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近在咫尺的山西,路上就要损耗超过两成,到达陕西的粮草,更是会少近五成,至于甘肃之地,十成能到一两成就已经是极为顺利的一趟买卖了。
看着这些签收回来的奏章,朱聿鐭在牙疼之余,更是明白了为何大明在如日中天的永乐朝时,就开始收缩兵力,放弃遥远的新疆地盘,甚至连河套之地,也开始陆续放弃,几乎将势力彻底退回了玉门关内,这完全就是后勤直接将国家拖跨的节奏啊!
天山南北、河套之地虽然都是产粮地,如果开发的好,基本上大部分粮草都可以就地筹集齐备,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便是坐镇这些地方的,必须是名将,能够稳守地方,不被游牧民族祸害。
没有名将坐镇,无论你种多少庄稼,你驻扎多少兵力,都会被游牧民族给祸害的不成样子,所有种出来的东西,全部都只能白白便宜了别人。
而朱元璋时代,因为太子早夭,再加上淮西诸将嚣张跋扈,为了稳固皇权,朱元璋在晚年时候大肆清洗了一批骄兵悍将,以至于明军中能打仗的高级将领,几乎被一扫而空。
毕竟越是有能耐的,越是擅长进攻和打硬仗的勋贵,就越是飞扬跋扈之辈,为了让自己的嫡孙不被反噬,这些人被收拾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却造就了一个极大的问题,那便是能独当一面的基本不剩下啥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擅守或者能力不是太强,上了战场就只知道猛冲猛打的猛将,帅才是一个也无了。
这种局面,虽然让朱棣靖难过程变得轻松许多,但也让朱棣成功坐上那把椅子后,同样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
鞑靼叛明,斩明使,朱棣大怒派兵征讨,更是直接点了在朱棣麾下听命之时,往往可以摧锋执锋,横扫千军,良将邱福的名字,显然在其心中,邱福的军事能力绝对是他麾下让他比较认可的。
这邱福也并不是庸人,在朱棣麾下也算的上是方面之才,在白河沟、夹河、沧州等地的战斗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靖难之后更是被封为淇国公,而这样的公爵,靖难成功之后,朱棣一共也只封了五位而已,由此可见此人军事能力,绝对算是永乐朝之时,顶尖的几人之一。
但当他为主帅征讨鞑靼之时,却是轻敌冒进,甚至身先士卒,却是一头扎入鞑靼的包围圈,最后力屈战死沙场,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朱棣五征草原虽然听着提气,但未尝不是因为无人可用的结果,以皇帝之尊,一而再,再二三的亲征,甚至直至年岁渐大,以至于花甲之年,病死在征途之中。
常年打仗的永乐朝,武功赫赫打的蒙古人数十年不敢犯边的永乐帝,却还要忍气吞声的撤回哈密卫,退守甘肃、宁夏之地。朱棣可是连从来谁也不怵的存在,除了对方觉得这地方代价太大,根本不值得驻守的原因,就只能是实在找不出一两个合适的名将坐镇边关了。
到了正统年间,虽然人口已经开始恢复过来,明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更是不可能驻守这两大边关,西北之地基本上再无明军到达过这里了。
如今的朱聿鐭接手的是比崇祯初年烂的多的烂摊子,自然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若是火车被发明出来,他根本不会有太多顾忌,也能够咬着牙支撑着两大边关几年,让他们在地方站稳脚跟,然后不断向西拓展大明百姓的生存空间。
但是如今,也只是想想罢了,只是兼顾到大明固有地盘甘肃,就已经让朱聿鐭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今的大明工作重点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先稳固住基本盘,先将挑事的满清给打残废,若是有可能,直接将这个种族灭绝掉,自然是最好的震慑之法。
