的三队人马,就是二百一十六人。全寨总人口则达到了三百零五人,已经等于一个小乡村的人口数量。

    但光有数量还是不行,王烈要将这些人马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整编就是最好的办法。

    王烈将二百一六名青壮重新分配,这次完全按晋军常备编制的数量,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总共分了二十一什。

    王烈将其中十五什组成了一队,至于多余五什人马,是王烈从所有人中特意选拔出的最精壮的五十六个汉子,交给苏良统帅。

    按照王烈的打算,应该在正常的军卒编制外,建设一只强悍的战队,至少要做到以一当五,而性格严谨、稳重的苏良无疑是这支队伍最好的主将人选。

    而王烈干脆将自己封为了队主,苏良和冉瞻自然是副队主。

    而胡大海,白文和原来冉瞻军中的几个骨干荆展、刺五阳等人则充当什长。

    训练方式仍然按王烈开始训练鸡鸣寨的办法来进行,当然这些前乞活军的士兵军事素养肯定是足够了,主要是纪律上贯彻,还有就是队列的训练。

    而原来已经训练成型的鸡鸣寨的三十名兵卒则被打散,分配进各什当中,专门负责带领原来乞活军的士兵学习队列、严守纪律。

    冉瞻看见这些训练办法分外惊奇,体验之下,赞不绝口,更是将王烈当成了武侯转世一般,否则又有什么人能想出这么简单实用的练兵之法呢?

    战力增加,给鸡鸣寨的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而山上平和友好的生活也迅让冉瞻和他原来的部下喜欢上了这里,并真心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来守护。

    可山上的日子却也开始捉襟见肘起来。

    经过几个月的消耗,王烈上山的时候买的三百石粮食还有近一百五十多石,这还是王烈在山上养殖各种牲畜,腌制各种野菜减少粮食消耗的结果。

    现在山上一下子多了两百张吃饭的嘴,还基本都是正当壮年的爷们,这剩下的一百五十石粮草顶多能维持两个月。

    幸好,时间已经到了晋晋永嘉七年的春天,开春时,王烈就让寨里的百姓扩大了开荒播种面积,环绕鸡鸣山的十几个山头的半山几乎都被秘密开辟成了梯田。

    今年晋朝东北的气候还算正常,如果没有意外,这些土地足足可以打下了六百多石粮草。

    但是,这些粮草毕竟还是纸面上的数字,并也不足以维持这些汉子的日常吃喝,而且最主要的是东北之地战火即将再起,为了不被人现山上的情况,王烈已经严禁鸡鸣寨里的人再随便下山,包括开荒种地,以免引来敌人的注意。

    这样一来,必然延误了土地的看护。

    至于现实的粮草问题,王烈曾让白文再次下山,但这个时候中原大旱,粮食绝收,已经影响到了幽州,粮价飞涨,一石粟米已经涨到了三两银子,而且据说还在涨。

    而且,这个时候各个割据势力也都在大肆收刮粮草,若王烈再大批量买粮,势必要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王烈只让白石收购了两百石粮草,够山上人多维持三个月的,就放弃了收购。

