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若是被查出有循私舞弊的行径,他们的处置也同样受用于这条律令。
这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官员的升迁,完全是通过程序而来,而不是通过人情事故而来,让整个官场和整个社会的流动,不再是大明之前越来越糟糕的负循环。
当然只靠督察机构来执行这一套程序的话,难免会出现尾大不掉,甚至蹋方式腐败的可能。
必须有一个机构来制约督察机构的动作,这个机构朱聿鐭也已经有了构想,那便是满清时期发明出来的官员秘奏弹劾制度,不过更进了一步。
朱聿鐭打算以督察院监查朝中及地方官,但地方官及当地锦衣卫,则是可以以密奏的方式,弹劾御吏与巡安执法犯法事,或者弹劾两方勾连者。
这进一步的加深文官之间的互不信任,防止他们沆瀣一气,联手蒙蔽朝廷,可以让皇帝及中枢,多上一条看清地方及督察院监管不法的通道,也算是一种兼听则明的办法。
当然这个制度除了锦衣卫外,能够密奏的官员,起步也要知府一级的才可,否则全国这么多的州县都这么搞,那皇帝估计只是全部看完,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
不过理想是好的,真正实行之时,必然会出现众多的问题,对此朱聿鐭是早有心理准备,也做好随时补充加入的办法。
在将这些想法,全部列在纸上,防止自己忘记之后,朱聿鐭也在考虑另一个巨大的问题,那便是如今大明人口巨大缺口的问题。
连年的战乱,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元气大伤,更是带来了到处残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的巨大问题。
如今的大明军队虽然不断的胜利着,但是只是刚刚打下的辽东,人口密度就稀疏的令人发指。
在满清多番的屠杀下,辽东原本数百万的汉民,如今已经十不存一。再加上这次辽东的彻底大清洗,那些投靠满清,死不悔改的汉八旗也被狠狠清洗了一番。
因此,虽然没有进行过人口统计,但朱聿鐭估算着,辽东还存在着的汉民数量,老幼妇孺全部加起来,估计最多也就数十万人而已。
辽东这么大的地方,这么点人根本无法支撑起庞大驻防军队的需要,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大半还是对大明离心离德的。
因此迁民实边,就是一件不得不进行之事,但残破的北方,百姓的数量同样处于一个危险的警戒线附近徘徊,靠这点人力想要恢复北方的社会秩序,就已经是有些艰难了,而想要大规模的迁民实边,短期内根本就不太现实。
但是没有足够多心向大明的百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辽东就不可能稳固的保持在大明国土之内。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感谢书友年华逝去情谊存的打赏。
第479章 辽东底定
一个国家无论是想要扩张,还是安稳于防守,足够数量的人口都是首要条件。
尤其是这个大航海时代,扩张和征服绝对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年代,充沛的人口数量更是向外开拓和维持住殖民地的保证。
数量优势原本是大明的强项,但是一旦百姓数量达到现在土地能够养活的极限数字之后,这个优势就立即成了不定时的炸弹。
对于解决人口越来越多与田地是有限的这个矛盾,可恨的是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都不是选择解决问题,而是选择解决提出问题之人。
这似乎是数千来的习惯了,一旦人口与土地之间失去平衡,那官员士绅们从来不是去考虑如何让更多人能够活下来,数十上百年的安稳生活,已经让他们忘记了民众愤怒时的可怕光景,习惯性的掠夺着多年来从来不敢反抗的普通百姓的最后一口吃食,玩火一般选择更加向死里压榨百姓,临死也要玩一票大的。
直到一轮风暴席卷整个社会,百姓们的愤怒燃烧过整个大地,将一切旧秩序全部毁掉,在废墟上,亲身经历过这种大变革的官员士绅们,才能在数十年间深刻记住这种疯狂的场景,不敢过分刺激这些平静下来的百姓。
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叫作盛世,一般被称为某某之治,出现的时候往往也是开国数十年的光景。
这数十年间,不仅皇帝明白百姓愤怒的可怕,官员士绅们同样亲身经历,也同样印象深刻。