而这个目标,朱聿鐭是有很大信心的。
这件事处理好了,下次再有想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就会惦量一下这种事的风险,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全族被灭的赌注,而孤注一掷的选择兵发中原。
不过令朱聿鐭比较心烦的是,当他透露出这次辽东之战的全军统帅是李定国的想法后,却是遭到了嫡系本部的一致反对。
虽然在朱聿鐭明诏任何人不得提老帐的情况下,还无人敢于翻旧账,拿李定国的出身说事,甚至鼓动清算过往,但是要他们服从于一个曾经的叛贼统领,却是依旧无人愿意。
虽然明面上的理由,是对李定国的资历以及对其能力的不信服。但实际上的原因,无论谁都可以看的出来。
毕竟李定国无论怎么说都是外人,要他们啃骨头他们不怕,但他们害怕被外人拿着当了炮灰,拼死拼活却得不到多少的功劳,分战利品更是要靠后安排。
眼见众人很是不服李定国,因此虽然朱聿鐭比较怕死,但是一来,他却是觉得在万军的围绕下会更加安全一些,二来他自己也需要给李定国站台。
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出去的兵力太多了,全部集中在某一人手中时,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此直接宣布自己这一次依旧会御驾亲征。
眼见皇帝是御驾亲征,那李定国充当统帅,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之事了。
毕竟跟着皇帝打仗从来没输过,大家都比较迷信皇帝的‘统兵’能力,以及那一直以来,就从来没间断过的,让大家一次次的轻松获胜的各种骚操作。
既然皇帝明确表明要亲自上战场,大家在不担心被李定国当做炮灰使用的情况下,再接受这事就变得容易多了。
毕竟连战连胜之下,人人对于对战满八旗已经有了心理优势,他们不怕战争,但却是希望在自己人的指挥下,完成这一次复仇之战。
对此,朱聿鐭心知肚明,说实话他也是这种心态,不可能将军队全部交给一个人,特别是自己的嫡系,更是不能轻易让别人操纵在手。
接下来,当朱聿鐭宣布本部将组成西路军,李成栋、金声恒部为右路军,李定国率本部为中军,为三军统帅时,反对声音已经小了许多,大家也都默认了这种安排。
在挥退了这些武将之后,朱聿鐭有些疲惫的坐于椅中,却是得到了吴三桂已经入京的消息,朱聿鐭双眸立即亮了起来,对于这个家伙,他十分的感兴趣。
第429章 吴三桂
当朱聿鐭第一眼看到吴三桂之时,却是怎么也无法与他印象中那尖嘴猴腮,留着八字胡,一副奸人相一般汉奸形象相重合。
说实话,但从卖相来看,吴三桂长的还算是颇为英俊,一张威严的国字脸,英气逼人,镇定自若、颇有名门之风,若非那头盔都无法完全遮住,剃发后露出的有些发青的头皮,怎么看怎么都像良将多于象走狗汉奸。
“臣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恭请圣躬安!”
吴三桂声音洪亮,姿态恭敬有礼,但却没有做作,行大礼于地,整套礼仪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
“朕安。起来吧。”
对于这样一个吴三桂,朱聿鐭第一印象竟然觉得还不错,挥挥手令其起身。
“这次召卿前来,是朕想了解一下平辽当用何策?”
朱聿鐭很快将这一欣赏一脚踢飞,再看向吴三桂时,目光已经恢复了平静,淡淡的问道。
“陛下神威盖世,武功赫赫,鞑清些许跳梁小丑,何足道哉,只需要大军往剿,则必有凯歌而归!”
这种问题可不好回答,在没有摸清朱聿鐭为人之前,吴三桂依旧谨慎的回答道。
“朕叫你来,不是来听你拍马屁的。”
朱聿鐭眉头一皱,有些不悦的说道。
“陛下明见,臣这是由衷之言!”