    同时,指挥山上众人开挖野菜,将野菜晾干腌制,当做副食,并加大了牲畜的养殖,总算暂时缓解了粮荒。

    针对未来展的瓶颈,王烈心中其实已经有了计算,但他觉得还是要取得山寨里众人的支持才好。

    王烈需要的支持不是表面上的服从,而是自内心的认同。治大国如烹小鲜,统辖数百人也同样如同管理一伙之兵,光凭武力和权势威压,绝对不是好办法。

    一定要恩威并施,真正得到他们内心的拥护,这鸡鸣寨才有明天,王烈也才有更安稳的未来。

    因此,王烈以商量山寨展问题为由,找来苏良、冉瞻、白文和荆展,至于胡大海那憨人根本不喜欢这种讨论,和值守的刺五阳带兵一起在山后训练。

    据胡大海自己说:我要练成绝世武功,直接打进石勒的老巢去为小郎君抢粮。

    当然,对于这种疯话,王烈直接选择了无视。

    ~~~~~

    其实,王烈找人商讨,粮草到是其次,狠下心积攒粮草、在有心人现前,怎么也能保证山寨上的人不饿死,商讨的关键是在即将到来的战争风暴中,鸡鸣寨上下如何自保的严峻问题。

    根据王烈对历史的了解,如果目前晋朝的历史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生蝴蝶效应,这种穿越人士最不想遇到的情况的话,也就是说历史的进程不出现大的改变,他还能掌握历史。

    那么,在永嘉七年初,匈奴汉国的继承者刘聪就会杀死俘虏了两年多的晋怀帝司马炽及晋臣十余。

    而永嘉七年四月,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会在长安继承地位,是为晋愍帝,改元建兴。以梁芬为司徒,曲允为尚书左仆射、录尚书事,索綝为尚书右仆射、京兆尹,旋领太尉,掌军国之政。

    而在建兴元年的五月,晋愍帝下诏迎怀帝灵枢,开始对石勒进行反攻。

    晋愍帝以琅琊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并率二十万直抵洛阳。

    同时,下令幽、并两州晋朝割据势力进攻匈奴汉国平阳郡。

    但琅琊王司马睿早就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以“江东刚定,未暇北伐”为由拒绝前往洛阳支援晋愍帝。

    而身处幽州的骠骑大将军、幽州刺史王浚出于自保的目的,也没有立刻响应晋愍帝号召,但石勒却并不会放过王浚。

    历史在这里如果没有出现拐点,那么等待王烈他们的就是一场要影响到整个幽州乃至整个晋朝北部的大战役。

    而最令人担心的是,石勒此刻已经开始了进攻幽州的前奏。

    早在晋建兴元年四月,石勒听从谋士张宾的建议,派侄子石虎进攻邺城,邺城晋军溃败,太守刘演奔廪丘,当地流民投降石勒,进一步壮大了石勒的力量。石勒让石虎镇守邺城,做好了北伐幽州的前期工作。

    最可笑的是败逃后的刘演逃到并州后,被晋愍帝册封的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刘琨任命为兖州刺史;而与此同时,琅琊王司马睿却又任命一直驻扎在青州的郗鉴为兖州刺史,,一个兖州竟然出现两个刺史,西晋权利内部权利斗争达到这种程度,无形中为石勒的各个击破创造了良机。

    而在这之前,王浚为了报复石勒对幽州的入侵,同时也是为了先下手为强,最终决定先一步讨伐石勒。

    而王浚,虽然抗击石勒得力,但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却极其昏聩。

    不说永兴元年(3o4年),王浚因为和司马颖争斗,引鲜卑入邺城,并放纵他们劫掠。单说未来的建兴元年末,王浚就要开始征讨石勒,甚至和刘琨争夺中山国大打出手,杀死了刘琨的族人刘希,彻底与刘琨决裂。

    这些事情,王烈有些清楚,有些并不清楚,但他很明确的记得,在石勒进攻幽州,谋害王浚的时候,刘琨这个抗击胡人的大英雄却因为与王浚有旧怨,而选择了作壁上观。

    唇亡齿寒,王浚败亡后,刘琨也被匈奴汉国击败,远遁幽州,最后被害。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难道英雄都要这样死去?

