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大唐王- 第2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就会变成一个个的软脚虾!
  甚至根本不需要击杀朱聿鐭,只要能让其嫡系大败,那威名扫地的绍武皇帝,就失去了压制各路明军的资本,在重新恢复实力之前,堤防、打压各路明军坐大,就变成了绍武皇帝的首要之务。
  这无关于信任与否,而是必然的政治需要,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压住各个派系的野心家,那大明就算击败大清,最后也会落得一个军阀割据,甚至将皇帝当成傀儡的局面。
  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极为的困难。
  这个困难并不是来自于大明方面,而是来自于清廷方面。
  尽管阿济格已经下达了命令,征调陕、山二地精兵入京会战,但是应征而来的二地军队数量却是并不多。
  一来是这数年来,二地的精兵损失过大,各地现有的军队数量本就不多。
  二来就是如今大清明显处于劣势,地方的实力派心思已经开始动摇,依旧愿意无条件服从于大清的将领,如今已经不是很多了。
  三来是清廷内部的原因,尽管阿济格已经向孝庄这个老婆娘解释了许多次,大清兴衰荣辱在此一战。
  但是这老婆娘,却是始终不肯配合他,集中全力于一役,与大明来一场生死大决战。
  不仅没有完全配合他的行动,反而下令两黄旗回归京畿,全力护卫皇室安全。
  阿济格当然明白这婆娘在想什么,因为这婆娘同样已经不止一次的暗示他,大清当保存有用之身,以待将来。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大明如今再次强起来了,为了避免全族都被按在地上摩擦一番的可怕后果,实在不行的话,大家干脆收拾收拾回老家算了。
  在辽东那地方,大家起码熟门熟路,还有那么宽阔的天地可以休养生息,静待大明内部再次出现问题,大伙再卷土重来便是。
  这种退却主义思绪,在阿济格看来完全就是女人的短视。
  如今大清与大明早已经成了死仇,重新强大起来的大明,又怎么会放过大清安安稳稳的在辽东过活?
  之前大清之所以能在辽东屡战屡胜,除却因为努尔哈赤这个军事天才,以及皇太极这个手腕过人的不世枭雄外,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大明内部的混乱和内讧。
  这婆娘怎么完全就不明白,退向辽东并不是一条生路,而是彻底的死路,如今在这京城里坐镇,陕西、山西的降军还能被他们调动,为他们而战。
  一旦离开这京城,二省的降军至少也得直接倒戈投降一半以上!
  而失去了中原之地,满清能够用来威胁、拉拢蒙古人的利益筹码,立即就会消失大半!
  失去中原之地的大清,就再一次变回一个局促一隅之地的叛乱部落,那里还会有什么高高在上的权威?
  到时只要大明不犯糊涂,以其目前强大的实力,甚至都不需要亲自动手了。只要学习大清的政策,适当的拉拢一下蒙古人,到时就算大明不出兵讨伐,单单用银子物资收买,就能蒙古人出死力气攻打大清,根本就过不了安稳日子!
  这些原因,阿济格并不是没有告诉孝庄,但是在济尔哈朗死后,能够影响到孝庄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这婆娘也是够犟,或者说她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已经拿定主意后,就根本不为他人所动。
  反正无论阿济格如何劝说,孝庄就是油盐不进,根本没有再派出两黄旗参与进来的意思。
  没有了孝庄的支持,阿济格此时就变得极为尴尬,手中的两白旗虽然强大,但是他却并不是真正的满清统治者,更没有多尔衮在位时的威望,别说号令满八旗齐齐听令,就算让京畿附近所有绿营俯首听命,都不可能办的到。
  在通州集结军队近一个月来,不仅没有集结到足够与朱聿鐭这一路军队大战的力量,相反还在孝庄这婆娘的掣肘下,各路清军都有些猥琐不前,前线兵力反而缩水了少部分。
  这样的力量别说一战击败活捉绍武皇帝,哪怕单单自保,不被对方击败就得花费很多心思。
  眼看这仗是根本打不下去了,阿济格带着对孝庄太后的无限愤怒,却也只能放弃自己的计划,带着大军不断的后退,再后退,直至退到京城郊外,这才作罢。
  阿济格根本没有入城晋见孝庄与小皇帝的想法,他心中恨的都想提兵杀入京城,直接将这两个蠢货剁成肉泥了。
  更是极为后悔,为何当初没有果断一点,直接将这女人与那碍眼的小屁孩直接弄死,否则也不会让自己处于如今这种境地之中。
  阿济格退兵至京城之外的消息,很快便即传至北京皇宫之中。
  其实对于孝庄来说,这场仗无论胜负都与她无关。她也不是听不进去阿济格的意见,毕竟她手底下也不是没有能人,具体的利害索尼就可以给她刨析明白。
  但是这又能如何?
