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注定是这个结果,那朱聿鐭所有方针都是如何剿灭吴三桂部而展开的,无论他到了辽东是保守防御,还是迫不得已的以攻来明心,想要找他的毛病,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就算朱聿鐭一时还做不到彻底不要脸的地步,那些最擅长整治出来莫须有的文臣们,估计就能让吴三桂吃不了兜着走。
真正令朱聿鐭头疼的是,如何对北方进行生产恢复。
在拿下北京的当日,朱聿鐭已经下达了旨意,投降者既往不咎,顽抗者夷其九族。
对于北方这些已经投降或者为了一口饭吃,加入了满清战车的绿营兵及其家属们,虽然朱聿鐭同样恨这些人投降异族,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正在让他们不得不低头投降异族的,最大的原因却是当年的大明统治阶级。
百姓为了一口吃的,选择投降,根本无可厚非,他们本来就没有本钱,崇祯年间的大明朝,对于百姓带来的只有伤害,而没有任何的恩情可言。
反正都是要交皇粮的,与其受大明年复一年的压榨,还不如换一个朝廷来试试,毕竟无论是谁当这个国家的主,与他们都没多大区别,他们该交的一样也从来没少过。
虽然朱明是同文同种,但事实上对于百姓们来说,却没有丝毫的向心力可言,既然你老朱家守不住这江山,那大家也没必要给你老朱家讨一个说法。
作为一个王朝来说,大明的崇祯朝是极为失败的,崇祯皇帝几乎将所有的阶层全部得罪了个遍,从完全听信于文官,到之后乱杀一气,完全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至于武将,因为文官的瞎指挥,还有崇祯皇帝发不出来工资却还要人卖命,好用的往死里用,遇到比较跋扈的则是选择退让,追究责任时往往收拾的都是卖力作战将本钱赔光了的武将,这样一个既不发工资,又赏罚不明的老大,在军队中众叛亲离,自然也没有什么意外。
至于百姓,那就更不用了,崇祯一朝所立的税收名目,已经多的让人算不清楚了,多少百姓被逼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全部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就是百姓对崇祯皇帝的最好回答。
这样的大明,甚至若非满清多尔衮入关后比较膨胀了,竟然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的民族政策,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排斥,估计都没有几个人会怀念之前的大明朝。
在这种局面下,朱聿鐭对于北方的安抚工作就变得极为谨慎,无论如何行事,都需要慎之又慎,唯恐再次引起祸患,让整个北方再次打成一锅粥,彻底将整个北方打废掉。
朱聿鐭在安抚好降军的同时,也宣布对北方诸省无差别的免税三年,并且开始大规模的开始进行均田政策。只要你够勤快,只要能开垦一亩地,就可以到官府报备,登记后便会发予田契,变为可以传承后世子孙之田。
在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的同时,朱聿鐭更是大开军队方便之门,大量的抛荒田地被充公当作军功田,每个士兵都能分到三十亩上下的军功田。而且因为北方实在是久经战乱,田地抛荒严重,如今财大气粗、甚至连军功田都多的数不过来的朱聿鐭,也不会去小气这点东西,这些军功田地不仅仅三年免税,更都是在地方上属于上等田地。
至于阵亡的士兵则是至少五十亩田地起步,外加三十两的抚恤银子,他们的家眷更是享受十年的免税期,每年更可从官府之中领取五石的抚恤口粮,这个期限同样也是十年时间。
至于伤残的军士,只是在抚恤金上比阵亡士兵少了十两银子,其他的待遇都是参照阵亡士兵家属。
说实施,如今的朱聿鐭已经有些看不上北方这点土地赋税了,有了大明四海商贸公司,靠垄断商业活动,他每年的收入都已经不下于之前大明的两京十三省的正税了。
更别说还有一个钱庄的生意,这东西看似利润低微,但来自后世的朱聿鐭却不会这么看,当然明白这东西是个躺着赚钱的东西,尤其是商业贷款开始陆续开放之后,钱庄的收入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税收支柱。
在江南,钱庄因为提供极其低微的利息,以用于普通百姓购置田地贷后,已经开始慢慢家喻户晓,已经彻底在地方站稳了脚跟。
虽然这些老百姓每人所贷的金额都是不多,但却是架不住人多,综合下来,利润也是颇为丰厚,至于支持着钱庄不断扩展的规模却是绰绰有余。
尤其是朱聿鐭节节连胜之下,钱庄已经成功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地位一天比一天稳定下来。
自从开始推出存钱付利息的业务后,钱庄的辉煌日子终于开始了,这种存钱还有利息的事情,很是吸引了大批的有钱人的目光,银子埋在院子里也是埋着,哪里比的上有人免费保管还能生钱来的痛快?