    这些都是让王烈感到很痛心的事情,他既然重生,虽然他已经被迫离开了西晋军队,但还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度生。

    无论是王浚还是刘琨,他们中的哪一个在这时候被胡人所害,最后损害的都是汉家利益。

    ~~~~~~~

    基本上,王烈遵循的还是大的历史轨迹的,但这历史中的人都有小飞对其个人的解构,处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继续呼唤支持。

    ~~~~~~~

    推荐文学频道新人新书《杀手之风干的悲伤》,网页上有直通车,整体还不错
………………………………

第二十章 ,不以一地论得失

    今日第二更,这两章可能对未来的展陈述多了些,其实这本书小飞的情节推进的很快,诸位应该已经看到,所以小飞没有拖情节。(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而且这两章写的也应该还算精彩,王烈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巩固自身、消灭吸收敌人、最终壮大自己的过程,请各位继续支持,拜谢。

    ~~~~~~~~

    王烈看着堂内坐着的冉瞻等人,心里却没有了最初的焦躁。

    起风了,又一场春雨即将来到,山间的风无形无色,却肆意的从每一处涌进屋内。

    这青石垒就的屋子里,披洒着春日的艳阳,任春风浮荡着泥土和草木清香,让王烈的心情也慢慢安静下来。

    对于王烈来说,这个时代虽然因为十七年的生活而有了归属感,也很想为这个时代的汉家百姓做一点什么,但毕竟他个人的力量有限,很多事情只能一步步来。

    就算身边又冉瞻这样的良将,更有未来武悼天王的养成希望,但现在要用鸡鸣山上的区区三百人来实现自己的诸多计划,却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冉瞻看了面色平静,一脸沉思的王烈。

    他毕竟是乞活军出身,跟随父辈经历过不下数十战,更在敌穴潜伏了数年,很多时候也学会了察言观色,见王烈如此,知道他肯定是为这前线的战事忧心,毕竟他也是幽州军出身。

    索性开口:“大哥,我们从冀州进入幽州的时候,的确听说石虎攻占了邺城,但按照石勒老贼稳重的脾气,应该要先稳定住邺城的局势,才会继续前进,而且并州还有刘越石大人牵扯石勒,石勒怕不会这么快就进攻幽州吧?”

    白文沉思片刻摇头道:“冉副幢主说的虽然有道理,但刘琨和王浚素有旧怨,而且刘琨一直将匈奴汉国刘聪当做主要对手,未必会把石勒放在心上,恐怕很难支持王刺史。”

    王烈深深看了一眼白文,又看了一眼冉瞻。

    冉瞻性格粗豪,但粗中有细,否则也绝不会生下冉闵那般智勇双全的武悼天王。

    而白文却明显是眼光透彻,身在山寨却能总揽大局,如此看其出身绝对不仅仅是普通的军人那么简单,如果能真正收服为己用,绝对是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

    苏良却是在一旁认真的听着,他尽管家学武功高强,但因为没读过太多的书,所以谋略暂时并非他所长。

    不过王烈相信,只要这样熏陶下去,苏良早晚会独当一面,毕竟武悼天王还在襁褓,成长起来需要时间。而苏良、冉瞻、胡大海、白文这些历史上声名不显,但却有真正才能的人才,正是他手中的好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趁这青春年少,不搏一搏,怎能对得起自己?

    而且他真正担心的不是石勒进攻王浚,而是历史之上,王浚年内必定要进攻石勒,进而与刘琨生摩擦,为将来北地的晋军内讧埋下祸端。

    王烈见众人的意见并不统一,也无人猜到他的真正心思,索性开口道:“刘刺史和王大将军素有旧怨,但家国利益面前未必会草率行事,只是石勒为人素以奸猾著称,他若对刘刺史假意屈从,麻痹刘刺史,然后利用利益分化王将军与刘刺史,又趁机来攻打王大将军,刘刺史就很可能作壁上观,那时候我幽州有难,幽州有难我鸡鸣寨上下和石勒狗贼仇深似海,也一样不能存活。”

    白文一听,望向王烈,只觉得眼前少年不过十七岁的年纪,怎么就把这局势看的这般透彻?

    王烈现了白文探寻好奇的目光,心下一惊,知道自己说的太多了。

    他说的这些正是历史上曾经生过的事情:石勒修书刘琨,假意降晋,然后借王浚出兵攻打他时,杀害了刘琨的族弟刘希这件事说服刘琨不要帮助王浚。

    最后出兵消灭与刘琨有矛盾的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