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这个速度,朱聿鐭就明白,这绝对是李定国脱离了军队,只带着家丁护卫,全速而来才能做的到。
显然朱聿鐭留周王于军的珠玉在前,李定国这是效仿在后,表示自己对于皇帝旨意的服从,以及对皇帝本人的放心态度。
李定国长的并不算帅气,但一副坚毅的表情,以及如刀削一般棱角分明的国字脸,却是最符合朱聿鐭认知之中军中的模样。
这是一个天生的战士,也是一个天生的统帅,这是朱聿鐭对于李定国的第一印象。
李定国对于朱聿鐭的第一印象,却是有些诧异,甚至都有些怀疑,眼前这个总是挂着笑脸的中年人,到底是不是皇帝本人了。
在他的印象之中,皇帝应该都是喜怒不形于色,总是保持着一种生人勿近的物种。
就算是永历这个傀儡皇帝,也同样给了他这样一种感觉。只要你没有拨刀子,没有大声喝斥出来,这家伙永远都是一副死人脸,平时相见之时,别说笑容了,就算是话语也没有几句,一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模样。
但是一旦带刀的声音稍大一些,这个死人脸立即就会转换成惊恐脸,唯一相同的是,这家伙就算吓的要死,也依旧是沉默着,还是没什么话。
眼前的皇帝,有些颠覆他心中的固有印象,让他都有些疑惑了。
“李卿无须多礼,大用,给李卿搬个椅子来!说起来这还是朕与你第一次相见,不过却是神交已久了。”
笑着亲自将李定国扶起,吩咐王大用搬来椅子,这才笑吟吟的说道。
听到这个‘朕’字,李定国所有怀疑全部消散一空,在这天下,只要没疯,都不会这般自然的说出这个字来。
换句话说,只要敢在人前说这个字,还没有人喝斥,那他就是这个字的专属之人。
双方一阵客套之后,朱聿鐭便将话题引上了辽东最后决战的事情之上来。再将参谋本部的分析与意图与李定国解释了一番,便即收了声,静等李定国思索,然后听对方的意见。
“陛下,平辽怕是难以一战而定。”
出乎朱聿鐭预料的是,李定国在思索片刻后,却是直接说出了这么一句。
看着朱聿鐭不解并且疑惑的目光,李定国解释道,“臣并非是说无法在决战中战胜鞑清,而是辽东地形太过于复杂,击溃他们容易,想将他们全部消灭,却是千难万难。辽东雪原茫茫,几万人躲入其中,一如大海捞针,再多的军队往剿,也无济于事。”
听到这个答案,朱聿鐭却是稍稍松了口气,微笑着说道,“这个朕自然明白,也不奢望一战而定辽东。只要能够将鞑清主力击败,迫其不能再成建制为军,那鞑子就再无翻身之力了。”
“响鼓无人动,破鼓万人锤。只要鞑清主力一败,无论是分化瓦解,还是借刀杀人,都足以令其主体民族彻底消亡。”
眼见李定国有些不懂,朱聿鐭也稍稍解释了一下,这种政治操作,是朱聿鐭最擅长的地方,一如李定国于军事上。
“只是如何最大限制消失鞑清有生力量,还需要爱卿劳心,有教于朕知。”
对于如何取得最大的战果,朱聿鐭是心里没底的,他向来打的是击溃战与心理战,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只有江西一战而已,但那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一身,这种条件可一不可再,这也是朱聿鐭考量李定国的问题,试试他究竟有多少本事。
“陛下言重了,这是臣的本份。”
李定国行了一礼,便即再次仔细的盯着这份已经可以说十分完善的作战计划,开始思索起来。
“敢问陛下,若是吴三桂部有险,该如何处置?”
片刻之后,李定国这才抬起头,向着朱聿鐭抱拳问询道。
“你别问朕,你是全军统帅,这是你应该去考虑的问题。”
朱聿鐭却是根本不正面回答这问题,直接将球一脚踢飞。
有的时候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起码对于李定国来说就是如此,因为皇帝这话另一个意思就是,老子都将你扶到了全军统帅的位置上了,那与你不对付的吴三桂的死活,老子怎么可能会关心。
“陛下,臣建议在广宁城打上一两个败仗,将满清主力全部吸引过来。”
眼见皇帝这个态度,李定国立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道。
“然后呢?”