虽然目前大部分有钱人,都是拿出少部分钱财存放钱庄,而且大多选择的都是随存随取的业务。
但是朱聿鐭相信,只要钱庄的信用一直维持着,总有一天,会让这些土财主心甘情愿的将全部积蓄存入银行之中。
而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全国财富大半入国家之时,也是朱聿鐭真的敢于放开手脚去行事之事。
当然这个过程会有些久,但朱聿鐭却是有加速的办法,比如说钱庄推行天下各个城镇之时,就是他废除金银交易,改用金、银、铜币为市场流通物之时!
那个时候不信这些土财主们,还能坐看自己家的金银全部砸在手中,而且这个过程也要不了几年时间。
在不断催促江南运送更多米粮以加速恢复北方生产的同时,朱聿鐭也终于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那便是终于有人调配出来适合他造蒸汽机的钢材了。
第425章 不爱虚名
在火速命令这人入京的同时,朱聿鐭并没有宣布迁都北京,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掷而就,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足够他将北京城清理出来。
如今的朱聿鐭的家底是在南方,江南可谓是他的基业所在,而且北方如此残破,就算迁都过来才算的上是名正言顺,但是朱聿鐭却并不想再以北京为都。
在看朱聿鐭看来,随着自己的介入,大明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蒸气机的即将诞生,只要稳守个数年,让铁路动脉连接九边数省之后。
以大明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游牧民族再想威胁到大明的生死,就变得极为困难起来了。
真正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了,而是来自于大海之上。
要想大明不落后于世界,那大规模的参与于大航海时代来,就变成了当务之急。
只要参与到世界的争夺之中来,大明才能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之中,不断的前进和修正自己的错误,革新自己的武器和战法,变得越来越强大,直至某天量变引起质变,冒蓝火的加特林横空出世,学习游牧民族用屠刀同化的先进经验,彻底将游牧民族纳入大华夏圈子里来。
大航海时代,北方对于海军的发展,显然不可能象是南方那般敏感,尤其是后世成长于皇宫妇人之手的皇帝,更不可能象自己这般清楚的认识到制海权对于后世意味着什么。
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听着提气,但是对付已经不成气候的蒙古人与苟延残喘的满清残部,显然是一种浪费。
至于定都江南可能会出现的靡靡之风,让后世子孙身沉万丈红尘之中的场面,朱聿鐭觉得更加不是什么事情,毕竟就算定都北京,难道就不会出现奢靡之风了么?
皇城,向来便是各路三教九流最终的汇聚地,无论你定都哪里,以大明的体量,都会出现繁华盛世。
只要意志不坚,无论定都哪里都不可能会少了享乐之君。
朱聿鐭从来不会去奢求什么万世之基,看看朱元璋定下的万世不移的祖训,最终的下场是个什么样子?