  大明胜,本钱赔光的满清皇室,自然是难逃被追杀至死的命运。
  但阿济格胜,只怕更会是满清皇帝和她生命的尽头!
  毕竟阿济格一旦胜得这场辉煌的大决战,那他挟大胜之威,八旗之内还能谁能与之抗衡?
  到时八旗全部俯首称臣,那还要她这个太后与那个只会哭鼻子的小皇帝又有何用?
  让两黄旗拼死拼活的打赢这场仗,难道就是为了顺利的让阿济格上位不成?
  这个结果绝对不能接受!
  从这个方面来看,大明胜或者对她娘俩的好处或许还更多一些,虽然不得不退回辽东苟延残喘,但却不会立即有性命之忧,也不会立即有杀身之祸加身!
  为了大清的未来,赔上自己和儿子的小命,这个买卖根本就划不来,更谈不上任何的好处可言!
  毕竟大清在她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型的抢劫团伙,既然是拦路打劫的,那去哪里打劫不是打劫?
  因此,孝庄在不断的敷衍阿济格的同时,也在加紧收拾着金银宝物,既然选择退回辽东保命娘俩性命,那就更加不能亏待了自己,更别说这些东西还可以用来收买八旗与蒙古人,让她娘俩的小命可以保命的更加稳当一些。


第415章 吴三桂反正
  尽管已经决定撤出中原,但给阿济格必要的安抚还是需要的。
  探知阿济格已经回京之后,孝庄也借小皇帝之手发布了一道诏令,传令全军立阿济格为征南大将军,统合率领全大清除两黄旗的兵力对敌决战。
  但是这道旨意到底还有多大效果,还有多少人愿意听从,孝庄根本就不去想,也不愿意去多想。
  既然阿济格想战,那就让他去碰碰运气呗。
  在下了这道诏书之后,孝庄也不与阿济格打招呼,又是一道旨意传下,大清局势艰难,身为皇帝忧虑在心,特意移驾向北,前往大清列祖列宗龙兴之地虔诚祈祷,为大清求得天心国运!
  这个烂到家的逃跑理由,自然让阿济格暴跳如雷,但是无论阿济格如何愤怒,如何几次三番的要求皇帝留在京城,坐看他与明军决一死战的结果再走也不迟。
  但是孝庄太后却是毫不理会,打包的速度一点也没耽误。
  有两黄旗在手的她,笃定阿济格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跟他翻脸,让满八旗先一步内讧,然后便宜明军,因此她是一点也不慌,更加不会停止她的动作。
  孝庄太后这道旨意一下,整个八旗已经不可避免的全面动摇起来。不仅仅是满八旗,甚至汉八旗都开始燥动难安起来,谁都明白,在皇帝都开始逃跑的情况下,北京城是不可能守的住的。
  至于蒙八旗,根本就不需要满八旗多考虑,在河南府兵败的消息传回后,蒙古八旗早就已经策马马北,直冲塞外而去。
  在他们看来,满清这艘破船马上就要沉了,他们犯不着为了满清而陪葬。
  就在孝庄紧锣密鼓的准备转移之时,一个噩耗先一步传了过来,山海关遭到突袭。
  山海关如今远在后方,留守兵力并不多,只有正蓝旗一个不满编的老弱留守,猝不及防之下,被浮海而来的明军一个冲锋便即直接拿下,据败兵传回的消息,至少有数万的明军浮海而来,如今已经将山海关的后路彻底断绝!