不过朱聿鐭却没有惊讶,他知道李定国肯定会有后续的安排,平静的问道。
眼见皇帝没有直接一口否决,李定国顿时来了底气,继续说道,“广宁城战略地位极好,鞑清自然也看的到,势必会全力争取,在这里决战,只会打成拉据战,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击溃战,收益不大。
若是将鞑清不断的吸引向南,在锦州以南为主战场,那只要有一路大军自盘山横切广宁中左所,切断鞑清后路,这一仗就能直接打成歼灭战!”
朱聿鐭同样盯着这副已经有些脱离抽象画,正朝着后世军用地图慢慢靠拢的新地图,用手指着一旁的朵颜草原,摇摇头道,“这里向朵颜草原的可用道路虽然不多,但是鞑清对这边极为熟悉,怕是难以合围并歼灭他们。另外鞑清也并非不识兵,他们哪里肯这般冒险大肆向南,进入辽西走廊这处死地?一两场败仗,就算有几万的溃兵,也根本不足以令他们冒险的。”
“但是防线如果出现漏洞,又有一个非常值得全力投入的目标呢?而且还是能够快速拿下的情况下呢?”
李定国却是站起身来,沉声说了这么一句话出来。
朱聿鐭眼眸突然冒出一缕精光,平静的盯着李定国,他当然听的出来,这个目标人物会是谁。
朱聿鐭还没有说话,身边的王大用却是踏前一步,冷冷的盯着李定国问道,“好胆!宁国公这是何意,可是要置陛下于危境之中么?”
“臣不敢,只是借用陛下旗帜于宁元城,绝不会让陛下身处危境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李定国立即予以了回答,非常的干脆利落。就算政治嗅觉再差,这种忌讳他也是十分明白的。
既然自己的安危没有问题,那这个提议,朱聿鐭就不得不开始慎重考虑起来。
他当然明白这并不是李定国一人的能力,就能超越他麾下的整个参谋部,而是这话,没有人敢象李定国这般直接提出来而已。
“叫曾国维,及参谋长过来!”
这种军事问题,朱聿鐭还是觉得好好听听军方的意见,才好下最后的结论。
第433章 怨恨
听了李定国这个方案,所有人都吃惊的说不出话来。
与朱聿鐭所想的一样,这个方案不是说他们做不出来,而是没有人敢于这么直接的提出来,毕竟这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并不是说你出发点是好的就能说的出来。
他们这些嫡系的人都不敢提,偏偏一个外系的武将却是主动提了出来,这也分外让他们觉得李定国委实是胆大包天,或者也可以说是完全不知死活。
但转念一想,却也是能够明白的过来,李定国这些人大概率会建国海外,这就能够解释的过去了,毕竟日后不在老大下面混饭吃,忌讳也会少一些。
当然,他们这些在朱聿鐭手底下混饭吃的,或者说还没有达到这个级别的,顾忌自然就会多一些,也就更加‘忠心’一些,这样的提议他们是不会赞同的,至少不会公开赞同。
但是朱聿鐭这次问的不是赞不赞同,而是这计划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一番不断刨除有关于政治因素影响的讨论后,这个计划也被顺利的通过。
这个计划通过,也就意味着明军的部署要进行一番大的改动,同时这个计划利益最受损的自然是吴三桂军。
因此,众人在讨论之后,对于吴三桂反叛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觉得危险性已经变得极高,必须防这个三姓家奴一手。
对于这般算计吴三桂,李定国是举双手造成,闯营想必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参谋长尚恒睿对吴三桂无感,既然老大想坑吴三桂,他就没有任何意见。
唯一还算有些职业道德的,或者像个有底线的军人,也许就只有曾国维了,在心底他是对这种坑队友的行为是不赞成的,尤其是这种在战场上坑队友的行径,是十分不耻的。
不过这个对象是吴三桂麾下的辽军时,曾国维就觉得没有太大的负罪感了,毕竟自从鞑清崛起于辽东开始,辽军都已经不知道坑了多少大明的队友,这次被人坑回去,他觉得完全合情合理。
吴三桂这次出关的军队,只有三万出头,在强军云集的辽东战场,就算他反了,众人也都不怕他能够翻出多大的浪花。
毕竟其麾下大部分的军队都是入关以后,在陕西、山西招募而来的,朱聿鐭有理由有借口,将这些人全部扣下,让他们在自己故乡守边,而不用劳师以远。
这个政策也得到了这些军队的响应,这也是吴三桂一路怨气冲天,行动缓慢的一个理由。
吴三桂的怨气再重,朱聿鐭也根本不想鸟他,他本部也就出去五万多,吴三桂想要全军北进,朱聿鐭肯定不会乐意掏出这多出来的额外钱粮军饷,拿这些钱多造几门火炮出来,它不香吗?