因此这个阶段,基本上都是君清臣贤,别说官逼民反了,除了武勋集团之中那些,脑子里肌肉大过其可怜兮兮的点滴智商的家伙们,文官们就老实的多了,敢于大肆贪污和鱼肉百姓的官员并不多,这绝对是他们在治乱循环之中最安分守己的一段岁月。
如何跳出治乱循环,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课题,国外的议会制,虽然在治理腐败上面,彼有建数,但是也仅限于教育、科技都发达的国家,落后国家搞民主,绝对会让国家一团糟,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这玩意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便是在处理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绝对性的倾向于资本,普通民众能够分得的都是资本家家吃剩下的残羹剩饭。
若是在多民族的国家搞这一套,下场更是比较凄惨,中央政府比较强势的话,还能维持的住一段时间,若是一旦中央出了问题,那整个国家立即就会四分五裂。
尤其是大明这种体量,而且经济发展严重不均等的国家,一旦搞这种议会制,那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北方的江南各省,迟早都会因为自身实力够强,由地方士绅所组成的议会权力过大,而导致南北对立,最终会导致分裂或者战争。
至于落后的西北,因为需要国家不断的输血维持局面,更是会让江南的百姓所不满,最后只能在放弃这些边缘地区或者内讧之间选择一条道路。
无论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还是实现全大明的共同富裕和进步,议会制对于大明来说,是完全不可取的,至于广东的议会,做为朱聿鐭起家时为了取得钱粮,而所不得不做出妥协的历史背景,已经在如今彻底终结了。
对于剥夺广东议会的问题,朱聿鐭觉得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对于广东数府议会,肯定不能以粗暴的手段将他们关停,毕竟广东数府的议会,支撑过朱聿鐭最危险的几个月时间,对于大明的功劳绝对算的上是居功至伟。
至于如何处置,朱聿鐭也已经有了粗略的构思,那便是将这些议会成员们以功名及官位或者海外建立自治殖民地两条路二选一,作为对他们当年的支持的回报。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作为在这场明清争夺天下的洗劫之中,广东作为少数几个没有被混乱波及的省份,正是朱聿鐭对外开拓的最好基地。
无论是在海外建立殖民地,还是对外输出文化影响,广东、广西、福建等数省,都是未来朱聿鐭战略的最重要后方基地。
至于功名和官位,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如今只要朱聿鐭结束辽东之事,重新回到北京,那对于北方地方官僚集团的清算,就会立即开始!
届时就会腾出众多的实缺位置出来,这些人虽然是因为恩旨入仕,不能立即担当各府县主官的位置,但是各府之同知、通判、推官等有品级的官位,还是有很多的。
至于县级的主薄、县丞、典史,更是可以拿出来无数,足够安排这些人了。
当然这些都是些小官,而且上升空间也不是很大,估计愿意远赴他乡上任的人并不多,而且已经习惯了议会制的士绅们,最好的出路,依旧是各个殖民地之中的自治政府。
这些人的数量并不多,各府加起来也就是两千余人而已,海外随便划出一块地方,就足以安置这些人。
而且朱聿鐭对于慨他人之慷,那是从来不会小气的,他可以将后世完整的议会制统统赐予他们,让他们自行成立一国,国内大小之事任其自专,只需向大明称臣,并且每年定额上贡便可。
相信只要这个蛋糕足够大,比如均分的田地是他们在国内的十倍以上时,肯出去自谋福利的议员数量,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
当然,这肯定是有两头都不不选的刺头存在,不过只要大部分人都松口而去,这些人也闹不出什么风浪出来,安抚好大部分人,再解决起这些刺头来,就容易的多了。
在朱聿鐭还在思索具体细节之时,一个小太监便即欢喜无限的跑至书房之外,喜气洋洋的禀报道,“恭贺皇爷,扬武候王得仁部,于沈阳城北丁字泊堡外,全歼鞑清伪帝护卫军,活捉鞑清太后、伪皇、及文武大员共十数人,如今正押解俘虏向行在而来!”
“好!扬武候果然了得!鞑清伪帝已被擒获,那辽东战事已经底定矣!”
朱聿鐭双眼猛的一亮,一拍桌案痛快的赞道。
“恭贺陛下!”