吴三桂一拍胸膛,正准备拿出一些干货来时,却是偷眼看到朱聿鐭脸上的不悦更加多了几分后,顿时将所有小心思全部收了起来。
他明白创业之君,对于马屁是没有太大的喜好的,这些人都是最注重实际利益的,当下立即改口,神情也郑重了起来,“陛下,微臣在辽东多年,虽无多大建数,却对辽东甚为了解。
辽东用兵,首在骑兵。鞑清多骑兵,纵横往来,以专击散,往往令我以步兵为主的大明军队疲于奔命,往救不及。及至临近,却已经是疲惫之师,彼以养精蓄锐之师攻我远道而来之疲师,故无不可也,辽阳、沈阳陷落皆如是。
另外鞑清擅治铁,甲坚兵利,我大明军队多有不如,也是一理。
彼兵长年征战,皆是锐士,而我军壬辰倭乱之时,精锐损失过大,更兼宁夏、播州之乱,辽东精锐西进东下,留下皆老弱之兵,委实难挡鞑清锐士。
如今我大明兵强马壮,钱粮充足,陛下之英武几可直追太祖高皇帝,取辽必可易如反掌。”
吴三桂侃侃而谈,最后还不忘了拍了一记皇帝的马屁。
朱聿鐭却是似笑非笑的看着吴三桂,对方说了这么一大通,看似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说了之后与没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别说这是十多年前满清的情况,与如今不同,更是没有任何可以帮助明军进军的路线以及人文地理,通篇都是假大空,而偏偏最气人的是,你还不能说对方在糊弄你。
朱聿鐭这会儿有点理解,历史上的皇帝就没几个能长寿的了,碰上这么一群天天放嘴炮,你还没有半点发火由头的货色,有几个人是能够一天天的积蓄着无处发泄的戾气,年年月月这么积累下来,能长剑才是奇迹。
也只有我大清糖稀、乾隆这些动不动就是抓你写错,或者说错一个字,就满门抄斩的家伙,估计才能时时都神清气爽,这才活得了一个比较高寿的年纪。
辽东兵败的原因很多,但吴三桂说的这些都不是什么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大明朝堂之上坐着的那些人,就已经注定了辽东注定大败的下场。
杨镐誓师出征之时,想要宰杀牛羊祭天,用了一把普通的明军佩刀,竟然连砍三次,都无法斩下牛头,最后不得不请出尚方宝剑,这才宰杀成功祭天,这明军的装备之粗略,自然可想而知。
更不要说杨镐这个朝堂之上激烈斗争之后,产生的明军统帅,这人的能力也就不用说了,萨尔浒一战已经说明了一切。
至于萨尔浒一战后,明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大明并非是再无还手之力,起码万历皇帝看重的能臣熊廷弼的上台再无阻力。
熊廷弼只用了两年不到,便即将快要失控的辽东形势再次稳住,虽然战略上依旧被动挨打,但是明军已经又一次可以在野战中露面,虽然只是小规模的攻击态势,却也代表着明军已经从萨尔浒这巨大的失败中,慢慢走了出来。
但好境不长,万历皇帝很快便即死去,失去了靠山的熊廷弼,再也压制不住辽东巡抚王化贞,在朝堂之中东林党的支持下,王化贞的权力很快便膨胀了起来。
天无二日,军无二帅,在辽东督师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两个实力派面前,辽东居然直接产生了两个说了算的人物。
这也是著名的‘督抚之争’,而后果也十分明显,那便是沙岭惨败,刚刚恢复起来元气的辽东明军,再一次遭遇了灭顶之灾。
当熊廷弼急怒上头,冲动之中下达的数百里堡垒尽焚,全军撤回山海关内的命令后,整个辽东的局面已经彻底无可挽救。
虽然天启皇帝很快便即宣布放弃辽东的命令无效,并且再次组织军队出山海关,誓与当时的后金兵死磕,但是辽东的军心、民心已经基本上被毁的差不多了,与扶不起的阿斗也没什么两样了。
按照朱聿鐭的看法,熊廷弼撤回山海关的举措,或许也是一个好主意,将已经没多少人烟的荒芜辽东扔给后金,全力固守大明九边,坐看后金与蒙古人打生打死,对大明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等到双方打的两败俱伤,或者说后金还是如历史上一般,将蒙古诸部诸个打服,那大明估计也休养生息的差不多了,无论是拼消耗,还是主动出关作战,大明都有能力与他们耗下去,直至游牧民族将他们仅有的那点资源全部耗光,就是他们末日到来之时。
只是唯一的问题是,这是要放弃祖宗的土地一段时间,但因为故宋的教训太深刻了,因此一旦牵制到割地、议和这种词眼,这个想法就是大逆不道的,无论是朝野都是无法通过的。
“吴卿,朕不是听这些空话的,朕想知道想要快速解决鞑清,当如何行之?”
当时今日不同往日,朱聿鐭是不可能再有这种想法了,如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兵逼沈阳,彻底跟满清来一个了结,当然,这件事也不可能让吴三桂就站在旁边看着。
第430章 不负君命
对于吴三桂,朱聿鐭主要的想法就是去其势,扫其羽翼,至于最后如何处置他,还要看其的表现。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容他蒙混过关,不拿出令朱聿鐭觉得满意的答案,朱聿鐭甚至都有想法,直接给他封一个虚职,令其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