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是重兵集团,所辖兵力为绍武朝廷各省之首,除却闯营沿路征收而来,快速膨胀而至十数万的规模之外,湖广明军原本的数量,就有十数万之多。
眼下旗帜密集如雨,大军铺天盖地而来,洛阳总兵原本在伊阳,临汝等地的军队,也全面收缩回地形更为复杂,险要众多的伊川固守,再没了南下的意愿。
湖广明军兵分两路,一路在伊阳与洛阳总兵展开攻防战,一路向北快速攻下登封,自侧面迂回攻向偃师。
偃师是一个咽喉之地,若是被明军拿下偃师,那尚在东方与闯营激战的满清主力,就会被明军切断归路,后果完全不可想象!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洛阳总兵只能率主力折而向东,与湖广明军决战于偃师。
只是洛阳总兵明显兵力处于劣势,而且质量也比不上有朱聿鐭数支精锐在内的湖广明军。
鲁庄一战,率兵万余的洛阳总兵,直接被兵力相当的郭重阳一个师打的溃不成军,狼狈逃回洛阳城死守,再不敢向东一步。
绍武三年腊月初一,自开封府败退而归的巴哈纳部,在偃师与郭重阳、阎应杰部展开了一场遭遇战,但是面对着明军成体系的火器,清军损失颇重,却是尺寸未进。
毕竟攻打阵线严密的步兵,骑兵的作用本就不大,明军远程火力密集,清军就算想要袭扰,也是折损比完全不成比例。
眼看冒险越过偃师冲回洛阳的作用也不大,一败再败的巴哈纳,也完全失去了救援洛阳的想法,再次引兵退回巩县,并且趁着黄河入冬后水流变小的良机,连夜搭起浮桥直接撤出河南。
等到明军骑兵陆续赶至时,清军早已经退出河南这个已经彻底被明军优势兵力塞满的古老大地,在河北遥遥相对。
没了后顾之忧,明军沿河树立起无数的烽火台,为数不多只有三千骑不到的骑兵,则是充当战略预备队,在已经开城投降的偃师驻扎,再留下阎应杰部协同驻守后,明军主力开始西向洛阳,准备拿下这河南省最后一处重镇,彻底将河南之地收复。
绍武三年腊月十四,明军主力已经越过被洛阳总兵弃守的伊川、宜阳、大谷关等地,自东、南两个方向包围向洛阳城。
十数万大军会师于城下,根本没有任何的劝降动作,城中的洛阳总兵朱运便即直接开门投降。
虽然洛阳城的物资,依旧可以坚守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朱运却是明白,他根本撑不了那么久,先不谈满清援军兵败的消息,并且已经撤过黄河,彻底的放弃了河南的现实。
单单想想连南京城都可以数日而下的旧例,他就对坚固的洛阳城墙没有丝毫信心,与其城破之时被屠尽满门,那还不如投降以保存自身,毕竟指望这些有奶便是娘的家伙们完全尽忠职守,那还不如去相信老猫会不去偷咸鱼。
河南府的快速光复,消息极大震动了满清上下。
尤其是高第的投降,令得归德府兵不血刃的复归大明旗下,在凤阳府与河南府联成一片后,一直在凤阳与依托复杂地形纠缠的归德府金声恒部,也终于解放了双手,后路无忧的情况下,与闯营先后出兵,大军全面开始北上增援山东府的双方主力决战。
而此时与明军隔着运河对峙了半月之久的阿济格,只觉得脑门都在嗡嗡作响,明军的进展之快,形势变幻之速,委实令他有些措手不及。
闯营与金部都不是软柿子,尤其是闯营最擅长的便是裹纳流民,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的壮大。
当自西南而来的闯营与金部数十万人浩浩荡荡而来后,阿济格终于开始变得进退两难,但是他却还能退到哪里去?
大名府南方,一连串的城池,都在大明闯营与金部的兵锋下,一座座的选择投降,他周边的城池之所以还能坚持,就因为有他这路大军的存在。
若是他就这般退兵,估计接下来,就是铺天盖地的明军,兵锋所及之地,所有城池人口都将被他们吞噬的干干净净。
大清还剩下几个省?还有几座城池?
照这样的节奏下去,要不了几个月,满清北方土地,估计就只剩下北京城及其周边寥寥数城了,那大清还是一个国吗?