在朱聿鐭算计吴三桂之时,吴三桂本部已经冒着连绵数天的雨水,再次行至永平府境内,看着这十分熟悉的道路,吴军上下都有些感慨万千。
当然,这感慨大多都是负面的。
崇祯十七年,吴军在此反复叛降李自成三次,先后两次诈降,并且突然回师袭破唐通、白广恩以及同来的顺军,最后再冲冠一怒为红颜,彻底打出反旗,与远道而来的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
可笑李自成还妄想在山海关以北,同时完成击破吴三桂与阻隔清军的壮举,最后却是在清军与吴三桂的两面夹击之下,精锐几乎被一扫而空。
自从被迫交出山海关,吴军上下就没有想过有一天,竟然还能回到山海关。
他们的目标早已经转变了过来,因为满清答应过给吴三桂建立藩国,在他们看来,无论在哪里立藩国,都要比苦守这危机四伏的山海关要舒服的多。
但是命运弄人,满清答应的藩国眼看越来越近,但是大明突然死灰复燃,而且几年时间内便即重新席卷全国,眼看就要到手的藩国,最后却变成了镜花水月。
这种万丈悬崖一脚踏空的感觉,委实不是人能够承受的,所有人都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绪看着浴火重生的大明,没有人愿意看到他再一次站起来。
但是形势比人强,谁能想到看似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满八旗,竟然在大明已经开始兵逼北京城时,还在进行着内讧,甚至连太后都不愿意坚守都城,数月间不断的有消息传来,太后要带小皇帝回辽东,坚决不同意与明军在北京城下决一死战。
当吴军全面反正的半个月前,吴军已经收到宫中确切的消息,太后要携小皇帝回辽东祭祖,为满清国运祈福的消息后,任谁也看的出来,满八旗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已经出现分裂和退缩的势头了。
然后的事情便十分顺理成章了,一旦满清放弃北京远遁,那就会立即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吴三桂再在陕西坚持,也完全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趁着明军还在向前推进,最后的胜利消息未传来之前,吴三桂便果断的宣布反正,趁着这最后的机会交上了投名状。
但吴三桂显然没有想到,皇帝对他的成见是如此之大,尽管他已经反正了,尽管死对头西营已经进入河南、山西境内,对自己虎视眈眈,但是皇帝依旧没有选择安抚他,而是第一时间让闯营也进入山西,完全就是一副一言不合便开战的模样。
而随后而来的圣旨,更是让吴军上下人人愤怒,皇帝不仅没有任何的封赏,反而要求他们留下陕、山二地籍贯的将士,率领原辽东将士再次回归山海关!
但是形势比人强,在湖广明军集团以及闯西二营共计数十万人的虎视眈眈之下,吴三桂并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不听旨意,立即就会被三路大军围攻,只能依令而行。
令吴军上下更愤懑的是,他们都已经这般听话了,却依旧被狗皇帝不当人看,直接令他们在两个月时间内到达锦州,并且承担起先锋之职,拿下广宁府,为大军打开攻伐满清最有利的地势。
根本就不用想,满清对于广宁的防卫力量肯定不会弱到哪里去,吴军想要拿下广宁,不大出一番血是不可能之事,甚至一个弄不好,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危机重重,却又看不到有绍武朝廷的丝毫善意,这让吴军上下都弊着一股子怨气,军中的负面情绪极重。
“这他娘的哪是人过的日子?!岳丈!到了辽东,不如直接反他娘的!”
做为吴三桂心腹悍将,在一天艰难行军结束之时,胡国柱第一个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