  这是满清回辽东最方便的一条路线,山海关一失,也意味着清军必须穿越茫茫草原,绕上一个大圈才能回归辽东。
  这对于已经有些风雨飘摇的满清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噩耗,甚至孝庄都有些怀疑自己一意孤行撤退,到底可不可行了。
  出身蒙古部落的孝庄比起满清,更加了解自己的族人,这些墙头草,从来只崇拜强者,对于弱者是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的。
  满清如今形势危急,指挥蒙古人同舟共济,那还不如指望天兵天将下凡解救满清来的现实一些。
  若是没有足够的武力保障,他们想要越过草原,那简直就是如同羊羔落入狼窝之中,会被贪婪又残暴的蒙古人直接撕成碎片!
  到了这个时候,孝庄也顾不得之前对阿济格的旨意了,派人传旨各旗,要求其与自己一同行动,合兵撤向辽东。
  因为对于这场战事的不看好,包括两白旗在内的满八旗上下对于撤退回辽东,都是没有什么异议,甚至包括阿济格在内,都已经对胜利失去了信心。
  毕竟孝庄表态撤退在前,士气早就已经泄了,这个时候强行要求决战,失败的可能性至少七八成以上,至少阿济格不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重新让军心士气振奋起来。
  同样的陕、山绿营也是一片的慌乱,若是满清还能坚守住北京城,那这些人也许会听从调遣,与远道而来的明军决一死战。
  毕竟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叛国了,除了死保着大清与大明一战外,他们能选择的并不多,一旦投降,等待他们的就是完全未知的命运,只能等待大明朝廷的发落。
  尽管知道如今撤退是最好的选择,但阿济格之前喝的震天响的决一死战的言语,还是让他拉不下脸来选择撤退。
  在阿济格两白旗虎视眈眈之下,满八旗的集结和整编都有些缓慢,各旗之间的使者往来于道,希望能够安抚好阿济格,大家认命撤回辽东。
  最终一锤定音的是远在陕西的吴三桂,大半个月前,吴三桂收到大明已经全部光复山东,四路大军会师,大军数十万直指阿济格的满清主力后。
  吴三桂再结合河南大战的结果,已经断定满清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再一次冲冠一怒为大明,彻底的反正而归大明。
  因为阿济格不断的催促吴三桂率兵往援京畿,所以也给了吴三桂最佳的机会。
  在答应下来入卫京师之日,吴三桂在誓师出兵的当日,便即将一众随军观礼的汉八旗满清铁杆尽数拿下,当众宣布反清归明!
  孙思克等汉八旗重要将领,虽然防着吴三桂没有列席,但是他们的能力相比于统兵多年的吴三桂而言,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没有了满清在其后站台,吴三桂收拾起孙思克等一众辽东叛将之后来,完全就是探囊取物一般的简单。
  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发起突袭的吴军便彻底击溃了汉八旗大营,活捉了以木茂庚为首的驻防八旗、孙思克为首的汉八旗大小将领数十名,直接当众斩首祭旗,以表明反正的决心。
  既然已经下了手,吴三桂更不会有丝毫留情,将这些人的家眷全部绑了,男女老幼一个也没有放过,全部斩杀一空。
  一番大肆清洗之后,吴三桂在西安舍弃满清所封之平西王位,以大明山海关总兵的名义传缴天下,宣布自己反正。
  吴三桂的动作,直接让陕西全面响应了起来,手握十万大军的平西王都反了,这满清还能什么前路,一时间应之云集!
  消息所到之处,陕西各地立即扔了满清的绿旗,重新打起明军的红旗,似乎一夜之间,整个陕西便又一次回到多年之前。
  满清统治北方,也只有数年而已,大明的记忆还根本不曾被抹去,易服剃发对于本就极有血性的陕西人来说,本就是一种侮辱,如今有机会摆脱,怎么会有丝毫的犹豫。
  陕西剧变,消息也快速扩散至山西,刚刚经历过一场屠杀的山西反应明显慢了一拍,各地虽然看着平静无波,但底下却是暗流涌动,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出一场大变乱来。
  这消息传至京畿时,已经是明军距离京城不足数日路程之时。


第416章 骑兵动
  这个消息传至北京时,对于满清朝廷的震憾,完全不亚于一场超级地震。
  吴三桂是何许人?
  那是多尔衮都有些忌惮,并且给出封国许愿,并且开大清之先例,特许授封亲王爵位的存在。
  要知道他的封国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正儿八经的藩国,他的藩国一切皆以他的意志而存在,满清是等闲不能插手其中的!
  这样的人物反了,而且还是在满清绿营精兵产地陕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