更可怕的是,一旦京畿地区都已经开始被蚕食,那山西、陕西等地,立即就会出现不稳的局面,到时就不再是山河震动,而是乾坤重塑了,觉得满清已经不行了的地方实力派,势必会快速的反水,那大清就彻底陷入八面围攻的处境之中了!
但是如今他却是没有太多的办法,单靠他这一路大军,只是应对绍武皇帝亲率的大军,都已经是五五开,若是再加上闯营与金部的数十万军队,他估计自己若是再强撑,估计会连骨头渣都剩不下!
“难道真的如老十四所说,大清彻底退回龙兴之地,才能保得全族平安?可是,本王真的不甘啊!我大清就差那么一点,就能一统天下,成万世不拔之基啊!为何会到了今日这个地步?!”
阿济格愤懑欲死,不断的仰天发出无声的咆哮,整个人身体剧烈的抖动着,充满了不甘和不忿。
在阿济格愤懑之时,远在陕西但却一直紧密的观察着河南局势的吴三桂,却是完全被明军这般摧枯拉朽的攻势给震惊到了,甚至都已经开始怀疑,满清的真正战斗力究竟还剩下了多少……
第411章 撤退
明军的不断胜利,让吴三桂的小心思更加的多了。
但是如今的他却是没有办法去实行了,咄咄逼人的李定国部,已经沿着嘉陵江而北进入保宁府,正在攻打他重兵守卫下的广元城,只要拿下此城,西营就能突入汉中,与其展开了大决战。
虽然吴三桂多次暗中遣使李定国,表明已经与大明商讨反正,但是李定国却是丝毫不为所动,对其部的进攻,从来就没有松懈过。
对于李定国而言,隆武二年吴三桂与豪格和兵进攻四川,与满清一样,都是害死张献忠的侩子手,如今既然狭路相逢,那必然要讨一个说法出来。
别说吴三桂只是在与大明商讨反正的可能,并没有真正反正,就算真的已经打出反旗站在大明这边,只要没有收到绍武朝廷的明确命令,他依旧可以装作不知道,先行灭了吴三桂再说。
广元城的城防如今是岌岌可危,小小的广元城驻扎不了太多军队,而面对着数量惊人的西营两个多月的围攻,已经渐渐露出败相。
更令吴三桂暴跳如雷的是,一个月前,他派去增援夏国相部近两万人,竟然在朝天关遭到西营的埋伏,一番激战之后,夏国相狼狈逃回,所部十不存一。
从这方面可以看的出来,李定国对于广元城的攻击,并不是真的久攻不下,而是在围点打援,之后先后数批增援军队,都是还没看到广元城,就被优势兵力的西营直接在半路击退。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有了夏国相的教训后,吴军再也没有中过伏,就算打不过,却也还是可以保存实力而退回汉中的。
在连续受挫之后,所有人都明白,李定国这次倾师而来,除非远在西安的吴三桂能够亲率主力而来,否则是不可能挡的住西营的进攻,只要援军迟迟不到,在李定国确定清军不会再来送死后,广元城必然会在短时间内陷落。
当广元陷落后,西营就能直接进入汉中,依靠夏国相在汉中的数万派系林立的军队,是根本挡不住西营的不断突进的。
但是吴三桂却是根本没有大举进兵与西营决战的意思,深知有兵才是草头王的吴三桂,显然是没有拿自己所有本钱,去替满清当个忠臣孝子的心情的。
绍武三年十月二十六,李定国在确认清军已经明白自己围点打援的企图后,广元城当日便即陷落,在此接受完一批补给之后,西营于十一月初十,开始大举进入汉中府。
但此时的李定国,遇到的便是与吴军增援部队一样的难题,那便是狭窄的山路,与无处不在可能的埋伏,以及当道而立的无数的堡垒阻拦!