筹划万千也抵不过一个败家儿孙,在老朱在时无比正确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成为恶政,苛政,甚至严重扼止住了后世子孙的手脚,无论做什么事,祖制都会让他们处处都受掣肘。
既然谁也不是神,无法望穿古今,那真正需要他做的,就只是让大明在他还在之时,走上正确的轨道,至于未来大明如何,他管不到,也懒的多操心。
绍武四年三月底,大明整个北方已经再无战火,明军所过之地,根本无一人敢起刀兵相抗,毕竟这些人已经畏死投降过一次,再投降回来,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在天下一统之时,朱聿鐭的目光也开始投向了辽东,虽然彻底灭掉满人注定是一个艰难且时间跨度极长的事情,但是不代表他会坐看满清再一次休养生息恢复过来。
他要的是将满清打个半死,将其主力消灭大半,最起码也要将整个辽东大半收回,然后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蒙古人去做了。
这两个月来,前来归队的蒙古人已经是络绎不绝,无数草原大汉赌咒发誓,他们并非敢与大明为敌,只是被满清胁迫之下,不得不为其提供青壮,但他们内心是永远忠诚于大明的。
对于这些人的鬼话,朱聿鐭是半个字都不信的,但却不妨碍他对这些蒙古使者赞赏有加,表示相信他们的忠诚与日月同存。
不过对于这些使者们提出的,希望大明能够救助他们在草原上受灾部众的要求,朱聿鐭想也不想的便即直接婉绝。
眼见蒙古人失望的目光中藏着那一丝丝疯狂,朱聿鐭玩味的看了这些蒙古人片刻,直到看的对方身体都开始颤抖之时,这才告知他们,大明朝廷可以体谅他们的苦楚,也愿意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
具体的方式便是战争,只要他们拿到一个满人的脑袋,就可以得到粮食的补助,妇人孩童五石,成年满人男丁,一个十石粮食,老弱首级一概不要。
说实话,这个赏格比起崇祯时代都要低上不少,但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大明北方粮食极缺,更不要说草原上刚刚被祸害过的蒙古部落了,这个时候一石粮食外加野菜,就能保全一户牧民的生存繁衍,几百石的粮食,甚至都可以让一个小部落起死回生。
至于入关抢劫,这更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选项,不是没有已经断绝希望的蒙古部落入关抢劫,但是在近百万的明军大胜之师的面前,别说抢到东西了,能够再次回到草原上的也是寥寥无几。
这些能够充当使者的蒙古人,在各自部落都是头脑聪明过人的,眼见这事有眉目,立即彩虹屁如潮而来,更是表现的忠心不二,哀求、赌咒表忠心、甚至有些不要脸的连天可汗都给弄了出来,可谓十八般武艺齐齐涌上,只为了让朱聿鐭将收货价再向上提提。
如果用一个名义,就能不打仗还得到援助,那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只是朱聿鐭对于这种称呼根本就不稀罕,对于他们所说的万世臣服,以及草原儿郎也是大皇帝子民这种说辞,更是嗤之以鼻。
如果这个时候已经有冒蓝火的大杀器在,那朱聿鐭就真的相信中原、草原一家亲的说法,但眼下的局面下,大明虽然重新强势了起来,但论起真正实力,距离朱棣时代都不一定比的上,更别说让草原各部俯首听命了。
对于任何讨价还价的行为,朱聿鐭都是一概予以拒绝,这就是垄断的好处,我不仅拥有采购货物的定价权,还有出售货物的定价权,我根本就不用在乎你怎么想,反正你没有选择权,迟早要在我这里买卖货物。
面对这么一个不好虚名的皇帝,蒙古人趁兴而来,却是败兴而归,但却拿这个狗皇帝没有丝毫办法。
明知道去攻打满清,势必会死伤惨重,但是来攻打大明,同样是一件有死无生的事情,这种两难的事情,委实令人极为头疼。
不过还好他们只是来回带话而已,具体如何选择,还需要部落头人决断。
第426章 奖励
在打发走了蒙古人后,朱聿鐭的目光再次回到北方地图上。
如今各路明军已经开始对境内所有的土匪、山贼们开始全方位,无死角的清理之中,毕竟这么多的军队,放在那里一动不动,完全就是浪费,还不如用这种不太激烈的战斗,让军队的斗志始终保持着。
以主动下山开垦田地,便即既往不咎,并且同样享受三年免税政策的诱导下,再辅以强大武力地毯式的镇压而过,北方各地的积年老匪数量,开始以雪崩一般的速度,不断的消亡着。
数个月的严打之下,曾经横行地方的各种霸们,直接消失了九成以上,大批为躲避战乱而上山的丁口从山中走出,长年战乱的北方处处都是开垦田地的百姓,这处苦难已久的大地上,总算是恢复了些许的生机和气象。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对满清主力最后一击之时,朱聿鐭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