“天佑我大明!”
书房内所有太监与护卫的锦衣卫,闻讯全部行大礼于地,人人喜行于色,发自内心的恭贺道。
鞑清皇帝都已经成擒,天下局势便再无反复,他们这些一直追随皇帝到处征战的心腹们,显然也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又怎么不令他们欢呼雀跃,振奋不已!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知是谁起的头,整齐的山呼万岁声,自这个小小的书房开始,然后不断的向外扩散着,最后整个城池之中,已经再无其他声响,全被这山呼海啸一般的万岁声所淹没。
第480章 割了吧
在打发吴三桂去了抚顺关后,朱聿鐭带着本部已经到达广宁城。
在广宁城外,朱聿鐭大张旗鼓的设立祭台,开始为二十多年前广宁大败的明军招魂设祭。
虽然当时的大明广宁军队败的极其难看,但是这场大败却不是因为他们,更大的责任在于当时的辽东巡抚王化贞的贸然出击,和他的瞎指挥。
在朱聿鐭看来,无论明军战力如何低下,只要他们敢于出城与异族作战,哪怕寸功未立,他们也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更别说他们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文人集团内部的倾轧所导致的。
两万余步兵,一万余骑兵肃立祭台之前,听着皇帝那直白的白话文祭文,人人心中都是滋味难明。
身为九五至尊,却为这些失败者招魂,并且高度赞扬他们为国献身的精神,让众多明军心中都升起一股温暖的感觉。
这是一种对于他们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的牺牲一种高度肯定,这样善待军队,不将他们视为粗鄙武夫,肯公正对待他们的皇帝,大明朝自打武宗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受到巨大的思想冲击的不仅仅是大明朝的官兵,还有顺治小皇帝等一行俘虏,尤其是当索尼等十数个文武的脑袋被摆上祭台后,顺治小皇帝都差点直接尿了裤子,他心中极为怀疑,他会不会也同样会被当作贡品,一刀砍了然后摆在祭台上,用以祭奠这些亡故的大明将士了。
好在一直到了祭奠活动结束,顺治小皇帝依旧没有被人直接一刀剁了,当他看到大明皇帝的目光终于移到他身上时,便即再也克制不住身体的颤抖,直接软倒于地,嘴唇张了又张,却是一句求饶的话也说不出来。
可怜的顺治小皇帝,自打当了皇帝后,便即一直活在噩梦之中,多尔衮时代之时,小皇帝就没有一晚上能够安稳入睡,一直恐惧着某一晚多尔衮就会忍耐不住,直接入宫将他一刀给咯噔了。
在这种环境下,顺治小皇帝表现的极为乖巧。白天不断的为多尔衮加官进爵,一路直封到皇父摄政王,就差直接禅让位置给多尔衮了。
晚间多尔衮一入宫,他便亲自为其铺床,亲自将老娘送上暖床,绝对比亲儿子还要孝顺的多。
好不容易熬死了多尔衮,顺治小皇帝原本还觉得春天就要到来了,但是阿济格顺利的接管了多尔衮所遗留的政治资产后,顺治小皇帝发现,他还是那一个时刻受到威胁的受气包。
不过稍稍好一些的是,阿济格显然没有多尔衮那般的牛气冲天,并不能让八旗上下都信服和畏惧,虽然在两黄旗两白旗对立之余,阿济格已经无法象多尔衮那般,随时随地对他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但是他的危机感却是一点也没有减少多少。
毕竟这时的两白旗实力,已经稳稳压制住了两黄旗,若是阿济格铁了心叛乱,他根本没有多少招架之力,若是死扛,估计下场绝对会很难看。
内部的威胁也就算了,外部的威胁更是让顺治小皇帝夜夜难安。
因为大明的绍武皇帝快速的崛起之后,满清就象是走了霉运,连场大战,却是没有胜利过一次,当明军开始泛海直攻天津后,顺治甚至差一点便即选择直接逃命。
饱经磨难,心智远远比他年龄成熟的他,当然明白被明军抓到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连战连败之下,他心中对于大明的畏惧,绝对要更甚于咄咄逼人阿济格。
如今真的落在了大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