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比城墙还要高耸的箭台显然威胁性极大,若是任其靠近城墙,然后居高临下的放箭,那城墙上的明军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在漫天的箭雨的打击下,还怎么守城。
  不过城头的火炮也不是摆设,虽然准确命中单个士兵,那需要上天的赐福,但是轰击如此之大而且移动速度极为缓慢的箭台,那只需要数次攻击便即可以了。
  一台台箭台在火炮的轰鸣声中不断的解体,散落下来的木材以及倾倒下来的主体,压死压伤不少清军士兵,很快在这高大的箭台周边的清兵,便即消散一空。
  所有人都对这笨重且易被摧毁的箭台,产生了深深的畏惧,这根本就是要自己命的阎王啊!
  这些笨重的箭台完全就是苏克萨哈的败笔,完全起不到作用之余,还深深挫伤了自己的威信。
  不过清军依旧是军纪森严的一个团体,尽管因为主帅的原因损失惨重,但军令之下,依旧无人敢于怠慢。
  舍弃了这些笨重的箭台之后,只是推着盾车的清军速度大为增加,很快便来到城池之下,有了盾车的保护,清军的损失极小,到了城下之后,城头上的火炮也因为角度原因,彻底失去了作用。
  一架架云梯冒着满天的箭雨开始不断的树起,无数早就等待着的清军在己方以盾车为掩护的弓箭手的掩护下,开始快速的攀爬而上。
  城头的明军檑木、滚石如雨点一般落下,云梯上的清军不断的惨呼着落下,这种守城作战,对于守军的优势极为巨大。
  激烈的攻防战足足大战了两个多时辰,最终却是以清军鸣金收兵为结局,在守军物资没有耗尽之前,只要明军还有战斗欲望,那兵力虽不占优势,但却依旧能够依托城池的地形优势,将之牢牢压制。
  苏可萨哈不是一个轻易放弃之人,他是满清的后起一代,还没有经历过努尔哈赤将死,皇太极刚继位之时满清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岁月,一路顺风顺水的他,根本不愿意接受这种失败的感觉。
  一连数日,清军都在猛烈进攻的中度过,但面对准备充分的南昌城,却是根本无法撼动其分毫。
  反而因为惨烈的攻防战之下,损失过大,令全军士气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清军在南昌城下碰的头破血流之时,北京的多尔衮同样也在大同坚城之下紧皱眉头。


第159章 烦燥的多尔衮
  大同府。
  多尔衮最终也没有真的将北京城的兵力全部抽空,眼下蒙古人时叛时降,为了一个姜瓖,若是让北京有个闪失,那转眼就会是倾覆之祸。
  西征姜瓖,多尔衮带上了两蓝旗与两黄旗余部,更是带上了正白旗同行压制其他四旗,只留下镶白旗与两红旗驻守京城。
  留下两红旗是因为代善除了向来都是墙头草之外,也因为代善如今身体已经极差,没有多长时间可活。
  代善墙头草两面倒,有他这个表率,两红旗上下自然有样学样,基本上都是进取心不足,摇摆派占主流之人。
  这样的集团,是产生不了野心家的,在岳托病死之后,两红旗就再也没出过杰出的人材。因此将多铎与镶白旗留在京城之中,就足以安稳住京中局势,不会出现什么变天的问题。
  有三旗镇守京城,再加上自己将周边实力派的精锐征调一空随军而行,京城四周已经没有可以威胁到满清统治的力量。
  而三旗在手,也足以应付关外蒙古人可能的小心思,以及压服周边各地实力大减的实力派,令之不敢轻易出现不该有的小心思。
  一路从宣府怀来卫向西,汇合败退至长宁镇等待援兵的阿济格余部,连续击溃在攻克浑源州、应州和山阴县等地杂牌起义军,分一路兵牵制围困宁武关,大军主力转而向北,攻入大同府。
  怀仁城一战,多尔衮击败率兵来援的姜瓖援军,在辽阔的北地,满八旗骑兵的威力得以最大的发挥,连破姜瓖部下悍将王永强,刘勋等军,全军压迫而来,让大同军只能退回坚城固守。
  虽然野战获胜,但是多尔衮心中却并没有多少喜悦,因为一场野战下来,八旗的损失也是极大,足有近两千旗丁魂归沙场。
  蒙古骑兵与汉八旗损失更是高达六千余,完全就是一场惨胜而已。更令多尔衮焦燥的是,他还要面对大同这座坚城。