不过这些当道而立的堡垒都是些简易的土木结构,若换在之前的时代也许足以将人耗死,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脆弱的不堪一击。
因为如今有了火器,特别是极为重视造炮技术绍武朝廷,曾经拨给给西营一批火炮的情况下,这些堡垒更是不堪一击。
虽然需要不断的派出军队来侦察伏兵,西营的脚步自然不可能太过于快速,但是堡垒却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迟滞效果,至少没有做到夏国相所想的那般在这山川林立的汉中耗死西营。
在没有强大的军队做为支撑的情况下,想要阻挡士气如虹的西营的攻伐,根本就是不一个不现实的情况。
沔县。
一路横冲直撞的西营,在这里终于停了下来,过了沔县,前方就是汉中府的平原地带,再无险可守。
但是这里不同于之前的堡垒,这是一座城池雄关,整个沔县内外,驻扎的清军数量已经超过两万,是一个极其难啃的骨头。
西营被阻挡在些已经有半个多月,无论西营上下如何勇猛,面对着地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西营的兵力依旧是难以展开,甚至都没有一次攻上过城头。
单单只是清扫城外据险而守的清军,就花了李定国七八日的时间,并且付出的代价也极为的高昂。
随着攻势的不断进行,清军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绍武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清军汉八旗与汉中绿营所驻守的镇川镇被李定国重点兵力围攻之下,先行告破,镇川镇一破,整个沔县的防御就立即产生了严重动摇。
在源源不断的西营自镇川镇涌出,大举向新街口镇进攻之后,在后路已经被事实威胁到之后,沔县守军不得不选择放弃坚固的城防,开始大踏步后退。
但是任何当面撤退的军事行动,都是有极高的风险的,更别说是当着李定国这种名将的面进行撤退行为,更是一项风险高的吓人的事情。
擅用伏兵的李定国,再次在周家山镇,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这些清军,你们最好的办法不是撤退,而是死战。
一万余清军于此战或死或降,能够透过伏兵逃回南郑的寥寥可数,就连清军统军将领李本深也被生擒活捉,所部大军十不存一。
对于逃入山岭间的残兵败将,李定国没有丝毫追杀的想法,在沔县短暂的休整后,全军再次挺进,向着汉中治府南郑浩浩荡荡而来。
而此时的南郑城,战退两派已经吵的不可开交,汉八旗统领李之纲等人坚持主战,想要死守南郑城,等待援军到来。绿营将领张勇、马进宝等绿营将领中立不言,而吴三桂麾下将领,却是打着撤退的主意。
毕竟汉中并没有受到小冰河时代的影响,这里土地肥沃粮草充盈,就算依城坚守个年余也不会有任何的物资短缺,根本不是远道而来,粮道千里碾转而来的西营所能够长久停留的。
就算是耗,也能将西营这十数万大军活活耗死在这汉中平原之上。
但是反对派却是理由很简单,全军猬集于城,那就是将广袤的汉中平原拱手让给对方,对方只要咬牙坚持过数月时间,那汉中平原所产,就能让对方就地取食,清军反而成为瓮中之鳖。
双方相互争执不下,谁也不肯退让,但是夏国相却是明白,主战派并非是真的想死战,而是想消耗吴军的实力,毕竟在这汉中南郑城,如今兵力最多的便是他夏国相所带的近三万吴军嫡系。
而其他汉八旗与绿营兵,只有数千而已。
深深明白吴三桂所想的夏国相,压根就没有与西营死磕的想法,因此撤退派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李定国大军滚滚而来之前,夏国相就先一步烧毁了汉中的粮仓,然后毫不理踩暴跳如雷的汉八旗将领的威胁,直接带着大军便即向陕西方向撤退而去。
写了一章这才发现,居然只是保存,并没有发布,也真是佩服自己这马虎劲,好吧,两章一起发了,我再写一章就去睡觉了。
第412章 会师
夏国相的撤兵,也代表着汉中府彻底的光复。
没有费多大力气,李定国便即将原本还盘居在褒城镇的汉八旗给击破,并且穷追其军于光明村一带,若非地形过于险峻,直接就能将汉八旗余部留在汉中府。
在拿下整个汉中之后,李定国并没有以汉中为据点,越过莽莽秦岭而进攻陕西,而是留下冯双礼,马宝等悍将率兵五万镇守汉中,堵死陕西来犯之敌的道路。
绍武三年十二月十九,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李定国率领主力沿汉江东进,所过之地,汉中平原各城镇无不开城纳降。
绍武三年底,李定国部大军入安康城,开始最后一次长时间的休整,然后便要借道湖广郧阳府,进入河南境内,自河南府进攻陕西。
短短数月间,李