  因为大同坚城却并不是能够轻易攻克的,多尔衮趁野战胜利之余威,奋然连续十数日的猛攻,甚至将陕西方面还有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全部调了过来配合作战。
  更是调过来大小火炮百多门,每日间连绵不绝的轰击,却是丝毫看不到破城的希望。
  十数万大军攻城,却是依旧收效甚微,大同坚城几乎牢不可破,硬抗满清举国精锐,却是巍然不倒。
  如今的局势对满清极为不利,多尔衮几乎将京城之中能打的人全部带了出来,从京师抽调一切可用的满、蒙、汉军投入山西战场。
  除了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领军围困大同外,被调往山西作战的还有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等人。
  如今大军顿于坚城之下,却劳而无功。
  在猛人全部集中在大同城下之时,山西的局面又开始快速恶化起来,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复明义军在占领晋西北、晋南大片地区,会同晋中、晋东南的反清力量迅速接管各地政权。
  四月二十六日,占领祁县,二十八日接管武乡,同日沁州知县官请本州乡绅士庶皆服明季衣冠,同诣关圣庙共议战守。顿时让沁州群起相应,参与沁州起义的当在十万人以上。
  二十九日,占领榆社县。五月初一日,义军进入清源县,满清太原驻防满军曾一度来援,见起义兵势力浩大,被迫带着知县携印退回省城,全力防守。
  眼见省城清军兵力如此薄弱,义军声势大涨,开始反客为主,五月初二日,东路义军也趁着清军兵力空虚之际占领徐沟窥测太原城。初五日,西路义军大营由清源县拥众北来,至太原县境晋祠,离省城四十余里。
  两军遥相呼应,各率众数万,声势极大,太原城大震。
  一旦省会失守,不仅政治影响极大,清廷在山西设置的政权几乎全部瓦解。
  这些烦恼事,当然一件不落的被多尔衮吸收,但多尔衮却是根本不理会,因为他知道,尽管太原兵力极为空虚,但这些装备简陋的农民军,想要攻下太原坚城,却也是几无可能。
  不过当六月初,已经围困大同两月有余的多尔衮,收到山西义军魏世骏等已经不满足在山西闹腾,而是大举进入河南,连续接管了武安、林县、涉县等地,重新任命了知县、守备等文武官员后,多尔衮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因为山西如今已经完全失控了,而且已经有开始向周边省蔓延的趋势了,这也意味着,整体局面的崩溃,随时都会发生。
  但是他却根本不能分兵去镇压山西各地的叛乱,若不能将姜瓖这个最大出头鸟先打下去,山西各地叛乱根本就不可能会被压制下去。
  如今的形势又不同于历史上,金声恒与李成栋相继败亡之后,满清另一主力兵力能够从容从南调回,参与镇压。
  在如今的兵力下,想要同时镇压姜瓖与山西各地的乱军,根本就不现实,甚至若是露出破绽,被姜瓖猛咬一口,也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
  多尔衮更担心的是,若是在这大同久持之余,临近兵力被抽调一空的各省,会不会再次遍地狼烟!
  若是真的势成席卷,那大清在北方的统治势必土崩瓦解!
  毕竟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着北方大地,并不是因为北地的百姓士绅服气满清,或者拥护满清,而是因为满清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残暴的高压政策。
  一旦满清表现出颓势,那就会让其他人察觉出满清的虚弱,就会有众多不安份的人开始蠢蠢欲动。
  在破城遥遥无期,以及恐惧北方出现连锁反应的可能之下,多尔衮也不得不放下面子,再次派遣使者入城劝降。
  “姜大帅,摄政王的意思很清楚,只要你归顺大清,之前的事情可以全部既往不咎,甚至只要你归顺,大清不咅爵位以待大帅!摄政王说了,若是姜大帅不信,他可以归诏天下,绝不追究大帅的任何罪责!”
  这一次使者的姿态放的很低,完全就是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不断的在大同城下大喊着,期待着城池上给出的回应。
  明诏天下,绝不追究,并报以封爵,坦白说,这些条件委实极为令人心动。
  但是姜瓖却是明白,这只有是缓兵之计罢了。
  多尔衮亲征,外加数省连动,十数万大军围攻而来,若是最后一个被追究的都没有,那满清的颜面何在?
  就算这个时候不找他的麻烦,等到事态稳定之后,满清肯定不会放过他,之前的事情既往不咎,那日后的呢?
  让多尔衮吃了这么大一个亏,更让数千满蒙八旗魂归沙场,这么大的仇,怎么可能说放过就放过?
  到了如今这地步,要么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就是等待着对方安定局势后,随便想个理由,一把将自己捏死,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再多想什么。
  因此对于这一队使者的劝降,姜瓖只是考虑了片刻,便即直接给出了回答,那便是无数的箭雨疾射而下!


第160章 冲锋
  激烈的南昌攻城战在第十五天嘎然而止,清军开始大举调整军队阵形,甚至将包围南昌城的西门,南门让了出来,全部猬集于北方与东门。
  绍武元年六月二十四,广东援军开进临江府城清江,前锋游骑已经出现在丰城以北,距离南昌已经不足百里之遥。
  朱聿鐭此次统军而来,大军行至无不极为谨慎,从来不冒险。因为他本人不是什么帅才,也根本没打过多少仗。
  有限的几仗也都赢的极为轻松,因为战胜永历这样的逃跑王者的军队,委实太过于容易,也根本没有经过多少的锻炼。
  朱聿鐭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但唯一还算占优势的,便是自知之明以及对历史的了解,让他能够提前避开一些大坑,走上最正确的道路。
  但原本的历史,在如今已经被破坏的一蹋糊涂,他能够预知的历史也越来越少,更是令他行事越加谨慎。
  自赣州入南昌,急行军的话,估计半月就能赶到。
  虽然军情紧急如火,十数万大军猛攻南昌城不止,但是朱聿鐭却是早就知道,金声恒绝对能够支持的住,历史上的他连援兵都指望不来,也能支持一年之久,若非最后他的部下彻底看不到希望,绝望之余开门投降,满清依旧拿南昌毫无办法。
  如今既然有自己可以指望,朱聿鐭觉得,金声恒无论如何也能支持的更久一些,因此对于军中激进派要求加快行军,根本置之不理,每日行置都并不快,充分保障军中将士的体力。
  到达清城之后,朱聿鐭便再次停住脚步,准备让大军再休整几日,养精蓄锐之后,再直达南昌,与满清来一场持久战!
  对,就是持久战,朱聿鐭从来就没有想过与满清来一场大决战,毕竟在他的麾下没有什么大将,几场不大不小的战事下来,也根本无法挑选出合格的帅才。
  这一个慢慢行军下来,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朱聿鐭已经从军事白痴慢慢升级为军事入门,布置军队扎营,安排每日的前锋后卫,以及调整后勤辎重运输,以及战场侦查等待,已经不再需要老将林察等人的帮助,已经可以十分顺畅的发布一条条命令。
  当然,靠着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担当统帅,朱聿鐭觉得自己若是能够在南昌将满清大军牢牢拖住那便是胜利。
  因为如今的他并不是孤军作战,他还有杀手锏可用!
  湖广已经在手中,广东、江西等地也已经是自己的地盘,如果拼消耗打持久防御战的话,好处多多。
  一来可以将满清大军拖疲,二来可以以主场作战,大量消耗劳师远征的满清的国力,三来也可以通过一场场惨烈的鏖战,锻炼出大量可战的军队。
  如今的麾下看似强大,但强大在于严格的军纪以及良好的后勤保障,并不是强于战阵。
  在朱聿鐭看来,不合格的统帅带领着刚刚完成训练的新兵,直接投入动辄就会全军覆没的野战之中,那才是对将士们的性命的不负责。
  虽然打定主意严防死守,跟满清拼消耗,不过朱聿鐭却并没有传达全军的意思,毕竟一味的防守作战,军中士气必定会一落千丈。
  因此,朱聿鐭并没有压制激进攻击派的意思,而是将他们单独挑选出来,混编为一路军,由骑兵提督任良朋作为主官,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至于他们能打成什么样,朱聿鐭就有些管不着了。
  说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